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刘靖.ppt

上传人:h**** 文档编号:232770 上传时间:2018-07-25 格式:PPT 页数:216 大小:23.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系统刘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6页
神经系统刘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6页
神经系统刘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6页
神经系统刘靖.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16页
神经系统刘靖.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刘 靖 生理病生教研室,第十章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功能:,2.实现思维意识、语言等 高级神经活动,1.调节机体的活动,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2.突触传递过程及特征 3.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特点与功能4.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及特点 5.内脏痛和牵涉痛的特点6.大脑皮层感觉和运动区结构与功能特点7.牵张反射的反射弧、分类及生理意义8.大脑皮层特征,学 习 要 求,第一节 神经元及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第五节 脑的高级功能,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第一节 神经元及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胞体,

2、(一)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1.基本结构,2.神经元基本功能 感受内外环境变化的刺激; 传导兴奋; 神经-内分泌功能。,(二)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Nerve fiber): 轴突和感觉神经元的长树突统称轴索。 轴索及其外面包裹的髓鞘或神经膜构成神经纤维。,(1)结构:有髓、无髓(2)传导兴奋的方向:传入、传出 (3) 根据电生理学的特性分类,将哺乳类动物的周围神经的纤维分为A、B、C三类 (4) 根据纤维的直径的大小及来源分类将传入纤维分为I、四类,1. 神经纤维的分类,根据电生理学的特性分类,1.有髓鞘的较快2.直径粗的较快,(2)根据纤维的直径的大小及来源分类,将传入纤维分为I、四类,目

3、前对传出纤维采用第一种分类法,对传入纤维则采用第二种分类法。,2.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功能的完整性:如应用麻醉药,麻醉区离子跨 膜运动受阻,兴奋传导受阻,结构的完整性:如损伤或切断兴奋传导受阻, 完整性: 绝缘性:兴奋传导是局部电流在一条纤维上构成回 路,各纤维传导兴奋时彼此隔绝的。 双向性:局部电流可沿神经纤维向二个方向构成回 路。 相对不疲劳性:连续电刺激数小时,仍保持传导 兴奋的能力,表现为不易发生疲劳。,影响传导速度的因素: 神经纤维直径:与直径成正比;V(m/s)=6D(总直径,m); 髓鞘:有髓纤维 无髓纤维; 温度: 恒温动物 变温动物; 在一定范围内温度,速度。,3.神经纤维的

4、传导速度,传导速度检测及临床意义: 评定周围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功能; 检测外周神经的结构完整性: 如:髓鞘受损速度降低。 轴索受损波幅降低。,4. 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轴浆流动是双向的顺向轴浆运输:快速:有膜的细胞器的运输,猴、猫坐骨神经速度为410mm/d。慢速:由胞体合成的微管和微丝等向前延伸,其速度为1-12mm/d。逆向轴浆运输:神经生长因子、破伤风毒素、狂犬病病毒由外周向中枢神经系统的转运。 205mm/d。辣根过氧化酶等,神经能通过末梢经常释放某些物质,持续地调整被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影响其持久性的结构、生化和生理的变化。,神经的营养性作用: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患者一旦前角

5、运动神经炎丧失功能,则其所支配的肌肉将发生萎缩。,练习题关于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A结构的完整性 B功能的完整性 C单向传导 D相对不疲劳性 E绝缘性,神经干中各条纤维上传导的兴奋基本上互不干扰,这称为:A生理完整性 B传导的双向性C相对不疲劳性 D传导的绝缘性E传导的不衰减性,二 . 神经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一)经典的突触,突触: 神经元与神经元间 的接触部位。,突触的分类,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突触传递的过程:,冲动传到轴突末梢,突触前膜去极化,前膜Ca2+通道打开,Ca2+进入突触小体内,突触小泡前移与前膜融合、破裂释放递质,引起后膜某些离子通道开放,离子移动,递质与后

