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突发事件心理危机与干预,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是全人类的共同灾难。 2003年初开始在我国局部地区蔓延,给广大家庭和社会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是指突然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直接影响到公众健康和社会安全,需要紧急应对的公共卫生事件,包括生物、化学、核和辐射恐怖袭击事件、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严重中毒事件、影响公共安全的毒物泄露事件、辐射性危害事件、影响公众健康的自然灾害,以及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等。,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重大公共突发事件:
2、 包括发生重大公共卫生或生物恐怖事件、特大自然灾害、特大生产事故等。,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应激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复杂动力系统的一部分,是指当个体认识到自身的资源不能满足环境需要时个体出现的特异或非特异的反应,包括认知、情绪、行为和生理的改变。,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应激事件又称应激源(stressor),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个体必须作出努力去适应这种变化,通常把能造成心理应激并可能导致躯体和心理健康变坏的环境变化称为应激源。,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灾难,自然灾难:地震、台风、水灾人为灾难:核事故、交通事故混合
3、情况:战争、恐怖袭击,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应激反应(stress reaction) 是指个体面对应激情境或事件时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心理(行为)变化。当应激反应的强度或持续时间超过一定限度,对个体的社会功能和/或人际交往产生影响时,构成应激障碍。,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心理危机:每个人在其一生中经常会遇到应激或挫折,一旦这种应激或挫折自己不能解决或处理时,则会发生心理失衡,而这种失衡状态便称为危机(crisis)。,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心理危机 则是由急性心理应激事件引起的严重心理反应,它受应激事件、对该事
4、件的认知和应对方式、人格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危机定义的构成要素,事件: 突发性 有害性、破坏性个体或群体: 认知评价:威胁到需要、安全、意义 无力应对 社会支持不足,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危机干预(crisis intervention)就是从心理上解决迫在眉睫的危机,使症状得到立刻缓解和持久的消失,使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并获得新的应付技能,以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9.11后的美国人 (1),在911之后,大约1/5的美国人感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严重的抑郁
5、和焦虑 大约8百万美国人报告自己因为911事件而感到抑郁或焦虑 8个月后,纽约的很多学龄儿童做恶梦,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9.11后的美国人(2),7的美国人说他们曾因为911事件去找过精神卫生专业人员 同样多的人因为恐怖袭击而服用处方药物,这比袭击事件发生前要高得多,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SARS突发事件的特点,1.非典的传染性强,可导致死亡; 2.当我们知道危险的时候,灾难还在进行中; 3.病毒微小,肉眼看不见;谁是病人,常人 难分辨;我们无处躲藏; 4.无疫苗,无特效药物,感到无力应对; 5.患病后要被隔离,亲人无法救助。,2006
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应激反应,面临应激情境或遭遇突发事件时出现的一系列心理、生理和行为的改变,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应激反应:情绪改变,麻木 否认 愤怒 焦虑、害怕 易激惹内疚、责难 噩梦 感到被遗弃、孤立 悲伤 抑郁,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应激反应:认知方面,记忆问题定向问题注意力不集中,思考与理解困难不能不想灾害事件计算、决策困难,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创伤事件使人的观念发生改变_1,原认为这些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 -随时可发生 人们认为世界会很有序的 无法预料,2006年3月2日,丛中
7、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创伤事件使人的观念发生改变-2,这个世界是公正的,善有善报,对人有基本的信任 -对别人的信任度降低,这个世界是可以预言的,事先可预想到的,自己能感到自己的价值 不能正常评价,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应激反应:行为反应,工作效率下降 发火、常与人争执 沉默寡言 与人疏远 饮酒、吸烟、用药增加 对人不信任 对环境警觉 回避触发回忆的场所与活动,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应激反应:生理改变,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胃部不适、恶心 腹泻出汗或寒战肌肉抽搐 肌肉酸痛,头痛耳朵发闷“听觉丧失”疲乏月经周期紊乱性欲改变皮疹 过敏 烧灼感,2
