心理健康与异常心理学校心理咨询师培训课程.ppt

上传人:h**** 文档编号:230036 上传时间:2018-07-24 格式:PPT 页数:116 大小: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健康与异常心理学校心理咨询师培训课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6页
心理健康与异常心理学校心理咨询师培训课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6页
心理健康与异常心理学校心理咨询师培训课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6页
心理健康与异常心理学校心理咨询师培训课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6页
心理健康与异常心理学校心理咨询师培训课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心理健康与异常心理学(上海市学校心理咨询师培训课程),沈勇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系,参考书 Diagnostic and Statis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TR),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00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3)(中国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山东科技出版社,2001 Abnormal Psychology,third edition 变态心理学与心理治疗(第3版)Susan Nolen-Hoeksema著,刘川、周冠英、王学成 译,世界图书出

2、版公司,2007 Abnormal Psychology,ninth edition 变态心理学与心理治疗(第9版)Lauren B. Alloy, Jonh H. Riskind, Margaret J. Manos著,汤震宇、邱鹤飞、杨茜 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第一节 心理健康,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的两个方面的含义: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或感觉良好,而且社会契合和谐;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 狭义的心理健康,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广义的心理健康,则是以促进人们心理调节、发展更大的心理效能为目标,使人们

3、在环境中健康生活,保持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更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做贡献。,心理健康概念(美国临床心理学家MckinneyF)幸福感;良好的意愿或动机;社会的适应性;统一与调和;志向现实。积极的心理健康定义(美国心理学家JahodaM)自我认知的态度。自我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能力。统一、安定的人格。自我调控能力。对现实的感知能力。积极改善环境的能力。,综合概括心理健康的定义智力正常情绪适中意志健全人格统一完整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二、心理健康的评估标准个体经验标准统计分析标准心理测验标准社会适应标准医学诊断标准(CCMD、DSM、I

4、CD),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 CCMD-3的分类 0 器质性精神障碍 1 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 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障碍 3 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4 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5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6 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 7 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青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8 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 9 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第二节 异常心理,一、异常心理的定义心理活动与社会环境的失调 个体的心理活动与相处的环境不协调或难以保持一致。心理活动内部的失调 知、情、意等活动相互不协

5、调。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失调 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变化不稳定或没有规律。,二、对异常心理的解释医学模式心理学模式心理动力学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人际关系理论社会文化理论人本-存在主义理论,三、异常心理的治疗生物医学治疗药物治疗住院治疗电休克治疗手术治疗等心理治疗精神分析治或精神动力学治疗行为治疗、认知治疗、来访者中心治疗以及家庭治疗、婚姻治疗、团体治疗等。,四、异常心理的预防一级预防 面对所有的人群,重点放在最初阶段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二级预防 重点是预防特定疾病的高危人群的发病。(如品行障碍Vs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三级预防 一旦疾病发生就及时进行规范的治疗,控制疾病发展程度。,第三节 常

6、见异常心理的主要表现与评估,第一节 神经症 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或神经衰弱症状的心理疾病。本疾病有一定的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作基础,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不相称,但病人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病程多迁延。各种神经症性症状或其组合可见于感染、中毒、内脏、内分泌或代谢和脑器质性疾病,称神经症样综合征。,诊断标准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1项:恐惧;强迫症状;惊恐发作;焦虑;躯体形式症状;躯体化症状;疑病症状;神经衰弱症状人格解体症状。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或无法摆脱的精神痛苦,促使其主动求治。病

7、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惊恐障碍另有规定。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各种精神病性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及心境障碍等。,焦虑症,它是一种并非有焦虑刺激引起的或不能用焦虑刺激合理解释的,以焦虑和紧张情绪体验为主,同时伴有明显的植物性神经系统症状和运动性不安为特征的神经症。主要分为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两种。焦虑症焦虑症状是原发的,凡继发于高血压、冠心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躯体疾病的焦虑应诊断为焦虑综合征。其他精神病理状态如幻觉、妄想、强迫症、疑病症、抑郁症、恐惧症等伴发的焦虑,不应诊断为焦虑症。,焦虑症多发生在20-40岁,女性多于男性。