6、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产生电变化(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图: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二)缝隙连接,结构基础: gap junction特点:速度快 双向功能: 促进不同神经元同步性放电,交感神经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念珠状曲张体(varicosity)特点: 与突触性化学传递作比较,(三)非突触性化学传递,不存在突触的特化结构无一对一的支配关系弥散距离在20nm以上;传递花费的时间可大于1s能否发生传递效应取决于效应细胞上有无相应受体,突触性化学传递,结构基础是突触一对一的支配关系突触间隙一般约20nm传递花费的时间小于1s突触后膜上一般有相应的受体。,非突触性化学传递,三、神经递质与受

7、体,外周递质:由传出神经末梢所释放 的神经递质。,中枢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参与 突触传递的递质。,是指在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起传递信息作用的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的基本概念:,乙酰胆碱及其受体,胆碱能神经元 在中枢神经系统, 以ACh为递质的神经元胆碱能纤维 周围神经系统,释放ACh为递质的神经纤维胆碱能受体 以ACh为配体的受体,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ACh,ACh,N1-R,N1-R, R,NE,ACh,M-R,N2-R,ACh,运动神经,心脏 支气管平滑肌胃肠平滑肌 膀胱逼尿肌 虹膜环行肌 消化腺,汗腺骨骼肌血管竖毛肌,ACh,M-R,骨骼肌终板膜,胆碱能受体分类 毒蕈碱受

8、体(M受体) 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 少数交感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 烟碱受体(N受体) 自主神经节突触后膜上(N1-受体) 神经肌肉接头处终板膜上( N2-受体),汗腺、骨骼肌血管、竖毛肌,心脏 、支气管平滑肌胃肠平滑肌、膀胱逼尿肌 、虹膜环行肌 、消化腺,胆碱能受体分布/效应/阻断剂 心脏 - 支气管平滑肌 + ACh + M -R 胃肠平滑肌 + 膀胱逼尿肌 + 虹膜环行肌 + 消化腺 +,ACh + N-R N1 节神经元+ N2 骨骼肌+,筒箭毒(d-TC),阿托品(Atropine),联系临床:有机磷中毒?,5月18日23:10分,抢救室来了一名农药中毒

9、患者,神志不清,瞳孔散大。家属叙述,病人服了农药,具体药物不清楚。检查病人,大汗淋漓,皮肤湿冷,有明显的大蒜味,全身紫绀,神志昏迷,两肺广泛的干湿性罗音,全身强直性抽搐。“有机磷”农药中毒?呼吸衰竭!快!继续洗胃,接心电监护,准备简易呼吸器、喉镜、气管导管,阿托品1mg、Q5min,再开一条静脉通路、解磷定2g0.9%生理盐水100ml、1h滴完,再以解磷定0.5g/h维持12h,安定控制抽搐,家属回家找所服农药的瓶子。两次阿托品注射以后,病人抽搐减轻了,出汗减少了。,有机磷可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引起乙酰胆碱蓄积,使胆碱能神经受到持续冲动,导致先兴奋后衰竭的一系列的毒蕈碱样、烟碱样和中枢神

10、经系统等症状。,Q1:为什么怀疑是有机磷中毒?,乙酰胆碱酯酶(AChE):主要存在于胆碱能神经末梢突触间隙,可水解Ach。,1.毒蕈碱样症状 这组症状出现最早,主要是副交感神经末梢兴奋所致,类似毒蕈碱作用,表现为平滑肌痉挛和腺体分泌增加。临床表现先有恶心、呕吐、腹痛、多汗、尚有流泪、流涕、流涎、腹泻、尿频、大小便失禁、心跳减慢和瞳孔缩小。支气管痉挛和分泌物增加、咳嗽、气急,严重患者出现肺水肿。,2. 烟碱样症状 :乙酰胆碱在横纹肌神经肌肉接头处过度蓄积和刺激,使面、眼睑、舌、四肢和全身横纹肌发生肌纤维颤动,甚至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患者常有全身紧束和压迫感,而后发生肌力减退和瘫痪。呼吸肌麻痹引起

