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旱灾及应对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23317 上传时间:2018-04-30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4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魏晋南北朝旱灾及应对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魏晋南北朝旱灾及应对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魏晋南北朝旱灾及应对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魏晋南北朝旱灾及应对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魏晋南北朝旱灾及应对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人文教育魏晋南北朝旱灾及应对研究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近年来,灾害史研究成为学界方兴未艾的课题,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灾害史研究而言,学者们在蝗虫灾害、水灾、地质灾害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推进了该方面研究的深入。但需要指出的是,迄今为止,学界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旱灾的研究成果却是寥寥无几,可以说尚处于空白阶段。基于如此考量,本文拟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旱灾问题作一论述,就教于通人。旱灾是一种气象灾害,它往往造成土壤水分不足,使农作物因为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歉收。当前的中国是一个旱灾灾情严重的国家,本文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旱灾特点、成因、影响以及政府应对举措四方面的研究,可以为治理中国当前的

2、旱灾问题提供一些具有借鉴意义的措施。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1、魏晋南北朝旱灾爆发的特点(1)旱灾的广泛性(2)旱灾的并发性与链发性旱灾与蝗灾旱灾与地震旱灾与饥疫(3)旱灾的持续性2、魏晋南北朝旱灾爆发的成因(1)自然因素(2)社会因素赋役繁重冗官冗兵人口流亡战争不休3、魏晋南北朝旱灾爆发的影响(1)人口死亡(2)财物损毁(3)农业破产(4)灾后饥荒(5)社会动荡4、各级政府的应对举措(1)灾前防御措施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建立仓储(2)灾中减灾措施敬天修政赈济移民调粟养恤(3)灾后恢复措施助民安家召回流民听赎妻子恢复生产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和定性研究法来研究

3、魏晋南北朝旱灾的特点、成因、影响以及政府应对举措1、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在本论文中文献研究法起到了以下作用能了解有关魏晋南北朝灾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能形成关于魏晋南北朝旱灾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定性研究。有助于了解魏晋南北朝旱灾的全貌。2、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本论文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史料和数据进行思维加工,从而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从而揭示魏晋南北朝旱灾发展的内在规律。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

4、进度2010年11月21日下达毕业论文任务2010年11月30日完成中外文资料收集2010年12月15日完成外文翻译、文献综述2010年12月30日完成开题报告2011年4月29日完成论文初稿五、主要参考文献1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2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版。3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4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5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6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7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8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9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10姚思廉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11邓云特中国救荒史,上海书店

5、1984影印。12赵靖主编中国经济思想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3太平御览第三、第四册,中华书局影印。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人文教育魏晋南北朝旱灾及应对研究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政治大动荡,国家大分裂,经济大破坏,民族大冲突与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总特征。政权更迭频频,群雄割据一方,兵灾战祸不熄,这种兵荒马乱、烽火绵绵的社会环境,必然导致天灾流行,瘟疫猖獗,形成灾害与兵祸交相荐臻的局面。灾害有两种形式,即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旱灾是自然灾害的一种,它是指因气候严酷或不正常的干旱而形成的气象灾害。一般指因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或歉收从而带来粮食问题,甚至引发饥荒。同时,旱

6、灾亦可令人类及动物因缺乏足够的饮用水而致死。此外,旱灾后容易引发蝗灾,进而引发更严重的饥荒,导致社会动荡。本文研究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魏晋南北朝旱灾及其应对措施,所以收集整理了以下一些灾害历史文献尤其是包括旱灾的资料。一、灾害史料集中包含旱灾资料的搜集整理从史料来源的角度可以将灾害史料集分为全国灾害史料集和地方灾害史料集。(一)、全国灾害史料集中包含旱灾资料的20世纪初期,就已有学者开始辑录编写灾害史料集,为以后的灾害史研究奠定了基础。1931年,李秦初就编成汉朝以来中国灾荒年表(新建设1931年4月30日)的。之后,邓拓先生在研究中国灾荒史时编制了中国历代救荒大事年表,只是付印时仅以一份简表

7、代之未能全部刊出。1939年,陈高傭编成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十卷)(上海国立暨南大学丛书之一上海国立暨南大学1939年11月)。此表把旱灾以及水灾作为单独的两类提出来,而把其他灾害列为第三类,很明显反映出旱灾和水灾是中国历史上最主要的两种灾害的统计结果。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灾荒史料的辑录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有多种大型的全国性的灾害史料集问世。1978年,专家在南京整理完成了我国近五百年旱涝史料及旱涝等级分布图。1981年,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主编地图出版社1981/1)出版发行。1988年,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也将编成多年的中国历代自然灾害及历代盛世农业政策(农

