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2394465 上传时间:2019-05-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试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试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试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试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试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摘 要: 随着生产的发展、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环境问题、 人口资源环境难题 日益凸显,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经济社会发展 陷入困境 。因而在当今社会,培养成熟的生态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生态文明思想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自然地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辩证统一关系。其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并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辩证统一、可持续发展 一、 研究背景 全球变暖,沙尘暴频发,越来越多的雾霾天气等现象让我们不得 不意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由于过去人类过度追求表面的、眼前的繁荣与

2、扩张,从而导致孕育和支撑其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遭到严峻破环。人类与环境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过渡的索取终于遭到了环境的报复,敲响了人类社会“增长极限”的警钟, 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当人类意识到我们与环境“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后,生态文明成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文化建设成为了全球人类的共同呼声。生态文化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选择,走生态文明之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人类唯一正确的选择,生态文化建设成为创建生态文明的重中 之重。 二、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内容 (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历程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萌芽 马克思对自然的浓厚兴趣最早产生于中

3、学时代。 马克思在中学时期的自然思想成为了之后他在自 然观上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的理论上铺垫。他曾在 青年 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到 :“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循的活动范围,动 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运动,不试图超出这个范围,甚至不考虑有其它范围存在。 ”“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一一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但是,神要人自己去寻 找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 ; 神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得 到提高的地位。”从马克思的这篇中学毕业论文中可以看到,人是具有远比其他生物优越的地方。 马克思站在人与自然关系的立场上去讨论自然,捕捉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与动物的区别。 “但是,

4、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 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对它们起决定性影响以前就己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这句话从人与自然的角度折射出了人要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马克思从 1839 年开始关注伊壁坞鲁哲学,并在他的博士论文德漠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坞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 中 对伊壁坞鲁的自 然哲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马克思青睐于伊壁鸿鲁所强调的人在自然面前的积极能动性及坚定的无神论思想。马克思在这一时期初步 表达了人与自然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其核心 就是 :自然充 满了偶然性,人对于自然是能动的,但又要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2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

5、成与发展主要体现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以下简称手稿 )、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 (以下简称提纲 )、德意志意识形 态 (以下简称形态 )等不同时期的著作中。 马克思关于自然观的第一次系统说明是在手稿里面, 人与自然的关系 问题是 始终 贯穿 其中的一根主线。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自然观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自然观的批判,阐述了许多关于人与自然及其关系的重要思想,“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人通过劳动占有自然界”等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确立。马克思在 1845 年春天通过提纲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飞跃发展。在提纲中,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的观念纳入到自然观

6、里,使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了一个质的飞跃。马克思通过论证人和环境的关系,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理解为革命的实践。马克思在提 纲中明确地批判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自然观的局限性,揭露了旧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赋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具有较强的辩证性和社会历史性。 而在 1846 年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合著了形态,至此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里把社会实践作为他们自然观的逻辑出发点,认为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人与自然通过实践实现了真正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费尔巴哈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直观性和历史唯心主义观点,论证了自然史与人类史之间的辩证

7、关系。马克思认为 :“过去的一切历史观不是完全忽视了 历史的这一现实基础,就是把它仅仅看成与历史过程没有任何联系的附带因素。现实的生产被描述成某种史前的东西,而历史的东西被说成某种日常生活的东西,这样就把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出去了,因而造成了自然界和历史之间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生产是改造自然的活动,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一定的生产力,自然与人及其社会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至此,充满活力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已经呈现。 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完善与成熟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资本论中得到了完善。 马克思 以 特定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 为基础, 对人与自然及其关系 进行了全面的 考察 和深入的

8、探讨。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作为着眼点,按照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方法,紧紧地抓住人与自然及其关系的矛盾,精辟地论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激化的深层次原因,即资本主义的贪婪本性,从而大刀阔斧地展开了对资本主义人吃人制度的控诉。除此之外,马克思也在资本论中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社会协调发展进行了探索。同时,在对商品的二重性考察的基础上,得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自然必然性的论断;在对劳动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动态地展现了人与自然关系 发展的三个形态,并提出了合理控制和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应遵循的原则。这个时候,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已经进入成熟时期,

9、对促进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众所周知,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自然界以及与人类关系总和的观点,为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提供方法论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在吸收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理论精华的前提下,并立足于实践来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具有 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和时俱进性的特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主要论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指出人与自然既有对立性,又有统一性。从对立性来说,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发展,必定会不断地对自然进行地改造,从而形成

