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区位和疆界 第一节 中国在世界的地位 12 世纪初 (北宋 )时,人口超过 1 亿 。 第二节 区位与疆界 与我国接壤的邻国有 15 个 有 9 个陆疆临边省区 ,新疆与毗邻国家的路底线最长,毗邻国家最多( 8 国) 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隔海相望 15 条主要国际河流 国土面积 =陆地面积 960 104 km2 +海域面积 300 104 km2(四大海域) =1 260 104 ( km2) 我国是一个重要的海洋大国,按联合国通过的 联合国海洋公约的规定,我国周围海区应划归我国主权和主权利益所管辖的海域,包括内水、领海、大陆
2、架和专属经济区的面积共约 300 104 km2。这是我国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 中国遥感图像的地学分析 一、地表结构 (一)高原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是我国的四大高原。 (二)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均属构造断陷区域。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盆地。 柴达木盆地有“聚宝盆”之称 准噶尔盆地中分布着我国第二大沙漠 古尔班通特古沙漠 四川盆地又称“红色盆 地”或“紫色盆地”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水系稠密,人口众多,土壤肥沃,物产富饶,经济发达,是我国富饶的地区之一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三)平原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
3、三大平原,集中分布于东部第三级地形阶梯上的东西向与北东向山脉之间的网格中,面积辽阔,地势低平,交通便利,人口密集,为全国主要农耕基地。 (四) 山地 1 南北向山脉:自北而南主要有贺兰山、六盘山以及著 名的横断山等。 2 东西向山脉:主要有三列, 北列是天山和阴山;中列是昆仑山、秦岭、淮阳山;南列为喜马拉雅山和南岭。 这三列山脉间距大致相等,各约 8 个纬度,具有明显的等距性。 阴山、秦岭海拔 1 000 2 000 m 左右,南岭仅 1 000 m上下。这些山脉都是我国地理上的重要界线。如阴山构成了内蒙古高原的边缘,秦岭是黄河与长江、淮河之间的分水岭,更是区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线;南
4、岭是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也是华中与华南的分界 3北西向山脉: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半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喀 喇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 4 北东向山脉:主要分布在东部,自西向东分为: 西列包括大兴安岭、太行 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 东列北起长白山,经千山、鲁中低山丘陵到武夷山; 外列分布在大陆外侧的台湾岛上,玉山海拔 3 952 m,是我国东部的最高峰。 (五)丘陵 中国丘陵 地形 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自北向南主要有:辽东丘陵 、 山东丘陵 、 东南丘陵 。中国东南地 区是丘陵分布最广、最集中的地区,雪峰山以东,长江以南的这一地区统称为 东南丘陵 。其中
5、长江 以南, 南岭 以北的地区称为 江南丘陵 ;南岭以南的 广东 、 广西 境内的为 两广丘陵 ; 武夷山 以东, 浙江 、 福建 两省境内的为 浙闽丘陵 。辽东丘陵 主要分布在 辽东半岛 上, 山东丘陵 主要分布在 2 山东半岛 上。 二、线性构造带 中国 陆地线性构造带主要特点 1 基本对称的构造格局。陆地线性构造带总的格局是以中央南北带为中心,东西大致对称。 2 线性构造带的等距分布。许多同类型、同方向的线性构造带往往具有明显的等距性,例如东南地区的一些线性构造带间距都在 150 km 左右。 3 活动带与稳定区反差明显。线性构造密集的地带地壳活动强烈;线性构造不发育的地区相对稳定。在几
6、个活动带交叉的部位 ,线性构造最发育。 第二章 自然结构 第一节 气候水热结构及其评价 中国气候因素的主要为地理纬度位置与太阳辐射、海陆位置与洋流。地形以及大气环流。 一、中国气候 的基本特征 (一 )气候基本特点 季风气候明显 ,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的变化,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大陆性气候强 ,影响的范围广,冬夏两季的平均气温与同纬度其他国家或地区有较大差异,冬季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夏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大。 气候类型多样 ,不仅地处温带、亚热带、热带各种气候带,而且由于地形崎岖,往往在不同范围内形成不同尺度的气候差异。 水热同期 ,利于农牧业生产,但气候的稳定性
