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艺术与生活趋于融合,但不会合一 摘要艺术源于生活,但不等同于生活。当今文化生活的许多趋势表明:艺术与生活正在走向融合,甚至两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不清。但是,艺术与生活终究是两个事物,他们不会合一。 关键词生活艺术 每个人都有生活,当然这里所讲的生活并不是指单纯的活着,而是对艺术而言的生活。这是一个具有哲学意义的宽泛的概念,或许可以理解为有价值的生活。那么艺术是什么呢?艺术的定义本身作为一个传统的形而上学的命题,与“美”的定义一样抽象,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它 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但不能等同于生活。 艺术是生活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种成像,可以说它高于生活、是生活的高度
2、概括等等,但是,它从来就不能脱离生活,就算是在印刷文化时期艺术曾被当时的艺术家、思想家唯心的将其与生活疏离对立起来,事实上也只是将艺术抬升到很高的地位而已,然而它始终不可能脱离自己的根生活而独立的存活一天。今天,我们的文化生活中的很多趋势表明,艺术与生活空前的融合,也就是现在流行的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它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甚至已经难以分清界限,但是,艺术与生活从来就是两回事,它们过 去不曾、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合一。 一、艺术与生活越来越近 在印刷文化时期,人们总是视艺术家为“天才”,称他们的作品是“奇2 迹”,强调艺术与生活相区别的不同寻常之处。而且哲学家还给以坚实的理论支持,最有势力
3、的是康德的理论,康德给天才下的定义是天才就是给艺术提供规则的才能。由于这种才能作为的艺术家的天生的创造性能力本身是属于自然的,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来表达:天才就是天生的内心素质,通过它自然给艺术提供规则。” 1 谢林也有类似的说法:“天才只有在艺术中才可能 2”。叔本华也强调天才所标志的是一种“超人的东 西”,天才人物“是普照世界的太阳 3”古典艺术、古典美学总是要把艺术家与普通人隔离开来,给艺术家戴上天才的桂冠;总是企图把艺术与生活区别开来,强调艺术与生活的距离。 从大约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起,情况逐渐发生变化,而最近二、三十年来变化尤为明显,艺术与生活的壁垒逐渐消除(但不可能完全消除
4、),两者趋于同一。首先,艺术的范围在扩大,美学家克罗奇说:“每一个真正的艺术作品都破坏了某一种已形成的种类,推翻了批评家们的观念,批评家们于是不得不把那些种类加以扩充,一直到最后连那扩充的种类还是太窄,由于新的艺术作 品出现,不免又有新的笑话,新的推翻和新的扩充跟着来。 4” 现在的艺术不止存在于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里,而是越来越多的走向街头,走向广场,街头艺术、广场艺术逐渐被人们所熟悉。艺术的存在环境和场地扩大了,艺术的生活化,生活审美的艺术化已经让人们习以为常。现在的一些媒体机构,如报纸、电视台、电台都会对当下的一些的流行事物(或者是他们想让它流行的事物)进行大力的宣传、渲染,将其往“艺
5、术”上靠,从而可以让媒体、投资方、参与者等各得所需。各大卫3 视这些年的很多节目,譬如: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 等等,大家应该是比较熟悉的,超过 2000 万条手机短信投票、微信互动、两亿多人收看其火爆程度可见一斑。这档节目使投资方、主办方、参与者都得到了巨大的利益。这样的结果背后不仅仅只是因为湖南卫视的节目做得好,投资方实力强大,节目参与者个个具备超凡的魅力,最主要是因为这个时代、历史的进程给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当人们对千篇一律的明星产生审美疲劳以后,人们更喜欢看未加修饰的本色歌手、明星,喜欢闪亮的舞台更加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艺术逐渐平民化,它与生活越靠越近。 艺术从古典时期的圣
6、坛上被拉了下来。过去 ,只有少数精英才能做艺术、玩艺术;现在,人人都是艺术家,谁都可以成为艺术家,或者是作艺术的人。“芙蓉姐姐”从一个无名小卒,变成现在互联网上热门的公众人物,她借着互联网这个快速传播的媒体平台;凭着自己大量姿态各异的、甚至是搞笑的照片在网上的流传,迅速在互联网上窜红、并且红到了现实生活中,以至于现在还有关于她的小说、短片、访谈节目等等,甚至还有网络游戏公司请她做代言人。当然,我们并没有把当作心目中的艺术家,我们也没有把她在互联网上发表的那些照片当作是心目中的艺术品,但是她和她的作品的确是以一种艺术的形式存在着、 流行着。如果说她是偶然,那现在还出现了“荷花姐姐”、“芙蓉哥哥”
7、、“后舍男孩”、“凤姐”等等,这也是偶然?可以这么说,他们都是必然性中的偶然性,是这个时代、历史的发展让他们走到了这一步,这是艺术生活化的最大体现。正如丹尼尔 ?贝尔所说:“过去,艺术是一种经验,现在,所有的经验都要成为艺术。”4 5 有人说:古典艺术是间接性的艺术,是明显地受到时、空、物质、材料局限和制约的艺术;而在电子文化时代,由于电子媒介的作用,作者与对象、读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有间接性变为直接性,它们有时直接合而为一、混为一体。我们现在就 是生活在这个艺术与生活几乎零距离接触的时代。 二、艺术与生活不会合一 现在,“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出现,而且势头有增无减,是不是说艺术与生活合