11、周围性呼吸衰竭。,3.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中枢神经系统受乙酰胆碱刺激后有头晕、头痛、疲乏、共济失调、烦躁不安、诡妄、抽搐和昏迷。,解磷定类是胆碱酯酶再激活剂。 仅对形成不久的磷酰化胆碱酯酶有作用,但如经过数小时,磷酰化胆碱酯酶已“老化”,酶活性即难以恢复,故应用此类药物治疗有机磷中毒时,中毒早期用药效果较好,治疗慢性中毒则无效 。,Q2:为什么用阿托品和解磷定?,阿托品为阻断M胆碱受体的抗胆碱药,能解除平滑肌的痉挛;抑制腺体分泌等。,肉毒杆菌除皱术主要是治疗早期皱纹,适用于35岁以下的女性,特别适用面上半部的额头纹(抬头纹)、眉间纹和眼眶周围的鱼尾纹。,除皱术:肉毒杆菌?,原理:注射于局部后

12、能抑制乙酰胆碱作用于神经肌肉连接,使肌肉发生麻痹。效果一般能维持36个月。,儿茶酚胺及其受体,儿茶酚胺 : NA(去甲肾上腺素), Adr(肾上腺素), DA(多巴胺)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在中枢神经系统, 以NA为递质的神经元肾上腺素能纤维 周围神经系统,释放NA为递质的神经纤维肾上腺素能受体 以NA,Adr为配体的受体,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ACh,ACh,N1-R,N1-R, R,NE,ACh,M-R,N2-R,ACh,运动神经,心脏 支气管平滑肌胃肠平滑肌 膀胱逼尿肌 虹膜环行肌 消化腺,汗腺骨骼肌血管竖毛肌,ACh,M-R,骨骼肌终板膜,肾上腺素能纤维包括:大部分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肾上

13、腺素能受体分类 血管 + 子宫 + 虹膜辐射肌 +NA 小肠 - 1 心肌 + 血管 - 子宫 - 2 小肠 - 支气管 -,12,分类 主要成员 5-羟色胺 5-羟色胺 氨基酸类 谷氨酸、门冬氨酸、甘氨酸、-GABA 肽类 下丘脑调节性多肽、阿片肽、 脑-肠肽 嘌呤类 腺苷 、ATP 气体 NO、CO 脂类 PG 类,其它递质及其受体系统,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递质是:A乙酰胆碱 B去甲肾上腺素C5羟色胺 D多巴胺E去甲肾上腺素或乙酰胆碱,支配骨骼肌的躯体运动神经释放的递质为: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C儿茶酚胺 D多巴胺 E乙酰胆碱,有机磷农药中毒时出现的呼吸困难、瞳孔缩小、流涎、腹痛、大小便

14、失禁、大汗淋漓等症状,其根本原因是:A交感神经过度兴奋 B副交感神经功能低下C胆碱酯酶活性丧失 D肾上腺素释放过多E单胺氧化酶活性丧失,儿茶酚胺与受体结合不能产生的效应是:A心脏活动减弱 B血管舒张 C小肠平滑肌舒张 D子宫舒张E支气管舒张,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的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巴甫洛夫:非条件反射 出生后无需训练就具有的反射 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 防御反射、食物反射、性反射条件反射 出生后通过训练而形成的反射 有更大的灵活性,更适应生存环境,四、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一)反射和反射弧,反 射 弧,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一般是神经组织末梢的特殊结构,是一种信号转换装

15、置神经中枢是指调节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细胞群,神经元: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传出神经元:数十万;传入神经元:较传出神经元多13倍;中间神经元:数目最大,单就中间神经元组成的大脑皮层,估计有140亿,,(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辐射原则聚合原则链锁状联系环状联系,(三)中枢兴奋的传播 1.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单向传播中枢延搁兴奋的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后发放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容易发生疲劳,单向传播和中枢延搁,兴奋的总和,图: 中枢兴奋传布兴奋节律的改变,图: 后发放,(刺激停止后,传出N仍继续发放冲动),尼古丁激活整个大脑不同部位中的胆碱能神经元?,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容易发生疲劳,(

