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综合·消化系统疾病(生理+病理+内科+外科).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2312730 上传时间:2019-05-05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1.9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医综合·消化系统疾病(生理+病理+内科+外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西医综合·消化系统疾病(生理+病理+内科+外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西医综合·消化系统疾病(生理+病理+内科+外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西医综合·消化系统疾病(生理+病理+内科+外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西医综合·消化系统疾病(生理+病理+内科+外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作者:傲世天鹰消化系统疾病第一章 消化与吸收2补充:1.正常人每日分泌消化液的总量约为:6-8L。2.消化道除口腔、咽、食管上段及肛门括约肌受躯体运动神经支配外,其他都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3.支配消化道的副交感神经主要为迷走神经和盆神经。4.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唾液腺分泌的特点是:含水量多,酶含量少。5.食管的蠕动波起源于咽上缩肌,若原发性蠕动波未能将食团推入胃中则食物对食管的扩张刺激可通过局部肌间神经丛及迷走-迷走反射发动继发性蠕动,将滞留食团推入胃内。6.胃酸本身不能促进维生素 B12的吸收;胃黏膜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可促进维生素 B12的吸收。7.胃容受性舒张的感受器位于:咽和食

2、管。8.胃排空速度:等渗溶液比高渗溶液排空快;混合食物排空 4-6 小时。9.胆囊在消化间期可吸收胆汁中的 Na+、K+、Cl-、HCO3-和水,但不能吸收胆汁中的有机物,如胆盐等,因此具有浓缩胆汁的功能。10.小肠本身对食物的消化是在小肠上皮细胞的纹状缘或上皮细胞内3进行的,上皮细胞表面的消化酶在小肠消化中不起作用。11.小肠紧张性收缩的生理意义是:有利于吸收。12.促进小肠运动的激素有胃泌素、缩胆囊素、胃动素等;抑制小肠运动的激素有促胰液素、生长抑素、血管活性肠肽等。13.大肠的集团蠕动是一种快速、向前推进距离很长的强烈蠕动,类似于小肠的蠕动冲,通常始于横结肠,可将大肠内一部分内容物推送到

3、乙状结肠或直肠。这种蠕动每天发生 3-4 次,常在进餐后 或胃内大量充盈时发生。大肠蠕动(不是集团蠕动)的意义在于将肠内容物向远端推进。14.排便反射的初级中枢在:脊髓腰骶段。15.小肠上部的 S 细胞主要分泌促胰液素,I 细胞主要分泌缩胆囊素。16.能使糜蛋白酶原转变为糜蛋白酶的最重要物质是:胰蛋白酶。17.刺激小肠黏膜释放促胰液素的最强物质是胃酸;刺激小肠黏膜释放缩胆囊素的最强物质是蛋白质消化产物。18.胆汁中的主要固体成分是胆盐,也是利胆作用的主要成分。19.迷走神经兴奋刺激胆汁分泌的特点是:水和 HCO3-含量都多。20.胃肠道共有的运动形式是蠕动;胃特有的是容受性舒张;小肠特有的是分

4、节运动;大肠特有的是集团蠕动。21.胆汁中混合微胶粒主要由胆盐、胆固醇、磷脂和脂溶性 Vit 组成。22.蛋白质的吸收方式:继发性主动转运、易化扩散、入胞和出胞。23.壁细胞主要分布在胃体和胃底,慢性胃体萎缩性胃炎患者因壁细胞功能下降导致胃酸减少,同时对促胰液素分泌的作用减弱,使胰液、胆汁分泌减少;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影响不大。第二章 消化系统疾病病理一、胃炎、消化性溃疡病与阑尾炎:4二、病毒性肝炎:三、肝硬化:肝硬化是以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导致肝内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为特征的慢性肝脏疾病,三种病变反复交错进行,导致肝脏体积缩小、质地变硬。5四、消化系统肿瘤:补充:1.Menet

