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黑猪与工厂化圈养白猪的区别黑猪 工厂化圈养白猪品种来源 东北民猪优良品种 国家每年用大量外汇从国外持续引入,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等。生长环境1山林散养。猪只生活在清洁、无污染的山林环境中,空气清新,细菌含量少。通过科学散养,确保猪只自由嬉戏。舍内设有吊链等玩具,享受人性化的关怀。2生态价值。实现“粪肥还田、零排放、无污染”的环保目标。1工厂化圈养。猪只在封闭的集约化工厂环境中,空气污浊,每头猪全部生活空间不足 1 平方米,病毒细菌含量高,CO 2、NH 3、H 2S 含量严重超标;大部分饮用地表水、自来水,水质多被化工排放物、细菌污染;运动量小,猪只缺乏活力,精神抑郁、萎靡。在狭小的空间内只能容身
2、,其生活状态处于被虐待中。2环境污染。大部分猪场缺乏科学规划,饲养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粪污没有进行很好的无害化处理,对土壤、水体、大气等造成污染。饲料组成主饲东北黑土地生产的优质玉米、大豆及畜牧草、野草、野菜。决不饲喂肉骨粉、羽毛粉、血粉、动物脂肪、棉籽粕、菜籽粕、抗生素、外源激素、化学合成香味剂等劣质有害原料及添在饲料中普遍添加骨粉、羽毛粉、血粉、动物脂肪、抗生素、生长激素、化学合成香味剂以及超量重金属等添加剂,既影响猪肉风味,又危害人体健康。加剂。生长期 生长期为一年左右,生理达到充分成熟。 生长期 45 个月左右,生理上未达到充分成熟。外观性状1猪肉:红肌纤维多;肉色近于高档牛肉,肉色评
3、分3.5 分;大理石纹分明,评分为 4 分;不渗水或很少渗水。2猪肝、猪肾:小而圆,颜色发亮,呈宝石蓝色。3脂肪:洁白如雪。4骨质:骨质坚硬,骨髓充盈饱满。1猪肉:红肌纤维少;颜色较淡,肉色评分 2.5 分;大理石纹清晰度差,评分 2.5 分;渗水严重。2猪肝、猪肾:大而扁,颜色灰粉、发暗,很少有光泽。3脂肪:颜色污黄,松软。4骨质硬度差,骨髓不充盈。内在品质1不含瘦肉精、抗生素、外源性激素等对人体有害的外源性物质。2平均每百克肉含胆固醇 52.15 毫克,不足工厂化白猪的二分之一,可减少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生。3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 23.79%,比工厂化白猪肉高 69 个百分点。
4、4每百克肉含谷氨酸 1987 毫克。5肌纤维 445 根/平方毫米,直径 46.76m。1许多猪肉存在药残和外源性激素等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2平均每百克肉含胆固醇 106.90 毫克,是山黑猪的两倍,对人体有害。3不饱和脂肪酸含量 17.58%。比山黑猪低。4每百克肉含谷氨酸 1527 毫克。5肌纤维 386 根/平方毫米,直径 49.15m。6.肌肉拉力 350g/2.5cm,肌纤维横向延展率 21.8%;红肌纤维6肌肉拉力 710g/2.5cm,肌纤维横向延展率 67%。红肌纤维12.15%。7水分含量为 72.15%,贮存损失 2.23%。8肌内脂肪沉积性好,洁白如雪,含量
5、高达 4.4%。8.01%。7水分含量为 75.39%,贮存损失 12%。8肌内脂肪沉积性较差,脂肪在肌肉内模糊不清,含量为1.54%。风味口感肉质富有弹性,熟肉口感劲道儿,具有浓郁醇香的猪肉原味。猪肉弹性差,口感差;通常有异腥味,食用后感觉不舒适。饲养成本1散养运动场面积大,布局分散,人工、交通、运输、管理等费用高;2土地、山林、水体、大气等污染少,生态环境控制成本高;3生长周期长,运动量大,耗料多,成本高;4生产、加工设备、包装、防伪等标准高,投入大。1规模化生产,布局集中,人工、交通、运输、管理费用低;2土地、水体、空气等污染严重,环境控制成本低;3生长周期短,运动量小,饲料质量差,价格低;耗料少,成本低;4一般生产、加工设备、包装等标准低,投入少。烹饪加工1水煮时无异腥味,汤汁清亮。烹饪时猪油基本不沾锅。2脂肪熔点高,烹饪时间比白猪长 20%左右。1水煮时常有异腥味,汤汁混浊,有漂浮沫状物。烹饪和刷锅时猪油普遍沾锅。2脂肪熔点低,烹饪时间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