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生物圈到细胞教学反思本节是高中生物第一节课,所以非常注重原有生物学知识的回顾和学习兴趣的引导。由于没提前做好学案,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但加入更多的讨论,提供很多学生讨论和发表自己见解的部分。在教学时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尽量帮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知识,虽然很多学生在初中时并没有把生物当“当主科”,但很多人还是比较有兴趣的,比如让学生讨论回顾初中学的实例一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等等;二是不仅仅拘泥于具体的知识,还引导学生从系统的角度看待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以及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多举例子,让抽象知识具体化;三是要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及时调整问题的难度和教学策略,并注意列举的事例应尽量与学生的生
2、活经验和社会热点相联系,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性认识后总结细胞在其中的作用,从而体会“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教学过程中,改变了原有的教材设计,先从细胞结构入手,再进入非细胞结构的讲解,想用这样的方式更加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使用多媒体课件,利用图片、文字、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总结从细胞到构建生物圈的过程。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上认识细胞,并且感觉到细胞是真实存在的。多引导学生举例,加深学生印象。让细胞这个学生没有触摸到的东西,真真实实的展现出来。在学生牢固建立了“细胞”概念后,补充一些非细胞结构,强调这些生命也离不开细胞。最后落实到,无论是细胞结构生物还是非细胞结构生物,都离不开细胞。一节课
3、下来,虽然没有完成课本的全部教学内容,但是很明显感觉到了学生基础各异,但对生物还是很感兴趣的,相信以后会跟他们共同进步的。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教学反思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内容中有关实验“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的教学,我在授课的几天前就询问过学生“有没有使用过显微镜”,结果三个班的同学中只有五个是用过显微镜的,所以我觉得先帮学生复习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步骤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在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具体的操作,学生才不至于手忙脚乱、也能减少由于操作失误而导致显微镜的损坏。我演示完显微镜的操作后,就请有兴趣的学生到讲台试着操作一下。有一个班的学生们面面相觑,很多人想去操作又不好意思
4、,因为怕出差错,最后我指定一位平时表现比较活跃的学生去操作,结果还没操作完就下课了。而在另一个班,却有学生主动大胆地到讲台去操作,带动了其他同学的积极性,下课后都还有同学因为没轮到他操作显微镜而惆怅。我问那个上讲台操作显微镜的学生以前是否使用过,他却说没有。原来,他按照我课前的要求,利用周末的时间,认真地复习了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中“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内容,还根据实验册预习了使用高倍镜的有关知识。从这件事中,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学生课前预习与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果老师和学生都能认真贯彻三段教学法的各个环节,一定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反思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
5、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一节的内容,所需课时为一课时。要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细胞,首先就要了解细胞的物质组成。教材从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再到化合物,逐渐深入,让学生在微观层面上系统的认识细胞,从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开始累积成一个细胞的完整形态和结构。本节内容是学习本章及后续内容的基础。学生在初中积淀了部分生物及化学知识,有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学生本身对探究细胞的结构是存在好奇心的,教师只要在必要的问题上对学生进行点拨,便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思考及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探究,从而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教师需要在这方面多给学生
6、指导和启发,便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本堂课主要采用了问答式探究学习的方式,围绕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展开探究学习。在整堂课中,教师充当的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通过资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直到最后得出结论,都是学生通过自主合作讨论获得的。本节教学应该重点渗透以下几点:从元素水平就可以看出生物的物质性,以及组成生物体物质的特殊性。组成生物体的元素的作用,只有在生活的机体中,在生物体特定的结构基础上,在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体现出来。生物体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是依据含量划分的,不可轻视微量元素的作用。另外,生物体中不仅仅都是必需元素,环境中