8、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SARS流行期需要心理干预的人群,SARS患者;疑似者;接触者;家属,同事,朋友等;一线医护人员,应急服务人员,易感人群;社会公众。,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抑郁等情感障碍意识障碍:谵妄状态行为障碍:冲动伤人,自伤自杀,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指挥部的建立与职责监测和预警信息收集、分析、报告、通报制度应急处理技术和检测机构及其任务事件分级和应急处理工作方案预防、现场控制,应急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以及其它物
9、资和技术储备与调度。专业队伍建设和培训,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灾难心理社会干预预案大纲,一、 目的: 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减缓灾难的心理社会危害,促进灾后心理健康重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心理健康。,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灾难心理社会干预预案大纲,二、 原则:1、发展灾难社会心理监测和预警机制,为政府有效处理紧急事件提供决策依据。2、 以专业技术为指导,发挥各部门优势,融心理社会干预于灾难救援各种活动中。3、 组织当地专业技术力量,形成灾难心理社会干预支持网络并在灾后积极开展救援工作。,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10、灾难心理社会干预预案大纲,三、 内容:1.社会心理监测、评估与预警。向政府提供处理与社会行为相关的群体性不良事件(如恐慌、谣言、信息混乱等)的应对策略。构建中央社会心理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凭借现有卫生体系网络,运用常规心理社会行为手段,平时收集公众动态数据,如人群的流动性、社会行为特点;灾后监测人群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变形指数,及时预警通报。并向有关部门提交分析报告和建议。,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灾难心理社会干预预案大纲,2.对灾难直接相关人群提供心理救助,提高应对能力。根据灾难级别,快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有效的个体和群体心理评估和干预,实施应急处理工作方案。制定的
11、方案应包括:针对个体和群体的危机干预策略;现场控制策略,以及应急处理队伍心理健康管理技术,等等。另外,要求熟悉应急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以及其他物资和技术的储备与调度。,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灾难心理社会干预预案大纲,3.对普通大众提供心理支持,稳定社会情绪,预防发生群体性不良事件。根据社会心理测评结果的有效信息,组织专家,利用各种途径,提出具体方案,针对社会心理的变形指数,组织具体实施,为政府提供指导意见。,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灾难心理社会干预预案大纲,四、 参与部门和人员:1.参与部门: 政府相关部门(卫生、民政等部门)部队
12、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研究机构、大学其它部门2.参与人员: 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精神科医师、心理卫生人员) 灾难救援人员(医务人员、社会工作者、战士等人员),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灾难心理社会干预预案大纲,四、 流程:见:附件。,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社会心理预警检测指标系统,中科院心理所、北京团市委、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与京湘科技 联合推出指数由六个方面构成:疫情风险认知紧张度疫情控制预期一般情绪应对行为未来经济发展预期,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社会心理预警检测指标系统,应对能力,风险认知,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
13、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心理干预的方式:,媒体宣传-对大众集体晤谈-对高危人群治疗性干预(心理、药物)-团体、个体,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社会公众的心理应激与干预,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面对SARS,多数人恐惧、害怕,980名工科大学生心理反应共提取出“回避行为”、“心理恐慌”和“思念亲人”三个主因子 “我时常打电话询问家里人的健康状况”(66.4%),“我比以往更想念亲人”(57.2%),“听说周围有人感冒、咳嗽、发热,我就紧张”(16.3)。 (江苏盐城 张文海 等 ),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面对SARS,多数
14、人恐惧、害怕,2003年5月8日-5月21日在搜狐网站进行调查,有1229名网民填写了调查问卷。 心理行为反应(%): 积极取向 54.5 较为消极 40.5 消极取向 5.0丛中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年,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主要消极心理行为反应(%),医院是最容易传染非典的地方 78.7看到身边的人咳嗽,我急忙躲开,因为我害怕他会传染我非典 58.5我每天都十分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害怕自己染上了非典 54.2总想找机会逃离疫区 26.4我担心如果真的染上非典,会被别人瞧不起,会被亲人遗弃 20.8最近身体出现了很多不适,如食欲不振、心慌、胸闷、多汗、手抖、失
15、眠等 15.4 丛中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年,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社会公众心理行为反应,三个阶段: 轻视阶段:认知缺乏、歪曲 重视阶段:恐慌、反应过度等 恢复阶段:乐观、麻痹大意,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社会公众心理行为反应,第一阶段:轻视阶段(4月20号之前) 认知缺乏:不知道SARS是怎么回事 无防护 认知歪曲:知道一些,但不正确 无防护或错误的防护,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社会公众心理行为反应,原因:1、非典是一种新型传染病,无知识和经验储备2、媒体报道较少、滞后3、否认: 不愿意相信灾难真的会降临4、
