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子与道德经对当代人的启示 作者:学号:学院:摘要:当下社会,传统文化与外来新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对中国人的思想价值观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但同时,中国人的伦理道德在文化的对碰中风雨摇摆,在现实的压迫之下,一次一次的经受着考验,这是的人们不禁会举棋不定,开始怀疑文化,怀疑道德,正是基于这种大环境,老子与道德经愈加绽放光彩。“和谐”思想是最具东方智慧的标志性理念、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先秦诸子中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道德经中的“和谐”思想所论最早而且丰富独特、自成一脉。本文从其“道”论和谐、阴阳和谐、自然和谐、均衡和谐、身心和谐以及当今启示六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关键字:老子, 道德经 ,道德,和谐,
2、平衡,启示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 (又称老子 ) 。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据悉, 道德经是继圣经之后全球发行量和翻译文本最多的一本书。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代广泛阅读道德经的人群却是西方人,而不是我们这些同老子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中华儿女。所幸的是,我个人是很喜欢阅读老子的作品的,尤其是道德经 ,简直是百读不厌。 道德经是中华古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对中华民族优
3、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作为新时代人,我们应该时时倾听圣贤之声,洗涤心灵,增长智慧,将古文化中的精髓和民族精神的光辉发扬光大。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不读老子一书,不知中国文化。 ” 其实,不只是鲁迅先生如此推崇道德经 ,还有更多的学者认为“中国文化的根,大抵在老子道德经 ”。所以说,不读一点老子,实在是天大的遗憾。但是读了这么多遍道德经 ,我仍然觉得还有很多更深的东西等待我去挖掘。不能单纯的说道德经是一部哲学,毕竟它不像一般的哲学一样那么艰涩难懂。哲学家看到深远的哲思,政治家看到治国安邦之道,君子看到修身养德之术.学习道德经可以升华我们的思想、净化我们的心灵、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
4、因为它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劝告人们要谦虚处下、淡泊名利、诚实守信、宽容大度道德经是一本教人为善的著作。老子在第五十一章中提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 尊道贵德”的思想。他讲述的是万物生长之道,也可以用于人的生存之道。每个人的产生、成长、死亡都遵循一定的规则,即“道” 。但是要想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我们还需要道德约束并不断完善自己。道德是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失去这个根基,人或者社会都难免畸形的悲剧。当今这个社会,科技愈见发达,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可我们在如此现代的社会中,却更少的思考精神给我们带来的财富。物欲
5、横流的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我们更因踏下心来想一想。一,道德缺失,诚信下滑(1)2011 年 10 月 13 日晚接连被两辆车碾过的小悦悦,因十八个路人漠视不理连续被碾压, 唯一停下脚步来救助重伤幼童的路人却是一位 57 岁的拾荒者,然而可怜的小孩儿最终仍因抢救无效于 21 日凌晨不幸离世。事情曝光以后引发了巨大的民愤,同时也引得人们扪心自问:面对一个遭遇了不幸的人,为何会有这么多人麻木不仁?大家都在指责道德沦丧,但换个视角想想,将那“18 个路人”和“拾荒的婆婆”都替换成“我们” ,我们能否比他们做得更好?我们就真的能否为推动这个社会向真、向善、向美做些什么?(
6、2)2006 年 11 月 20 日早晨,一名老太太要去赶公交车,而彭宇正好从后门下来看到她跌倒在地,赶忙去扶她,当时老太不停地说谢谢,后来大家一起将她送到医院。 接下来,事情却来了个 180 度大转弯,老太太和她的亲人一口咬定彭宇是肇事者。最后法院裁定彭宇补偿原告四万多元,判决书中称如果不是彭宇撞的老太太,他完全不用送她去医院,而可以自行离去,但彭宇未作此等选择,他的行为显然与情理相悖。此言一出,国人哗然,纷纷指责判决的荒唐,道德的沦丧,这种判决不仅没鼓励人们做道德之事,反而会把人陷于既不道德也不经济的境地,罪感和畏惧感朝着有悖于善的方向被激励,极大败坏了群众的行善之心。 (3)天津许云鹤事