7、的有些非必需元素也会进入到生物体中。本节课既有授课内容,又要做实验,因此教师要熟悉教学内容要求,善于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新实验设计方案。在课前教师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尽量将可能出现的情况都估计到,并找到相应的对策,学生也应该做好课前准备,预习实验,初步了解实验的原理及实验步骤,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教学反思本节知识内容多,新名词多,蛋白质空间结构较抽象,学生没有学习相应的有机化学知识,对羧基,羟基等很陌生,因此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学生能够说出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食品,也知道蛋白质对人的生活非常重要,也知道蛋白质能够被消化分解,但对于蛋白质的结构以及氨基酸的结构是陌生的。本
8、节我将重难点定位在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和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的讲解上以及氨基,羧基,肽键的写法上。出示一幅有几个氨基酸结构式的图片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几种氨基酸的结构,在对比的基础上找出不同氨基酸分子共有的结构,写出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为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质奠定基础。通过对蛋白质各项功能的学习,使学生更加赞同科学家对蛋白质的研究工作,从而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这一教学目标。课堂气氛不错,学生学习的兴趣比较高,对知识的掌握也比较好,较好地突破了重难点知识。但是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化学知识,在一些知识的理解上还有一定的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积极思考,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法,让学生更加有效地
9、学习,注重生物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看动画片是学生最喜爱的,也是他们进行认知活动的重要途径,可以使得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易懂,使抽象的内容简单易懂。我们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教学情境,利用动画的直观性激活教学,在动态画中有效地进行知识的感知、内化、提高,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导入用了 DNA 指纹在案件侦破工作中的作用和亲子鉴定的 DNA 指纹图等, 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学习气氛较浓厚,由此为切入点分析出细胞中的核酸分为和两类。“观察 DNA 和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无法开展,采用学生预习观看实验录像学生质疑 小组答疑老师解疑的方法进
10、行教学,着重点在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上,同时对于实验材料的选择除了课本提到的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和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外,还提供猪的成熟的红细胞、鸡的红细胞、菠菜的叶肉细胞等给学生进行分析。这样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学生实验探究精神。在学习 DNA 和 RNA 的化学组成基础上,我进一步提出问题,DNA 和 RNA 在化学组成上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学生利用教材很快得出了这两种核酸都含有磷酸和碱基 A、C、G 这是共同点,区别是 DNA 含有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特有的碱基是 T。而 RNA 含有的五碳糖是核糖,特有的碱基是 U。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课本 P29 课后第 3 题练习进行题目的改编
11、,如豌豆叶肉细胞中的核酸含有的碱基种类是多少?核苷酸种类是多少?含有 A、C、T 的核苷酸种类是多少?遗传物质是什么等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核酸的认识。在处理核酸的功能时,我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先设置问题情境,例如蛋白质的结构为什么具有多样性?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很自然回顾起已学过的知识这样学生自然会想到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及其盘曲折叠、空间结构有关。再结合本节内容自然联想到 DNA 能够控制蛋白质的合成,DNA 的多样性主要是核苷酸的数量和排列顺序的不同,从而理解核酸携带遗传信息。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1、不够放手,总担心学生会遗漏课本的一些
12、知识点,老师说的还是太多。以后要注意,其实只要多加强课前预习的督促,课堂可以留更多的空间给学生。2、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较少。只要学生肯回答不管答案好不好,全面与否都应该及时给他(她)鼓励,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发言能更积极主动。3、知识点之间的过渡用语组织的不够精炼顺畅。在备课时注意仔细推敲知识点之间的过渡语言。4、本节课应在一课时完成,对于时间的把握不够合理,整节课略显忙碌。以后要把握本节重点和难度,着重进行探究和分析,不必面面俱到,使课堂做到松紧有度,紧张而又不忙乱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教学反思(1)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独特功能,把 DNA 和 RNA 的化学组成、平面结构等重、难点知识编制成