16、四)中枢抑制 1. 突触后抑制 传入侧支性抑制 回返性抑制 2. 突触前抑制,1.突触后抑制,突触后膜发生IPSP而发生的抑制。,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起来,如:屈肌反射,负反馈形式能使神经元活动及时终止促使同一中枢内许多神经元之间的活动步调一致,2.突触前抑制,结构基础: 轴突-轴突型突触机制: 兴奋性递质减少意义: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广泛存在,尤多见于感觉传入途径,对调节感觉传入活动有重要作用,传入侧支性抑制 回返性抑制,突触前神经元 抑制性神经元 兴奋性神经元,释放递质 释放抑制性递质 兴奋性递质释放减少,突触后膜电位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后膜EPSP幅度变小,种类,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引

17、起后N元抑制,结构基础,突触后抑制 突触前抑制,通过轴突-轴突突触的活 动抑制前膜递质释放,广泛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多见于感觉传入途径,突触后抑制与突触前抑制,关于突触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双向传递 B不易疲劳 C突触延搁 D不能总和 E刺激停止后,传出冲动也立即停止,关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正确的叙述是:A突触前轴突末梢超极化 B对Ca2+、K+通透性增大C突触后膜出现超极化 D突触后膜去极化 E突触后膜出现复极化,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均属于:A突触前抑制 B突触后抑制C树突-树突型抑制 D轴突-轴突型抑制E胞-胞型抑制,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什么是浅感觉?,什么是深感觉?,

18、位置觉、肌肉本体感觉和深部压觉,前庭器官,浅感觉传导路:,深感觉传导路:,“传导道”,痛、温和粗触-压觉,肌肉本体感觉;精细触-压觉,先交叉再上行,先上行再交叉,一、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浅感觉传入系统,深感觉传入系统,图: 感觉传入系统,深感觉,浅感觉,二、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一)丘脑的感觉功能,腹后外侧核腹后内侧核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等,1.感觉接替核,功能:是所有特定感觉冲动(除嗅觉外)传向大脑皮层的换元接替站,功能:接受第二级感觉投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感觉区,丘脑前核外侧腹核丘脑枕,功能:接受感觉接替核和其他皮层下中枢来的纤维,经过换元发出纤维投射到皮层的特定区域,2.联络核,

19、中央中核束旁核中央外侧核,3. 非特异核群(髓板内核群),作用:可间接地通过多突触接替换元,弥散地投射到整个大脑皮层;维持皮层的兴奋状态,根据丘脑各部分向大脑皮层投射特征的不同,分成两大系统:,大脑皮层特定区域,大脑皮层广泛区域,(二)感觉投射系统,定义:各种感觉(嗅觉除外)冲动经脊髓上传,到丘脑感觉接替核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1.特异性投射系统,定义:各种感觉冲动经特异性投射系统向上传递时,与脑干网状结构神经元发生多突触联系,反复换元后到达丘脑髓板内核群,再弥散地投射到皮层的广泛区域,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作用:维持与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特点:多突触接替的上行系统,易于受药物

20、的影响而发生传导阻滞。,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Ascending 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例:巴比妥类催眠药的作用机理?,特异性投射系统,特点,点对点的对应关系,投射到皮层的特定区域,功能,引起特定感觉;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传导道专一固定,传入N元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各种感觉的共同上行途径,无点对点的投射关系,传入N元多,(易受药物影响),投射到皮层广泛区域,维持与改变皮层的兴奋性;维持觉醒,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1、体表感觉代表区(somatic sensory area),第一体表感觉区: 中央后回(3-1-2区)第二感觉区:中央前回与岛

21、叶之间,中央后回的感觉投射规律如下:,交叉投射: 【头面部感觉的投射是双侧性的】精细正比:空间倒置: 【头面部代表区内部的安排是正立的】,面积小双侧投射正立而非倒置刺激人脑第二感觉区可致体表一定部位产生主观上麻木感;切除后不产生显著感觉障碍,第二体表感觉区特点:,2、本体感觉代表区 proprioception sensory area,中央前回(4区)低等哺乳动物体表感觉区与运动区基本重合-sensorimotor area灵长类动物,体表感觉区与运动区逐渐分离;关节和肌梭感觉传入可投射到运动区 motor area,4、视觉visual sense,枕叶皮层 距状裂上下缘双侧性视网膜上半部