7、差,旱涝、低温、冻害、台风、冰雹等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影响范围广,防灾减灾的任务繁重。 (二 )季风特 征 1 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 按中国所处的纬度位置,大致在北纬 30以北为西风带,北纬 30以南为副热带高压带和东北信风带,由于行星风系的季节性位移,在东、西风气流交界处 (北纬 25 35 )基本气流的季节变化最为明显,冬季受西风气流支配,夏季则受东风气流制约。行星风系的这种季节性位移配合因海陆冷热源作用所引起的季节性风系的变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 2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有三个源地 第一支源于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在阿拉伯海一带形成一支低空急流,经过印度半岛影响我国西南及华南
8、地区; 第二支源于澳大 利亚北部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与第一支气流及北半球的东北信风会合成赤道辐合带; 第三支气流源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即为主要影响中国东部地区的东南季风和南季风。它与从北方来的冷空气相遇后形成一条大雨带,通常以这条大雨带表示夏季风的活动。 夏季时,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副热带海洋气团和热带大陆气团所控制。地面为印度热低压盘踞,与海洋上的高压系统相配合,使得夏季对流层低层盛行西南季风、南季风和东南季风。 青藏高原不仅强烈影响高空气流的运行,而且导致高原季风生成,使我国季风呈现出复杂现象。高原季风使我国冬 夏对流层的厚度加大。对于高原南北两侧的地区来说,青藏高原对低空的季风
9、气流具有阻挡作用。使新疆、甘肃一带夏季出现干燥炎热天气。另一方面由于地形的阻挡所产生的分流作用,扩大了冬夏季风东西向的影响范围。 ( 三 )水热条件特点 1. 1 月 0等温线东部大致在秦岭 淮河一线,向西沿青藏高原东折向西南终止于江孜附近。亚热带气候北界在秦岭 淮河一线,比欧洲地中海区偏南了 10 个经度左右,淮河是我国最北的一条冬季不结冰的大河。秦岭 淮河一线以北的地区都户形成季节性冻土。 2.我国冬季气温低,南北温差大 .,是世界上同纬度最 冷的地区。 主要是因为冬季风把高纬度的极地寒冷气团输送到低纬度的结果。 3 夏季东南季风盛行,带来了暖湿气流,全国气温普遍升高。北方的太阳高度角虽然
10、偏低,但白昼时间比南方长,部分地弥补了因太阳高度角低引起的热量不足。因此,南北之间的温度差远小于冬季。 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 1 从东、南两个方向向西北内陆递减,等雨量线走向大致东北 西南向 2 山地降水多余平地,迎风坡的降水多于背风坡 3 在发生降水的气旋锋面通过和停滞地方,降水量也有所增加 全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仅华南地区长夏无冬,大、小兴安 岭和青藏高原等地无夏,藏北地区西部全年皆 冬,云南中部四季如春。广大四季分明的地区,位置越 3 北,春秋季节越短。 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冬季干旱少雨,夏季雨量充沛 华北为 “春旱夏雨型 ”,长江中下游地区为 “春雨、梅雨、伏旱型 ”,青海南部、西藏
11、东部、四川西部和云南大部及华南为 “冬春旱夏秋雨型 ”,青藏高原西部为 “夏雨集中型 ”,湖北西部、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地区为 “全年多雨型 ”,东北东部地区为 “夏秋雨型 ”,西北内陆为 “全年干旱型 ”。 干燥度( k):根据降水量与可能蒸发量的比值求得 4,干旱 二、几种重要的天气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寒潮、梅雨、台风是我国重要的天气气候现象。它们各自的形成、变化构成了我国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 (一) 寒潮 根据寒潮影响地区的大小,分别定义全国性寒潮和区域性寒潮。侵袭我国的寒潮路径主要有 4 条: 西北方路径为最多,约占 60;北方路径,约占19;西方路径,约占 14;东北方路径,约占 7。
