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2310946 上传时间:2019-05-05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肖前精华版)郑正真1. 哲学的含义、特点、功能:(1)含义:它是从总体上概括的把握时代的内容,集中的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从而体现着时代精神的精华。凡是真正的哲学都是该时代人类智慧的一种理论升华,哲学的基本内容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提供一般的、普遍的方法,并且是关于这种一般的、普遍的方法的学问,即方法论。 (2)特点:首先表现在对象方面,哲学的研究对象始终是人与世界的关系。表现在它的思维方式具有高度的

2、概括性和抽象性,哲学的认识方式是一种反思。 (3)哲学的功能:哲学是关于各种具体学科知识的总结和概括,它同其他各种具体科学知识一起构成人类的知识体系,哲学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同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一起构成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对人的功能:哲学的工具价值、精神武器;哲学的内在价值精神。 (4)哲学的社会功能:哲学作为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性的理论反映,提供了一个哲学意义上的包括人在内的世界图景,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作为最高层次的方法论,是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关系的基本规范和准则。哲学也是一种独特的批判功能。2. 哲学的基本问题。 (1)第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

3、或精神和物质何者为本原,本体论问题。同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是否可以认识,认识论问题。唯心主义认为思维精神为本原的,第一性的。客观唯心认为某种客观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主观唯心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看着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和基础。 (2)唯物主义肯定物质。自然界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思维精神则是由物质自然界所派生的们第二性的。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试图在某些具体的有形物体中,在某特殊的东西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的自然现象的统一。近代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来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

4、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机统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不仅重视理论解释世界,而且强调实践地改造世界。3. 哲科学的分化和哲学发展、哲学的发展与文明创造和演进。 (1)哲学与科学的关系:相同点:都是实践检验的总结和概括。在实践经验的关系上,其不同点又是哲学比较间接概括。具体科学比较直接具体。另外,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层和知识源泉;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哲学依赖于具体科学,具体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哲学。 (2)哲学发展与文明创造和演进的关系:哲学是人类文明创造和演进的产物,它又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和灵魂,对人类文明的创造与演进起着不可缺

5、少的制约和导向作用。哲学理论地把握文明创造与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合理性与现实性的辩证法。哲学的批判推进人类文明的创造和演进。哲学为人类文明的创造与演进提供指南。4. 马克思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变革。19 世纪 40 年代产生。是人类历史发展和哲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适应无产阶级变革资本主义旧世界、解放全人类的革2命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又是以往科学和哲学发展的总结,是人类以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的理论结晶。它是以实践的观点为基层,合理的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从其理论特征上看,又是革命性、批判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5. 马克思哲学创立的社会历史前提和

6、理论前提。 (1)历史前提:政治经济上,19世纪 30 年代这一时期,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已经开始由资产阶级争取政治平等的民主革命运动转变为无产阶级的争取人类解放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自然科学上,一些揭示自然界各种物质形态之间的联系和发展的学科纷纷建立和发展起来。社会科学上,斯密和李嘉图创立劳动价值论,高度评价生产劳动的作用。 (1)理论前提:以往哲学的贡献,从两个方面提供了新世界观产生的前提:一方面,以往哲学对于人与世界关系的有益探讨积累了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材料。另一方面,以往哲学与时代精神的背离及它所包含的内在矛盾为新哲学的形成提供了由以出发的问题。法国唯物主义:是一种感觉论,经验论的唯物主义,

7、把肉体感受性视为人的本质。一方面论证了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另一方面又陷入对社会历史的错误理解,否认人的任何选择自由得出极端决定论。德国古典哲学。抽象的发展了人的能动性方面,把能动的自我意识视为人的本质。意义在于把思维和存在理解为一种思维对于存在的把握活动,具有历史性的活动,肯定了矛盾存在的合理性,并肯定了扬弃矛盾。局限知识虚化的而不是真实的解决思维与存在自由与必然的现实对立问题。费尔巴哈哲学,是一种人本学的唯物主义,认为思维和存在的统一在任身上得以实现,人就是肉体和灵魂的统一。积极意义在于它不仅打破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统治,而且试图探讨思维与存在统一的现实基础。局限在于以抽象的人为基础所实现

