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理学绪论,绪 论,一 、病理学的概念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转归,从而阐明疾病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病理学的任务,病因学(etiology): 疾病的原因,内外因相互关系。发病学(Pathogenesis): 即在病因的作用下,导致疾病发生的具体环节、发展 机制和过程。 病理变化(pathological change或lesion): 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 构的变化及引起的临床表现。转归: 疾病的发展规律和结局。,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各学科的交汇点 在医学诊断中具有权威性的最终诊断医学科学研究的重要支撑点,三
2、、病理学的研究内容,总论(general pathology): 共性规律病理学 各论(systemic pathology): 特殊规律,四、病理学的研究对象,人体病理学的研究对象 尸检(autopsy) 活检(biopsy) 细胞学检查(cytology)“ABC”实验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动物实验(体内)组织和细胞培养(体外),五、病理学的观察方法和新技术,大体观察组织和细胞学观察超微结构观察组织和细胞化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流式细胞术图像分析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六、病理学发展简史,第一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萎缩、肥大、增生、化生,适应细胞,变性,正常细胞,细胞死亡
3、,坏死、凋亡,可逆性损伤的细胞,第一节 适应(adaptation),概念:细胞、组织、器官能耐受内外环 境中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而得以 存活的过程。在形态上表现为: 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一、萎缩(atrophy),概念: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和 器官体积的缩小。常见部位:脂肪肌肉骨骼中枢神经生殖器官,一、萎缩,原因:生理性萎缩: 老年性萎缩病理性萎缩全身营养不良性萎缩压迫性萎缩废用性萎缩去神经性萎缩内分泌性萎缩缺血性萎缩,一、萎缩,病理变化肉眼:体积缩小重量减轻包膜皱缩色泽变褐血管迂曲,一、萎缩,病理变化镜下:实质细胞数量减少实质细胞体积变小胞浆内脂褐素沉积间质细胞不变或增多(假性肥
4、大),二、肥大(hypertrophy),概念: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分类:生理性肥大病理性肥大代偿性肥大内分泌性肥大,三、 增生(hyperplasia),概念: 实质细胞数量增多称之为增生, 可导致组织、器官体积增大。分类:生理性增生病理性增生激素性前列腺增生、地方性甲状腺肿代偿性肝切除后修复性伤口愈合炎症性炎细胞、纤维组织、病变组织增生,四、 化生(metaplasia),概念: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转化为另一 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的过程。(一)上皮细胞的化生: 鳞状上皮化生 腺上皮化生(二)间叶组织化生: 骨化生 软骨化生,子宫颈鳞状上皮化生,第二节 细胞、组织的损伤,一、原因: 缺氧、
5、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生物因子、营养失衡、内分泌因素、免疫反应、遗传变异、衰老、社会心理、精神因素和医源性因素等。,二、 发生机制,细胞膜的破坏机械、脂酶、缺氧、 药物、免疫、感染活性氧类的损伤作用氧自由基细胞浆内高游离钙的损伤作用缺氧的损伤作用化学性损伤 遗传变异,(一)、 变性(degeneration),概念:细胞或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发生障碍所致的某些可逆性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浆内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原有物质的异常增多,并伴有功能下降。,1、细胞水肿(cellular swelling),原因:缺氧缺血 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少电离辐射 钠泵功能受损害 细胞内钠水增加 细胞水肿 (严重
6、时为水样变性) 好发部位:心、肝、肾等实质细胞,1、细胞水肿,病理变 化:肉眼:包膜紧,颜色苍白,失去光泽镜下:体积增大胞浆内颗粒胞浆疏松胞浆透明电镜下: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1、细胞水肿,结局原因去除,恢复正常原因持续或加重,坏死,2、脂肪变性(fatty degeneration),概念:除脂肪细胞外的细胞浆中出现中性脂肪称为脂肪 变性。原因:摄入过多或脂库动员缺氧、感染、中毒营养不良,嗜脂物质缺乏好发部位:肝细胞、心肌组织、肾小管上皮,(1) 肝脂肪变性,肉眼:肝体积增大颜色变黄切面油腻感苏丹染色呈红色 镜下:细胞内大小不等空泡,圆形,界限清楚,核可偏位。,(2)心肌脂肪变性,原因:缺氧