8、 焦虑症的病因尚无定论,有人认为是精神内部冲突所致,在儿童时期就有冲突体验,继而被压抑,成年后在某种条件下又唤起。有人认为焦虑症可能有特殊的生物学基础和遗传倾向,亲属患病率为15%,一般人只有3%,单卵双生同病率为41%,双卵双生只有4%;患者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乳酸分泌增加。,临床表现惊恐障碍 是一种以反复的惊恐发作为主要原发症状的神经症。这种发作并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情境,具有不可预测性。惊恐发作为继发症状,可见于多种不同的精神障碍,如恐惧性神经症、抑郁症等,并应与某些躯体疾病鉴别,如癫痫、心脏病发作、内分泌失调等。惊恐障碍发作时有明显的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症状,心悸、呼吸困难、胸闷、胸痛

9、、四肢发麻、出汗、发抖,患者惊恐万分,似乎死亡迫近,大声呼救,发作时间1-20分钟,有时达数小时,可反复发作多次。,广泛性焦虑 是一种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虽认识到杞人忧天,但不能控制,颇为苦恼,容易激惹,对声音过敏,注意力集中困难,记忆力不好。患者还有躯体症状,植物性神经功能亢进,口干、恶心、胀气、腹泻、呼吸加快、心动过速、尿频、月经不调、阳痿、面色潮红等。患者还有运动性症状,如紧张性头痛、肌肉紧张或强直、手震颤、睡眠障碍、有恶梦。患者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多数焦虑症有较好的预后。,矫治自我监测倾听诉述和解释放松训练系统脱敏抗焦虑药物,恐惧症,是一种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

10、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患者明知没有必要,但仍不能防止恐惧发作,恐惧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患者极力回避所害怕的客体或处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 恐惧症的病因有很多,遗传与素质因素是有影响的,患者的个性多为胆小、害羞、被动、依赖、焦虑等,从小多受到母亲的过分保护,早期的不良体验、促发心理冲突的不良生活事件、父母或他人的示范与影响等都是可能病因。,临床表现 极其强烈的恐惧反应,并伴有心慌、面赤、出汗、颤抖等自主神经症状,常有期待性紧张不安和焦虑,而恐惧刺激物或情境一旦出现,则极力逃避。 我国恐惧症的患病率为0.59,女性多于男性,发病年龄多在20岁左右。,场所恐惧症 是对特殊公

11、共场所的恐惧。一般地讲,凡是密闭或拥挤的,具有包围感的难以轻易 脱身的场所,都有可能诱发患者的莫名惊恐而使其夺门而出,严重时患者会感到透不过气来,似将昏迷。社交恐惧症 是对际交往的恐惧。患者极力避免与恐惧对象交往,如不得不与其交往,便会脸红、心悸、出汗、颤抖,或举止笨拙、惊慌失措、忐忑不安。,矫治认知疗法 帮助恐惧症的患者分析对象与恐惧反应之间建立的条件作用的原理。系统脱敏法 根据系统脱敏法的步骤进行。药物 丙咪嗪、氯丙咪嗪等三环类药物或百忧解等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抗抑郁;也可用氯羟安定、赛洛特等。,强迫症,它是一种以强迫症状为主的神经症,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二者强烈的冲

12、突使患者感到焦虑和痛苦;患者体验到观念或冲动是来源于自我,但违反自己的意愿,虽极力抵抗,却无法控制;患者也意识到强迫症状的异常性,但无法摆脱。强迫症多起病于青少年期或成年早期。病程迁延者可以仪式动作为主而精神痛苦减轻,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临床表现强迫观念 强迫思考;强迫表象;强迫怀疑;强迫对立思维;强迫回忆。强迫情绪 主要表现为强迫性恐惧。强迫意向 具体表现是内在驱使、内在冲动。强迫行为 屈从性强迫行为;对抗性强迫行为;强迫性仪式化动作;,矫治支持性心理治疗 教育干预行为疗法 自控法(制想法、行为中止法、替代法)药物 氯丙咪嗪抗抑郁,神经衰弱,神经衰弱主要是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特征,表现为精