8、的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仍然是一种抽象的同一,从而对于自由与必然的现实对立也就只能提供一种抽象的解决方式。6. 马克思主义创立的进程。第一阶段:1844 经济学哲学手稿,文中马克思初步提出物质实践的概念,力图把人的本质社会的本质归结为时间,把全部历史归结为生产劳动的异化与扬弃异化的辩证运动过程。第二阶段:神圣家族,马克思暂时从异化劳动理论而转到力图将法国唯物主义印象辩证法这一方向上,继承了从自然存在出发的唯物主义传统。第三阶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综合唯物论和辩证法,就是一方面把辩证法能动性历史性因如唯物论。另一方面对唯心的辩证进行彻底改造,使其运动主体现实化。人的活动是能动与受动的统

9、一,是受动性制约下的能动,对其受动条件的能动改造。是一种感性的物质活动。7.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基本观点。实践范畴是马克思哲学最为核心、最为继承的范畴。实践观在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过程中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理解为一种客观的活动,一种能动的现实存在。实践观在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过程中的实现。以实践概念为基础去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把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理解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现实的历史过程,揭示了人的实践的本质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也就逻辑必然地要将唯物主义的原则贯彻于社会历史的领域,使哲学唯物主义彻底化,成为完备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本体论在实践概念的基础上达成统一。实践是以物质工具为

10、中介而对于对象世界的实际把握,认识则是以语言符号为中介而对于现象世界的观念的或象征性把握。8.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的批判的哲学。 (1)革命性批判性的特征,不仅在于它公开申明自己服务于无产阶级批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人类解放事业,而且更在于这种哲学本身就内在包含着革命性、批判性的规定。 (2)实践作为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人对外部自然的一种非定向关系。物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构成全部人类活动的基础。物质生产作为人对自然的否定性的关系,是人类一切否定性即革命性3活动之源。马克思哲学把人类的自由解放作为自己的宗旨,它也就必然要把革命地改造现实的实践提到首位。 (3)革命性批判性作为马克思

11、哲学的本质特征,也必然要体现在它的方法论之中。 (4)实践作为人对外部世界的否定性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目的的活动,一种赋予外部世界以合目的性形式的创造性活动。9.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哲是以实践范畴作为解决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基石,不仅决定了它在本质上是革命的和批判的,而且决定它在本质上是科学的和客观的,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的高度统一。理论的科学性是理论内容的客观真理和逻辑形式的严密性完整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还体现在它逻辑上的严密性和完整性。科学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体现于方法论,便是要求以客观的态度对待事物,对待人的实践活动。马哲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它的内在的

12、本质规定,二者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的统一。10. 马哲的历史发展。 (1)马哲是以实践范畴为核心的、革命性和科学性高度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深深地根植于实践,必然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2)马哲是在总结工人运动的实际经验和科学发展的新成果的基础上,在批判旧哲学中产生。 (3)马哲的整个历史证明,它是和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进步、无产阶级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解放事业同呼吸、共命运的。我们既要在实践中坚持马哲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它的具体内容。11. 马哲与现代西哲区别。 (1)阶级属性不同马哲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体系。西哲反映着西方社会不同阶级

13、基层和集团的不同利益。 (2)理论实质不同马哲立足于实践西哲没有摆脱唯心和形而上学。 (3)社会作用不同马哲服务于无产阶级事业的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的理论体系。西哲除了直接为资产阶级政治利益服务外,有些还脱离实际社会的发展。 (4)发展形态不同马哲是具有同一性和稳定性的哲学,它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西哲派别林立,形态多变。12. 马哲与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 (1)旧中国。马哲在中国的命运,已经同中国人民、国家和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新中国:今日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巩固和壮大,仍然深切地需要马哲理论的指导。而今日中国的马哲,也迫切需要在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和当代世界的

14、发展中进一步发展和建设自己,二者的健康发展和紧密结合,不仅是整个中华民族光明前途的保证,也是马哲在中国得到繁荣和发展的保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要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需要和本质特征之一。13. 列宁的物质定义。 (1)含义:他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个定义的科学性表现为给物质下定义的方法是科学的,物质定义的内容是科学的,物质定义科学地把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理论区分开来。 (2)重要意义:在理论上,它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它坚持了彻底的唯物论反映论和可知论的立场,反对了不可知