8、业出版社1988)付梓印行。1992年,张波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历史资料方面观中国科技史料1992年第3期对农业灾害史料的分布情况做了研究,指出我国农业灾害史料主要分布于历代正史、政书、类书、古农书等十大方面。1994年,张波、冯风、张纶、李宏斌出版的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史料集(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8月第一版)是另一部规模宏大的灾害资料集。该书严谨地把旱灾列为七种农业气象灾害之一。分类较为明确,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另外,宋正海等编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总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主要是从地方志等文献中搜集史料,这是其书的一大特色。(二)地方灾害史料集中包含旱灾资料的20世纪50年

9、代以后,不但出版了多种全国性的灾害史料集,而且地方性灾害史料集的编撰工作也大有进展,地方性的灾害史料集主要有各省、地(市)、县编制的灾害史料集和具有典型区域特点的灾害史料集,其中以各省编制的灾害史料集最有影响,这些史料集多取材于地方志。主要成果有1956年,四川文史馆编成了四川省历代灾异记(见人民日报1956/9/2)1961年,湖南历史考古研究所编成了湖南自然灾害年表(湖南人民出版社1961)。广东省文史馆编印广东省自然灾害史料(1961/12初,1963年增订二版)。1978年,广西第二图书馆编印广西自然灾害史料(1978/6)1979年,赵传集编写了山东历代自然灾害志(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情

10、报所19791980)1982年,贵州省图书馆编成了贵州历代自然灾害年表(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李登弟陕西历史上的水旱等灾情资料选辑(中国历史教学参考19824)1989年,张杰编写了山西自然灾害史年表(山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9)二、灾害史专著中包含旱灾资料的搜集整理在编写专著方面,过去的学者们主要把精力放在对中国的天灾人祸的宏观以朝代为序纵向把握或者以灾害为类横向把握上,因此专门论述魏晋南北朝旱灾这某一时代的一类灾害的完整的、系统的专著尚未问世,但是,在许多研究灾害史的著作中,都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旱灾问题。从史料来源的角度可以分为全国性灾害史研究、区域性灾害史研

11、究和地方性灾害史研究。一、全国性灾害史研究20世纪初期许多学者已开始对中国古代的灾害史料逐一统计,计算灾害发生频次。在各种统计结果中,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1937)的统计值最具影响力。此书共分三个部分一、历代灾荒史实之分析;二、历代救荒思想之发展;三、历代荒政之实施。首先,作者“采纵断之法,以问题为中心”,对历史上发生的各种灾害统一按年次计算,认为自公元前1766年公元1937年的三千七百多年间,发生旱灾1074次,加上其他水灾、蝗灾、雹灾、风灾、疫灾、地震、霜雪、歉饥等,总计5258次。其次,他提出中国古代在思想中一直存在的天命主义镶弥论,历代八中消极救灾论的主张和四项积极防御政策。

12、在最后一部分对这些历代所实施的救荒政策进行了描述和评价。此外,对中国古代灾害发生频次统计的著作还有二千年来之荒歉次数农林新报(1924,6)、竺可祯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东方杂志(1925,3)、等等,可是直到现在人们在灾害史的研究中更多的引用邓云特先生的统计结果,因为它比其他人的统计更为全面。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旱灾资料在这些书中有所体现,但没有被深入细致的研究过。二、区域性灾害史研究西北灾荒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11月)是由兰州大学的袁林完成的,这部著作中记载了从上古至1949年间西北五省区所发生灾荒的翔实资料,该书的“引用文献索引”列书目685种,以总括或区域研究的形式,概述了我国

13、历代灾荒的情况,是区域灾害史研究代表作。三、地方性灾害史研究徐州自然灾害史(气象出版社1994年)是赵明奇等人编著的另一部地方灾害史研究的力作。第一、灾害史论文中包含旱灾资料的搜集整理二十一世纪之交,关于魏晋南北朝的论文在逐年增多,虽然专门论述魏晋南北朝的旱灾的论文还未出现,但在总体论述灾害现象的同时对这一论题的内容有一小部分的涉及到。这些论文大体上包括了对灾害本身的研究、防灾救灾研究、灾害的社会影响、灾害原因、灾害思想等五个方面,下面分别叙述。(一)关于旱灾本身的研究2000年,在关于六朝建康气候、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的初步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8期)一文中,郭黎安认为六朝建康气候连续

