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又称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好发年龄:约80%是 315岁之间的儿童、青少年,男女之比为4:1。 好发部位:长骨干骺端,以胫骨上端、股骨下端为最多。 致病菌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乙型链球菌占第二位。,【病因】 有感染灶或外伤史。 致病菌: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其他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和肺炎双球菌。 感染途径:血源性感染、创伤性感染、蔓延性感染。 好发部位:干骺端,【病理】 病理特点-骨质破坏、坏死、反应性骨质增生同时存在。 早期以破坏、坏死为主。 后期以修复增生为主。 脓肿形成脓肿扩散包壳形成死骨形成。,【临床表现】全身症状: 急性毒血症表现,
2、起病急骤,间断性寒战,继之高热至39,严重者昏迷和感染性休克。,局部症状: 早期呈持续、进行性加重的疼痛,患肢保持半屈曲位,周围肌肉痉挛、拒绝移动患肢;脓肿穿破骨膜形成深筋膜脓肿时疼痛可减轻。 红、肿、热、早期不明显,脓液进入周围软组织,红、肿、热、压痛和波动感明显。 脓液扩散至骨髓腔,疼痛和肿胀范围更大。 若骨干破坏,易并发病理性骨折。,【诊断要点】 起病急,有全身毒血症症状。 局部持续剧烈疼痛,拒绝移动患肢,干骺端有明显深压痛。 白细胞计数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加快,血培养可为阳性。,早期分层脓肿穿剌,涂片或细菌培养,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X线检査:两周后出现干骺端骨质稀疏,层状骨膜反应,即葱皮
3、样阴影,晚期可出现骨膜增生、骨质破坏、死骨形成。,【治疗要点】全身支持治疗: 补液,纠正脱水,维持水、电平衡,预防酸中毒;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半流质饮食;必要时少量多次输新鲜血。 早期、足量应用对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至细菌培养结果阴性,体温正常后23周。 局部制动肢体以减轻疼痛,防止病理性骨折,肢体畸形。,手术治疗: 目的-引流脓液,减轻毒血症症状,防止急性骨髓炎转变为慢性骨髓炎。 手术治疗宜在抗生素治疗4872小时仍不能控制局部症状时进行手术。 方法-局部钻孔引流,开窗减压,同时行抗生素溶液置管冲洗。,【护理】、常见护理诊断/护理问题 体温过高与致病菌入侵及脊髓化脓性感染有关。 疼痛与炎症刺激及
4、骨髓腔内压力增加有关。 躯体移动障碍与患肢疼痛及制动有关。 皮肤完整性受损与炎症、溃疡、窦道有关。 焦虑与疾病迁延不愈、担心功能障碍有关。,、护理目标 患者感染得到控制,体温维持正常。 患者自述疼痛缓解或消失。 患肢固定妥善,能按计划进行功能锻炼。 患者皮肤炎症得到控制。 患者焦虑程度减轻,心态平稳。,【护理措施】、术前护理 降温:每4小时监测体温、脉搏一次;体温高于39时,采取物理降温;发热患者由于液体丢失较多,鼓励多饮水,遵医嘱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出汗较多者应及时擦洗,更换衣裤、床单,注意保暖,卧床休息。,控制感染:抗生素现配现用,以免降低疗效,注意配伍禁忌,按计划滴入,保持血
5、液中抗生素的浓度,注意过敏反应及毒副作用。 缓解疼痛:制动,皮牵引或石膏托固定,以减轻疼痛和预防病理性骨折;抬高患肢以利用静脉回流,减轻肿胀或疼痛;保护患肢,尽量减少物理剌激;床上安置护架,避免棉被直接压迫患处,加重疼痛。,、术后护理 引流管的护理:保持留置引流管的持续冲洗,引流的通畅。滴入管高出创面6070cm,引流瓶低于患肢50cm,以防引流液逆流。术后1224小时内快速滴入,以后减慢至5060滴/分。 密切观察并记录冲洗液的量,引流物的颜色、量、性质。,保持石膏、敷料干燥、整洁,每2小时翻身1次,按摩骨隆突处、长期受压部位的皮肤,防止压疮。 练习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预防肢体畸形,以感到肌肉轻微酸痛为度;未固定的肢体进行关节全方位的活动。 心理支持,【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解释长期彻底治疗的必要性,并强调出院后继续服用抗生素的重要性。 指导伤口的护理及饮食调节,注意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的摄入,以增加机体免疫力,促进伤口愈合。 指导患者有计划地进行功能锻炼。日常活动时注意预防意外伤害及病理性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