15、论。并且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划清界限。在时间上,他指明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哲对物质概念的这一规定,指出现实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人类社会的客观实在性,微观领域的客观实在性。14.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1)运动的绝对性和相对性问题。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是相对的。相对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式和量度,是物质分化的前提和条件。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间隔性和顺序性。任何事物的存在总是一个过程,运动都有一定的速度。空间是指物质运

16、动的广延性,伸张性。任何事物的4存在都有一定的体积,活动都有一定的范围。 (3)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关于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和普遍特性的观点,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对时空本质的正确认识:时间空间物质运动之间彼此不可分离,时间空间的客观性表现为它们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绝对性和具体形态的相对性,是绝对和相对的辩证统一。割裂时间空间同物质运动之间具体的辩证的联系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观点。 (4)物质世界的无限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包含了对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及其运动变化的永恒性的肯定,它认为物质世界本质上是无限的。科学的发展不断证实时空的无限性。科学依据证实物质不灭、质量和能量守恒与转化是物质世

17、界的普遍规律。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扩展的。唯物辩证法认为时空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是有限和无限的对立统一。15. 意识是物质的最高的产物。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的起源的基本观点。 (1)从人类意识的自然发生过程来看,意识是物质普通具有的反映特性长期演化的结果。意识是人脑的技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器官,是它的物质承担者。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分类:(2)从内容上看,人的一切意识形式都联系着一定的意识内容:对象意识,即人作为主体在头脑中以一定形式反映作为对象的客体。自我意识,即人作为主体对其自身的存在,地位,状态和需要等等意识。思维方式,人在处理各种精神活动材料所适用的方式方法程序等等的总和。 (

18、3)从反映形式上看,感觉是认识的起点,是一切复杂的意识现象的基础。知觉,是在各种感觉材料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进行综合反映的结果,而表象则是保存在人脑中的感觉映像的再现和重组。情感:是反映了对象与主体客观存在的需要和利害关系。 (4)意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是区分正确意识与错误意识的界限。16. 意识的主观性和能动性。唯物主义对意识本质的科学理解和规定:意识的真正本质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1)意识的主观性:首先表现为意识反映形式的特征。表现为不同主观条件使对事物的反映具有差别。意识最普遍最重大的主观性特征就是思维、思想、意识活动的能动性。 (2)意识的能动性:首先表象在

19、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在变革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进行的,更重要的表现是它对人类实践的指导作用,还表现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上。意识的能动性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如何实现: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意识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发挥意识能动性才能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性。17. 世界统一于物质:(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种统一是多样的有差别的辩证统一。哲学和科学的研究成果证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正确性。人类对宇宙世界的认识和探索说明地球自然界之上没有神灵的存在,宇宙天体是物质的世界,人类对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认识和探索也说明了没有天堂和地狱的存在,世界上只有物质运动的千差万别的属性和运动

20、的形式。现代科学的发展,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物质和意识的认识,揭示出物质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物质以一定的具体形态存在,物质的具体形态复杂多样。 (2)人和自然的物质统一性的证明:人来自于自然界,是自然界的最高产物。人有特殊的社会存在方式是以生产劳动力为基本形式的社会实践。人类的存在虽然是有意识、有目的,但人的意识首先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功能。其次,意识的内容是反映在人脑中,被转换为思维形式的物质世界。再次,人类由于意识性而具有的活动的目的性是受外部物质世界所限定的。18.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从本质上说,二者是内在统一的。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与实际相结合,就是把人们

21、的思想从左倾思潮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使主观符合客观,也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打破习惯势力,主观偏见根本目的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并不是离开实际的5胡思乱想,不讲原则,解放思想的目的就是实事求是。19. 运动和静止关系的方法论意义: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它是局部的,暂时的,有条件的和相对的。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认识运动是绝对的,我们才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防止和克服静止的僵化观点看问题。认识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有助于我们了解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要首

22、先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辩证关系。发展才是硬道理,但发展必须要稳定的社会环境,只有准确认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把握稳定和发展的辩证关系。20. 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无限发展的观点。 (1)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都证明,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表现在世界万物具有共同的本质和基础。任何具体事物的客观存在和运动本身都必然表现为一定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事物可以互为中介,千差万别的事物之间可以通过无数的中介而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无限的总体序列。联系是物质世界本身固有的辩证性质。联系还具有多样性和条件