14、干旱等气候异常的年份较多,对人类危害较大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旱灾等,并对各种灾害发生的原因、时间及其后果做了阐述。2001年,在魏晋南北朝的生态环境(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一文中,胡阿祥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气候干旱,同时指出,天灾和人祸之间,往往存在着种种复杂的联系。2004年,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灾害时空分布研究(中国农学通报第20卷第5期2004年10月)一文中卜凤贤根据现代灾害学理论,采用农业灾害灾度等级量化方法对这一时期正史资料中的灾害史料进行定量分析,包括研究了旱灾的区域分布特征、旱灾的年内季节分布特征、旱灾在年际间的规律性和重大旱灾年等问题。(二)旱灾的原因2001年,在

15、魏晋时期社会环境变化对农业灾害发生发展的影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卷第4期2001年7月)卜凤贤的分析了南北双方造成旱灾的原因北方黄河中下游的社会动乱使得旱灾灾情火上浇油,南方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旱灾的威胁相对减低,但随着江南农业开发规模的扩大和发展速度的加快,旱灾的发生和危害也日渐加重。(三)关于防灾救灾的研究1992年,李丙寅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环境保护(史学月刊1992年第1期)一文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在农业生态习性的考察和利用,以及对物种遗传变异的认识水平方面比前代有很大提高,在水利工程方面亦有良好的建树;但由于长期战乱,农业生产发展缓慢,许多宫苑建而复毁,证局不稳,国

16、家分裂,虽然建立了虞衡之类的环境保护机构,并颁布了相关法令,但很难执行,致使这一时期的自然灾害不仅比东汉时期多,也比隋唐多。1998年,叶依能的南北朝时期农政概述(古今农业1998年第4期)从重农、垦辟、水利、备荒、赈济四方面论述了南北朝时期的救灾、防灾措施,并推而广之,认为这正是封建王朝恢复发展的必要条件。1999年,杨钰侠北魏大使出巡评议(安徽史学1999年第4期)从中央派出机构方面考察了当时的救灾措施,认为政府派出的抚慰使负有核查灾情、发放救灾粮款、安抚灾民恢复生产之责,而经济使实际上也有此责,其中的和籴使向民间征购粮食,就带有防灾的性质。在他的另一篇文章试论南北朝时期的赈灾之政(中国农

17、史2000年第19卷第2期),从赈灾的途径、措施、地方官吏在赈灾中的作用以及赈灾之政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等方面,对这一时期的赈灾之政进行了分析探讨。2002年首都师范大学宋凤英的硕士论文六朝荒政(2002年5月)在简述六朝灾害得基础上,分别阐述了政府荒政措施和民间救荒情况,并对六朝荒政得在历史上的承上启下的地位进行了分析。黄平芳刘宋朝救荒措施评述(湖南农业大学2002年第12期)从大处着眼,从灾前预防、灾中救援、灾后恢复三个方面对刘宋救灾措施进行了总的把握。薛瑞泽的两篇文章北魏的农田水利建设(安徽史学2002年第3期)和六朝时期的水灾及救助(金陵职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前者对代北、薄骨律

18、镇、幽燕、徐淮,河洛五区的农田水利建设进行了阐述,从而指出农田水利建设对于防御灾害的基础性作用;后者针对六朝的水灾救助措施,专门做了论述,并认为最主要的措施是修建水利设施。刘春香魏晋南北朝时期荒政述论(许昌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把荒政分为两大类,一是荒政政策,而是临时措施,前者包括重农政策、仓储政策和兴修水利;后者包括除害灭灾、因灾蠲缓、赈饥济贫、移民就粟、养恤、节约等等,对这一时期的荒政做了整体的梳理。张玲玲刘宋政权重视赈民的原因(大同职业技术学院第18卷第2期2004年6月)一文,则对赈灾的深层次原因做了探讨。认为刘宋赈民并不纯粹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后,而是从巩固国家的集权和统一出发,把赈

19、济作为维护统治的必要手段。(四)旱灾的影响1994年,楼嘉军的气候变化与文化带移动晋宋时期黄河流域文化南迁浅探(历史教学问题1994年第1期)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气候变化引起的灾变,对农业生产造成持续波动,进而影响到黄河流域文化南迁,成为长江流域文化兴起的条件之一。2003年,秦冬梅试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气候异常与农业生产(中国农史2003年第1期)在分析这一时期自然灾害特点的基础上考察其影响。认为气候异常一方面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传统农区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南方地区的开发。同时,气候异常带来的粮食歉收是这个时期社会动乱的重要原因。张敏自然环境变迁与十六国政权割据局面的出现(

20、史学月刊第5期)分析认为,自然环境变迁,灾害性天气出现是西晋灭亡和十六国割据局面形成的重要原因。(五)关于旱灾的思想所见抗御灾害的思想及措施(2003年5月)是首都师范大学那晓凌的硕士论文从灾前预测、抗灾减灾、救灾三个方面分析了齐民要术中所反映的灾害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对生态学的认识及其利用(许昌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一文中刘春香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生态问题的严重危害,人们的生态意识有所加强,对动植物的生长和发展及生物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观察、研究和利用,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进步。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旱灾及应对研究”这一课题,前人并未深入的,系统的,完整的研究过。学者们关