13、神易兴奋,但易疲劳,以及紧张、烦恼、易激惹等情绪症状和肌肉紧张性疼痛、睡眠障碍等生理功能紊乱症状。症状不是继发于躯体或脑的疾病,也不是其他任何精神障碍的一部分。 50年代末,我国对本症作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认为主要病因为:神经系统功能过度紧张;长期心理冲突和精神创伤引起负性情感体验;生活节奏紊乱,过分劳累紧张为发病条件;感染、中毒、颅脑创伤和躯体疾病对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均可成为诱因。 多起病缓慢,就诊时往往已数月以上的病程。可追溯导致长期精神紧张、疲劳的应激因素。也偶有突然失眠或头痛起病,无明显原因者。病程持续或时轻时重。及时适当的治疗多数可好转,病程两年以上的慢性病人或合并人格障碍者,预后

14、欠佳。,临床表现衰弱症状:脑力易疲劳,无精打采,自感脑子迟钝,注意不集中或不能持久,记忆差,脑力和体力均易疲劳,效率显著下降。情绪症状:感到烦恼,紧张而不能松弛,易激惹等。其内容常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有关,感到困难重重,难以应付。可有焦虑和抑郁,但不占主导地位。兴奋症状:感到精神易兴奋,表现为回忆和联想增多,且控制不住,伴有不快感,但没有言语运动增多。这种情况在入睡前较多,表现为对指向性思维感到费力,而缺乏指向的思维却很活跃,因难以控制而感到痛苦,有时对声光很敏感。,肌肉紧张性疼痛:如紧张性头痛、肢体肌肉酸痛等。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为多梦所苦,醒后感到不解疲乏,无睡眠感(实际已睡,自感未睡

15、),睡眠醒觉节律紊乱(夜间不,白天无精打采和打瞌睡)。其他心理生理障碍:如头晕眼花、耳鸣、心慌、胸闷、腹胀、消化不良、尿频、多汗、阳痿、早泄或月经紊乱等。,慢性疲劳综合征: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诊断标准如下:主要标准 新近起病的严重而虚弱性疲劳,持续至少6个月;没有发现引起疲劳的内科或精神科疾病。次要标准 包括头痛、肌痛、关节痛、发热、咽痛、淋巴结痛、肌无力、活动后持久性疲劳、神经心理症状(如易激惹、健忘、注意不集中、思维困难、抑郁等)、睡眠障碍、突然发生疲劳等(要求至少有其中8项症状)。客观标准 包括低热(37.6-38.0),非渗出性咽炎,颈前或腋下淋巴结肿大,触痛。,矫治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

16、疗:通过解释、疏导、使患者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引导其不要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对自身疾病的观察上,增加自信心。行为治疗:自我放松训练,必要时配合生物反馈治疗。药物治疗 抗焦虑剂、脑代谢药等,宜小剂量服用。,癔症(解离或转化障碍),它是一种以解离症状(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识别和对过去记忆,即癔症性精神症状)和转化症状(在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产生的不快心情,以转化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即癔症性躯体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这些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且可因暗示或“继发得益”而发生、加重或减轻、消失。本障碍有癔症性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除癔症性精神病或癔症性意识障碍有自

17、知力障碍外,自知力基本完整,病程多反复迁延。常见于青春期和更年期,女性较多。,临床表现 癔症症状(即无病理基础的症状和体征) 特点:癔症症状与患者想象中的疾病的症状相似。癔症症状可因暗示或“继发得益”而变化。 癔症症状的具体表现可分为:癔症性精神障碍 癔症性遗忘;癔症性漫游;癔症性假性痴呆;癔症性交替人格。癔症性躯体障碍 癔症性大发作;癔症性瘫痪;癔症性失音;癔症性震颤;癔症性失明;癔症性失聪;癔症球;癔症性肤觉缺失。,矫治疏泄 引导患者详细讲述与癔症症状发作相关的应激事件的内容。解释 提供患者对引起癔症症状原因的认识。暗示 在于减轻和消除癔症症状。药物 镇静剂(苯巴比妥钠、氯丙嗪等)。,第二

18、节 应激相关障碍,它是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导致的精神障碍,也称反应性精神障碍。决定本组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病程、及临床表现的因素有: (1)生活事件和生活处境,如剧烈的超强精神创伤或生活事件或持续困难处境,均可成为直接原因; (2)社会文化背景; (3)人格特点、教育程度、智力水平、及生活态度和信念等; (4)不包括癔症、神经症、心理因素所致生理障碍,及各种非心因性精神病性障碍。,急性应激障碍(急性应激反应) 以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在受到刺激后立刻(多在1小时之内)发病。表现为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