13、多媒体课件。将这些较难理解的重、难点知识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转化为易于吸收的知识。(2)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从进行实验操作入手使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利用课件直观表达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3)通过讨论交流、通过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思维能力。本节课,充分发挥教材中蕴含的创新、探究的素材,通过多处“设障”、“布惑”,将教材进行活化和优化处理,使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材”,潜移默化地把培养了学生的对实验结果分析、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细胞中的无机物教学反思本节是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章的第五节。主要内容是掌握水和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以及各自的功
14、能,相对比较简单。为了达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我采取了结合实际生活与课本知识的方法,力求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提高对生活中反应的科学知识的探究精神。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本课,不仅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有所了解,并且大大提高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的巧妙设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课本内容。采取师生互动、课堂讨论、实例分析等方法,整堂课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的环境,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探讨知识,课堂气氛很活跃。并结合练习对知识进行巩固,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达到了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的提高与关注水资源短缺的情感目标。 1.本节课的设计思想比较顺利的得以实现。根据教学设计思想,我在
15、教学过程中注意了相关内容的衔接,使学生明确了知识的整体性。各部分知识点之间的衔接比较紧凑。 2.设计的问题比较切合该节课,而且也比较能够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并且学生能够比较准确的在教师的指引下回答问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3.由于本节课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在学生相互讨论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交流能力,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教学地位。此外,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能顺利的完成,重难点突出,课堂氛围良好。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教学反思本节课是高中生物新课改生物必修 1 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生物的物质基础和细胞的种类的基础上进行的,所
16、以学好本节内容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前面的知识,又能为学生学习动物和植物的代谢作好铺垫,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细胞膜是细胞中必不可少的结构。本节课主要讲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教材首先介绍了细胞膜的成分,随后教材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讲述了癌细胞的一些特征;其次教材分析了细胞膜的功能;最后简要讲述了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与功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了一下微调,从学生已学过的细菌的细胞壁入手,简要说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与功能。紧接着从学生能体验到的细胞膜的功能入手,讲细胞膜的功能,生物学有这样的关点,功能是由结构决定的,结构又是由成分决定的,自然过渡到细胞膜的成份。
17、最后联系生活,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能解释预测肿瘤的化验单。课后回顾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不错之处1.灵活利用教材,微调了教学内容。这是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做出的调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更有兴趣参与整堂课,易于接受相关知识。2.合理创设问题。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出不同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3.合理综合运用各种教法坚持启发性教学原则,利用讲授、谈话、讨论、观察直观教具、电化教学和动手实验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力求做到因材施教。教学反思“细胞器系统内
18、的分工合作”一课教学中,我们通常都是学生观察和教师讲述各种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分布、功能。学生在课堂处于一种被动、机械接收大量抽象、高度专业化生物学知识过程,课堂气氛呆板,很难达到本课教学目标。我在本课教学中主要围绕这两个思路进行教学。一、认识的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首先观察几种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如根毛细胞、茎细胞、叶肉细胞),找出这三种细胞有哪些共同结构。教师在黑板画出这些共同结构的模式图。由特殊到一般,展示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学生阅读课本(相邻同学之间可以讨论),在图上标出这些细胞器的名称并说出他们的功能。继续展示动物细胞,同样在图上标出这些细胞器的名称并说出他们的功能。再由特殊到