12、(二) 梅雨 梅雨是初夏季节在江淮地区经常出现的一种大范围的降水气候特征。每年初夏,江淮地区有一 段时期降水充沛、相对湿度大、云量多,地面风力弱的连阴雨,称为“梅雨 ”或 “霉雨 ”。 初夏,行星风带显著北移,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北移到北纬 20附近。这时大陆低气压已加强,且青藏热低压形成,西南季风加强,但中纬度的冷空气仍常常南下,锋面发生波动而形成江淮气旋,造成江淮流域的降雨。 (三) 台风 1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强烈的气旋性涡旋。中国南海北部、台湾海峡、台湾及其东部沿海、东海西部和黄海均为台风通过的高频区。 2 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是形成于北太平洋西部的加罗林群岛还去,少部分发生在我国南海
13、海面。 3 台 风往往可以解决南方的伏旱,也有利于农业生产。 三、对我国气候的评价 我国气候类型多样,具有适于不同种植制度的气候资源 (一 )亚热带光、热、水条件优越 (二 )温带光、热、水组合优越 (三 )种植制度具有多样性 0积温 4 000 4 200为一熟带和二熟带的分界线; 0积温 5 900 6 100为二熟带与三熟带的分界线。 10积温 3 600 4 800地区是小麦、玉米两熟为主的地区; 10积温 5 000 5 500可成为双季稻三熟地区。 (四 )山区气候条件复杂,具有山区立体农业 的分层布局 (五 )冬季气温偏低 (六 )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第二节 土地资源结构及其评价
14、一、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指是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社会属性指土地是社会财富,具有可供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一 )土地辽阔,类型多样 (二 )山地多,平地少 (三 )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四 )部分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不高,土地退化现象严重 (五 )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能力的地区 差别显著 (六 )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短缺 4 三、土地资源结构:数量与质量评价 (一 )耕地资源 我国大陆目前实有耕地面积在 1.33 108 hm2 左右。 (二 )后
15、备耕地资源 我国后备耕地资源数量少、质量差,分布上西北部多于东南部。 (三 )林地资源 我国林地资源相对数量不大,覆盖率低,分布不均,后备资源丰富,潜力大。 (四 )草地资源 我国草地资源面积大,类型多,但质量较低,主要集中于西半部。 第三节 水资源结构及其评价 一、水资源的数量与质量 水资源由天然 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三部分组成。 外流流域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 64,内陆流域约占36 。 中国河流平均年径流量为 27 115 108 m3,平均径流深为 284 mm。 我国冰川融水径流量最大的山区是念青唐古拉山 。 (三 )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类型 1 松散沉积物孔隙水 主要分布于中生代以来陷
16、落的,具有巨厚疏松沉积的构造盆地地区。 2 岩溶裂隙溶洞水 主要分布于碳酸盐岩层分布区。 3 基岩裂隙水 分布较广泛,北方地区侵入岩裂隙水分布面积大。南方地区除东部沿海丘陵地区分布比较广泛外,其余地区均呈零星分布 冻土 孔隙裂隙水 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北端、阿尔泰山地等纬度较高,或纬度不高但地势特高,气候寒冷有冻土层分布的地区。 (六 )天然水质 矿化度和总硬度是评价河流水质重要标准 河水矿化度和总硬度最大的是黄河 二、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一 )地区分布 中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总趋势和降水基本一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全国划分为五个不同地带 丰水带:年降水量大于 1 600 mm
