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义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由于脾胃受.ppt

上传人:h**** 文档编号:232608 上传时间:2018-07-25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含义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由于脾胃受.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含义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由于脾胃受.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含义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由于脾胃受.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含义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由于脾胃受.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含义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由于脾胃受.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胃痛,含义: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引起,又称胃脘痛。部位:胃脘部一般系指上、中、下三脘部位,或指两侧肋骨下缘联线以上至鸠尾形成的梯形部位。,古代文献:古代文献中常以心痛取代胃痛,二者实有不同,应严格区分。临证时,从病因、临床表现、体征及必要的理化检查,是不难分别的,达对治疗和预后是极为重要的。,现代医学诊断: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粘膜脱垂,胃神经官能症,胃癌,以及部分肝、胆、胰疾病,均可见胃脘部位疼痛,可参考本病加以辨证诊治。注意:肝炎、胆囊炎、胰腺炎、肺炎、阑尾炎、心肌梗死、肾盂肾炎等疾病出现胃痛时,应结合西医学检查,予以排除,病

2、因病机,1寒邪客胃 外感寒邪,寒邪客胃;过服寒凉,寒凉伤中 气机凝滞,胃气不和 收引作痛。,2,饮食伤胃 饮食不节,内生食滞五味过极 蕴湿生热 伤脾碍胃 气机阻滞 胃气失和 胃痛。,3肝气犯胃 忧思恼怒,情志不遂 肝失疏泄,气机阻滞 气滞日久,血行瘀滞,胃络受阻 横逆犯胃,胃失和降 胃痛肝郁化火 邪热犯胃 肝胃郁热 热灼而痛;或久痛入络 胃络受阻 瘀血内停 胃痛加重,4脾胃虚弱 素体不足,或劳倦过度 或饮食所伤,或久病脾胃受损 脾胃虚弱过服寒凉,伤脾胃之阳或肾阳不足,失于温煦 中焦虚寒 胃失温养 虚痛。,或热病伤阴或胃热火郁 灼伤胃阴或久服香燥理气之品 耗伤胃阴 胃失濡养 阴虚胃痛。,胃痛病位

3、在胃,与肝、脾有密切关系。病因,有前述种种不同。病机有共同之处:胃气失和,气机不利,胃失濡养。“不通则痛”,诊断要点,(1)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2)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3)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病史。 (4)上消化道X线钡餐透视、纤维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等,可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类证鉴别,1真心痛 是由于心脏疾患所引起的心痛证。常有心脏病史。典型真心痛为当胸而痛,其痛多刺痛、剧痛,且痛引肩背,常有气短、汗出、脉结代等,病情较急。成人既往无胃痛病史,而突发胃痛者,当注意真心痛的发生,胃痛部位在胃

4、脘,病势不急,多为隐痛、胀痛等,常有反复发作史。,2胁痛 肝气犯胃所致的胃痛常攻撑连胁,应与胁痛鉴别。胃痛以胃脘部疼痛为主,伴有食少、恶心、呕吐、泛酸、嘈杂等。胁痛以胁肋疼痛为主,伴胸闷、善叹息等。在病位和兼症上有明显差别。,3腹痛 与胃痛均为腹部疼痛,但腹痛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 其疼痛部位不难区别。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有时腹痛可以伴有胃痛症状,胃痛又常兼有腹痛表现,这时应从起病及主要病位加以区分。,4胃痞 与胃痛部位同在心下,但胃痞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的病证。胃痛以痛为主,胃痞以满为患,且病及胸膈,不难区别。,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寒热:

5、外受寒凉或过食生冷而发病或加重,胃中绞痛,得温或饮热汤则痛减,口淡不渴或渴饮而不欲咽者属寒,胃中灼痛,病势急迫,得冷而痛减,口干渴口苦者属热。寒热错杂时,常为脾胃虚寒,肝有郁热。,2辩虚实:从症状:凡属暴病,痛势剧烈,痛而拒按,食后痛甚或痛而不移,痛无休止者属实;若疼痛日久或反复发作,病势绵绵,痛而喜按,得食痛减或劳倦加重,休息后减轻者属虚。从病程:壮年新病者多实;年高久病者多虚。从治疗:补而痛剧者为实,攻而痛甚者为虚。另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说,对胃病也是如此。 从病机: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瘀血停胃多属实证:胃阴不足,脾胃虚寒多虚证,若因久病因虚而导致气滞血瘀者,属于本虚标实。