19、甚至木僵。如果应激源被消除,症状往往历时短暂,预后良好,缓解完全。,急性应激性精神病(急性反应性精神病) 它是一种急性应激障碍的亚型,由强烈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心理创伤事件直接引起的精神病性障碍。以妄想、严重情感障碍为主,症状内容与应激源密切相关,较易被人理解。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经适当治疗,预后良好,恢复后精神正常,一般无人格缺陷。,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有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 (1)反复发生闯入性的创伤性体验重现(病理性重现)、梦境、或因面临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境遇,而感到痛苦和不由自主地反复回响; (2)持续的警觉性增高; (3)

20、持续的回避; (4)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 (5)对未来失去信心。少数患者可有人格改变或有神经症病史等附件因素,从而降低了对应激源的应对能力或加重疾病过程。精神障碍延迟发生,在遭受创伤后数日甚至数月后才出现,病程可长达数年。,适应障碍 因长期存在应激源或困难处境,加上患者有一定的人格缺陷,产生以烦恼、抑郁等情感障碍为主,同时有适应不良的行为障碍或生理功能障碍,并使社会功能受损。病程往往较长,但一般不超过6个月。通常在应激性事件或生活改变发生后1个月内起病。随着时过境迁,刺激的消除或者经过调整形成了新的适应,精神障碍随之缓解。,矫治认知行为疗法 系统脱敏法消除对回忆的恐惧反应,运用认知技巧质

21、疑非理性想法。应激管理疗法 帮助患者解决某些具体问题,以缓减他们的应激,也可以运用思维终止法抑制干扰性想法。社会文化治疗 用该民族的文化标准来理解和治疗患者。药物 抗焦虑药和抗抑郁药消除症状。,第三节 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极端或明显偏离特定文化背景、一般认知方式(尤其在对待他人方面),对社会环境适应不良,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并已具有临床意义,常自感精神痛苦。患者虽然无认知功能缺损,但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难以矫正。通常开始于童年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或终生,仅少数患者成年后可能在程度上有所改善

22、。由于各种疾病,如躯体疾病(脑病、脑外伤、一氧化碳中毒、慢性酒中毒)、精神障碍导致的人格特征偏离正常,应作为原发疾病的症状,称为人格改变。,病因与病理机制生物学因素 意大利犯罪心理学家Rombroso曾对众多罪犯的家庭进行大样本的调查,发现许多罪犯的亲族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的比率远远高于其他人群。亦有学者发现人格障碍的遗传因素不能忽略。也有报告人格障碍者脑电图异常者比率高于正常人群,从而提示生物学因素对人格障碍有一定的影响。心理发展影响 幼儿心理发展过程受到心理创伤,对人格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是未来形成人格障碍的主要因素。常见的有:,婴幼儿母爱或父爱的被剥夺。被遗弃或受继父、母的歧视;父

23、母、亲人过分溺爱,使其自我中心的思想恶性膨胀,异常地发展至蔑视父母、蔑视学校的校规与社会纪律。一个孩子若有迅速消除恐惧反应的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那么与其相关的是具备迅速、强大和良好的习得性抑制能力;反之,若植物神经系统反应迟缓,那么与之相联系的是只具备缓慢和较弱的习得性抑制能力。研究表明,人格障碍和犯罪者其植物神经功能异常。有人提出植物神经反应性低下,皮肤电恢复的缓慢,可作为罪犯和人格障碍的一种易病素质特征。,幼儿与青少年期受虐待导致产生仇视社会或人类的心理。父母或其他抚养者、幼儿园或小学教师教育方法失当或期望过高,过分强迫、训斥易造成心理压力或逆反心理,形成不良人格。父母本人品行或行为不良,

24、对孩子的人格发展影响极大。不良社会环境影响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不合理现象、拜金主义等都会影响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产生对抗、愤怒、压抑、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而发展至人格障碍。,目前一般认为人格障碍与精神疾病间的关系为:人格特征可成为精神疾病的易感因素或诱因;某些人格特征是精神疾病的潜隐或残留表现;人格障碍和临床综合征可有共同的素质与环境背景,两者可共存,但不一定有病因联系。,诊断标准症状标准 个人的内心体验与行为特征(不限于精神障碍发作期)在整体上与其文化所期望和所接受的范围明显偏离,这种偏离是广泛、稳定和长期的,并至少有下列 1项: (1)认知(感知、及解释人和事物,由此形成对自我及他人的态度和