7、件和江苏司机事件更是让人后怕。与举手之劳的小善相比,大家更愿意明哲保身宁愿安全的做路人,不愿冒险做好人。不只是老人摔倒敢不敢扶让人犹豫,轰动一时的“郭美美事件” 后,更多的人连慈善机构也不相信了,群众被欺骗的感觉越来越重,似乎一下子什么都没有安全保障了 启示:然而人之初,性本善。没有人是百分百邪恶冷漠的。此时此刻,我们更需要一种勇气,鼓励我们没有顾忌地、义无反顾地、理直气壮地为善,而不是眼看着事情朝着恶劣的方向发展而置之不理。所幸道德经可以给予我们那种行善的勇气。它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可以净化阴晦的心灵,还我们以清明。老子说:“ 天之道,利而不害 ”、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
8、多。 ”就是说:天道是利人而不害人的。有道的人竭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富有;竭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充实。一个人要想保持善良的本性,他要有一颗返璞归真的心,不被物欲所蒙蔽,不陷溺于假恶丑之中。老子喜欢以水喻人, “上善若水 ”,上善的人的品质应该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水虽柔软,却能穿透坚硬的石头二,社会和谐“和谐 ”思想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物,历代哲人圣贤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世界多种文化所共有的一笔极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在东方尤其中国,崇尚并追求“和谐 ”成为最具东方智慧的标志性理念、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道家学派的“ 和谐” 思想根植于春秋以前原始五行,阴阳矛盾依存、转化和“和合
9、”学说等,最早由其创始人老子提出,并在其著中多有论述。考查道德经 , “和”七见、 “合”二见、 “中”二见,其“和谐” 思想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道”论和谐 “道” 是老子思想的最高范畴,同时也是其整个思想的“逻辑”起点和立论基础。他指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道者,万物之奥也”,天地万物一切都出之于“ 道”,又复归于“道”。 “道” 不仅是对天地万物的系统性、整体性的概括,而且是对天地万物发展过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德” 首先是“道”的本性的体现。 “道” 化生万物, “德”蓄养万物,故“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老子的“和谐”思想恰恰以他的“道”论为基础。他
10、还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知悉“ 和谐”方能认识道的无形与玄妙,方能掌握“道” 的运行变化规律。老子的 “尊道贵德重和”的理念,他的宇宙合一与辩证和谐的系统思想为人们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自身心灵的矛盾提供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如果以现代社会面临的人与大自然的紧张关系和人类面临的各种社会冲突为思考的背景和救治的对象,老子道论的“ 和谐 ”思想的确更富有时代启示意义。(1)自然和谐 自然和谐贯穿于老子的整个哲学思想。老子从宇宙万物的生成之源说明“ 道” 化生万物的过程。道、天、地、人四大中,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符合逻辑地推导出人亦“ 法自然”的结论。 “道法自然
11、”是道性自然的结果, “人法自然 ”则是人性自然的结果。老子由本体论的角度出发,得出了人类及其社会生活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法自然” 。显然,老子的“自然”是一种排除外力干扰情况下的事物自发状态的保持与延续的习惯与趋势,或者说是事物内在的规律性。老子所描绘的这种“自然” 状态下的人类社会是治政者与老百姓之间互不干扰,相安自得,怡然自乐,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自然和谐的田园式理想状态。刘笑敢先生最新研究认为,老子的“自然” 其本质或核心意义是“人文自然 ”。它表达了老子对人类以及人与自然宇宙的关系的终极状态的关切、对群体关系的关切即对现实生活中人类各种群体之相互关系及生存状态的希望和期待、对人类的各种
12、生存个体存在与发展状态的关切。概言之,老子的自然表达的是对人类群体内外生存状态的理想和追求,是对自然的和谐、自然的秩序的向往。老子的治世良方,在原则上要求“法自然” ,按事物自身应有的规律办事,不要人为地干涉事物的发展;在实践层面上要求治政者切勿为所欲为,不可利用手中的特权横加干涉老百姓的生活,力求达到治政者与民众之间相安无事,和谐共存。老子的“无为而治” 首先是 “道法自然”的引申,认为天道与人道相殊而相通,主张以天道统摄人道,既可使天道与人道统一,又可使社会关系和谐。其次, “无为 ”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其自然之为、以静制动之为、不敢为先之为、为之于未有之为、不为私己之为。 “无为而无不为