22、投射到距状裂上缘,下半部投射到下缘;视网膜中央黄斑区投射到距状裂的后部,视网膜边周区投射到距状裂的前部,视觉visual sense,5、听觉Audition sense,听觉Audition sense,颞叶皮层双侧投射在猕猴,听皮层位于脑岛和颞上回之间不同音频感觉的投射有一定的分野:耳蜗底部高频声感投射到颞叶前部,顶部低频声感投射到颞叶后部在人,听觉皮层位于颞横回和颞上回(41、42区),电刺激能引致受试者产生铃声或吹风样的主观感觉,6、嗅觉和味觉 Smell and Taste,嗅觉投射区随进化日益缩小高等动物边缘叶前底部区域:梨状区皮层前部、杏仁核的一部分等)刺激人脑这些结构可致特殊的

23、主观嗅觉,如焦橡胶气味等。味觉投射区在中央后回头面部感觉投射区之下侧。,四.痛 觉,是伤害性刺激作用于人体,产生的一种 复杂感觉,常伴有不愉快的情绪和防卫反应。,(一)躯体痛 1.痛觉感受器:游离的神经末梢。,2.皮肤痛:快痛和慢痛 (Fast & Slow Pain),慢痛:定位不明确“烧灼痛”0.5 -1.0s被感觉到,痛感强烈而难以忍受,撤除刺激后持续几秒钟伴情绪反应及心血管和呼吸等方面的变化无髓的C类纤维传导,兴奋阈较高 投射到扣带回,快痛:尖锐而定位清楚“刺痛”刺激时很快发生,撤除刺激后很快消失有髓的A类纤维传导,兴奋阈较低投射到第一第二体表感觉区,(二)内脏痛与牵涉痛,1.内脏痛:

24、 内脏器官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疼痛感觉。,消化系统的胃、肠、肝、胆。呼吸系统的肺。 循环系统的心脏、脾。 泌尿系统的肾脏、膀胱。 生殖系统的卵巢、子宫,思考1:什么原因容易导致内脏痛?,:阑尾炎,阑尾炎的腹痛开始的部位多在上腹部、剑突下或肚脐周围,约经6-8小时后,腹痛部位逐渐下移,最后固定于右下腹部。,思考2:内脏痛的特点?,适宜刺激,对机械牵拉、缺血、痉挛、炎症等敏感,对切割、烧灼很敏感,特 点,先快痛后慢痛持续时间短定位精确对痛刺激分辩力强情绪反应不明显无牵涉痛,皮 肤 痛 内 脏 痛,疼痛产生慢持续时间长定位不精确不清晰对痛刺激分辩力差情绪反应明显有牵涉痛,皮肤痛与内脏痛的区别,2.

25、牵涉痛,因内脏疾患引起体表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常见内脏疾病牵涉痛的部位,会聚学说,某体表部位躯体痛的传入纤维与患病内脏的传入纤维会聚到脊髓同一水平的同一后角神经元。,易化学说,传入纤维到达后角后换元的部位很靠近,患病内脏的传入冲动可提高体表感觉神经元的兴奋性。,1.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是:A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B维持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C调节内脏功能 D维持觉醒 E协调肌紧张,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是:A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 B维持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C调节内脏功能 D维持睡眠状态 E协调肌紧张,3.躯体感觉的皮层代表区主要位于:A中央前回

26、 B中央后回 C岛叶皮层 D颞叶皮层 E边缘系统,4.左侧大脑皮层中央后回受损后,躯体感觉障碍的部位是:A左半身 B右半身C左侧头面部 D右侧头面部 E双侧头面部,5.内脏痛的特点是:A刺痛 B定位不明确 C必有牵涉痛 D牵涉痛的部位是内脏在体表的投影部位 E对电刺激敏感,6.牵涉痛是指:A内脏痛引起体表特定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 B伤害性刺激作用于皮肤痛觉感受器引起的痛觉 C伤害性刺激作用于内脏痛觉感受器引起的痛觉D肌肉和肌腱受牵拉时所产生的痛觉 E内脏及腹膜受牵拉时产生的感觉,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神经系统是机体肌紧张、维持姿势和随意运动的调节者。,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脊