25、形象的方式)的异常偏离; (2)情感(范围、强度,及适切的情感唤起和反应)的异常偏离; (3)控制冲动及对满足个人需要的异常偏离; (4)人际关系的异常。,严重标准 特殊行为模式的异常偏离,使患者或其他人(如家属)感到痛苦或社会适应不良。病程标准 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期,现年18岁以上,至少持续 2 年。排除标准 人格特征的异常偏离并非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的表现或后果。,人格障碍分类(DSM-)A类:特异性人格障碍 这类人格障碍的症状与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很相似,包括不适当情感或者情感迟钝,古怪的思维和言谈方式,以及偏执狂。尽管如此,患者能够维持自己对于现实的把握。B类:戏剧化情绪性人格障碍 患者处于

26、社会交往中喜欢支配别人,性情暴躁,对人漠不关心,倾向于表现出冲动,有时暴力行为,而几乎不考虑自身安全或其他人的安全和需要。C类:焦虑-恐惧性人格障碍 这类患者过分地担忧被其他人批评或者被抛弃,导致人际关系问题。 (Source: APA,2000),特异性人格障碍,特异性人格障碍(odd-eccentric personality disorders)患者的症状与精神分裂症或者偏执型精神疾病的症状很相似,但患者一般都能在更大程度上维持自己对现实的把握。也就是说,患者可能会显得偏执,言谈方式古怪而难以听懂,有人际关系问题,以及异常的信念或感知体验,但还没有达到妄想和幻觉的程度。一些研究者认为,这

27、类人格障碍应该属于精神分裂范畴的一部分(Nigg & Goldsmith,1994)。,特异性人格障碍特异性人格障碍患者可能表现出较温和的精神分裂症的迹象。名称 主要特点 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偏执型人格障碍 对其他人持续、普遍、无根据 关系薄弱 和适应不良的不信任和怀疑。分裂样人格障碍 对人际关系的持续缺乏兴趣及 中等关系 回避,对其他人情感冷淡。分裂型人格障碍 压抑或者不适当的情绪和社交 关系很强被认为 行为,认知异常以及言语混乱 是精神分裂症温和形 的长期模式。 式(Source: APA,2000),偏执型人格障碍,临床表现 偏执型人格障碍(paranoid personality dis

28、order)主要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始于成年早期,男性多于女性。表现对周围的人或事物敏感、多疑、不信任,易把别人的好意当恶意;经常无端怀疑别人要伤害、欺骗或利用自己,或认为有针对自己的阴谋,因此过分警惕与抱有敌意;遇挫折或失败时,则埋怨、怪罪他人,推委客观,强调自己有理,夸大对方缺点或失误,易与他人发生争辩、对抗;常有病理性嫉妒观念,怀疑恋人有新欢或伴侣不忠;易记恨,对自认为受到轻视、侮辱、不公平待遇等耿耿于怀,引起强烈的敌意,常有回击、报复之心;易感委屈,评价自己过高,自命不凡。总感自己怀才不遇、不被重视受压制、被迫害,甚至上告、上访,不达目的不肯罢休。对他人的过错更不能宽容,固执地追求不合

29、理的利益或权利。忽视或不相信与其想法不符的客观证据,因而很难以说理或事实来改变患者的想法。,分裂样人格障碍,临床表现 分裂样人格障碍(schizoid personality disorder)以观念、行为、外貌装饰的奇特、情感冷漠、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男性略多于女性。表现为性格明显内向或孤独、被动、退缩,与家庭和社会疏远,独往独来,除生活或工作中必须接触的人外,基本不与他人主动交往,缺少知心朋友;面部表情呆板,对人冷漠,对批评和表扬无动于衷,缺乏情感体验,甚至不通人情;常不修边幅,服饰奇特,行为古怪,不能顺应世俗,行为不合事宜或目的不明确;言语结构松散、离题,用词不妥,模棱两可,繁简失当