17、, 径流深大于 900 mm。 多水带:年降水量 800 1 600 mm,径流深 200 900 mm。 过渡带:年降水量 400 800 mm, 径流深 50 200 mm。 少水带:年降水量 200 400 mm, 径流深 10 50 mm。 缺水带:年降水量小于 200 mm, 径流深不足 10 mm。 (二 )径流时程分配 河流降水补给条件,全国河川年径流季节分配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 1 秦岭以南主要为雨水补给区,河川径流的季节变化主要受降水季节分配的影响,夏汛比较突出。因流域的调节作用,河流多水季节一般比多雨季节滞后 1 个月左右。 2 东北地区、华北部分地区、黄河上游和西北一些
18、河流,为雨水和冰雪融水补给区,有春 、夏两次汛期,年径流过程呈双峰型。但春汛水量不大,多数河流占年径流量的 5左右,少数超过 10。 3 西北内陆区的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以及青藏高原部分河流,主要由山区降水与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径流的变化与气温有密切关系,有春汛、夏汛出现。 除了北方少数由暴雨形成的季节性河流外,几乎所有河流都有一定数量的地下水补给。 三、水资源的特点及评价 (一 )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但人均、地均拥有水量少 (二 )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旱涝灾害频繁 1 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南北相差悬殊。 2 水资源年际 年内变化很大。 我国降水径流年际、年内变化大,枯水年
19、、丰水年的持续出现,是造成旱涝灾害频繁,农业生产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全国五个旱灾多发区:松辽平原、黄土高原、黄淮海平原、四川盆地东部和北部、云贵高原至湛江一带 (三 )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分布不匹配 第四节 矿产资源结构及其开发评价 一、中国矿藏资源的基本特征 (一 )种类多、资源总量丰富 5 (二 )成矿时空跨度大 (三 )矿床类型多样,矿石类型齐全 内蒙古白云鄂博稀土矿,是世界上罕有的矿产, (四 )富矿少、贫矿多,共生矿床多,选矿难度大 二 、我国矿产资源现状及潜力分折 (一 )能源矿产 我国能源矿产比较丰富,已探明储量的有煤、石油、天然气、铀、钍、油页岩、地热、水力等,以煤和石油
20、为主。 煤炭主要成煤时期是石炭二叠纪、侏罗纪和第三纪。 南方除贵州外,均严重缺煤。 总的分布为:北多南少,东歉西丰。 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局面将长期存在。 油气:东部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庆油田、扶余油田、辽河油田、大港油田、任丘油田、中原油田、胜利油田、珠江口油田。沿海大陆架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渤海、黄海、东海、北部湾、莺歌海等。西部主 要分布在塔里木、柴达木和准噶尔三大盆地及吐鲁番 哈密盆地。 陕甘宁盆地已探明天然气资源 1 300 108 m3,是我国目前陆上最大的整装气田,也是世界级大型气田。 (二 )黑色金属矿产 我国已探明的黑色金属矿产有铁、锰、铬、钒、钛等。 (三 )有色金属矿产 我国有
21、色金属矿种齐全,钨、锡、钼、锑、汞探明储量居世界前列;铝、铅、锌、镍资源潜力较大。有色金属 需求总量中,铝、铜、铅、锌占 95 (四 )贵金属及稀有、稀土金属矿产 我国金、银和稀有、稀土矿产都很丰富。铂族矿产较少,主要是金川镍矿中的 伴生矿。中国已探明储量的稀有金属共 8 种,稀土及分散元素矿产各 10 种。这 28种矿产资源都很丰富,其中稀土资源的工业储量比国外稀土总量还多,其中 96以上集中于白云鄂博。 (五 )非金属矿产 第五节 风景旅游资源结构与开发评价 一、风景旅游资源概念 (一) 旅游:是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的深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
22、经济现象,是人们以游览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旅行,或暂时居留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二)风景旅游资源:是对 具有旅游吸引力的自然、社会现象和因素的 统称,即是指客观存在的包括已经开发利用和尚未开发利用的,能够吸引人们开展旅游活动的 一切自然存在、人类活动以及它们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各 种产物的总称。 (三) 风景旅游资源主要特征:广泛性、整体性、可变性和地域性。 二、中国风景旅游资源特点 (一 )类型多,分布广 (二 )地方特色鲜明,分布集中 (三 )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结合互相映衬 (四 )风景奇特,历史悠久,观赏内容丰富 (五 )地方特色鲜明,分布集中 三、风景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 (一 )自