27、髓是最基本的躯体运动反射中枢),1.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2.由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一)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和运动单位,脊休克:当脊髓与高位中枢(颈脊髓第5节水平以上)离断后,机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呈无反应状态。,(二)脊休克,主要表现:1.横断面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低甚至消失。,主要表现:2.内脏:血压下降,外周血管扩张,发汗反射不出现,直肠和膀胱中粪尿积聚。,恢复速度与动物种类有关。越高等恢复越慢。 恢复过程中,较简单和较原始的反射先恢复。但往往不能很好地适应机体需要。离断水平以下的知觉和随意运动能力将永久丧失。,原因:

28、脊髓可以完成某些简单的反射活动,但正常时它们是在高位中枢调节下进行活动的。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调节。,为什么产生脊休克现象?,高位中枢对脊髓反射既有易化作用也有抑制作用。例如:切断脊髓后伸肌反射往往减弱,说明高位中枢对脊髓伸肌反射中枢有易化作用。,中枢神经系统可通过调节骨骼肌的紧张度或产生相应的运动,以保持或改正身体在空间的姿势,这种反射活动称为姿势反射。在脊髓水平能完成的姿势反射有对侧伸肌反射、牵张反射、节间反射等。,(三)屈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屈肌反射:当肢体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可反射性引起受刺激一侧肢体关节的屈肌收缩,肢体屈曲,这种反射称之为屈肌反射,此反射不属于姿势反射。,

29、对侧伸肌反射:在屈肌反射的基础上,若加大刺激强度,可在同侧肢体发生屈曲的基础上出现对侧肢体伸展,这种反射称之为对侧伸肌反射,此反射为姿势反射,可保持躯体平衡。,(四)牵张反射,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是指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牵张反射有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类型。,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能产生反射效应,引起受牵扯的同一肌肉收缩,此称为牵张反射。,感受器:肌梭(与梭外肌纤维呈并联关系;感受牵张刺激)反射弧: 肌肉被拉长-肌梭牵张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梭外肌纤维收缩,刺 激 快速牵拉肌腱 缓慢持续牵拉肌腱

30、,感受器 肌梭 肌梭,特点 单突触反射 多突触反射,表现,受牵拉的肌肉快速、明显地收缩,受牵拉的肌肉微弱、持续地收缩,腱反射 肌紧张,牵张反射类型,腱反射减弱或消退提示反射弧的损害或中断;而腱反射亢进则提示高位中枢有病变。临床上常通过检查腱反射来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在肌腱胶原纤维之间还有另一种牵张感受装置,称为腱器官。它与梭外肌纤维呈串联关系,其传人神经是b类纤维。,腱器官,与梭外肌纤维呈串联关系,感受肌肉张力变化肌肉受牵拉-肌梭感受装置 - I、II类传入- 运动神经元 - 传出-受牵拉的肌肉收缩-张力增加-腱器官兴奋-传入N - 运动神经元抑制-肌肉舒张意义:以避免被牵拉的肌肉受到损

31、伤,抑制,腱器官,腱器官,二、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一)网状结构抑制区与易化区,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主要位于延髓网状结构的背外侧,可明显加强肌紧张,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主要位于延髓网状结构的腹内侧,可明显抑制肌紧张,肌紧张的平衡调节中易化区略占优势,(二)去大脑僵直,在动物(如猫)中脑上丘、下丘之间横断,会出现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等抗重力肌(伸肌)的肌紧张亢进的现象。,小脑,脊髓,大脑皮层,脑干,切断了高位中枢对脑干的抑制性联系,使脑干易化区活动过度增强,导致伸肌(抗重力肌)紧张性亢进。,1.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增加时,可使:A梭外肌收缩 B梭内肌舒张 C肌梭传入冲动增多 D梭