30、,但非智能障碍,系由文化程度所致;爱幻想,独出心裁,脱离现实,有奇异信念(如相信心灵感应、特意功能、第六感觉等);可有牵连、猜疑、偏执观念及奇异感知体验,如一过性错觉或幻觉等。因此,常被人称为怪人。,分裂型人格障碍,临床表现 分裂型人格障碍(schizotypal personality disorder)以社交和人际关系方面的缺陷,与亲友在一起感到很不舒服,很少有感情,而且还有认识和感知方面的歪曲以及古怪的行为为特点。男性略多于女性。表现为猜疑或偏执,怪异的想法或魔术性思维,古怪思维与语言,古怪或特别的行为即外貌;情感不协调或情感受限制;不寻常的幻觉体验;缺乏亲密或知心的朋友,过分的社交焦虑

31、,偏执性的害怕感等。但分裂型人格障碍并非发生于精神分裂症和伴有精神病性表现的心境障碍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或某种普遍性发展障碍。临床上往往可见在精神分裂症起病之前已符合此标准,因此,可加上“病前”,即“分裂型人格障碍(病前)”。,戏剧化情绪性人格障碍,戏剧化情绪性人格障碍(dramatic-emotional personality disorders )患者表现出富于表演性和冲动的行为,并且显得对自身及他人的安全毫不在意。他们的行为可能伤害自己和其他人。比如,患者可能做出不友好甚至暴力的行为。这类人格障碍的核心特征之一,就是缺乏对他人的关心。,戏剧化情绪性人格障碍患者倾向于表现情感的波动以及戏

32、剧化和情绪性行为。名称 主要特点 与轴中所列疾病的相似性反社会型人格 表现出犯罪,情绪化,或者 品行障碍障碍 残暴的行为方式;漠视其他 人的权利,漠视社会准则。边缘型人格障 在情绪、同一性和人际关系 心境障碍碍 方面表现出不稳定性,短暂 的分离状态;自我退避。表演型人格障 情绪变化迅速,不稳定的人 躯体形式障碍,心境碍障碍 际关系和对引起别人的注意 以及认同的强烈需求,自杀 性行为。自恋型人格障 夸大自我价值的想法和感觉 环性心境障碍碍 ;忽略他人的需求;利用他 人以及傲慢的行为。(Source: APA,2000),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临床表现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

33、onality disorder)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具有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男性多于女性。患者往往在少儿期就出现品行问题,如经常说谎、逃学、吸烟、酗酒、外宿不归、欺负弱者;经常偷窃、斗殴、赌博、故意破坏他人或公共财物,无视家教、校规、社会道德礼仪,甚至出现性犯罪行为,或曾被学校除名或被公安机关管教等。成年后(指18岁后)习性不改,主要表现为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甚至违法乱纪。如经常旷课、旷工,不能维持持久工作或学习、频繁变化工作;对家庭亲属缺乏爱和责任心,不抚养子女或不赡养父母,待人冷酷无情;经常撒谎、欺骗,以获私利或取乐;缺乏自我控制,易激惹、冲动,并有攻击行为,如斗殴;无道

34、德观念,对善恶是非缺乏正确地判断,且不吸取教训,无内疚感;极端自私与自中心,往往是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以恶作剧为乐,无羞耻感,故使其家属、亲友、同事、邻居感到痛苦或憎恨。,边缘型人格障碍,临床表现 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主要以不稳定性为主。表现为情绪不稳定,频繁且无原因地产生严重抑郁、焦虑或者发怒。患者自我同一性混乱,有时极度自我怀疑,有时又极度自负,人际关系极其不稳定,常常无原因地对一些人崇拜到鄙视。患者常常描述有一种绝望的空虚,这导致他们依赖新认识的人或者治疗师,希望他们能够填补自己内心的巨大空虚。对被抛弃抱有偏执的想法,常把其他

35、人无辜的行为阐释为抛弃或拒绝。患者还表现出冲动和自我伤害的行为倾向,包括自残和自杀行为。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所包括的多种多样的症状与其他类型的人格障碍,如偏执型、反社会型、自恋型、表演型以及分裂型等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有很多重复的地方(Nurnberg et al.,1991)。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大约占总人口的1%-2%的人会被诊断出边缘型人格障碍(Kraus Wessman,1993b),女性高于男性。,表演型人格障碍,临床表现 表演型人格障碍(histrionic personality disorder)特征是表情和动作有些做作和夸张,富于显示和表演色彩;暗示性强,思维、情绪和行为都