21、注的焦点一般有如下一些一是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灾害整体或者灾害整体的某一个方面的表现,比如井上幸纪(日本)在两汉魏晋南北朝的灾异政策(南京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3月第16卷第1期)一文中从灾异礼仪方面考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灾害思想的演变,认为在礼仪的运用上出现了人事优先于天事的趋向。四川大学王亚利的博士学位论文魏晋南北朝灾害研究,就是将魏晋南北朝的所有灾害做了一个总体的,全方位的,系统的,完整的研究。但是没有将旱灾作为一个专题来深究。二是研究旱灾专题,但并不锁定在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这一历史阶段内,而是研究整个中国古代史,或者范围较大的一段历史,比如关于历史上的旱灾与农业问题研究西北农业大学

22、的作者樊志民和冯风就在文中阐述了历史时期关中地区的旱灾与农业问题。试图从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角度,分析关中历代农业开发规模、生产环境、作物品类及其与旱灾发生的关系从地理环境、天文气象、土壤燥湿等方面,叙述历史时期人们对关中农区干早现象的认识及探索,进而说明,关中农业历久不衰,得力于对干旱现象的深刻认识,其水利事业、旱耕体系正是在与自然灾异的相互制约和斗争中发展完善,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研究魏晋南北朝的某一阶段的灾害的耨一个方面,比如北朝灾害史研究(2003年5月)是首都师范大学高峰的博士论文,其就北朝的灾荒情况,政府的荒政、民间的救灾抗灾状况及灾害对北朝社会的影响等问题做了详细研

23、究。从以上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的旱灾这一交集尚未正式出现,因此,这一论题仍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园地,主要参考文献1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2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版。3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4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5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6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7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8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9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10姚思廉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11邓云特中国救荒史,上海书店1984影印。12赵靖主编中国经济思想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3太平御览第三、第四册,中

24、华书局影印。本科毕业论文(20届)魏晋南北朝旱灾研究【摘要】旱灾是一种气象灾害,它往往造成土壤水分不足,使农作物因为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歉收。本文将魏晋南北朝时期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分别为三国鼎立时期公元220年公元265年、西晋统一时期公元266年公元316年、东晋与五胡十六国时期公元317年公元420年和南北朝时期公元386年公元589年。本文即按照这种历史阶段划分,将统计数据与相关史料有机结合,分别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旱灾特点、成因、影响以及政府应对举措四方面进行具体阐述。【关键词】魏晋南北朝;旱灾;特点;政府应对【ABSTRACT】DROUGHTISAMETEOROLOGICALDISA

25、STER,ITOFTENMAKESTHESOILLACKINGOFMOISTUREANDLEADSTHECROPSTOSHARPCUTBECAUSEOFDESTORYINGTHEWATERBALANCEWEI,JIN,SOUTHANDNORTHDYNASTIESISDIVIDEDINTOFOURHISTORICALSTAGESTHREEKINGDOMSPERIODSTHE220YEARSTHE265YEARS,UNIFORMDURINGTHEWESTERNJINTHE266YEARSTHE316YEARS,EASTERNJINANDWUHUSIXTEENSTATESTHE317YEARSTHE

26、420YEARS,SOUTHANDNORTHDYNASTIESTHE386YEARSTHE589YEARSTHISPAPERISDIVIDEDACCORDINGTOTHISHISTORICALPERIODS,COMBINATINGTHESTATISTICSANDHISTORICALDATAITELABORATESWEI,JIN,SOUTHANDNORTHDYNASTIESFROMTHEFOURASPECTSABOUTTHEFEATURES,CAUSES,INFLUENCEANDTHEGOVERNMENTSMEASURESOFDROUGHT【KEYWORDS】DROUGHTCHARACTERIS

27、TICSCAUSESINFLUENCEMEASURES近年来,灾害史研究成为学界方兴未艾的课题,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灾害史研究而言,学者们在蝗虫灾害、水灾、地质灾害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推进力该方面研究的深入。但需要指出的是,迄今为止,学界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旱灾的研究成果却是寥寥无几,可以说尚处于空白阶段。基于如此考量,本文拟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旱灾问题作一论述,就教于通人。一、魏晋南北朝旱灾的特点一般而言,学界将魏晋南北朝时期分为四个具体历史阶段,分别为三国鼎立时期、西晋统一时期、东晋与五胡十六国时期和南北朝时期。本文即按照这种历史阶段划分,将相关统计数据与史料有机结合,分别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旱灾表

