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口服药物.ppt

上传人:h**** 文档编号:232459 上传时间:2018-07-25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2.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糖尿病的口服药物.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糖尿病的口服药物.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糖尿病的口服药物.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糖尿病的口服药物.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糖尿病的口服药物.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糖尿病的口服药物,糖尿病药物治疗史上的里程碑,胰岛素促泌剂的使用特点,磺脲类药物作用机理,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第一代磺脲的问世,1954年人工合成第一个磺脲类-甲苯磺丁脲,并第一次用于治疗T2DM第一代磺脲类还有:醋磺己脲,氯磺丙脲、甲磺丁脲等,Current Diabetes Reports 2005,5:329-332;Current Science Inc. ISSN 1534-4827,第二代磺脲的改进,Joslin糖尿病学第14版,磺脲类的特点,1、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4年7月第24卷第4期2、Joslin糖尿病学第14版,缺陷,磺脲类药物的失效,协和内分泌和代谢学.科学出

2、版社.1999.,磺脲类的适应症,磺脲类药物使用原则,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 第二代药物常餐前服用,一般餐前半小时服用用药频率:第二代一般qd-tid格列美脲 qd最大量第二代除达美康外均为 6片/日格列美脲不超过 8mg /日 肾功能较差者使用格列喹酮较安全 对年老、体弱慎用格列苯脲,以免发生低血糖消渴丸的主要成分是格列苯脲,磺脲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反应为低血糖低血糖发生往往不象胰岛素引起的那样容易早期察觉,且持续时间长,导致永久性神经损害。老年人慎用,个体差异较大。体重增加(高胰岛素血症)5%的胃肠道反应皮肤瘙痒、斑丘疹、光敏少数血液学反应,血小板减少、粒细胞缺乏等,现代糖尿病学.上海医

3、科大学出版社.2000.,磺脲类的禁忌症,格列奈类的特点,与SUR1的结合和解离速度更快、作用时间更短、亲和力更强;与磺脲类药物不同,该药不进入细胞内,不抑制蛋白合成,不影响胰岛素直接分泌;快速刺激胰岛素分泌,尤早期相胰岛素分泌,更好的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有利于控制餐后高血糖,在就餐时服用即可,不必在餐前半小时服用,发生空腹和餐后低血糖的可能性减小;口服后迅速吸收,15min起效,4550分钟达峰值,半衰期1小时左右,34小时后作用基本消失。不影响心脏缺血预适应;对功能受损的胰岛细胞可能起到保护作用;,Joslins Diabetes Mellitus.2007;41:718-719,格列奈

4、类与二代磺脲比较,给药方式,Inzucchi SE. JAMA 2002;287:36072.,格列奈类的适应症,双胍类药物作用机制,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Medical Management of Non-Insulin-Dependent(Type2) Diabetes.3rd et.Alexandria,VA: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1994.,二甲双胍的特点,降糖作用明显,存在剂量效应关系;最小有效剂量0.5g,最佳剂量2.0g,国外有最大剂量每日3g的报道;即降低空腹血糖,也降低餐后高血糖,但对正常人空腹血糖

5、无影响。疗效呈剂量依赖性;治疗剂量内二甲双胍诱发乳酸性酸较少,为其它双胍类的1/50;不增加体重;具有调脂、抗凝作用;可全面干预心血管危险因素(降低血糖、改善血脂、控制体重、降低血压、改善内皮功能及预防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在使用胰岛素的同时就服用二甲双胍,有可能降低大血管事件危险;联合用药的基础药物之一。,现代糖尿病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双胍类适应症,肥胖或超重糖尿病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磺脲类药物治疗未达到良好血糖控制者二甲双胍有助于血糖控制,减少糖尿病(1型或2型)患者的胰岛素用量防止IGT发展为糖尿病二甲双胍不适用于线粒体糖尿病,双胍类药物不良反应,消化道反应金属味、厌食

6、、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乳酸性酸中毒(罕见)-可发于老年人-缺氧,心肺、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尤要注意-服用苯乙双胍的患者相对多见长期使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30%存在维生素 B12吸收不良,出现营养不良性贫血。,Joslins Diabetes Mellitus.2007;41:722,二甲双胍的禁忌症,肾功能下降:肌酐清除率50%),对于蛋白质为主的饮食,效果欠佳进餐开始时与饭嚼碎同服,不进食不服药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以减少胃肠道反应单用不引起低血糖,与磺脲类、胰岛素合用时发生低血糖,只能用葡萄糖口服或静脉注射,口服其它糖类或淀粉无效。,以肠促胰岛激素为基础的治疗,Adapted fro

7、m Drucker DJ Expert Opin Invest Drugs 2003;12(1):87100; Ahrn B Curr Diab Rep 2003;3:365372.,DPP-IV=dipeptidyl peptidase IV,DPP-4抑制剂与GLP-1类似物的差异,选药注意事项,肥胖、副作用、过敏反应、年龄及其他的健康状况如肾病、肝病可影响药物选择联合用药宜采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降糖药物口服降糖药物联合治疗后仍不能有效地控制高血糖,应采用胰岛素与降糖药的联合治疗或单独胰岛素治疗三种降糖药物之间的联合应用的安全性和花费-效益比尚有待评估严重高血糖的患者应首先采用胰岛素降低血糖,

8、减少发生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危险性。待血糖得到控制后,可根据病情重新制定治疗方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口服药物的联合应用,低血糖的危害,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与使用胰岛素和磺酰脲类药物有关1严重低血糖容易引起临床重视,但轻到中度低血糖可能是无症状的并且可能会被漏报2,3 低血糖可增加T2DM患者胸痛和ECG异常的发生率4即使是无症状的低血糖也对患者有危害5老年患者比年轻患者发生低血糖相关事件的几率更高6,1. Asian-Pacific Type 2 Diabetes Policy Group. 4th Edition. 2005;1

9、58. 2. Chico A et al. Diabetes Care. 2003;26(4):11531157. 3. Canadian Diabetes Associati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Expert Committee. Can J Diabetes. 2008;32(suppl 1):S62S64. 4.Desouza C et al. Diabetes Care. 2003;26 (5):14851489. 5. California Healthcare Foundation. J Am Ger Soc. 2003;51(5, suppl):S265S280.6. Matyka K et al. Diabetes Care. 1997;20(2):135141.,各类降糖药物的安全性比较,降糖药物的收益与风险,1Krentz A and Bailey C. Drugs 2005;65:385411. 2Carver C. Diabetes Educ 2006;32:910917.3Krentz A, et al. Drugs 2008;68:21312162. 4Bosi E, et al.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08;82:S102S107.,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