36、易受别人的影响;情感肤浅、脆弱、被动;以自我为中心,吸引别人的注意,渴望他人的同情和赞扬;喜欢要挟、操纵、挑逗和依赖他人;好幻想,以想象代替事实,理智易受情感蒙蔽,任性,不习惯于逻辑思维。,自恋型人格障碍,临床表现 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tic personality disorder)主要表现为戏剧性和夸张的行为风格,寻求他人的赞赏,且在情绪表达和人际关系上非常肤浅。患者依赖于自我评价,认为依赖其他人是软弱、危险的。他们充满了自我重要性的想法,以及对力量和成功的幻想,认为自己比大多数人更优秀。在人际关系中,他们总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其他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而忽视其他人的需要和想法,利

37、用他人为自己获得好处,并且表现为傲慢。 大多数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它是一种罕见的疾病,终身流行率不到1%(Gunderson,Ronningstam Weissman,1993b),最近的一次调查研究显示流行率是2.9%(Ekselius et al.,2001)。男性中更常见。,焦虑-恐惧性人格障碍,焦虑-恐惧性人格障碍(anxious-fearful personality disorders)包括回避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和强迫型人格障碍,其特点是慢性的焦虑或恐惧,以及回避所恐惧环境的行为。在这些人格障碍中,患者恐惧的对象是不同的,但都会显得精神紧张和不愉快。,焦虑-恐惧性人格障碍焦虑

38、-恐惧性人格障碍患者的症状是慢性焦虑。名称 主要特点 与轴中所列疾病的相似性回避型人格障碍 广泛的焦虑,不足感,害 社交恐怖症 怕被批评,导致在社交活 动中表现出回避和紧张。依赖型人格障碍 不考虑自己,需要别人照 分离焦虑障碍、心境恶劣障 顾,害怕受到拒绝,导致 碍 对他人的依赖和服从。强迫型人格障碍 在日常活动和人际关系上 强迫症 表现出普遍的僵化,包括 情绪压抑、极端完美主义, 甚至日常安排的轻微中断 也会引起焦虑。(Source: APA,2000),回避型人格障碍,临床表现 回避型人格障碍(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主要表现为害怕自己受到别人的批评,因

39、此尽量避免与其他人交流,以减少受到批评的可能性。患者可能会选择社会隔离性较高的职业。当必须与别人交流时,他们表现为非常拘谨、紧张,并且对可能受到批评的迹象高度敏感。他们害怕自己会说一些非常愚蠢的话或者做出让自己尴尬的事情。他们很容易感到抑郁和孤独。虽然他们渴望与其他人建立一定的关系,但通常会感觉这种关系是没有价值的,因而把自己孤立起来。 研究表明,大约1%-7%的人可能被诊断为回避型人格障碍,而且流行率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Ekselius et al.,2001;Fabrega et al.,1991;Weissman,1993b)。,依赖型人格障碍,临床表现 依赖型人格障碍(dependen

40、t personality disorder)特征是依赖、不能独立解决问题,怕被人遗弃,常感到自己无助、无能和缺乏精力;将自己的需求依附别人,过分顺从别人的意志;要求和容忍他人安排自己的生活;当与他人的亲密关系终结时,有被毁灭和无助的体验而焦虑不安;有一种将责任推给他人来对付逆境的倾向。,强迫型人格障碍,临床表现 强迫型人格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以过分要求严格与完美无缺为特征。男性多于女性2倍,在强迫症中,约72%的患者在病前具有强迫性人格。常表现为对任何事物要求过严、过高,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不容改变,否则感到焦虑不安,并影

41、响其工作效率;拘泥细节,甚至对生活小节也要程序化,有的好洁成癖,若不按照要求做就感到不安,甚至重做;常有不安全感,往往穷思竭虑或反复考虑,对计划实施反复检查、核对,惟恐有疏忽或差错;主观、固执,比较专制,要求别人也要按照他的方式办事,否则即感不愉快,往往对他人做事不放心;遇到需要解决问题时犹豫不决,推迟或避免作出决定;常过分节俭,甚至吝啬;过分沉溺于职责义务与道德规范,责任感过强,过分投入工作,业余爱好较少,缺少社交友谊往来。工作后常缺乏愉快和满足的内心体验,相反常有悔恨和内疚。,焦虑型人格障碍,临床表现 焦虑型人格障碍(Anxious personality disorder)特征是一贯感到