28、现和特点、旱灾成因、旱灾的影响以及政府和民间对于旱灾的应对举措四方面进行具体阐述。由于统计方法和所用于统计的史料范围不尽相同,故目前所能见到的各种文献资料中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旱灾统计次数均存在较大的出入,本文所用的旱灾数据均根据正史所载史料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旱灾统计表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北魏总计旱灾822594232163从表中统计数字可以看出,该时期旱灾发生呈现明显的马鞍型状态,即早期旱灾较少,东晋十六国时期旱灾最为频仍,南北朝时期呈现略微下降态势。也可以看出,该时期旱灾的发生除自然环境因素外,也与当时的政局密切相关。(一)魏晋南北朝历代旱灾情况概述1、汉魏之际至三国鼎立196年26

29、6年从灾害史的角度而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开端应该为汉献帝兴平、建安年间。这是因为194年195年即汉献帝兴平元年兴平二年的旱蝗之灾从关中地区波及到中原、淮河广大区域,导致了已日暮穷途的东汉王朝的全面崩溃。因此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灾害史的考察也应上溯到196年220年即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时期,这也是汉王朝名存实亡的开始。据统计,194年215年的24年间有5次旱灾记录;从220年266年即三国鼎立的46年中,有旱灾记录8次。该时期旱灾的主要特点是(1)旱灾频仍,统治者无暇顾及。三国鼎立之前,各割据势力忙于争城夺地,征战不息,干戈扰攘不休。大多数统治者们只关心如何巩固、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而对于灾

30、情记录无暇顾及。因此,该时期旱灾记录次数表面上看似很少,但这并不表明该时期的旱灾比较少。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较少的相关旱灾记录中,旱灾频仍,旱情严重,史言“岁旱无谷”,“帑藏空虚”实质上就是旱灾频仍和旱情严重的侧面写照。(2)旱灾发生情形严重。这从一些现存的史料中可见一斑如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四月至七月,三辅大旱,是时“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一斛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1兴平二年(195年)“夏四月,大旱。”2后汉书卷73公孙攒传说“是时旱蝗谷1后汉书卷9献帝纪。2后汉书卷9献帝纪。朝代灾种贵,民相食。”三国志卷6魏书,董卓传说“是时蝗虫起,岁旱无谷,从官食枣菜。诸将不能相率,上下乱,粮

31、食尽。天子入洛阳,宫室烧尽,街陌荒芜,百官披荆棘,依丘墙间。州郡各拥兵自卫,莫有至者。饥穷稍甚,尚书以下自出樵采,或饥死墙壁间。”建安十二年(207年)八月,“时寒且旱。”3魏明帝太和二年228年“五月,大旱。”4魏明帝太和五年231年三月,“自去冬十月至此月不雨”5“吴大帝嘉禾五年236年,自十月不雨至于夏”。6吴会稽王五凤二年255年,“大旱,百姓饥。”7高贵乡公甘露三年258年“正月,自去秋至此月旱。”8孙皓宝鼎元年266年,“春夏旱。”9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除了大旱的记录外,其余旱灾发生的时间均较长。(3)旱灾总是与饥荒和瘟疫相伴而来,这在魏晋南北朝整个时期体现得十分明显。在旱灾等自然

32、灾害的破坏下,粮食几乎颗粒无收,饿殍遍野情况十分普遍,一般民众不得不“以桑堪、蝗虫为干饭”,10或者“吏士大小自相淡食”11,甚至出现“人相食”的惨剧,以致饿殍遍野,道路以塞,并由此而造成疾疫传播。旱灾与疾疫伴生是中古时期一种普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每当旱灾发生,灾情空前严重的时候,同时也正是瘟疫猖獗肆虐的时期。西晋时期旱灾、饥荒与瘟疫三大祸害的朋比为虐,交相荐臻即是典型的例证。2、西晋时期266年316年西晋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旱灾频发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其特点主要表现为(1)旱灾发生的频次较高。据统计,在这50年间,共发生旱灾22次,也就是平均每两年发生一次。(2)旱灾危害大。汉魏之际中国又进入

33、了一个寒冷期,在持续寒冷与气温下降的严重影响下,虽然旱、蝗之灾不是发生频次最高的灾害,但灾情的严重性及其对于社会生产,民众生活的破坏性影响并不逊于雨雹和地震等灾害。其典型事例如太康六年285年“三月,青、梁、幽、冀郡国旱”。六月,“济阴、武陵旱,伤麦”。“太康七年286年夏,郡国十三大旱”。太康八年287年四月,冀州旱。太康“九年288年夏,郡国三十三旱。扶风、始平、京兆、安定旱,伤麦。”怀帝永嘉三年309年记载了黄河、长江流域的一次严重的旱灾。“襄平县梁水淡池竭,河、洛、江、汉皆可涉。”12其中最严重的是发生在晋元康七年297年七月的旱蝗之灾,后果十分严重。后又经历了309年的大旱灾和310