23、然风光资源 (二 )人文风光资源 四、风景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 根据自 然和人文旅游条件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全国可划分为 10 个大区。 中国旅游区域划分 (一 )中原历史文化区 (二 )华东山水园林区 (三 )东北林海雪原区 (四 )华中名山峡谷区 (五 )华南热带景观区 (六 )西北 “丝路 ”文化区 (七 )西南奇山异水民族风情区 (八 )北疆塞外草原风情区 (九 )青藏高原区 (十 )港澳台区 第三章 海岸及海域 第一节 海域环境 一、 海域范围 6 中国近海海域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岛以东海域,介于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 自北向南略 呈弧形展布。总面积约 473 104 km2
24、。 二、海底地貌 中国近海海域的海底地势大体由西北向东南渐趋加深。若将海南岛南侧经台湾岛至五岛列岛连成一线,则此线的西北部分构成平缓的大陆架区,而此线东南,则为大陆坡、海槽、深海盆以及岛缘大陆架。 (一 )大陆架 中国近海海域的大陆架是世界上最宽广的大陆架区之一,渤海、黄海全部位于大陆架上。东海约有 23 在大陆架上,其外缘转折点水深约在 100 170 m,大陆架宽度为 240 650 km,是亚洲东部最宽广的大陆架。南海的大陆架面积也占 1/2 以上,两广沿岸大陆架宽约180 260 km,转折点水深 150 200 m。台湾岛以东大陆架狭窄;最宽处仅十几千米。 (二 )大陆坡 东海、台湾
25、以东海域与南海东部的陡窄的阶梯状大陆坡与海槽、海沟相伴存在。南海的大陆坡多呈阶梯状 。 (三 )海槽与陆缘海盆 东海与南海分布有若干海槽。冲绳海槽是东海大陆架与琉球群岛岛缘陆架的天然分界,冲绳海槽总体呈北东 -南西向 。 南海有西沙海槽、中沙西海槽、南沙海槽、礼乐西海槽等,大多是南海扩张而产生的裂谷。 陆缘海盆分布在南海中部 。 三、海洋水文 (一 )海水温度 中国近海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受纬度、海岸与海区形态、海流与潮汐、气象变化等因素影响,变化比较复杂 (二 )海水盐度 1 海水盐度的分布和变化主要取决于入海河川径流量的大小、海流的性质和强弱,其次还受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影响。中国近海各海区盐
26、度年平均值由北向南逐渐升高,渤海约 30 ,黄海 3l ,东海 33 34 ,南海34 以上。 2 盐度季节变化的特点是夏季偏低,冬季偏高,近岸区表层盐度季节变化最大。 (三 )海流 中国近海海域的海流可分为两大系统: 一是外来的黑潮暖流;二是海域内生成的沿岸流和季风漂流。 黑潮暖流起源于吕宋岛以东洋面。主干流沿台湾以 东,经台湾和与那国岛之间的水道进入东海,顺东海大陆坡向东北流去。在台湾东北,黑潮向北分出一股支流,称台湾暖流。 (四 )潮汐 中国沿岸潮汐系统主要是由太平洋传入的潮波引起的振动和日月引潮力形成的独立潮合成的,以前者为主,潮汐类型复杂。 中国海域潮差分布差异很大,总的趋势是东海最
27、大,渤、黄海次之,南海最小。杭州湾最大,澉浦、尖山等地在 5 m 以上。 (五 )海域环境评价 1 优势 (1)区位优越。 (2)近海水体活跃,海况总体较好,利于海洋开发利用。 (3)海水营养盐丰富,水质肥沃。海洋生物生长的所需的三种盐类:磷酸盐、硅酸盐、硝酸盐 (4)海洋环境类型多,为海洋全方位开发创造了条件。 (5)浅海、滩涂广阔,海水养殖和海洋空间条件得天独厚。 2 不利因素 (1)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威胁海上作业活动。 (2)海平面上升的威胁。 (3)海岸侵蚀和海水倒灌(低海拔,地面相对下沉的岸段。) (4)赤潮。 第二节 海洋资源及其评价 一、海洋生物资源 (一 )鱼类资源 (二 )虾
28、蟹资源 (三 )主要渔场(为什么这里渔场比较发育(见地理第三册 101) 1 大陆架宽而浅,太阳光可以直海底水温适宜,有利于海洋植物的生长。(架宽光射) 2 众多河流注入近海,带来丰富的有机质和盐类物质,为鱼类提供足够的饵料。(河流带来鱼料) 3 寒暖流交汇,浮游生物丰富,引来大量鱼群。(寒暖交汇引大量鱼群) (四 )海洋生物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 7 1 渔业捕捞过度,海水养殖管理不善。 2 河口、港湾和海水养殖密集区近岸水域,存在不同程 度的污染问题。 3 围垦、水利、海洋工程的不良影响。 4 珍稀海洋生物濒危。 二、海水化学资源 (一 ) 海盐 海盐是我国盐业资源的重点, 5 000 多年前