10、了人化自然。由于人的实践活动会受到自然规律的限制,所以需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否则,就会产生人与自然的异化;从统一性的角度来说,人与自然相互交融,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自然,人类的基本生活条件来源于自然,自然同时也作为人类实践的对象。人与自然的协调平衡发展,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 人类的实践活动依赖于自 然界 没有自然就没有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在马克思看来,人是自然存在物,因此对自然界具有深刻的依赖性。首先,自然环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自然界是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人类作为物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毫无疑问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不意味着脱离了自然界,他们仍然是物

11、质自然的血肉之躯。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在自然界中进行实践活动必然会受到自然的影响,正是这种先在性决定了人类对自然界长期存在着依赖性。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其次,人类的实践活动把自然界分化为“自在自然 和人化自然”并不断推动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变。劳动是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因为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即人对人来说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来说作为人的存在,已经成为实际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这就是通过不断发展的实践,人类逐渐的把自然界对象化、人化,使自然界以适合人的需要的方式提供给人。

12、再次,人类是靠自然而生活的,因而其实践活动必然要依赖于自然界。自然界是为人类提供生产原材料的场所,“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生产不出。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没有自然界就无法获取生产所必须的原材料,从而导致人类的实践活动无法展开。没有自然界人类就失去了维持其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也就意味着生命无法得到延续。第四,除了物质生活的影响之外,自然界也会对人类精神生活和意识世界的构建产生影响。在马克思看来:“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

13、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 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伴随着人与自然实践活动的加深而发展起来的。没有自然界,人的意识就失去了反映的对象,那么人就不可能成为精神的社会意义存在体,继而人也就无法成为真正的人了。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人类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前提,这不仅表现在对物质世界的依赖上,而且还表现在对精神世界的依赖上。人类的生活依赖于自然,即靠自然而生活,从自然界中攫取延续生命的生存生活资料,但如果人类对自然过渡索取,肆意破坏自然界,就会造成自然界频频发生 自然灾害对人类进行惩罚和报复。这就要

14、求我们在与自然界相处时,要按自然规律办事,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 人类的实践活动对自然具有能动的改造作用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是人有目的的作用和改造实践客体的运动过程,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虽然人类的实践活动依赖于自然界,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对于自然而言是完全被动的。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有目的、有意义的改造世界的活动。人类的实践活动对自然界之所以具有能动的改造作用,主要在于实践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凭借着人自身的主体能动性对自然进 行能动的改造。“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这是马克思对人的形容。人作为实践的主体具有与自然物相适应的自然力

15、和生命力,所以有能力对实践客体进行改造。同时,人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等智力因素,也将为主体改造客体提供目的和方法。主体对有关实践活动的知识掌握的越全面而深刻,它从事实践活动的能动性也就越高。主体只有掌握了关于实践对象、实践手段及实践主体自身的相关知识才能根据主体的需要、客体的本性及实践的手段提出实践目的,并没计实现这一目的的具体途径、方法和步骤。在实践过程中,人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 ,因此不是完全被动地适应着自然,而是不断发展自己的力量,以能动的实践活动来打破客体的制约,创造新的客观对象。 3 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分化与统一 马克思认为自然具有优先性,先有自然,然后自然在长期进化发展的

16、过程中,慢慢产生人。既然人是属于自然的一部分,那为什么人与自然会产生分化呢?在马克思看来,使人与自然相分化的是人类劳动,劳动在创造人与人类社会的过程中,创造了一个与自然界相对立的人类世界。“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首先,劳动改造了人的物质结构,如四 肢灵活,大脑发达等,使人作为物质存在体具有独一无二性。其次,表现在观念意识的分化上,如人所独有的对象性意识,马克思认为这种对象性意识是在主客体的关系中才能形成,这种对象性意识的产生,意味着人已经能在观念上把自我与外在,“我”与“非我”相区分,从而使人与自然在自我意识上发生分化。从人与自然的对立

17、的角度来讲,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发展,必须对自在自然进行不断地改造,因此创造出人化自然。人与自然因实践而分化,又因实践而统一。由于人的活动范围会受到自然规律的限制,所以,人类在实践的过程中,在遵守自然规律的问时,还要协调 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实践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维持着人的生存和发展。自然同时也作为人类实践的对象。人与自然的协调平衡,关系着双方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才会有可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识到了人的本质力量确证着自然界的属人性质,外部自然界经过人的实践活动改造,打上了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即自然的人化。同时,人类在通过实践利用、改造自然的时候,也在改造人自身,即自然人化过