19、一般,以豚鼠胰腺腺泡细胞(能合成与分泌蛋白质)为例,推测他有哪些细胞器。在课堂中教师仅把握课堂节奏,贯连认识过程,摆脱了教师常规课堂的大量讲授,学生的机械接受。将课堂主体性交还学生,通过反复辩图相互间讨论,说出各种细胞器结构、功能(课堂 4 次辨析细胞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学习成就感。二、细胞器的认识始终围绕“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课堂开始不同植物细胞(如根毛细胞、叶肉细胞)细胞器的不同在于他们所行使的功能不同,动、植物细胞细胞器的不同也要他们的功能相关,特点功能的细胞(豚鼠胰腺腺泡细胞)需要与之相关的特殊细胞器,通过“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实例的反复认识,使学生更深入理
20、解生命的本质。细胞核教学反思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几个方面来落实教学目标。教学程序设计处处体现问题意识,突出生本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细胞核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地方利用动画以及结构图的形式给予展示,变抽象为具体,突破了难点。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体现在他们通过本课的学习能顺利的总结出细胞核的功能以及细胞核为什么是系统的控制中心了。不足之处:由于本节课新课标要求的容量较大,并没有在 40min 的课堂上完成全部的教学设计内容,模型的展示只能在课后完成。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基本能够达到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运用合理,按
21、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路来突破重点和难点,但通过课下了解及学生的反应,我从中得到一些反思。课堂教学重在准备,做到有备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1、成功之举一是预测了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二是设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尽量联系实际,联系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在讲解渗透现象关于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时,联系初中学习过的萝卜条放清水中会变硬,放浓盐水中腌咸菜时,变软的现象,激发他们思考讨论的兴趣,并且自己制作萝卜的吸水和失水,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的吸水和失水,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顺便复习了植物细胞的结构图,起到知识连接的效果;讲解其他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时,对资料一中水
22、稻和番茄吸收 Si4+、Ca2+、Mg2+ 量的比较,扩展他们生活中的小常识,番茄比水稻的补钙效果好,同学们对这部分内容记忆较深刻;还有课后联系实际问题,对同学们口渴时喜欢喝饮料的现象,讨论喝饮料能不能解渴,并说明理由,加深学生对细胞吸水失水原因及条件的自我理解,并且实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原理,低浓度饮料可以解渴,高浓度饮料加剧细胞失水状况。讲解这三部分时,学生反应热烈,记忆深刻。2、不足之处在讲解其他物质跨膜运输的内容时,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细讲,大概讲完为什么水稻培养液中 Mg2+浓度再最后升高是因为水稻吸收水分多于吸收 Mg2+,讲完之后很多学生还是不太懂,在这里需要进一步改进。总之
23、,高中生物课的教学,我们新老师更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向老教师学习,也就是能在课前对课堂教学发生的一切具有鲜明的预见性,在课后能将课中的教学行为和相关体验上升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能根据各种教育现象适时作出适当的反映,从而体现和实践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特色。就像布鲁巴赫所指:“反思性实践是使教师在其职权范围内,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成为更好、更有效率、更富创见的行家的工具”。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学反思在这一节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巧妙的设计,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共同探讨、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的结论,并掌握相关的知识,培养学生依据实验现象,推理分析的能力。我采用了探究式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
24、积极性,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抽一到两名学生来扮演该组对应的科学家,去讲述“自己”所做实验的具体过程,并且由讲台下观众提问相关的实验原理、实验技术等相关知识。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组内辩论与合作的热情,一个学习小组内的学生一起讨论、一起探究、一起修正、一起得出正确的结论,胆子放开了,表现积极了,不再怯于回答。当然,更多的是不足,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值得商榷改进: 1、学生对各个科学史实验的理解不全面、分析问题不到位、很多问题仍停留在表面。例如在 1925 年荷兰科学家的实验中,他们怎样推出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从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的实验现象,怎样得出结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在这些