23、性。在事物的普遍联系中,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同的联系对事物发展起不同的作用。 (2)联系的主要形式: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运动是宇宙间发生的变化和过程,变化是事物的量变和质变的状况,发展则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客观事物的发展都是要遵循一定的基本秩序,也就的规律性。规律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必须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21. 普遍联系中的系统。 (1)含义:一般被规定为有组织的和被组织化的全体,实质上是泛指一定数量相互联系的因素所组成的相对稳定的

24、统一体。系统是事物由于客观的普遍联系而形成的存在形态。 (2)特征:整体性特征。表现为系统对外来作用作为一个整体作出反应,而不管受到外来作用的是其中哪个部分。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他每个要是都不单独具有的性质和功能,称为系统质。结构的有序性特征。即系统内部结构具有层次等级式的组织化特征。内部结构优化趋向的特征,系统的分系统或要素之间的结合趋向于强化整体功能的特征。22. 辩唯的条件论。 (1)含义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的运用。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即使改变条件,创设条件本身也是有条件的,任何事物的存在运动发展,只有有条件这一点才是无条件的。 (2)条件是普遍联系范畴的

25、具体化,它指同某一事物相联系,对该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多要素的总和。条件的种类内外部条件,一般特殊条件,必要非必要条件,决定和非决定条件,主客观条件等。不同条件,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23. 辩唯的过程论:(1)含义关于世界运动变化发展的思想。一切事物都是过程,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前进的发展是事物和世界总过程的主导方向,承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还是一成不变的集合体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之一。它就要坚持新陈代谢是宇宙普遍的永不可抵抗的规律。 (2)辩证决定论是对于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相互统一的全面、辩证的理解。首先是一种决定论,承认事物和过程的存在、运动具有普遍

26、的制约性和规定性,同时它对客观决定关系的理解又是全面的、辩证的。24. 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普遍的联系。 (1)一方面,任何运动都存在于表现于事物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运动就意味着相互联系的作用。另一方面,任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本身的实现都是一种动态的过程,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就意味着运动。 (2)运动是一切物质的根本存在方式;变化也是运动,6侧重于强调运动中所发生的一般内容,即事物内部和外部联系的演变。运动包括: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和社会运动。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发展是指前进的变化或运动,事物

27、从一种质态转变为另一种质态,是一种上升运动。变化包括单一水平的转化,下降的运动,上升的运动。25. 世界发展的方向性及其表现:(1)多样变化包括:单一水平的转化,即同一等级运动形式间的变化。下降的运动,即从高级到低级形式,从有序向无序、从较复杂向较简单的变化。上升运动,即同下降相反的变化。 (2)阐明了多向性与定向性、上升与下降、前进与后退之间的统一。肯定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并承认具体变化方向的多样性。在现实的发展过程中,上升前进也不是单一孤立的过程,它还伴随有第二个分支即下降后退的过程。发展中的上升,前进也不是绝对的,直线式的,而是包含着局部的,停滞在内的曲折前进的运动。26.

28、新旧事物的更替。 (1)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新事物符合历史的前进方向,适合于它存在的历史条件。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胎中孕育成熟的,扬弃了旧事物的精华和糟粕。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为社会生活演化的过程所肯定。 (2)对统一规律揭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源泉。是贯穿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把握事物的对立统一是辩证认证的实质。27.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1)含义: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和相互贯通的性质。表现为矛盾对立的双方相互依存,共同组成一个统一

29、体,在一定条件下,各自向对立面的转化。斗争性表现为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和相互分离的性质。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时起作用。 (2)关系:矛盾的同一性把矛盾的双方联合起来,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和前提。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利用,相互促进。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的量变过程中起推动作用,推动矛盾双方此消彼长力量发生变化。在事物发展的质变过程起决定作用,促成新事物取代旧事物,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关系。两者地位不同,同一性是暂时的,相对的和有条件的,斗争性是永恒的,绝对的,无条件的。28.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1)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