34、年的大蝗灾,匈奴人于311年攻占了都城洛阳,消灭了晋军主力和西晋宗室48王,并且将晋怀帝及大批王公姬妾掳掠而去。3、东晋五胡十六国与时期317年420年316年,匈奴灭西晋,次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建立东晋,420年刘裕灭东晋建宋。东晋偏安一隅存在了104年。此时的北方则陷入了分裂割据,群雄相峙3三国志卷1武帝纪。4晋书卷28五行志中;亦见三国志卷3明帝纪。5三国志卷3魏书明帝纪。6三国志卷47吴书,吴主传。7晋书卷28五行志中。8晋书卷28五行志中。9晋书卷28五行志中。10太平御览卷850引吴书。11三国志卷32蜀书先主传引英雄记。12以上所引资料均见晋书卷28五行志中。的

35、状态,少数民族政权纷纷建立,故被称为五胡十六国时期。在这104年中,共计发生旱灾59例。这一时期的旱灾亦有自己的特点(1)旱灾史料东晋较十六国之多。东晋政权相对稳定,其统治时间较长,因此在晋书五行志和宋书五行志中,保留了比较丰富的旱灾史料。而北方处于各少数民族争雄并立的局面,先后建立了大小不同的民族政权,其统治区域有限,且其政权统治时间较短,所能留下的旱灾资料较少,发生的时间也难于考证。(2)旱灾仍然是这一时期最常见且对人们生产、生活威胁最大的灾害之一。在这103年间,旱灾共发生了59例。并且在东晋成帝咸和咸康年间326年342年、孝武帝宁康太元年间379年392年、安帝隆安义熙年间397年4

36、18年等几个长时段多次出现连续数年干旱不雨。其情形如据晋书卷28五行志中所记载“成帝咸和元年326年,夏秋旱。”“二年327年夏,旱。五年330年五月,大旱。六年331年四月,大旱。八年333年秋七月,旱。九年334年,自四月不雨,至于八月。”“咸康元年335年六月,旱。时天下普旱,会稽、余姚特甚,米斗直五百,人有相鬻者。二年336年三月,旱。三年337年六月,旱。”“孝武帝宁康元年373年三月,旱。三年375年冬,旱。”“太元四年379年夏,大旱。八年383年六月,旱。十年385年七月,旱,饥。”“十三年388年六月,旱。”“十五年390年七月,旱。十七年392年,秋旱至冬。”“安帝隆安二年

37、398年冬,旱,寒甚。四年401年五月,旱。五年402年,夏秋大旱。十二月,不雨。”元兴元年402年,“九月、十月不雨,泉水涸。二年403年六月,不雨。冬,又旱。三年404年八月,不雨。”“义熙四年408年冬,不雨。六年410年九月,不雨。八年412年十月,不雨。九年413年,秋冬不雨。十年414年九月,旱。十二月又旱,井续多竭。”134、南北朝时期420589年420年,南朝刘裕灭东晋建立宋420年479年,后经历了齐479年502年、梁520年557年、陈557年589年;同一时期,北魏于439年灭北凉后再次统一了北方,开始形成了南、北两大政权的对峙局面,史称“南北朝时期”。旱灾是北魏时期

38、发生频率较高,灾情较为严重的灾害。自386年至534年,北魏统治的149年间,共发生旱灾32次。由于我国水资源分布呈东南多,西北少的特征,故我国华北地区和西北部一直是旱灾较为频繁而且灾情严重的地区。而处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带的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区正好是北魏政权的统治区,所以北魏地区旱灾灾情的严重令人震惊。孝文帝延兴二年472年“州镇十一水旱”。14太和二年478年“州镇二十余水旱,民饥,”15太和四年480年“州镇十八水旱,民饥”。16太和八年484年“十二月,诏以州镇十五水旱民饥,遣使者循行”。17太和九年485年“京师及州镇十三水旱伤稼。”1813以上所以资料均见晋书卷28五行志中。14魏书