25、地方,我应该给与及时的提示及更正,帮助学生去完成这一部分的深入理解。2、学生上台扮演科学家,这样课堂时间就交给学生,教师对于课堂时间的把握不准确,很难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3、在细节上更应该注重科学性。如在探究蛋白质分子在细胞膜上的排布时,有这样一些形式:镶、嵌、贯穿。而在讲解这三种形式时,更好地应辅以科学的解读,如“镶”是整个蛋白质分子附着于磷脂双分子层内外表面;“嵌”是蛋白质分子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贯穿”是蛋白质分子整个横跨于磷脂双分子层间,两头露出于磷脂双分子层。因为课堂上未作适当科学的解读,对实际蛋白质的分布还是模棱两可,这是失误的一个地方。 4、最后
26、总结得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后,让学生对照书本上的图片模型进行比较前,应先对各组学生制作的模型进行赏析评价,如很多组的模型中没有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的蛋白质排布等,应其他小组在相互纠错中指出或由老师点评出,加强科学教学。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基本能够达到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运用合理,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路来突破重点和难点,但通过课下了解及学生的反应,我从中得到一些反思。课堂教学重在准备,做到有备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1、成功之举一是预测了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二是设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尽量联系实际,联系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27、如在讲解渗透现象关于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时,联系初中学习过的萝卜条放清水中会变硬,放浓盐水中腌咸菜时,变软的现象,激发他们思考讨论的兴趣,并且自己制作萝卜的吸水和失水,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的吸水和失水,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顺便复习了植物细胞的结构图,起到知识连接的效果;讲解其他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时,对资料一中水稻和番茄吸收 Si4+、Ca2+、Mg2+ 量的比较,扩展他们生活中的小常识,番茄比水稻的补钙效果好,同学们对这部分内容记忆较深刻;还有课后联系实际问题,对同学们口渴时喜欢喝饮料的现象,讨论喝饮料能不能解渴,并说明理由,加深学生对细胞吸水失水原因及条件的自我理解,并且实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
28、原理,低浓度饮料可以解渴,高浓度饮料加剧细胞失水状况。讲解这三部分时,学生反应热烈,记忆深刻。2、不足之处在讲解其他物质跨膜运输的内容时,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细讲,大概讲完为什么水稻培养液中 Mg2+浓度再最后升高是因为水稻吸收水分多于吸收 Mg2+,讲完之后很多学生还是不太懂,在这里需要进一步改进。总之,高中生物课的教学,我们新老师更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向老教师学习,也就是能在课前对课堂教学发生的一切具有鲜明的预见性,在课后能将课中的教学行为和相关体验上升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能根据各种教育现象适时作出适当的反映,从而体现和实践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特色。就像布鲁巴赫所指:“反思性实践是使
29、教师在其职权范围内,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成为更好、更有效率、更富创见的行家的工具” 反思酶的特性是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要完成该节内容需要引导学生亲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并熟练的掌握和运用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及动手进行实验的能力,可以说是一个培养学生生物学科学素养极好的材料,通过实施我的教学设计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下面我分享一下该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成功和失败的地方。 成功之处: 1、本节课精选精用了与酶有关的产品(如加酶洗衣粉、加酶牙膏、多酶片等)启发学生提问,并在设计联系题时选择了与生活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2、教学过程中重视语义分析和图形
30、分析,在分析“酶的活性随温度和 PH 变化曲线图”时,抓住关键字“过”、 “偏”、“最”等,从而使学生对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3、在教学设计中大胆谨慎,如在探究“酶具有专一性”时,改变了以前的教学方法,通过在已有实验的基础上更换底物和酶种类,在已知的基础上探究未知内容,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同时过度自然,使课堂结构紧凑有序。在进行课堂小结时,打破了常规的“教师总结,学生记忆”的方式,而是请学生自己进行课堂小结,通过这种方式,既使学生清楚了本节课的知识脉络,同时教师从学生得回答中也能知道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4、由于本节内容重在实验,而本实验又存在一定的难度,我采用了“教师引导
31、学生参与探究”的教学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也有不足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学生动手实验时,学生提出了很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一些是我在课前没能预见到的,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深知自己知识深度与知识面不足,特别是生物知识与各学科间联系的知识还不够,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加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教学反思本节课取得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体现在以下几点:1)本节课基本以呈现材料,提出问题,分析讨论和多媒体辅助强化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来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巩固练习的模式进行教学。它使课堂活动具有连续性和递进性。2)以学生熟知的“车胤借萤火虫夜读”小故事来