5、rier 病也称慢性肥厚性胃炎。2.虽然肝是最易发生脂肪变的器官,但病毒性肝炎极少发生脂肪变 (丙肝可发生脂肪变)。3.“海舌头”是由于脐周浅静脉扩张引起。4.肝硬化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肝性脑病。65.胃的“一点癌”:内镜活检确诊为癌,但手术标本连续切片未见癌。6.病毒性肝炎肝细胞最常见的坏死类型是溶解性坏死;慢性肝炎肝细 胞最常见的坏死类型是碎片状坏死。7.直肠癌的好发部位是:直肠壶腹部。8.能完全再生的肝细胞坏死类型是嗜酸性坏死和点状坏死。9.胃癌伴肝转移(血道转移)属于晚期胃癌征象;胃癌伴幽门下淋巴结转移是局部淋巴结转移,尚属于早期胃癌。10.早期肝癌是指单个癌结节直径3cm 或两个相邻癌

6、结节合计最大直径3cm 的原发性肝癌。第三章 胃食管返流病与慢性胃炎补充:1.Barrett 食管必须使用的治疗是:给予质子泵抑制剂(PPI)。2.我国人群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为 40%-70%左右,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患病率与该人群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是平行的,但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发展而来的慢性多灶性胃炎的患病率并7不一定与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正相关。人是唯一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是口口或粪口传播。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几乎都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3.幽门螺杆菌在胃内的定植部位是:胃黏膜表面。4.胃黏膜可见红斑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内镜表现。5.胃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少有自发清除,因此慢性胃炎常

7、长期存在,但多数患者无症状。少部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可发展为慢性多灶萎缩性胃炎;极少数慢性多灶萎缩性胃炎经长期演变可发展为胃癌。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约 15%-20%会发生消化性溃疡。6.硝酸甘油、钙拮抗剂能加重胃食管返流症状。7.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疾病有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第四章 消化性溃疡8补充:1.导致消化性溃疡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胃酸分泌增多。2.NSAID 引起的溃疡近半数无症状;无症状性溃疡以老年人多见。3.消化性溃疡患者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的原因主要是:合并幽门梗阻。4.既能保护胃黏膜又能根除幽门螺杆菌的药物是:枸缘酸铋钾。5.PPI 的作用机制是

8、:抑制 H+-K+-ATP 酶的活性。6.枸缘酸铋钾服用后舌苔发黑,长期服用可导致铋中毒;米索前列醇的主要副作用是腹泻,另外可收缩子宫故孕妇禁用。7.根除幽门螺杆菌不但可以促进溃疡愈合,而且可以预防溃疡复发,9从而彻底治愈溃疡;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无论初发或复发、活动或静止、有无并发症,均应给予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8.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多位于胃或十二指肠前壁,慢性穿孔多位于胃或十二指肠后壁。9NSAID 溃疡复发的预防多采用长程维持治疗,使用的药物多为PPI和米索前列醇。10.需要长程维持治疗来预防复发的消化性溃疡有:不能停用NSAID 的溃疡患者,无论幽门螺杆菌阳性还是阴性;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溃疡,但未完全根除;幽门螺杆菌溃疡,幽门螺杆菌虽已根除,但有严重并发症的高龄患者、有严重伴随病的患者;幽门螺杆菌阴性溃疡(非幽门螺杆菌、非 NSAID 溃疡)。第五章 肠结核与结核性腹膜炎10补充:1.肠结核多为右下腹隐痛或钝痛,进食可诱发腹痛伴便意,排便后缓解;克罗恩病多为右下腹或脐周痉挛性阵痛伴腹鸣,进餐加重,排便缓解。 (肠结核的疼痛特点?)2.肠结核的并发症有肠梗阻(最常见)、慢性穿孔、结核性腹膜炎。3.结核性腹膜炎的并发症以肠梗阻为常见,多发生在粘连型;肠瘘一般多见于干酪型,往往同时有腹腔脓肿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