16、侥幸心理:认为自己身体好、抵抗力强,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社会公众心理行为反应,第二阶段:重视阶段(4.20 - 5.12) 警觉度增高:恐慌,怕感染、怕传染,疑病 自信心下降:从众,轻信传言 依赖、抱怨他人 自责、自我不接纳 过度控制:乱用药物、消毒剂、上街戴口罩 逃离疫区 封锁道路,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社会公众心理行为反应,原因:1、每个人都是易感者,有致死危险2、无确定感、不可把握和控制3、缺少应对知识和经验4、缺乏应对措施5、不良的人格基础,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社会公众心理行为反应,第三阶段:恢复阶
17、段(5.12 - 6.11) 适应: 警觉度降低,厌倦 过分乐观: 认为危险已经过去 恢复正常生活: 忙工作,疏于防护 后遗影响: 创伤后应激障碍,神 经症等,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社会公众心理行为反应,原因: 心理疲劳 认知歪曲 寻求新异 生存压力,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社会公众心理应激干预,医务卫生人员是主力军,要主动出击 大众媒体:广播、电视、 报刊、杂志等 团体、家庭辅导,健康教育 个别辅导 联络会诊,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干预策略,政策和法规引导科学和知识的指导信息支持健全机制、提供保障,2006年3
18、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心理干预要点,了解非典性质,掌握情况,心中有数 介绍、提供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 有症状及时就医 若有接触,自我隔离 接纳自我:恐惧、紧张、焦虑,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心理干预要点,6. 积极寻求社会支持 发现生活意义、积极行动 相信科学、相信自己,反对迷信 防止过分乐观、麻痹松懈 心理治疗与咨询,请精神科会诊,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健康教育要点,媒体客观报道:疫情发展情况专家访谈: 讲解病情和防护知识 心理应激知识媒体专题栏目:各种媒介的宣传:宣传册、广播电视等提高针对性:工作场所、社区、农村、学校、幼
19、儿园、医院、交通等。,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SARS病人的心理特点与干预,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病人的心理应激,早期阶段麻木 否认 愤怒 焦虑 多疑 感觉过敏注意力不集中 易怒,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病人的心理应激,中期阶段后悔 沮丧 无助 绝望 担心遗弃自卑 失去自信 依赖幼稚 抱怨 易怒 攻击 自伤 自杀,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病人的心理应激,后期阶段接纳 积极 着急出院打探亲人消息计划出院后的生活担心后遗症、复发、歧视、自责,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病
20、人的心理应激,出院后阶段家人去世当初是否自己感染家人感到没有尽到责任适应生活、工作面对歧视、疏离,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病人的心理干预要点,干预方案的制订步骤:1、问题的选择:明确当事人经历的危机,以及其它影响因素。比如,他以前是否有类似经历。 转诊,当事人的主诉。2、问题的性质:确定他的焦点问题,比如情绪、失眠?身体不适?3、制订长期目标:有针对性地追踪、随访。,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病人的心理干预要点,4、制订短期目标:随时间发展而不同。主要强调当事人现状与处理。5、制订干预措施:会谈,电话,读书,个体、团体、家庭?6、确定诊断:DS
21、M-,ICD-10,CCMD-3梁军 翻译危机干预与创伤治疗方案,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病人的心理干预要点,理解病人出现的情绪反应属于应激反应,作到事先有准备,不被病人的攻击和悲伤行为所激怒而失去医生的立场如放弃治疗、与病人争吵、过度悲伤等。,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病人的心理干预要点,在理解病人的前提下,除了药物的支持治疗之外应给予心理支持,如避开攻击性的话题、不与病人正面冲突、安排就诊和转诊。,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病人的心理干预要点,强调隔离手段是为了更好地观察治疗,同时也是保护最亲近人的方式。向病人解释,
22、隔离的目的是隔离病毒,而不是隔离他本人。说明目前的治疗是有力的、SARS的病死率并不高、干预是有效的。,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病人的心理干预要点,针对呼吸窘迫、极度不安、表达困难的病人,在他有濒死感、极度恐慌或感到绝望时,医护人员应在镇定、安抚的同时,加强治疗。治疗要有序,避免慌乱。,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病人的心理干预要点,不同人格特征SARS病人的心理特点与干预 依赖型 表演型 强迫型 偏执型 孤僻型,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病人的心理干预要点,原则:宽容对待病人,支持、安抚病人,使之能尽快安静下来;不同人格
23、特征的病人在干预时也要注意其特点;特别注意情感交流(眼神,手势)。以正性的言语鼓励病人:如“你不孤单”,“不能放弃治疗”,“生存的可能性极大”,“你能挺过来”,“明天会更好!”,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参与SARS工作的医护人员 的心理特点,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5月7至14日在北京市地坛医院(SARS定点收治医院)随机选取在隔离病房工作的医护人员共149名(男40人,女109人),其中医生48人(男19人,女29人),护士101人(男11人,女90人);年龄:20至55岁,平均318岁;至填表时,进驻隔离区工作的时间为1-45天,平均17