29、 (仰韶时期 )就已从海水中生产食盐。我国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 北方沿海滩涂,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高温、少雨、强日照、多风同期集中在 45 月,成为我国盐田的集中分布区和海盐生产基地。 北方海盐生产分为辽宁、长芦、山东和江苏四盐区。 (二 )海水中其他化学元素的提取 镁、钾、溴、碘、钍、钼、铀等元素也不少。 (三 )海水资源利用 海水资源,专指海水中的淡水资源及海水的直接利用。 海水淡化现有 20 多种技术方法。目前技术 纯熟、经济效益较好的是蒸馏法、电渗析法和反渗透法。 三、海底矿产资源 (一 ) 海洋石油和天然气 中国近海海域广阔的大陆架,它们既有长期的陆地湖泊环境,又有长期的浅海环境,
30、接受了大量的有机物和泥沙沉积,形成了数千米至万米厚的沉积层,其油气资源之丰富,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 主要油气盆地: 渤海油气盆地 南黄海油气盆地 东海含油气盆地 珠江口油气盆地 莺歌海含油气盆地 北部湾含油气盆地 台湾浅滩盆地 深海区含油气盆地 (二 ) 滨海砂矿 滨海砂矿是海滩上陆源碎屑经过机械 沉积分选作用富集而成 。 我国海岸线漫长,入海河流携带的含矿物质多,东部地区因经受多次地壳运动,岩浆活动频繁,形成了丰富的金属和非金属矿藏。这些含矿的岩石风化后的碎屑就近入海,在海流、潮流作用下,于海岸带沉积形成矿种多、资源丰富的砂矿带。 四、海洋能资源 我国沿海各种形式的海洋能蕴藏量总功率约 4
31、108 5 108 kW。其中温差能最为丰富,其次是潮汐能 、波浪能、海流能。 ( 一 )潮汐能 潮汐能包括两种:潮汐的垂直升降运动所含的势能和由潮汐的水平运动所含的动能,统称潮汐能。 潮流流速有周期性 变化,这种发电方式稳定性差,发电量小。 (二)波浪能 东海和南海水域辽阔,风向稳定,有利于波浪的形成,多大浪大涌,而以涌为多。黄海渤海由于受区域限制,以风浪为主。 海域波高的分布总趋势是北低南高,但在南海的北纬 15以南则相反,北高而南低。全国沿岸波浪能资源理论平均功率为 1 285 104 kW,其中以台湾省最多。 海域波高的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秋季中期至冬末最高,夏季最低。北方一些海区的波高
32、也很大。 (三)温差能 在低纬度海洋中,可利用表、深层的温、冷海水的温差能转换成电能。 五、 海洋空间资源 (一) 围海造田 (二) 石油平台 (三) 海上城市 海上机场 海上桥梁 跨海索道 (四) 海底电缆 (五) 海底隧道 (六) 海底仓库 (七) 人工鱼礁 第三节 海岸 一、我国海岸的基本格局 宏观上,岸线的基本格局受地质构造控制。 中国大陆岸线的走向基本上遵循两个方向:北东向和北西向。冀东 辽西、山东 辽东半岛以及长江以南的海岸线基本上呈北东向延伸;渤海湾及苏北海岸线的走向以北西向为主。 (一 )基岩海岸 (二 )平原海岸 平原海岸又可分为三角洲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砂砾质海岸。 (三 )
33、生物海岸 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生物对海岸的塑造有时起着重要作用,形成特殊的海岸类型,即珊瑚礁海岸 和红树林海岸。 8 红树林对于护岸保滩,促淤助涨,降低沿岸泥沙容量,维持深水航道具有积极意义 。 二、海湾与港口资源 (一 )海湾 (二 )港口 三、滩涂资源 滩涂是海陆之间交接地带,其地貌、沉积、土壤都与潮汐、海浪及泥沙来源密切相关。我国主要河流每年径流中的入海泥沙是我国滩涂形成的物质基础。 四、海岸带开发中面临的问题 ( 一 )海岸带资源的日益短缺成为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 ( 二 )陆源性污染物及海上倾废排放造成沿海地区污染现象日益严重。 ( 三 )宏观调控能力不足,
34、导致海岸带资源的浪费。 ( 四 )由于沿海经济的迅速发展,一旦重大自然灾害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 ( 五 )人口的趋向海岸带移动,对港口压力的增大,城市及港口占用岸线、土地的面积成倍增加,增加对生态环境压力的程度。 第四节 海岛 一、海岛类型 海盗按成因可分为海洋岛、冲积岛、大陆岛。 大陆岛 大陆地块延伸到海中并出露水面的岛屿,其地质特征与相邻大陆基本相似,如台湾岛 (我国最大岛屿,面积 35 760 km2)、海南岛 (面积 33 556 km2)、庙岛群岛、舟山群岛等。 冲积岛 由大陆河流和沿岸流所搬运的泥沙堆积而成,多分布在河口和近岸海域。最大崇明岛 (面积 1 083 km2)