32、创设情景,引出萤火虫发光需要能量,再由图片引申到所有生物都需要能量,那能量是谁呢?最后分析实验得出结论。3)通过运用比喻,将 ATP 这个能量“通货”与货币相比,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本节标题的含义,巧妙地突破了难点。4)结合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实验分析、资料分析、自学探究、小组合作、语言表述,问题串层层递进,推动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获取信息和理解归纳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突破了重点。5) 课堂练习体现了学生对前一环节(教师引导、提高和发展)的学习反馈。所以从整体上说,这种教学模式具备整体上的完整性和课堂教学活动的连续性、递进性。2、不足之处
33、。虽然课堂教学实施得比较成功,但也有地方需要改进,主要体现在:1)没有大胆地把课堂交给学生。如可以让学生设计“萤火虫发光”的实验,而不只是给学生分析;“ATP 的分子结构”模型和“ATP 与 ADP 相互转化”模型可以让学生自己构建。可使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同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加强建构模型的意识,变抽象为具体。2)多举一些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实例,以增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如在 ATP 的利用方面,学生经常将化学反应的需能、放能与 ATP 转化过程中本身的需能、放能相互弄混淆。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及时进行反思性教学,敢于创新,敢于突破常规,还学生一个激情,自主,有趣,轻松的课堂。 ATP 的主要
34、来源-细胞呼吸教学反思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实验落实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本节课的教学方式以探究式教学为主,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获取证据 解决问题,结合小组学习的方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问题,可以深入一个小组参与实验的全过程,掌握具体、准确的学生操作的细节;同时要注意全面巡视,了解实验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以便及时给予指点和帮助纠正。在准备实验、观察现象、记录结果等方面,需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养成尊重事实的习惯,然后根据实验现象来分析可能的原因,将学习引向深入,为下一节课的概念学习铺设
35、道路。在教学中,明确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载提出课题以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已有的经验、知识与问题联系起来,大胆地提出假设。学生提出的有些假设可能是不完善的,片面的,但老师不应打压,要鼓励和引导得出正确。光与光合作用教学反思光合作用一直都是生物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课堂就只有 40 分钟的时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充分展开活动,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设计时我就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理清思路。学生了解光合作用探索历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等于沿着科学家的发现思维做了一次思维的探究。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根据已总结出的科
36、学家们得出的结论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总反应式,同时为讲述光合作用的原理做好知识铺垫。因此,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是教学的重点。紧接着再通过鲁宾和卡门的实验讲解光反应阶段的过程,通过卡尔文的实验讲解讲解暗反应阶段。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比较抽象,又是理解光合作用实质、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环境因素的基础。因此,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最后让学生合作探究总结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的区别和联系。虽然最后顺利完成了教学内容达成了教学目标,但是我知道任何一节课都有不足: 1、留给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太少。 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不能听取小组所有人
37、的意见,对于性格比较内向或者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他们与人交流的机会就少了。 2、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采用了讲授为主的的教学方法,在讲授时配以动画便于学生理解。并没有把主动权交完全给学生。应该勇敢的去尝试,做过了才能知道结果,学生常常会给你带来惊喜。 3、语气语调过于平淡,变化起伏不是很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的热情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细胞的增殖教学反思“细胞增殖”主要有两个学习目标:说出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具有周期性;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说出细胞各时期的主要特征。针对这两个学习目标,设置了三个供学生合作探究的问题:如何识别细胞周期