39、卷7上孝文帝纪15魏书卷7上孝文帝纪16魏书卷7上孝文帝纪17魏书卷7上孝文帝纪。明元帝永兴神瑞年间409年416年“京师比岁霜旱,五谷不登,诏人就食山东”。献文帝天安元年466年,“州镇十一旱,民饥”。19皇兴二年468年,“州镇二十七水旱”。20太和十二年488年“是岁,两雍及豫州旱饥。明年,州镇十五大馑。”南北朝北魏除外历代旱灾表宋南齐梁陈东西魏北齐北周旱灾11432679从上表可以看出,除北魏外,其它朝代共发生旱灾42次,其中南方共计20次宋11次,南齐4次,梁3次,陈2次;北方共计22次东、西魏6次,北齐7次,北周9次。(二)魏晋南北朝旱灾灾情的总体特征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在总体上表

40、现出以下特点1、旱灾灾情的广泛性魏晋南北朝时期旱灾的波及范围较广,已越过了关中、中原的黄河中下游传统农业经济区,蔓延到了江淮地带,甚至影响到了西南的四川盆地。旱灾发生的频次显著上升,亢旱动辄跨州连郡,赤地千里。晋书五行志就有记载旱灾65次,明确因亢旱受灾面积在数州以上者十余次。情形较严重的如太康七年286年“夏,郡国十三大旱”。太康九年288年“夏,郡国三十三旱”。惠帝永宁元年301年,“自夏及秋,青、徐、幽、并四州旱。十二月,又郡国十二旱”。2、旱灾的并发性与链发性(1)旱灾常常与蝗灾相关。一般而言,长期持续的干旱之后,往往就是遍野飞蝗,虫害肆虐。晋书五行志说西晋怀帝永嘉三年309年“五月,

41、大旱,襄平县梁水淡池竭,河、洛、江、汉皆可涉”。晋惠帝元康七年297年“秋七月,雍、梁州疫。大旱,陨霜,杀秋稼。关中饥,米解万钱。诏骨肉相卖者不禁”。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秋七月,大旱,司、冀、并、青、雍州大蝗。”由于蝗螟等虫灾一发生,往往啃啮禾稼,形成虫鼠为害,瓜麦荡尽,并且因此而导致农业歉收甚至颗粒无收,引发饥荒,“致诸郡百姓多饥死”的惨剧。(2)旱灾与地震也有一定的因果关联。据统计,中国历史上发生的378次6级以上地震中,震前出现严重旱情者达373次。(3)旱灾会导致饥荒、瘟疫的发生。“饥谨疾疫,死亡相属”。“惠帝元康七年297年七月,秦、雍二州大旱,疾关中饥,米解万钱。”3、旱灾发生

42、时间的持续性魏晋南北朝时期旱灾的时间特点是(1)旱灾连续数年发生。西晋武帝泰始七年271年泰始十年274年连续四年,武帝太康五年284年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年连续八年;东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元帝太兴二年319年,成帝咸和八年333年咸康三年337年连续5年;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元兴三年404年连续五年;18魏书卷7上孝文帝纪。19魏书卷6献文帝纪。20魏书卷6献文帝纪。朝代旱灾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年425年元嘉四年427年连续三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太和五年481年连续五年。(2)旱灾发生的时间相对较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旱灾一旦发生往往延续数年,因持续时间教长,对社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造成

43、了极大的破坏,并且严重地削弱了社会的承灾能力。据史料记载“高贵乡公甘露三年258年正月,自去秋至此月旱。”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六月,“自春旱,至于是月始雨”。“太康二年281年,自去冬旱至此春”明帝太宁三年325年,“自春不雨,至于六月”。“咸和九年334年,“自四月不雨,至于八月”。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八月,不雨,至二十八年451年三月”。陈宣帝太建十二年580年“春,不雨至四月”。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旱灾的成因干旱少雨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一旦它与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并对人类社会产生破坏性后果,就被当做了自然灾害。任何灾害的发生都要有一定后果,否则,就算再大再严重亦称不上灾害,充其量只能算作自

44、然现象。因此,旱灾这一概念具有自然、社会双重性。魏晋南北朝时期旱灾频繁发生,一方面有自然环境的因素,另一方面又与某些人为因素有密切的关系。(一)自然环境与气候原因1、我国自然环境与气候我国地形呈西北高,东南低之势。发源于欧亚内陆的冬季季风和发源于太平洋的夏季季风交替影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使得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冬季盛行偏北风,气候干冷;夏季盛行偏南风,气候湿热。如果夏季季风过弱,就会出现少雨天气,形成旱灾。2、魏晋南北朝时期气候变迁的特殊影响5世纪前后即东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气候变化比较剧烈的时期。这时的气候异常实际上自公元初气温就开始下降,至4世纪和5世纪达最低点,气温约下降了253度,平均气温

