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记忆十二经脉循行的秘诀 十二经脉的走向与命名规律其实体现了经脉的主要分布部位和所联系的脏腑,了解并灵活运用它们,将很快记住十二经脉循行分布情况,用于指导针灸临床选穴与治疗。 一、十二经脉走向规律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附:记忆要点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 “举手直立,阴升阳降 ”。 二、十二经脉命名规律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而确定的。现分述如下: 脏腑 十二经脉与人体六脏六腑有特定的联系,这种特定的联系用“属 ”、 “络 ”来表示。其中经脉直接联系的脏或腑,称为 “属 ”,并以此脏或腑
2、来命名该经脉;而属脏或腑的经脉又联络与其相表里的腑或脏,这种联络称为 “络 ”。如手太阴肺经以 “肺 ”命名,表示该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以 “大肠 ”命名,表示该经属大肠,络肺。 手足 十二经脉中,主要分布在上肢的经脉,称为 “手 经 ”;主要分布在下肢的经脉,称 “足 经 ”。如手太阴肺经以 “手 ”命名,表示该经主要分布在上肢;足太阴脾经以 “足 ”命名,表示该经主要分布在下肢。 阴阳 首先,根据阴阳学说,脏为阴,腑为阳;内为阴,外为阳。十二经脉中凡属六腑,分布于上肢或下肢外侧的经脉,称为 “阳经 ”;凡属六脏,分布于上肢或下肢内侧的经脉,称为 “阴经 ”。其次,根据阴阳盛衰、消长
3、情况,阴阳再分三阴三阳,即太阴、少阴、厥阴与阳明、少阳、太阳,它们在四肢内侧或外侧的排列顺序是: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在中,少阴、太阳在后。另外,由于 “头为诸阳之会 ”,六阳经均分布于头部;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还经过躯干部。阳经在头部、躯干部的分布仍遵循阳明在前、少阳在中(侧)、太阳在后。 三、实 例演示 1、手太阴肺经 首先,手三阴从胸走手。其次,手,提示分布在上肢;太阴,提示位于(肢体)内侧前缘;肺,提示属肺,络大肠。 因此,根据十二经脉的走向与命名规律可以推断,手太阴肺经,从胸走手,大致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属肺,络大肠。 2、足少阳胆经 首先,足三阳从头走足。其次,足,提示分布在下肢
4、;少阳,提示位于(肢体)外侧中间、侧头部、躯干侧部;胆,提示属胆,络肝。 因此,根据十二经脉的走向与命名规律可以推断,足少阳胆经从头走足,大致分布在侧头部、躯干侧部、下肢外侧中间,属胆,络肝。 人体自疗功能图文 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图文 中医夜话友情提示 :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
5、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 似。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为: 其歌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已脾心未小肠,膀胱申注酝肾注,戊时包络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了解人体经络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 献上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时表,希望大家都能打开健康之门 : 手太阴肺经 寅时( 3 点至 5 点) 肺经 旺。寅时睡得熟,色
6、红精气足; “肺朝百脉。 ”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 手阳明大肠经 卯时( 5 点到 7 点) 大肠经旺。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 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 足阳明胃经 辰时( 7 点到 9 点) 胃经旺。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 人在此时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早餐可安排温和养胃的食品如稀粥、麦片、包点等。过于燥热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现嘴唇干裂、唇疮等问题。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种疾病。 - 足太阴脾经 已时( 9 点至 11 点) 脾经旺。已时脾经旺,造血身体状; “脾主运化,脾统血。 ”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