24、9天。 丛中 等.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年第8期,医护人员的心理调查,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结果: 医护人员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对自身感染SARS(87.9%) 传给家人存在一定程度的担心(83.9%), 更担心家人为自己担心(94%); 为不能有效救治病人而自责(79.9%)。 医护人员对整体控制SARS的信心与医院支持、医护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及支持有显著性相关。 丛中 等.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9),医护人员的心理调查,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结果:Beck问卷总分判定 医生出现抑郁情绪58.3,中度至严重的抑郁14.6。
25、护士出现抑郁为52.5%, 中度至严重的抑郁16.8 。 健康志愿者未发现抑郁情绪。 医生组和护士组Beck问卷总分皆显著高于对照组。,医护人员的心理调查,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天使的使命,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以自己的生命换取病人的生命,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许多应激源结合在一起,时刻面临着被病毒感染的生命的威胁承受着超负荷的工作,强度大,时间长隔离服的不便每天处于与外界隔离的环境长时间不能回家,不能尽家庭责任感受着非典病人的痛苦,患者的负面情绪、行为及不合作,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26、,多重的压力加剧了医护人员应激反应使他们不自觉地出现躯体,认知、情感等症状表现为入睡困难,反复作梦或恶梦、持续疲乏头痛 恶心 大量出汗等认知方面:无法作决断,不记得常用物品的名称,注意力不集中,与同事交流困难,由视觉刺激引发的闪回等等,医护人员的应激反应-1,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医护人员的应激反应-2,工作没有结束可能不愿意离开现场会用奉献精神和责任感来克服应激和疲劳可能认为不需要休息和恢复的时间,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病人已经去了,他依然不肯离开,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医护人员的应激 反应-3,必须严格执行
27、各方面的要求和指令,不清晰的角色,即使是最有经验的专业工作人员也会感受到种种压力。工作性质既是道义性的也是挑战性的,有可能加重这些工作人员应激。他们经历的应激可以是事后的回忆。通过一定的努力,可以尽量减少应激的影响。,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医护人员的应激 预防和应对方法,应激预防和应对应该包括:机构和个体。无论工作人员还是机构采用预防性的思维都可以预见危机、做好应对准备,而不是当危机出现时简单应对。,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合理安排工作,限制工作时间,每天不超过8小时 定期转换工作岗位,由高应激岗位转换 到低应激岗位从现场转到常规岗位 在可
28、能的情况下离开现场进行短暂的休息,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与同事谈论对所见所闻和从事工作的感受与同事结伴,这样可以互相关照经受的应激,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参加纪念活动、典礼及用其它方式表达情感,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平衡的生活方式 喝充足的水并进食有益健康的食品(如新鲜的水果及能提供能 量的食品) 保证充足睡眠和休息,尤其是在长时间的工作岗位上。,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在可能时锻炼身体,伸展肌肉。,2006年3月
29、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采用减少应激的技术深呼吸、使自己平静及慢走以减轻身体的紧张。休息时进行体育锻炼、阅读、听音乐、洗澡、与家人通话,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在适当的时候与同事谈论情绪和反应,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自我发现练习辨认应激反应的早期预警症状。 理解专业帮助和朋友关系的区别。 当个人的体验影响工作时,要加以识别。,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在单位的支持,领导的关怀,生活和安全的保障是至关重要的因素。,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在单位应确立应对计划 定期评估工作人员的
30、功能。 使工作人员在低、中、高等不同应激水平的工作岗位间轮换。 鼓励休息,有离开工作的时间安排。,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宣教应激的症状,体征和应对措施。 及时通报情况,让大家心中有数。 制定工作人员的退出计划,让他们有机会汇报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对他们工作的给予正式认可。,受灾人群,亚健康状态,ASD,焦虑,酒药依赖,自杀,抑,郁,PTSD,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麻疹、天花、结核、猩红热、霍乱、鼠疫、小儿麻痹症、白喉、流感、艾滋病、非典其中的每一种传染病都曾经夺去过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但每一次取胜的都是人类。我们只有面对非典,战胜非典,并为今后与新型传染病的斗争做好思想和技术上的准备。,人类一直不断面临各种传染病的侵袭,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小结,面对非典流行,所有人都会有应激反应,这是正常的。大多数人会逐渐减轻。少数人群因不能承受而出现心理问题,需要心理干预。 参加SARS工作的医护人员面对多重的压力,更要注意保护他们的心理健康。,2006年3月2日,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谢谢 Email: http:/网站名称: 中国心理治疗师 网络实名:心理治疗师,2003-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