35、,为我国第 3 大岛。 海洋岛 海洋岛分为火山岛和珊瑚岛两种。前者如澎湖列岛,后者如南海诸岛东沙、中沙、西沙、南沙四群岛。 二、海岛资源评价 海岛及其周围蕴藏着丰富的水产资源、港湾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能源等。 海岛淡水、能源缺乏,在港口和航船问题没有解 决的情况下,发展经济有特殊困难。因此,应首先因地 制宜,解决能源 、交通和淡水供应,加快开发。 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人口及其问题 一、基本概念 人口过程就是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它大致包括: 自然变动:指人口的出生和死亡,结果是人口数量的变化。反映人口过程自然变动的三项主要指标是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36、机械变动:指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动,变动结果是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改变。近百年来,人口城市化过程发展迅速。 社会变动:指人口社会结构改变,如职业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 行业结构。 (二 ) 年龄结构 年龄金字塔 增长型: 高出生,高死亡,幼儿和青少年比重大,总人口具有不断增长趋势。 衰退型: 幼儿和青少年比重缩小,成年人和老人比重扩大,总人口有衰减趋势 。 稳定型: 低出生低死亡,平均寿命延长,人口增长稳定。 二、中国人口的发展 (一 )中国人口的增长概况 人口增长具有继承性和惯性作用。 (二 )新中国人口快速增长原因的分析 人口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二高 (高潮期 )一低 (低谷期 )一下降四个阶
37、段。 第 1 次人口增长高潮是国民经济恢复和第 1 个五年计划时期 (1949 1957 年 )。主要原因是解放后人民生活 9 温饱而安定, 受 “多子多福 ”的传统生育观影响。 19581961 年,是新中国人口发展的低谷期,由于 “大跃进 ”、 “人民公社 ”等政策的失误和自然灾害影响,人民生活困难 19621973 年在我国产生了长达 12 年之久的第 2 个生育高潮。 19621965 年的出生高峰是对三年困难时期人口下降的补偿,而 19661973 年人口增长高潮则是 “文化大革命 ”十年动乱人口失控的必然恶果。 1973 年以后,明确计划生育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人口自然增
38、长率进入下降时期, (三 )中国人口发展形势严峻 人口增长具有强大的惯 性。我国控制人口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历史上的人口增长所造成的惯性有关。 其一,中国人口基数大,目前处于建国以来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 其二,计划生育工作发展不平衡。城市人口的总和生育率远低于农村。 三、中国人口的基本特点 (一 )庞大的人口基数 总和生育率居高不下,是我国人口总量增长迅速的直接原因。 (二 )增长型的年龄结构 (三 )日趋平衡的性别比 (四 )不均衡的人口分布 (五 )正在发展的人口城镇化 我国城镇化道路坚持贯彻:“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 建设小城镇”的方针。大小城市机结 合,
39、城乡人口合理布局 。 (六 )增长的少数民族人口 原因: 1 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优先照顾,改善了物质文化水平,提高了健康水平,人口死亡率降低,平均寿命提高。 2 国家对少数民族采取了有别于汉族的比较宽松的生育政策。 3 许多人陆续表明自己的民族身份;各民族中家庭中所生子女,往往选择少数民族成分居多。 (七 )计划生育的成绩巨大而任务艰巨 (八 )人口素质有待提高 四、人口与发展的关系 人口增长对衣食住行的巨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 人口城镇化对城市 住房和交通等产生巨大需求, 对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产生巨大压力 第二节 土地利用与大农业开发 主要土地利用类型 耕地、林
40、地、草地,深受人为作用的影响,最能体现自然与人为因素相结合的是区域性分布规律。 耕地主要分布在降水量 400 mm 等值线以东的湿润半湿润地区,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 90以上。 耕地中的水田主要分布在秦岭 淮河一线以南,约占全国水田总面积的 93。旱耕地则主要分布在秦岭 淮河一线以北地区,约占全国旱耕地总量的 85,其中以东北平原与黄淮海平原最为集中,占全国旱耕 地总面积的 60左右。 第 三 节 水利及其开发建设 东线 解决淮河下游、沂沭河下游、海河流域东部、胶东半岛及天津用水问题。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长江水,沿京杭大运河输水到天津,全长约 1 150 km。两期实施。第一期引水到黄河以南,增加