45、较现在低15度左右。并且这一时期适逢太阳黑子耀斑活跃期。从26世纪,可查到的耀斑记录共有38次,比610世纪的第三个温暖期的11次高3倍还多。日斑决定着太阳辐射的强弱,而太阳辐射强弱又决定着地球上气候的波动。日斑增多,不但导致气候寒冷,而且对其他自然灾害的生成也有一定的影响,故从东汉以来到魏晋南北朝,自然灾害连续不断,其中以魏晋之世最为频繁。3、自然环境的破坏开发利用自然环境和自然灾害的发生也是相互联系的。进行掠夺性的使用资源,必然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也会加重灾害影响。傅筑夫先生描述了魏晋时期的生态平衡被破坏的情况“城镇村落被夷灭,树木林莽被砍烧,井渠沟恤被湮塞。结果土地裸露,水土流失,造成

46、大地沙漠化,旱则赤地千里,黄沙滚滚;潦则洪水横流,浊浪滔天。”21这就是由于人为因素而造成自然环境破坏,从而造成旱灾的发生。比如不合理地修筑堤坝,而己有的破堤又不加修固导致水利失修;再比如不合理地毁林开荒,破坏了森林植被而导致水土流。一旦发生旱灾,这些因素都将导致旱灾灾情的加重。(二)社会因素的影响自然的气候与地理环境的变迁虽然可能导致干旱发生,然而要使亢旱成灾,与社会因素和社会内部政治经济条件很有关系。旱灾是典型的自然灾害,但是,社会经济制度、农业经营体制、耕种方式以及社会政治环境等,无不直接间接地影响着旱灾的发生及其造成的破坏程度。这就是历史上每当统治者昏庸、荒淫、横征暴敛时旱灾便会更加严

47、重的原因,同时,社会动乱又会激发或加重自然灾害。1、苛政魏晋南北朝时期,旱灾的发生,固然受到自然条件的左右,但其受灾危害的严重程度,21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第3卷,人民出版社984年版,第31页。却与统治阶级的剥削苛敛有很大的关系。这种剥削导致农民缺乏防灾、抗灾和承灾的能力,一但遇到旱灾等自然灾害,必致生活饥困。(1)役重扰民。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民多征役,岁有水旱,年谷有损,而吏或不良,侵夺民时,以至饥困”是一种普遍现象22,各个统治者不仅面临着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环境压力,更重要的是长期的军事对峙所造成的生存压力。为了巩固统治,消灭竞争对手,各个统治者都想法设法通过重役民众来搜夺更多财富。因此

48、,该时期役重扰民现象极为普遍。(2)赋税过重。魏晋之际屯田制下分配办法有了明显的改变,对劳动者的剥削率普遍加重了,租用官牛的劳动者由倒四、六官六民四改为倒二、八;用私牛及无牛的劳动者,由对分改为倒三、七分。23这样大幅度提高剥削率,打击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恶化了劳动者的生存条件。(3)冗官冗员。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僚机构十分庞杂,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赋役负担。傅玄指出,过去“王人赐官,冗散无事者,不督使学,则当使耕,无缘放之使坐食百姓也。”但是,“今文武之官既众,而拜赐不在职者又多,加以服役为兵,不得耕稼,当农者之半,南面食禄者参倍于前。”24(4)游食者众。宋文帝曾经无不忧虑地告诫属下“自顷农桑惰业,

49、游食者众,荒莱不辟,督课无闻。一时水旱,便有罄庵,苟不深存务本,丰给靡因。”25(5)人口的异常流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五次人口流动的高潮第一次人口流徙高潮是汉末三国时期,中原人口向江南、东北、西北、西南大量流移的。第二次大流徙的高潮发生于西晋怀帝永嘉年间307年312年,西晋末期战乱不断,中原人口的流向江南地区,故史称“永嘉南渡”。北方人口南移的第三次高潮是在东晋成帝时期326年342年,由于江淮地区的苏峻、祖约之乱和北方石勒的借机进攻中原而造成。北人南渡的第四次高潮是东晋穆帝时345年361年,中原地区先后爆发农民起义、后赵石虎之死及冉魏政权建立后的大屠杀,使北方人民再次四处流徙。第五次高潮是在肥水之战后,出现的北方人口南移。此外还有一些小规模的人口流动。这一时期人口如此大规模的剧烈流动,造成了大量土地荒废、生产破坏,民不聊生。此外,流离失所的灾民还有被掠买为奴的危险,这样社会和人民的承灾能力大大减弱。2、战争战争造成土地大量荒废,人民大批迁徙流转,丧失了基本的生存条件,更没有能力抵抗自然灾害,苦不堪言。据统计,在魏晋南北朝不长的400年间,发生战争1033次26,平均每年26次,为中国历史之最。西晋的八王之乱以及各少数民族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