8、一了呢?或者说它们将要合一了呢?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 先说说艺术品。有人在猫的脚掌上蘸上墨水,让猫在图纸上随意走一下,一幅画诞生了。这似乎像是顽童的举动,怎能成为艺术品呢?生活中如此平常的一个事物成为了艺术品,是否就意味着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完全消失了?没有,虽然在生活中随手可得这样的“艺术品”,但是它已经和生活中被猫踩过脚印的图纸不同了 ,猫的脚印已经被作为一种专门的艺术事物去看待、被欣赏,与普通生活中的猫脚印区别开来、隔离开来、将生活特意化、艺术化的结果。 再来说说艺术的参与者。去娱乐场所唱卡拉 OK,已经是被当下人们所接受、喜爱的娱乐项目,这是群众自娱自乐的一种艺术形式。有人说:唱卡
9、拉 OK 既是艺术、又是生活,那么艺术和生活合一了。其实不然!唱卡拉 OK 是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在这样生活中正在进行一种艺术的体验,或者说艺术的创造,但是,就因此而断定艺术和生活合一了,是否太过鲁莽5 呢?如果这样说,在古典文化时期,艺术与生活严重对立的时期,贝多芬在创作交响曲的时候,艺术和生活就已经合并了,因为他是在自己的生活中创作出交响曲的!这样说,大家就会觉得不妥了。艺术当然都是在生活创作出来的,但是唱卡拉 OK 的时候,这时的你,既是你,又不是你,因为唱歌的你正在扮演一个临时的角色,你进入那规定的情境之中,你自觉不自觉地在创造者某种形象、体验着某种感情。卡拉 OK 已经将你平时的生活同
10、你此刻的生活隔离了,将生活特异化了。所以说,艺术与生活还是不能等同起来的。 的确,现在艺术中的许多关系变了,形态变了,制作过程变了,参与者变了但是,不能就因此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 从此消除了。即使现实与非现实(虚拟世界,譬如网络世界)的界限越来越划分不清,即使作者与读者的界限变得模糊,而作为艺术活动,它仍然异于日常生活活动,作为艺术品,它仍然区别于日常用品。而且,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和艺术家并没有失去意义;以往的那些高雅艺术和艺术家的创作,并没有消失、应该也不会消失。人是最丰富的,人的需要也是丰富的,人需要这样那样的艺术,现在流行的生活化的艺术,也只是人们所需要的艺术中的一种。所以我们就更不能以偏概
11、全,且不说,在生活化的艺术中,艺术与生活也是没有合一的。 结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 ,当然每个人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不同种类的艺术。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类没有一天离开过艺术。人类要好好地活着,除了要衣食住行,还必须有精神的审美的诗意的生活,社会越发展,精神生活的需求就明显、越重要。只要这种需求存在,艺术便不会终结。当然,艺术可以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但永远都是人类生6 活在社会意识领域的体现。艺术就是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即使是现在艺术生活化的年代,它还是有自己独立的领域,它的壁垒再薄,但也还是有的。如果说,艺术与生活合一了,那是不是就意味着没有艺术这个概念存在的必要了呢?但是,艺
12、术 是不会终结的,除非人类也不复存在。(责任编辑:谭博薇) 注释 1 康德批断力批判 .邓晓芒译 .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第 151 页 2 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 .商务印书馆 .1976 年版 .第 265 页 3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 .第 259页 4 克罗齐美学原理 ?美学纲要 .朱光潜译 .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 1983年版,第 45 页 “ 5 丹尼尔 ?贝尔后现代社会的来临王宏周等译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第 529 页 参考文献 1吴甫,胡经之:西 方文艺理论著作选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年版 2朱狄:当代西方艺术哲学 .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3杜书瀛:文艺美学诞生在中国 .文学评论 .2003 年第 4 期 4陈新:也谈“艺术与生活 .美与时代 .2003 年 9 月下期 5王南:实践、艺术与自由 .哲学动态 .2003 年第 6 期 6张婷婷:艺术与生活:多远?多近? .文学评论 .2004 年第7 2 期 7王帅:“超女”现象的社会热点跟踪及思考 .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