32、外肌和梭内肌同时收缩E腱器官传入冲动减少当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增加时,可使:Aa类纤维传入冲动减少 B使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减少C使肌梭的敏感性增加 D直接引起梭外肌舒张 E直接引起梭内肌舒张,(三) 脑干对姿势反射的调节(了解)(一)状态反射 头部在空间的位置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改变时,可以反射性地改变躯体肌肉的紧张性,这种反射称为状态反射。 在正常人体中,由于高级中枢的存在,状态反射常被抑制不易表现出来。 (二)翻正反射 正常动物可保持正立姿势,如将其推倒则可翻正过来,这种反射称为翻正反射,僵直:高位中枢的下行性作用,直接或间接提高运动神经元的活动而出现的僵直,僵直:高位中枢的下行性

33、作用首先提高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使肌梭的传入冲动增多,转而增强运动神经元的活动而出现的僵直,在中脑上丘、下丘切断造成的僵直为僵直,三、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基底神经节(basal ganglia)是皮层下一些核团的总称。鸟类以下的动物,由于大脑皮层尚未良好发育,基底神经节是运动调节最高中枢;而在哺乳类动物,基底神经节则降为皮层下调节结构,它与皮层小脑是皮层下两个与大脑皮层构成回路的重要脑区。 主要包括纹状体、丘脑底核和黑质,而纹状体又包括尾核、壳核和苍白球。尾核和壳核在发生上较新,称为新状体;苍白球可分为内侧和外侧两部分,在发生上较古老,称为旧纹状体。,功能 调节随意运动,尾核,此外还有丘

34、脑底核、中脑的黑质和红核,豆状核,基底神经节受损疾病:震颤麻痹(帕金森病),1.表现:肌张力 ,静止性震颤,随意运动,一是震颤,肢体不由自主的抖动,一般以上肢远端(手)开始,逐渐扩展到同侧的近端及下肢和对侧的上下肢,最后波及下颌、口唇、舌和头部。二是强直和运动障碍,表现为颜面部的肌肉活动减少而缺乏表,不眨眼,双目凝视;说话困难、语言不清;上肢肘关节屈曲,腕关节伸直,不能作精细的小动作,写字困难,越走越快,向前直冲,自己不能控制速度,不易改变方向,容易摔跤。由于内脏肌肉的功能障碍,可有吞咽困难,消化不良和便秘等。,震颤麻痹(帕金森病),2.病变部位及发病机制: 中脑黑质的多巴胺递质系统受损,导致

35、纹状体内胆碱能系统功能亢进(纹状体的神经元和黑质神经元之间相互拮抗),3.治疗: 左旋多巴(多巴胺之前体,能通过血脑屏障进入CNS,使体内多巴胺合成增加)或M-受体阻断剂(阿托品);或外科损伤苍白球,基底神经节受损疾病:舞蹈病,1.表现:为不自主的上肢和头部的舞蹈样动作(扮鬼脸、伸舌、努嘴、肢体扭动等) ,并伴有肌张力降低。,3.治疗:利血平耗竭多巴胺递质,舞蹈病,2.机制:是纹状体内的胆碱能和-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功能减退,而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相对亢进,亨廷顿氏舞蹈症是一种家族显性遗传型疾病。患者由于基因突变或者第四对染色体内 DNA(脱氧核糖核酸)基质之 CAG三核甘酸重复序列过度扩张,造

36、成脑部神经细胞持续退化,机体细胞错误地制造一种名为“亨廷顿蛋白质”的有害物质。这些异常蛋白质积聚成块,损坏部分脑细胞,特别是那些与肌肉控制有关的细胞,导致患者神经系统逐渐退化,神经冲动弥散,动作失调,出现不可控制的颤搐,并能发展成痴呆,甚至死亡。只要自双亲任一方遗传缺陷的基因,皆会表现出病征。主要表现为:1.情绪异常,变得冷漠、易怒或忧郁。2.手指、腿部、脸部或身体出现不自主动作。3.智力衰减,判断力、记忆力、认知能力减退。一般来说,导致患者死亡的原因是因为突然跌倒或者感染其他并发症。目前药物可以控制、减缓情绪波动和动作问题,但无法彻底根治该疾病。,补充读物:,四.小脑调节躯体运动的功能,(一