41、改善灌溉。第二期工程引长江水,增加和改善灌溉。 中线 解决海河平原、京津用水及黄河下游补水。先从丹江口每年引汉水 100 108 m3。设计输水总干渠长 1 241 km,均采用全封闭式输水。一期工程完成后,可解决工业城市用水。二期工程,抽引汉江水,增加和改善灌溉面积。 西线 从通天河、金沙江引水到柴达木盆地和黄土高原,以解决西北干旱地区缺水问题。主要线路有 3 条: 10 ( 1)从通天河引水 70 108 m3,线路长度不足 100 km; ( 2)在青海玉树通天河上筑高坝,引水入黄河,引水渠长约 500 km;( 3)从金沙江的翁水河口引水,经祖厉河入黄河,全线长约 3 000 多千米。
42、 “三江水富,四河紧缺” 三江:长江、珠江、松花江 四河:黄河、淮河、海河、辽河 第四节 矿业开发与能源工业 今后煤炭开发布局将呈 3 个区带分布 ( 1)晋陕蒙 (西 )供煤区带:它具有靠近东部消费区的区位优势,是我 国煤炭工业西移的战略落脚点。 ( 2)东部煤炭调入区带:包括东北、长江三角洲、南方沿海和环渤海 4 个缺煤区。 ( 3)西部煤炭后备区带:包括西北、西南的 8 个省区。 第五节 工业建设与布局 一、中国工业发展与布局变化 (一 )中国工业发展特征 1 确立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 位 2 建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三 )中国工业的布局变化 总体上,中国工业布局的变化也可以分为两
43、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491978 年 )。为解决众多地区工业的空缺和满足战备的需要,采取均衡布局的战略,追求各地经济的均衡发展。到 1978 年,工业偏集于沿海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 第二阶段 (1979)。按照效益优先目标,强调充分利用沿海现有经济、技术基础并加快其发展,同时带动和发展内地经济。 中国工业布局已形成了一定的区域分工和布局特色 形成经济实力相当雄厚的 7 大工业区域: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唐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东北辽中南地区、西南成渝地区、西北关中地区和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沿岸地区。 哈尔滨 长春地区、太原 包头地区、兰州地区、山东半岛、长沙 湘潭 株洲地区
44、、厦门 漳州 泉州地区等工业区也具有相当的基 础。 全国工业布局形成了沿海、沿 (长 )江、沿 (黄 )河及沿铁路线几条轴线。 二、原材料工业布局 (一 )冶金工业布局 冶金工业分为黑色冶金工业和有色冶金工业 1 钢铁工业布局 铁矿石资源的特点: 贫矿多,富矿少。 矿石成分复杂 矿石遴选难度大 分布较广而局部相对集中。 2 有色金属工业 在工业上除铁、锰、铬等黑色金属以外的金属,统称有色金属。其生产分为采选。冶炼、阶段三个阶段 。 辽宁、甘肃、云南、湖南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四大基地。 (二) 化学工业布局 钠盐储量丰富,主要 有海盐、井盐、胡盐、岩盐等多种丰富的盐类资源。 长芦、辽宁、山东、江
45、苏是这个的四大盐场。胡盐分布在西北干旱区,四川自贡是世界最古老的井盐产地。岩盐主要分布在湖北、云南。钾盐主要分布在青海、内蒙古、甘肃等地。 乙烯是石油化工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 (三 )建材工业布局 建材工业包括建筑材料、非金属矿及其制品、无机非金属材料三大类 三、机电工业布局 机电工业 分为 机械工业和电子工业 。 (一) 高新技术产业布局 1 高新技术产业其特征是全部职工中科技人员所占比重高、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高。美 国商务部将这两个该指标达到 10%的产业定为高新技术产业 。 2 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其布局显示出独特性: ( 1)新兴技术产业具有智力资源指向性。 ( 2)工业基础指向性。 ( 3)投资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指向性。 ( 4)集聚性。 3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特征 ( 1) 东部沿海偏向性。受经济基础及国家政策倾斜影响,东部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北京、上海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地带。 ( 2)由点状分布向点、块、带格局转化。内陆已由点向着块状格局发展,在沿海,珠江三角洲、京津石和沪 宁 杭高新技术产业带已经形成。 ( 3)不同类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具有不同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