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详细教案.docx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2368497 上传时间:2019-05-0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烛之武退秦师详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烛之武退秦师详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烛之武退秦师详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烛之武退秦师详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 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教案一、学情分析:新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烛之武退秦师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二、教材分析:文章篇幅不长,是写人的典范文章,其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的笔墨较多。因为情节涉及到的历史事件久远,可以补充相关的史实,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初中时,学生学过左传中曹刿论战,对左传中人物刻画的方法和事件的叙述有了初步的感受。但是要深入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艺术特点及

2、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还有相当大的难度。三、教法准备: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确定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3、进行正确的诵读。四、教学目标A、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并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B、过程与方法目标:

3、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C、情感与态度目标:1、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五、教学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刘勰文心雕龙评价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此言是否夸大了言辞的作用,这节课我们走近烛之武退秦师去验证一下。危亡之际挺身行,宝刀未老史留名。但凭三寸不烂舌,说退秦伯虎狼兵。二

4、)解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告诉我们哪些内容?1、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2、“退” 如加修饰语,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23、核心人物是烛之武;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4、这是一篇叙事性文章。5、孙子兵法谋攻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即是说,用兵之道,最高明者乃以谋略取胜;其次以外交取胜;以兵戎相见,攻城拔池,乃为最下之策。不用通过战争的手段,就使别的国家放下武器,停止战争,

5、这是战争的最高境界。而外交谋略的正确运用则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重要方面。这使得本文成为左传中的名篇。三)学生读课文注释,教师补充:关于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传”意为注释, 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它记述了春秋间 240 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

6、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总之, 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补充备课资料: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 “烛地,名叫武的人”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 “佚地,名叫狐的人”郑通志 氏族略:“郑人烛之武不得氏,以其居于烛地故,言烛之者,尤言介之推,佚之狐” 。 】 四)整体感知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正音生字:函(hn) 氾(fn) 佚(y ) 缒(zhu)多音字:朝(zhao)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逢(png) (人名逢孙)通假字: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秦伯说(“说”同“悦” )失其所与,不知(“

7、知”同“智” )2、学生读。3、 烛之武退秦师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件什么事?【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画秦晋围郑形势图晋郑彼邻,秦如攻打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越国以鄙远。 ”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即新郑县北;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 烛之武退秦师中所记述的就是秦晋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是这场外交斗争的主角,他身负君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实属不易。 【补充备课资料:3秦立晋君(公元前 651 年)这一年,晋献工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奚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

8、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君”即秦穆公, “晋君”即晋惠公, “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惠公背约(公元前 650 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 “君”指秦穆公, “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 651 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重耳过郑(公元前 637 年)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

9、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郑楚结盟(公元前 632 年)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 。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 ,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

10、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 】4、学生齐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问:秦晋“分别驻军”有什么重大意义?郑国为什么不向楚国求救?5、翻译下列句子,并简述与其相关的史实。(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回答:(1)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应译为: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以其无礼于晋”则指公元前 637 年晋公子重耳出亡途中

11、路过郑国,郑文公不礼之事。 “且贰于楚也”指公元前 632 年城濮之战前郑文公背晋助楚,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城濮之战,楚败,郑文公又与晋侯结盟之事。(2)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应译为: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指的是公元前 651 年秦穆公拥立夷吾为晋惠公之事,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则指夷吾公元前 651 年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而即位之后又反悔之事。(3)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应译为: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这句

12、话则指秦穆公在公元前 636 年帮助重耳成为晋国国君之事。4五)学生质疑1、引导学生质疑,词语解难: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佚之狐言于郑伯曰晋军函陵,秦军汜南越国以鄙远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臣之壮也,尤不如人2、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题。六)简析文意,理清思路第一自然段提问:本段仅 25 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第二自然段提问:面对为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

13、动了烛之武。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 】第三自然段提问,在此段中,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 125 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第四自然段【以晋文公再风云突变中,头脑前行,毅然撤军作结。而这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 】 小结: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忠于转危为安。全文处处注意伏笔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繁简得当,有始有终,层次井然,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人物形象分析:【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七)布置作业1、 、整理通假字、古今异义、句式、活用等文言知识。2、阅读晋公子重耳之亡 ,进一步了解与本文相关的历史史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