13、” 是一种理性自觉的思维方法,自古以来便深受重视,被喻为“南面之术” 。当今人类面临着天道与人道关系的种种问题,尤其不要扰民、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等等均可从中寻求启示,获其大益。(2)身心和谐 老子认为不争不夺、无知无欲、清静无为是“道”蕴含的特性之一, “道” 成就了万物却从不把万物占为己有,包括人在内的天地万物之德(本性)都来自“ 道” ,与 “道”保持一致。既然“道”是清静无为的,人之本性又“道”道赋予的,那么清静无为当是人性初始的原本状态,老子将其称为“朴”,又形容其为“ 婴儿” ,并一再告诫人们能回到 “婴儿”尚未受到社会污染,保有“道”赋予他那无是非利害善恶之嫌,呈善良纯真美好的原始
14、本真之性状。在“婴儿”眼中,世界是一个无差别的和谐的整体世界。故应尽力保护之。如果人们不幸失去了这一淳朴本性,也应尽快地使其回复自然本性。因为现实世界中的“道”一经散为器,即形成千差万别的客体,同时也随之形成了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与价值判断的千差万别。世俗之人也就难免陷入价值转化的旋中不能把握自我,受其滋扰奴役而终不所悟。人际社会名利价值的污染,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变得污浊不堪、残缺不全。种种人类的丑恶行为,其主要根源之一是不合理不完善的社会制度导致了人性扭曲诸多不正常现象。学道体道的过程,就是擦洗掩盖在本性上面的污垢的过程。待到把本性上面的污染物全部擦洗干净,完美无缺的天然原本真性就会重新显现。
15、面对世俗价值观和价值异化现象,老子主张从“道 ”的高度对世俗社会的世俗价值以 “守中”即“ 玄同”的方式超越富贫、贵贱、名利、高低等,排除杂念,消解纷争,见素保朴,少私寡欲,保持真性,心如明镜,超然物外,与“道” 冥合,把自己融于茫茫世人之中,人我和谐、身心和谐。求得天下大同的境界。(3)均衡和諧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这里所提的“ 以有余以奉天下” 是自然机制的均衡问题。这种均衡是自然本身的动态平衡,不是神或上帝的使然。自然不均衡,不和谐,就难以发展为继。一旦出现某种失衡时,自然本身便会修补缺失,推动滞后,调整自
16、我。自然的协同、稳定与和谐给予人们的启示是:人类社会与自然应该保持和谐一致,同时也要维护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自然的稳定与和谐。如果懂得了客观规律,也能善于运用各种调节机制,社会运转就能平衡有序,避免因失衡引起动荡。老子的“损有余而补不足”从自然界的平衡法则引申出人间的平等法则,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平等。其积极内涵是共同富裕,并非平均主义。均衡发展、共同富裕是中国历代有良知智慧之士的共同理想。任继愈先生最近指出, “老子所反映的是弱势群体的声音,他最早也最系统的表达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诉求。 ”时下所论,构筑和谐社会仅仅是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社会,是有所盈余的社会,还不是物质财富非常富足的社会。其中,
17、仍然存在着一批处在最低生活水平的贫困阶层或群体,对待这一群体,国家、政府、部门各级决策者以及社会上已经首先富裕起来的强势群体理当给予他们应有的关照和优待,也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讲的“优待政策” 或“优惠政策”,以保障他们的生活,推进他们的发展。当今启示 2005 年 11 月“ 自然和谐发展弘扬老子文化国际研讨会”鹿邑宣言 指出:老子的 “道”论特别是“尊道 ”思想为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和根据,对于中国现阶段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老子的“贵德” 思想能够促进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有助于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老子的“道
18、法自然 ”、 “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既体现了对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尊重,又体现了对主体能动作用的强调,它所蕴含的生态智慧正在为不同国度、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人们所接受,成为当今人类解决生态困境,建设绿色家园的重要传统资源。老子反对物欲至上、反对把物质财富作为追求的目的而提出的“ 节欲” 思想,有益于人们树立合理的利义观,反对、防止和克服物欲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最后,老子所代表的道家文化的丰富养生思想也日益受到全球广泛的关注,成为造福人类健康的重要法宝。三,个人修养道德经中蕴含了三个精髓,第一就是天人合一,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养生和环境保护的哲学基础。第二就