18、程同时也是人的自然化过程。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的实现都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正是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两者趋向统一,同时二者的这种辩证运 动又促使人类的实践活动不断发展。 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世界的启示 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从最初的敬畏到征服,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发展,但不得不承认当今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紧张。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开始了征服自然的过程,使得自然大地千疮百孔,垃圾成山,绿水青山不复存在。随之人类遭到了自然界的报复,其自身的生存也受到他自己造成的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严重威 胁。目前,全球变暖、空气污染严重、世界性水源危机、森林惨遭毁灭、物种不断减少等

19、等现象的不断出现,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 然的关系,生态文明也就应运而生。工业文明转变为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反思后得到的产物。马克思的自然观思想为这一转变提供了理论指导。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也就是说人类在自然界活动时要积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起指导作用: 1. 反思传统的发展观,正确 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过去,人们始

20、终存在着一种传统观念,即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是自然的主宰。在这样一种观念的支配下,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将自然放在一个从属地位,认为自然就应该无偿、无限的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保障,漠视自然的需求与尊严,最终遭到了自然地反抗与报复,造成了人类生存的危机。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步结果又取消了。”当今 世界出现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等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是由于人们在观念上没有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把人类的存在视

21、为至高无上的人类自我存在的目的化而造成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 人是自然界的主体,肯定了人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但并不是意味着把人的力量神化、绝对化。 人、自然和社会是互相包含、渗透、交融的整体存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主导,摒除人类中心主义,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虽然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但是人类必须服从自然规律,按照规律去认识。利用 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通过科技进步来减少污染,治理污染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因此利用科学技术是减少工业废物,治理现有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有效途

22、径。马克思一贯是主张要关注科学技术,依靠科学技术来处理、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其实在人们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后,已经开始在利用科学技术来减少污染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太阳能路灯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城市道路的两旁,清洁能源汽车的投入使用,节约能源的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是实现“低碳生活”的一种典型措施。除此之外,嫁接 技术的发明和使用,提高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同时也美化了生态环境;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优化了生物物种的生命质量,进而起到了稳定和优化生态系统的作用;对稀有资源替代物的开发和利用,使生态系统能够保持和谐与完整;对地表水和大气污染的治理,使已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得以修复,等等。因此,重视科学技术的

23、进步,利用不断进步的科技对生态文明的建设,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3.对现有的生产方式及社会制度进行改革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生产对自然的扰乱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之后,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扰乱了“人与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同 时也破坏了劳动者的精神生活和身体健康。这也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必然会酿成生态与社会的双重危机。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扩大使得资本主义能够对社会自身、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合理地调节与控制,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却又从根本上限制了这种调节,也就形成了资本主义生存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之间的根本矛盾,只要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这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就不会消

24、失。因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告诉我们要从根本上避免危机的发生,就必须变革社会制度,用社会化程度更高的共产主义社会来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以实现人 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真正的和谐相处。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中国的启示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 三十 多 年来 ,中国 经济快速的发展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由于 人民热衷于在经济上的追求 , 环境保护意识的淡薄,使我们的环境深受其害,三废的污染到处可见, 环境污染问题愈演愈烈,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人和自然的关系是“自然的历史”和“历史的自然”,“主观的自然”与“客观的自然”,“自然性”“社会性”“实践性”的内在文明辩证的和谐统一,这对建

25、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 义自然观认为,实践是正确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特征为正确认识生态问题的根源提供了理论依据,为解决生态问题和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理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生态问题凸现的原因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应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指导,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实际和当今的国际形势具体分析,从而形成适合社会主义中国、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伦理思想。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指导下,“党中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为了缓解和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约束的一项重大而正确的战 略应对”。党

26、的“十八大”报告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位置,强调关注环境保护领域。报告在结尾部分再次提出,将来要大力落实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格局。报告中共提及“生态文明”高达 15次之多,不难看出,党中央已经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不能为了发展经济而不顾环境的压力,要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指导发展社会经济,避免走资本主义国家的老路。继往开来,良好的生态文明是衡量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准之一。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 之间的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应有之义。要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角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

27、明,并内化为行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和谐相处的生态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特征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生态问题的实质和根源,同时也为我们解决世界环境危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不仅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市场经济发展、和谐社会构建都具有 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1李崇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现实意义 J湖南社会科学, 2011(1): 21 2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81 3周生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周生贤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2年年会上的讲话 N中国环境报, 2012 12 1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95, 235 5王雨辰生态批判与绿色鸟托邦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M北京:人 民出版社,2009: 3 6胡琰琰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2): 354 7许启贤世界文明论研究 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 7 8逢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