6、.,3辩气血:从疼痛的性质而言,若以胀病为主,伴有嗳气者属于气滞;痛如针刺或刀割或伴吐血,黑便者属于血瘀从疼痛的部位而言,若以游走不定、攻冲作痛者为气滞,痛处固定或扪之有积块者为血瘀。从病程面论,初病多在气,久病多入血。,4辨在胃、在肝、在脾 在胃多属胃病初发,常因外感,伤食所引起,症见胃脘胀痛、闷痛,嗳气倒饱,痛无休止,大便不爽,脉滑等。在肝多属反复发作,每与情志有关,胃脘胀痛连及胁肋,窜走不定,太息为,(二)治则:理气和胃为基本原则。依病因之异,或散寒,成祛署,或消食,或清热,或化瘀,分别施治。治肝以蔬肝解郁为主,化热则清肝,入络则行血,阴伤则滋养。治脾以健脾益气为主,下陷者升摄,阳虚者温

7、补。若临证之时,见肝胃、肝脾或脾胃同病者,又当权衡标本轻重,辨证施治。,胃痛“通“的含义:中医对痛证治疗有“通则不痛”之说,但不能狭义的理解,更不能把“通”看作是“通下”法。解除致病原因,以达止痛之效,即为“通则不痛”。如散寒、消食、理气、泄热、化痰、除湿、养明、温阳等治法,均可起“通”的作用。还当注意,应用理气药时谨防伤阴。因理气之药多有辛燥耗气伤阴之弊,故不宜大量久用,对胃阴不足或肝胃郁热者,尤当慎重。,(三)分型论治:,1寒邪客胃主证:胃痛突然发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针灸治疗)处方:中脘 足三里 内关 公孙 配穴

8、:痛甚配粱丘方义:胃募中脘配下合穴足三里 疏调胃气。内关、公孙 八脉交会穴相配,宽胸理气,开郁止痛,善治胸胃疼痛。,(药物治疗),方药:良附丸方义:高良姜温胃散寒,香附行气止痛。寒重者可加吴茱萸、干姜;气滞重者可加木香、陈皮;见寒热身痛等表寒证者,加紫苏、生姜,或加香苏散疏风散寒;兼见胸脘痞闷不食,嗳气呕吐等寒挟食滞者,可加枳壳、神曲、鸡内金、半夏以消食导滞,温胃降逆;,郁久化热,寒热错杂,可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寒热并调;若胃寒较轻者,可局部施灸,或服生姜红糖汤即可止痛散寒。,2饮食停滞主证:胃痛,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吐食或矢气后痛减。兼证:或呕吐不消化食物,或大便不畅,苔厚腻,脉滑。治法

9、:消食导滞,和胃止痛。,(针灸治疗) 处方:天枢 足三里 内关 下脘 配穴:胃脘胀痛、苔厚腻者,加阴陵泉 刺法;针用泻法 方义:足三里能健胃消积,推陈导滞。天枢穴既为足阳明胃经之穴,又为大肠之募,可通调腑气,使食滞下行内关宽胸利属,降逆止呕,(药物治疗) 方药:保和丸 方义:方中山楂、神曲,莱菔子捎食导滞,健胃下气:半夏、陈皮、茯苓健脾和胃,化湿理气;连翘散结清热,共奏消食和胃之效,若脘腹胀甚者,加枳壳、厚朴、槟榔行气消滞,若食积化热者,可加黄芩、黄连清热泻火;若大便秘结,可合用小承气烫,若胃痛急剧而拒按,大便秘结,苔黄燥者,为食积化热成燥,可合用大承气汤通腑泄热,荡积导滞。还可辨证选用枳实导

10、滞丸、木香槟榔丸等,3肝气犯胃主证:胃脘胀闷,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兼证:喜太息,不思饮食,苔多薄白,脉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针灸治疗) 处方:中脘 足三里 期门 太冲 配穴:嗳气甚者,加内关、膻中 刺法:针用泻法 方义:足三里、中脘疏通胃气以升清降浊太冲为肝经原穴,期门为肝之募穴,两穴相配以平抑肝气之冲逆,降逆和胃。,药物治疗) 方药:柴胡疏肝散 方义:方中柴胡、白芍、川芎,香附疏肝解部陈皮、枳壳、甘草理气和中,共奏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效若胀重可加青皮、郁金、木香助理气解郁之功;若痛甚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理气止痛;暖气频作者,可加半夏、旋覆花