19、是道法自然,揭示了宇宙中事物间的关系,是人们处事必须遵循的原则。第三就是无为而治,强调了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是人们应该采取的行为方式。人生并不长久,我们更应该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渡过无悔的一生。我总结,我们应该做到心静、心净、心尽这三点,便会减少遗憾,让我们人生的道路不在那样蜿蜒曲折,磕磕绊绊。六个字说起来非常简单,但其中的内在,真要我们做到,却是很难的一件事。静心、净心、尽心是我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老子以“ 清净为天下正,清净无为 ”为修道之本,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就是先要消除心灵的屏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方后才可通过静,深蓄
20、后养洞察力。就好比我们的工作,每天或许会有很多繁杂的活放在自己手边,需要我们及时完成任务,很多时候,我们看到这样凌乱而又繁重的工作,就会心烦意乱,不知从何下手,便会心浮气躁,怨声载道。带有情绪做工作,不但没有质量,而且没有效率。所以我们这时要学会静心。先让自己处在一颗平常心态,让自己的思路清晰,理清工作的主次,给繁杂的工作进行规整,心中有数,在一一完成每项工作,做每一项工作时,不去想之后还有什么需要去做,只是踏下心来完成手头所做之事,会觉的工作量减少,心情便会平稳,有了良好的心态,做起事来会有很多好的思路,帮助自己更好更快的完成工作。所以,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
21、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更好的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净者,不污也 ”。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如今这个世界,五彩缤纷,让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垂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真金白银使人望眼欲穿。就从视、听、味、嗅、触、物这六个方面,非常形象的勾划了人们因为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古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就是在约束我们,收敛贪欲之心。老子写到“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人们的心性不能清净如水,清澈透明,总认为自己过于聪明机智,心浮的太高,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的太重要,不能够恬淡处世,少私寡欲,惹来众多麻烦。总
22、之一个贪字,让人们的心不再洁净。所以,只有净心才能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时时刻刻约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分之想。净心是保持清醒认识的源泉。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明智则生慧。老子也说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教导我们做事要遵道而行,不忘为,但却要有所作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应该讲究一定的道理,并不是按照我们自己的意愿去做事,要遵循事理有章可依,这样才是有所作为的前提条件。有为就是要我们尽心扮演好社会角色,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干好本职工作,不妄自菲薄,无所事事,杞人忧天,担当起家庭的责任,不推卸,不抱怨,不退缩。所以,尽心是我们生存立足的重要,让我们有了更多的责
23、任心,不懈怠,不懒惰,用心去做每一件事情。其实,生活就像是一面镜子,如果你对它微笑,他会还给你一个灿烂笑容,如果你对它抱怨,他会还给你一生的不满,如果你对它哭泣,他会还给你一世的眼泪。我把“ 静心、净心、尽心 ”衍化为六心去面对生活,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热心献给集体,关心献给朋友,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我想大家都用这六种心态去面对生活,会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人间的温暖,人民的团结,友谊的真诚,工作的尽职,家庭的和睦,自己的奋斗。参考文献:老子道德经王德有撰:老子古今值得存阅 , 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1期;邢宇皓撰:任继愈:缘何四度译老子 , 光明日报2007年1月8日第12版;自然和谐发展弘扬老子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刘笑敢著:老子古今: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5月。张松辉著:老子研究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秦榆编著:老子学院 ,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