30、性之中;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概括了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而没有包括个性的全部内容和特点。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问题的这一原理,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律,是社会主义的共性,它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其次体现在中国特色方面。中国社会主义的特点,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中国的具体化,它属于个性,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实行按劳分配,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9. 认识矛盾

31、的特殊性方法论的意义:(1)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就是要善于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认识的基础。只有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才能了解具体事物的特殊性,使认识由个别扩大到一般,从而获得科学知识。 (2)采用矛盾的分析方法,首先是划分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其次要划分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其三:划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起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四、划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730. 整体和部分。 (1)含义:整体指构成事物的诸要素组成的统一体。部分是事物的统一体中的某个或某些要素。系统是由两个以上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所组

32、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认为,世界万物皆系统。 (2)二者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相互包含。整体与部分的互相转化。整体不一定等于部分之和。从哲学上来概括,就是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不是功能大小问题;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整体功能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3)系统的整体性原理除了整体联系的统一性外,还有一个共同的属性,就是整体的有机性。存在于整体的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才能体现出意义,一旦离开了整体,部分就失去了它作为整体的部分意义。构成系统的要素所具有的那种整体特性,只有在运动中,按着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整体与部分等,系统整体才能体现为一定的结构性与功能的规定性。整体的有机性

33、还表现在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上。系统过程在时间上的持续性的联系,反映系统整体存在和发展过程中环境、整体、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31. 作为思维形式的整体与部分意义:(1)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方法论的意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综合和分析的思维方式的客观基础。人们在实践中应力求整体的最优化,使其发挥出更大的功能。整体是由部分构成,部分从属于整体,因此我们在一切活动中应有全局观念或整体观念。 (2)系统分析是系统方法的一种表现形态。结构分析是从系统的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具体的分析。功能分析是在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多个组成部分再系统整体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并加以比较,

34、从中找出关键的部分。系统工程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它处理问题的思路首先是着眼系统整体,从整体出发研究部分,再从部分回到整体。32. 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通。 (1)含义:个别指单一事物的个体性、独立性,是事物彼此区别。一般指一类事物或一切事物普遍具有的共性和本质,反映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统一性。概念本身包括三个环节:普遍性是指它在它的规定性里和它自身有自由的等同性。特殊性,即规定性,在特殊性中,普遍性纯粹不变地继续和它自身相同。个体性,这是指普遍与特殊两种规定性返回到自身内。个体包含了共性,个性离不开共性。相互依存的,不可分割的,没有任何两个事物是绝对不同或绝对相同的。 (2)二者相互转化的两种情况:一

35、是地位的转化,相对低层次的个性来说成共性。另一种是在同一关系中个性变成了共性。 (3)作为思维形式的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通:二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没有任何两个事物是绝对不同或绝对相同的。个别与一般是抽象概念,一个事物的个性和共性究竟是什么,需要以事实材料为依据进行具体分析。对事物的个性和共性的认识都不能简单化。意义:人们认识的目的是指导实践,只有获得规律性认识即普遍性认识才能指导实践。因此,认识必须从事物的个性中寻求共性,从特殊性中寻求普遍性,这就是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33. 相对与绝对。 (1)含义:相对就是有对,有条件、有限。绝对是无对,无条件。无限。而相对与绝对的区别也是相对

36、的。部分与整体及现实的具体事物,个别与一般涉及具体事物的属性,相对于绝对可以说是这两对范畴的综合。 (2)相对与绝对关系既是互相对立的,又是互相依存的。所谓绝对的东西包含相对的东西,相对的东西也包含绝对的东西。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有不确定性的又有确定性。一方面,不应把实践标准及其所检验的认识绝对化。其次,又必须承认只要实践检验是符合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理论就不可能被根本推翻,就包含了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因素。(3)作为思维形式的相对与绝对:任何事物都具有这两个方面,我们在认识任何事物的时候,都要善于把二者统一起来,把这一对范畴作为思维形式加以正确运用,防止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34. 原

37、因和结果。 (1)含义:原因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由于原因作用而产生的现象。8特点:因果性和时间顺序性密切相关。因果联系是由一种现象必然引起另一种现象的本质联系,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原因和结果是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链条中的重要一环节。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处于普遍联系,互相制约之中。 (2)辩证关系:一方面原因和结果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一面。另外,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的。在发展过程中的互相转化,互为因果。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世上既无无因之果,也无无果之因。因果联系的多样性:一因一果,同因异果等。(3)原因和结果范畴的方法论意义:原因和结果范畴是唯物主义决定论原则的内在