11、,亦可用沉香降气散降气散郁另外还可选用越鞠丸、金铃子散等,4肝胃郁热 主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兼证: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清肝和胃止痛,(针灸治疗)处方:中脘 足三里 内庭 行间配穴:肝郁气滞较重,胁肋胀痛者,可加太冲、光明,疏泄肝胆,通经止痛便秘者,配支沟、天枢,疏调大肠气机以通便秘口苦舌红甚者,加少府,刺法:针用泻法方义:中脘、足三里为胃之募穴、合穴,共奏和胃止痛之功内庭为足阳明胃经之荥穴,行间为足厥阴肝经之荥穴,二穴均可调理本经经气,清泻郁热四穴合用,使经气畅通,郁热得解而痛止。,药物治疗)方药:可辨证选用化肝煎、滋水清肝饮等。丹栀逍遇散。方义:肝热移胃

12、者用化肝煎加减。胃热伤津明显者用白虎汤加味;胃肠蕴热,腑气不通者用泻心汤加减。泻心汤:肾衰灌肠,大黄为主;热闭,无大小便,食入即吐,本方加红花、黄芪(保密药)煎液200毫升保留灌肠30分钟(先肥皂水清洁灌肠)。,5瘀血停滞 主证:胃脘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或痛如针刺,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便黑, 兼症;病程日久,反复作而不愈,面色晦黯无华,唇紫,月经愆期,色黯。舌质紫黯,脉涩治法:活血化瘀、和胃止痛,针灸治疗)处方:中脘 足三里 内关 膈俞 期门 公孙 三阴交配穴:便血者,加血海刺法:针用泻法方义:中脘、足三里疏调胃气以止痛,内关,公孙是八脉交会相配,宽胸理气,开郁止痛,膈俞乃血之会穴,配

13、足厥阴肝经期门,可舒肝活血。三阴交活血通络,药物治疗)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 方义:方中五灵脂、蒲黄、丹参活血散瘀止痛,檀香、砂仁行气和胃,痛甚加延胡索、三棱、莪术,并可加理气之品,如枳壳、木香、郁金;伴呕吐、黑便时,当辨寒热虚实,应参考血证有关内容辨证沦治,6胃阴亏虚主证:胃脘隐隐灼痛,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治法:滋养益胃、和络止痛,针灸治疗) 处方:脾俞 胃俞 中胺 章门 足三里 内关 血海 三阴交 配穴:便黑者,加隐白、膈俞 刺法:针用补法 方义:脾俞、胃俞、章门、中脘乃俞募配穴法,加足三里、内关,可健脾和胃以促气血化生血海、三阴交补阴以养血,使阴液得复,胃得其滞

14、养,(药物治疗) 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方义:方中沙参、麦冬、生地、构杞养阴益胃,当归、川楝于柔肝理气,芍药、甘草和中缓急止痛若痛甚者可加香樟、佛手:若脘腹灼痛,嘈杂反酸,可酌加左金丸,若胃热偏盛,可加生石膏、知母、玉竹、芦根清胃泄热,或用清胃散:若日久肝肾阴虚可加山萸肉、玄参、丹皮滋补肝肾,还可选用益胃汤、玉女煎等,7脾胃虚寒 主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泛吐清水,空腹痛甚,得食则减。兼证:面色无华,纳呆,神疲乏力,甚则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针灸治疗) 处方;脾俞 胃俞 章门 中脘 内关 公孙 关元 配穴:心悸气短者,加内关、神门 刺法:针用补法,加灸 方义:脾俞、胃俞与章门、中脘相伍为俞募配穴法,针补加灸,可温中散寒,健脾补胃内关、公孙乃八脉交会穴相配,可健脾和胃。取任脉之关元,以壮真火,助其温中补虚之效,药物治疗) 方药;黄芪建中汤 方义: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小建中汤温脾散寒,和中止痛泛吐清水较重者,可加干姜、吴茱萸、半夏温胃化饮:如寒盛者可用大建中汤,或附子理中丸温中散寒;若脾虚湿盛者,可合二陈汤;若兼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形寒肢冷等肾阳虚证者,可加附子、肉桂、巴戟天、仙茅,或合用肾气丸、右归丸之类助肾阳以温脾和胃还可选用吴茱萸汤、厚朴温中汤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