38、的示意图和正确判断完整的细胞周期?以动物细胞为例,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 DNA 数目的变化规律如何?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教材,针对第一个问题的讨论、展示比较成功,达成了学习目标;但是在第二个问题的展示中,学生基本上是照着课本念出了各时期的特征,并且对一些新名词存在很多疑问;而在第三个问题的展示中,所绘制的曲线完全是数学意义上的曲线,而非具有生物学意义的曲线。从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来看,有限的课堂成为了人人参与、个个探究的无限空间,很多学生已经能初步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积极参与到合作、思考和探究中,并且能获得了一定的语言概括和总结能力;大部
39、分学生也培养了一定的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当本组同学回答不够全面时,能够积极地进行补充和完善,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展示过程中,相当多的学生还学会了与人交往,学会了欣赏别人,不吝啬于对同学的肯定和赞扬,同时也在其他同学的赞赏和鼓励中获得了成功感,建立了自信心,从而能以更加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到日后的学习中。鉴于学生的初中生物基础薄弱、甚至缺失,而生物学科的新名词多、课本又是点到为止、少加解释说明,学生又缺乏相关的生产生活经验等现实,导致很多问题对于学生而言,不适合、甚至是无从下手,更不要说得出结论、进行展示了,因此在导学案设计时,需要加上相关的知识准备,如在进行本节课的第三个问题探究前,先补充介绍
40、了染色体、染色单体和 DNA 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如何计数的知识,这样,学生对各个时期的计数就比较准确了。另外,在课堂中还需要老师进行相关新名词的解释说明,如在进行本节课的第二个问题探究前,先介绍纺锤丝、纺锤体、赤道板等新名词,学生对各时期的特征就能比较科学地运用生物学术语进行描述了。生物学科知识点分散、繁多,并不是所有点都适合讨论、有必要讨论,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进行讨论,因此在导学案设计时,需要认真备课,选择、设计几个适合合作探究的问题就可以了。细胞的分化教学反思细胞的分化是必修 1 各知识的全面总结和升华,本节内容非常抽象,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学生难以接受的原因是,学生缺乏理解相关概念的背景知
41、识。主要包括:1. 头脑中没有动物个体发育的概念,无法理解细胞分化的特征;2. 没有基因和基因表达的概念,所以难以理解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3. 因为缺乏植物组织培养有关的理论知识,导致学生对这个过程模糊不清。所以当时针对以上几点做了如下设计,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在预习的时候,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不同的组织器官、引导学生从细胞中提取细胞分化的概念,然后运用曾经所学的知识去帮助理解分析。多处运用判断改错说理来引导学生辨析概念,理解知识。同时也期望能产生思维的碰撞来加深和巩固知识点。这一部分学生讲解时还对阅读材料的方法进行渗透,其中还对“相似”关键词做了说明,也对草履虫这样的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
42、生物做比照分析。第二部分:关于植物组织培养这个知识点,首先了解胡萝卜组织培养过程以及所出现的现象,然后运用知识再去分析现象解决问题。多从理解、运用知识的角度去巩固记忆。学生讲解时候针对每个小问题入手解决问题,但是没有构建出植物组织培养的整体效果,在此点拨还需要更加精炼。第三部分:运用本节课的核心知识去解决类似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克隆羊“多莉”相似知识点的一系列问题。再次通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从知识层面做一个巩固理解和记忆。讲解的学生研究很透彻,讲解也很到位。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教学反思细胞的衰老和凋亡”这部分知识在高中生物新课程“分子与细胞”必修模块中被安排在结尾部分。由于临近期末,时间紧张,加之该部
43、分内容中所谓的“知识点”较少,所以有些教师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总是“匆匆而过”,有的甚至将其与细胞分化、癌变等知识合并讲解。我们认为这些做法并不妥当,它违背了课程编制者最初的意愿,没有很好地贯彻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的教学应该由传统的知识本位向学生的发展本位“转型”,教师在拟定教学目标和采取教学措施时,要充分考虑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内涵,适当补充新的课程资源,以全面达成三维目标。本节课学生参与率较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由于不同班级学生准备情况和发言情况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间上要作宏观调控,才能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
44、有足够的时间来达成目标。细胞的癌变教学反思细胞癌变是细胞与分子一章的最后一节内容,也是该模块的结尾章节,本节是学生学习完细胞的生命历程后的延伸内容,也是细胞生命中所发生的特殊情形。鉴于教材编写的明了易懂,加之学生对癌症的相关信息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时,我侧重让学生自学,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在学生完成讨论后每组选出学生代表发言交流,对于学生存在的疑点以及有争执的地方,我通过多媒体展示大量的事实材料使学生明白其中的原由。如:致癌因子如何使正常细胞发生癌变呢?我用动画的形式为学生展示了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过程。采用这种方法即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体现了新课标的具体要求,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摄取者。综合这节课的教学,做的比较好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 设置有效问题,充分调动全体同学思考;3.利用生动的语言来总结癌细胞的特征;4. 讲癌症预防的时候用生动的的图片来让学生们理解不合理的饮食带来的危害,帮助同学体会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