38、依据,它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为人类自觉地有目的地活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预测未来,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因果联系的辩证法为在科学活动和社会活动中理解和运用反馈原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4)按照辩唯因果观来应用因果关系的思维:在探索原因时,不能仅仅依据前件与后件的几次重复出现便断定前件是后件的原因。在实践中根据某种因果关系引起一定效果,不能只看见原因的作用,还要看到结果对原因的反作用。因果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在探索原因或预测效果时,必须探索各式各样的原因或效果,加以区别。35. 偶然与必然。 (1)含义: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

39、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不确定趋势。 (2)二者关系。对立:不同的地位、作用。必然性居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与方向。偶然性对事物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并使事物发展呈现不同的特点。产生的原因不同。必然性由事物内部的主要原因导致,偶然性由事物的次要的原因导致。统一:事物发展是必然与偶然的统一。必然通过偶然表现出来,偶然服从内部隐藏的必然。一定条件下两者可相互转化。 (2)作为思维形式的偶然与必然:二者辩证关系是反对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与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坚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有力武器。二者的辩证关系指明,人民人寿和实践活动,首先要立足于必然性即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二者的辩证关系要求人们,不要忽视

40、偶然性,而要善于利用有利的机遇和偶然性因素。(3)把必然与偶然这对范畴作为思维形式,就是要把这一原理运用于认识过程中。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性是科学认识的根本要求之一。把规律区分为动力学规律和几率统计规律是正确的,是对必然性理论的发展。偶然性和必然性在人类社会领域除了具有与自然界一样的共同关系以外,还有一种特殊关系,即必然性是通过人的有意识活动来开辟道路的。在社会领域,还应当把必然和偶然这对范畴同必然和自由这对范畴结合起来加以运用。36. 形式和内容。 (1)含义:内容是构成事物的各种要素,包括事物的内在矛盾,特性,运动过程和发展趋势等的总和。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的结构、组织类型,是内容的表现形式。形式

41、和内容有多层含义。形式和内容表示外壳或外姓和内核,二者可以分开存在。形式和内容表示物质和质料,模型与材料。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形式是内容的外部表现,内容是形式的内部根基,依据和实质。 (2)二者关系:任何事物或现象总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总是内容与形式的矛盾统一体。内容和形式揭示出现实事物是内在要素和它们的综合方式的统一,内容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形式则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任何事物都是两者的统一。对立:地位不同: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处于主导地位,形式处于服从地位。形式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内容和形式相互联系的多样性:同一内容多种形式;

42、多种内容同一形式;新内容旧形式;旧内容新形式。 (3)作为思维形式的形式与内容:根据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特别要注意事物的内容,反对片面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根据形式对内容有巨大反作用的原理,在重视事物内容的同时,还必需重视形式的作用,把充实的内容和恰当的形式9结合起来。根据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复杂性。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有利于内容的各种形式,发展内容,繁荣形式。37. 现象与本质。 (1)含义: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基础,是实质的内在联系,是事物比较深刻,相对稳定的方面,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现象。是本质的具体表现,即该事物的各种个性,特殊性具体性的总和

43、。 (2)二者关系:现象与本质是相互区别的,现象是表面的、个别的、瞬息万变的东西,可以通过人的感官直接感知它;本质是现象的总和,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相对稳定的东西,要通过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它。二者是相互联系的,本质存在于现象之中,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3)意义:把握这一原理,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阐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指出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途径。现象与本质关系是方法论原则,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学会把现象看作入门的向导,善于透过错综复杂的现象把握本质,才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发展的客观规律。38. 可能与现实。 (1)含义:现实是指一切又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