37、)维持身体平衡前庭小脑,由绒球小结叶构成与身体平衡功能有密切关系。反射途径:前庭器官前庭核绒球小结叶前庭核脊髓运动神经元肌肉装置。切除后表现:身体失衡,(二)调节肌紧张脊髓小脑,机理: 通过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在人该作用强)和抑制区发挥作用,损伤后: 肌紧张降低;肌无力,功能:调节肌紧张维持躯体平衡协调随意运动,(三)协调随意运动皮层小脑,功能:参与随意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编制,损伤:不能做协调的精巧动作,五.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一)大脑皮层运动区:,位置:中央前回(4、6区),运动区的功能特征:,安排倒置(头面部为正立)精细正比:交叉支配:但咀嚼运动、喉运动及脸上部肌肉的运动的支配是双侧

38、性的;脸下部肌肉及舌肌受对侧皮层控制,联系临床:面瘫分型,中枢性面瘫:出现病灶对侧颜面下部肌肉麻痹。表现为鼻唇沟变浅,露齿时口角歪向病灶侧,多见于脑血管病变、脑肿瘤等。,外周性面瘫:出现病灶同侧全部面肌瘫痪,表现为不能皱额、皱眉、闭目,鼻唇沟变浅,不能露齿,口角歪向病灶对侧,多见于受寒、耳部或脑膜感染。,(二)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大脑皮层运动区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通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的下传冲动共同完成的,组成: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1.锥体系发起随意运动,皮层脊髓束:皮层-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皮层脑干束:皮层-脑干脑神经运动神经元,皮层脊髓束,皮层脊髓侧束皮层脊髓前束顶盖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红

39、核脊髓束,皮层脑干束,大 脑 皮 层,脊 髓(运动神经元),内囊脑干,皮质脊髓前束:大部分是多突触联系主要功能控制躯干和四肢近端肌肉,尤其是屈肌的活动,与姿势的维持和粗略运动有关。,皮质脊髓侧束:单突触联系,主要支配前肢,远端肌肉。精细运动和技巧性活动。,大 脑 皮 层 运 动 区,脊 髓,锥体系,2.锥体外系协调随意运动,由皮层发出,除锥体系以外的所有下行传导通路。,皮层脊髓束,皮层脊髓侧束皮层脊髓前束顶盖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红核脊髓束,皮层脑干束,大 脑 皮 层,脊 髓(运动神经元),内囊脑干,顶盖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红核脊髓束,调节姿势和粗大运动,调节精细 运动,腱反射 增强

40、 减弱或消失,病理反射 巴宾斯基征阳性 无,肌萎缩 不明显 明显,瘫痪范围 常为广泛性的 常为局限性的,肌紧张 张力过强、痉挛 张力减退、松驰,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的区别,巴宾斯基征:阳性体征表明皮质脊髓侧束受损,临床常用于检测皮质脊髓侧束的功能是否正常。,小 结,脊髓是最基本的躯体运动反射中枢。脊休克的 概念、原因,牵张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类型及意义,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和抑制区对肌紧张的调节,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及损伤后的表现,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大脑皮层运动区的位置及特点,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的功能,1.脊休克产生的原因是:A损伤刺激对脊髓的抑制作用B脊髓中反射中枢被破坏C脊髓失去了高

41、位中枢的控制作用D血压下降使脊髓缺血E高位中枢抑制作用增强2.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是:A屈肌反射 B肌紧张 C对侧伸肌反射 D翻正反射 E腱反射,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功能的调节,自主神经系统一词原是英国生理学家J.N.兰利提出的,又名植物性神经系统或不随意神经系统。由于内脏反射通常是自主地进行的,一般不能随意控制,故名自主神经系统。但在某些情况下,人们还是可以通过间接的途径控制或影响内脏活动的,例如通过操作式条件反射的训练,可以控制心血管、消化道等器官的活动。,一、植物性神经系统,一)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特点,1.中枢,交感: 起自脊髓胸腰段(T1-L3)的灰质侧角。,副交感: 起自脑干缩瞳核、 上唾液核、下唾液核、 迷走背核、疑核, 脊髓骶段灰质相当侧 角部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