42、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和自卑,总是需要被别人喜欢和接纳,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因习惯性夸大日常处境中的潜在危险,所以有回避某些活动的倾向。,冲动型人格障碍,临床表现 冲动型人格障碍(I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是以阵发性情感爆发,伴明显冲动性行为为特征,又称攻击性人格障碍。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常表现为情感不稳,易激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可因点滴小事爆发强烈的愤怒情绪和攻击行为,难以自控,事前难以预测,发作后对自己的行为虽懊悔,但不能防止再发;人际关系强烈而不稳定,时好时坏,几乎没有持久的朋友;激情发作时,对他人可作出攻击行为,也可自杀、自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同

43、样表现出冲动性,缺乏目的性,缺乏计划和安排,做事虎头蛇尾,很难坚持需长时间才完成的某一件事。,人格障碍的诊断注意事项 人格障碍多在儿童后期或青春期出现,持续到成年并渐渐显著。因此,在16岁或17岁前不应诊断人格障碍。诊断时要注意必须有明显不协调的态度和行为,通常涉及到几方面的功能,如情感、兴奋唤起、冲动控制、知觉和思维方式,以及与他人交往的方式等;这种异常的行为模式是持久、固定,并不局限于精神疾患的发作期;其异常行为模式是泛化的,与个人及社会的多种场合不相适应。这一障碍会给个人带来相当大的苦恼,并通常会伴有职业及社交的严重问题。诊断必须排除广泛性大脑损伤或病变,以及其他精神科障碍所直接引起的状

44、况。,矫治心理治疗 对人格障碍很有帮助,通过深入接触,同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帮助其认识个性的缺陷,进而使其明白个性是可以改变的,努力鼓励重建自己健全的行为模式。可成立治疗性团体,制造一种健康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让人格障碍者在团体中,通过有益的活动,控制和改善自己的偏离行为,纠正既往习得的不良习惯。药物治疗 抗精神病药、锂盐、卡马西平、BZ类药物、抗癫痫药、受体阻滞剂、5-HT类药物等人格障碍有疗效。,第四节 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是指一组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的,以进食、睡眠和性功能异常为主的心理障碍。,进食障碍,是一组以进食行为异常为主的心理障碍,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

45、神经性贪食和神经性呕吐。儿童期拒食、偏食和异食症等见儿童“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症,临床表现 是一种多见于青少年女性的进食行为异常,表现为故意限制饮食,使体重降至明显低于正常的标准。为此采取过度运动、引吐、导泻等方法以减轻体重,常有过分担心发胖,甚至已经明显消瘦仍自认为太胖,即使医生进行解释也无效。部分患者可以用胃胀不适、食欲下降等理由,来解释其限制饮食的原因。常有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紊乱,女性可出现闭经,男性可有性功能减退,青春期前的患者性器官呈幼稚型。有的患者可有间歇发作的暴饮暴食。,注意 正常体重期望值可用身高厘米数减105,得正常平均体重公斤数;或用Quetelet体重指数=体重千克

46、数/身高米数的平方进行评估;有时厌食症可继发于抑郁症或强迫症,导致诊断困难或在必要时需并列诊断。,神经性贪食症,临床表现 是以反复发作性暴食及强烈的控制体重的优势为特征的综合征。患者采取极端措施以削弱所吃食物的发胖效应。应注意本障碍被看作神经性厌食症的延续(尽管相反的次序也可能出现),通常表现为以往患厌食症的患者开始出现体重增加,月经也可能恢复,随后便出现暴食及呕吐。反复呕吐会导致机体电解质紊乱和躯体并发症(手足抽搐、癫痫发作、心律失常、肌无力),以及随后体重的严重下降。确诊应注意必须持续存在进食的优势观念,有不可抗拒的进食欲望,难以克制的发作性暴食,患者在短时间内吃进大量食物,并试图以一种或多种手段抵消食物的发胖作用。患者常对肥胖具有病态性恐惧,并为自己制订的异常的体重限度远低于病前合宜的或医师认可的健康体重标准。常有神经性厌食发作的既往史,两者间隔从数月至数年不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