44、的存在,事物的这一特性就叫做现实性。可能,是和现实相对立的范畴,指包含在事物之中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抽象的可能性在现实中缺乏充分的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可能实现,只待将来条件成熟,获得成分根据才能实现的可能性。现实性的可能性:在现实中有充分的或比较充分的根据的可能性。现实可能性质与量的分析:质的方面:好与坏的可能。量的方面:可能性的大小。 (2)二者关系:区别:有现阶段可以实现的可能性和只在将来阶段才可以实现的可能性的区别;还有两种相反的可能性的区别,最后是可能性之大小的区别。联系:它们是相互规定,相互包含。可能和现实、可能的东西和现实的东西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事物的发展就是

45、一个可能和现实不断地相互转化的过程。 (3)作为思维形式的可能和现实:对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有重要意义:既然现实性包含可能性,那么,人们办任何事情就要从现实性出发,并对可能性作出全面分析。既然现实性中都存在好的和坏的两种质上不同的可能性,那么,人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就要争取好的可能性,防止坏的可能性。既然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有一个过程,那么,人们就应从量的方面进一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既然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那么人们就应该努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各种必需的条件,以实现可能向现实的转化。39. 量变质变规律。 (1)含义:质是使事物成为它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

46、规定性。事物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质是一定事物的质,离开物质的质只是主观的抽象。 (2)人们对事物质的两种不同把握方式实体属性,系统稳定。实体属性是从内在与外在角度来把握质的。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律,属性是质的外在表现。一事物的质总要通过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以及同人或主体的关系表现出来。系统稳定是从事物与怀旧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状态来把握质的,现代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以及自组织理论等等揭示了这方面的内容。从稳定态角度看质的规定性。稳定态实际上是动态,是在动态过程中自身表现出来的稳定,是多种多样变化中的稳定。属性尽管是相关性的表现,但本质上是静态的,即事物的质在这一关系中便是这种属性。从稳定态角度看质,

47、体现出质的历史演化,从而把历史过程和演化的方向引进质的研究中来。 (3)量和质一样,也是事物所固有的一种规定性。它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事物构成因素以空间上的排列等可以用熟练或形状表示的规定性。量的规定性和质的规定性不同。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却不是这样,在一定的范围内,量的增减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事物量的规定性,又如同它的质的规定性意义,也是多方面的。 (4)度:就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限量。度是质和量的互相结合,是质和量的相互规定。度体现是质10和量的统一。度是质和量的相互结合。度是它们的相互规定。度在具体事物中及其复杂的:由于关系的

48、复杂化,关节点也会多样化。由于演化的方向性和不可逆性,度的关节点在不同方向中有不同的变化。度在具体掌握度的原理:在认识上,掌握度可以准确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上,掌握度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使主观指导思想符合客观实际,就必须把握好度的原则。40. 量变与质变(1)含义:量变是指事物的量的规定性的变化,是事物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较小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连续性的终端,是旧质向新质转化的决定怀旧,它发生在新旧交替的关节点上。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引起新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量变质变新的量变,如此相互转化交替,构成了事物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过程,

49、这就是质量互变规律。(2)量变质变规律的普遍性,物体总是因其空间大小与质量的不同而区分为不同质的物质层次。不论何种层次,何种运动形式的质的变化都是由于相互对立着的量的变化所引起的。质量互变的复杂性。质量互变是客观、普遍的规律,但在现实世界中,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关系的具体表现又是特殊的,丰富多彩的。量的复杂性表现在量变形式的多样性。表现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部分的质变。质变复杂性:表现在它的形式的多样性和在质变过程具有量的特征。 (3)正确把握部分质变应该划清界限:一是要把部分质变同单纯的量变区分开来,一是要把部分质变同根本质变区分开来。 (4)方法论意义:要坚持适度的原则,要不失时机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在 学 习 和实 践 中 就 要 高 度 重 视 质 变 , 在 量 变 达 到 能 够 引 起 质 变 时 要 有 敢 于 突 破 的 勇 气 , 敢 于破 旧 立 新 的 精 神 , 把 工 作 和 事 业 推 向 一 个 新 的 阶 段 。41. 对 立 统 一 规 律 。 ( 1) 含 义 : 又 称 矛 盾 规 律 , 揭 示 事 物 发 展 的 源 泉 、 动 力 及 其 实 在的 过 程 。 内 容 就 是 矛 盾 的 同 一 性 和 斗 争 性 及 其 在 事 物 发 展 中 的 作 用 。 逻 辑 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