7、严重贫血感染白喉中毒磷、砷、四氯化碳等,( 2 )心肌脂肪变性,肉眼:严重贫血时,乳头肌处(左室的心内膜下)出现成排的黄色条纹,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排列,形似虎皮斑纹,故有虎斑心之称。中毒时, 心肌均匀变浊、 略呈黄白色。镜下:心肌细胞内出现细小,呈串珠状排列的脂肪空泡。,(3)肾脂肪变性,见于 缺氧、严重贫血、中毒、肾炎。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漏出的脂蛋白导致脂肪变性。,3、玻璃样变性(hyaline degeneration),见于细胞内、结缔组织、血管壁,呈现均质、粉染、毛玻璃样半透明的蛋白蓄积。又称为透明变性。,(1) 细胞内玻璃样变,概念:细胞浆内蓄积的异常蛋白质,形成 均质、红染的近
8、圆形小体。肾小管上皮内透明变性,实质是血浆蛋白浆细胞内透明变性,Russell小体,实质是免疫球蛋白肝细胞内透明变性,Mallory小体,实质是角蛋白,(2) 结缔组织玻璃样变性,胶原纤维老化,瘢痕形成。肉眼:呈灰白色、均匀半透明、质地硬韧、缺乏弹性。镜下: 纤维细胞明显变少,胶原纤维变粗、融合成半透明均 质、粉色或红染、索、片状的结构。,(3)细动脉壁玻璃样变性,多见于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主要累及细小动脉,如肾入球小动脉、脾中央动脉、视网膜动脉。表现为均质红染的血浆蛋白沉积。,4、粘液样变性(mucoid degeneration),概念:组织间质内出现粘多糖和蛋白质的 蓄积称为粘液样变性。
9、 病变:间质病变处疏松,见染成灰蓝色的 粘液样基质,其中散在多突起的星 芒状纤维细胞。原因:恶性肿瘤、风湿病、甲状腺机能低下。,5、淀粉样变性(amyloid degeneration),概念:细胞外间质内尤其是小血管基底膜处 出现蛋白多糖复合物蓄积,呈淀粉 样呈色反应,称为淀粉样变性。原因:原因不明,可能为免疫球蛋白轻链沉 积。,5、淀粉样变性,病变部位全身性全身各处小血管壁局部性皮肤、结膜、呼吸道、膀胱、胰岛、 恶性淋巴瘤、神经内分泌肿瘤光镜:HE染色为淡红色均质状物质,刚果红染色 为红色电镜:细丝状平行排列,中等电子密度,6、病理性色素沉着,概念:有色物质在细胞内外的异常蓄积。内源性色素
10、: 含铁血黄素、胆色素、脂褐 素、黑色素外源性色素: 炭尘、纹身所用的色素,色素 来源 HE染色含铁血黄素 铁蛋白微粒集结而成的色 棕黄色,颗粒 素颗粒,巨噬细胞内形成 大小不一 胆红素 巨噬C内形成的HB衍生物 黄褐色,小颗粒 团块状脂褐素 细胞内自噬溶酶体,不溶 黄褐色,细颗粒状 性残存小体。黑色素 黑色素细胞产生 棕(深)褐色细颗 粒状,大小不一致,7.病理性钙化,概念:在骨和牙齿外的其他组织内有固体钙盐沉着, 称为病理性钙化。病变:HE染色呈蓝色片、块状结晶分类:营养不良性钙化:继发于变性、坏死、异物转移性钙化:各种原因导致的高血钙所致,(二)细胞死亡( cell death),概念:
11、细胞因严重损伤出现代谢停止,结 构破坏和功能丧失等不可逆变化称 细胞死亡。 包括坏死和凋亡两大类。,凋亡,坏死,1、坏死 ( necrosis),概念:指活体局部细胞的病理性死亡,以脂膜 溶解、结构自溶并继发炎症反应为特征。病变:肉眼局部温度下降丧失光泽,表面污秽疼痛消失血流终止,脉搏消失切割回缩不良对刺激无反应,1、坏死 (necrosis),镜下:细胞核的改变核固缩(pyknosis):核体积缩小染色质浓缩,染色加深。核碎裂(karyorrhexis):核膜破裂,染色质崩解为浓染的碎片,分散在胞浆中。核溶解(karyolsis):DNA分解,失去对染料的亲和力, 染色变浅, 核仅见轮廓甚至
12、完全消失。细胞浆的改变:嗜酸性变,细胞膜破裂,细胞溶解。间质的改变:基质崩解,胶原断裂、液化。,1、坏死,类型: 凝固性坏死(coagulation necrosis)干酪样坏死(caseous necrosis)坏疽(gangrene )液化性坏死(liquefaction necrosis)纤维素样坏死(fibrinoid degeneration)部位:多见于心、肝、脾、肾。,干酪样坏死(caseous necrosis),为彻底的凝固性坏死,结核病灶的特征性病变。组织结构完全崩解,核碎片全部消失,形成红染、均质、细颗粒状、无定形物质。周围可见结核结节。,结核病之干酪样坏死,坏疽(gan
13、grene ),概念:大块组织坏死后继发不同程度的腐败菌 感染称为坏疽。类型: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气性坏疽,a)干性坏疽,条件:动脉供血阻断,静脉回流正常, 见于体表部位:肢体末梢,下肢多见病变:黑、缩、臭、分界清后果:发展较慢,危害较轻,b)湿性坏疽,条件:动静脉同时受阻,见于与外界相通的 内脏部位:肺、肠、子宫病变:黑、绿、肿、臭,分界不清后果:发展迅速,全身中毒,危害严重,)气性坏疽,为湿性坏疽的一种特殊类型。继发于深在的开放性创伤合并气性荚膜杆菌感染。坏死组织经细菌分解产生大量气体,坏死组织呈蜂窝状,按之有捻发音。气性坏疽发展迅速,毒素吸收多,后果严重,需紧急处理。,2)液化性坏死(liq
14、uefaction necrosis),概念:坏死组织发生酶性分解而变为液态。部位:好发于蛋白质少、脂质含量多的器官, 如脑和脊髓 ; 产生蛋白酶多的组织, 如胰腺。 类型脓肿脑软化灶或囊腔脂肪坏死,3)纤维素样坏死 (fibrinoid degeneration),概念:结缔组织中的胶原纤维发生断裂崩解形成 细丝、颗粒状、红染、无结构物质,形态 类似纤维素,称为纤维素样坏死。部位:结缔组织、 小血管壁原因:急性风湿病、结节性动脉周围炎成分:胶原纤维的退变,肿胀及崩解。免疫球蛋白沉积。血液中滲出的纤维蛋白。,坏死的结局,1)诱发炎症反应2)溶解吸收3)分离排出糜烂:局限于表皮和粘膜层溃疡:深达
15、皮下和粘膜下层空洞:坏死物经管道排出,留下的空腔窦道:盲性管道瘘管:两端开口,坏死的结局,4) 机化(organization)由新生的肉芽组织吸收和取代坏死组织(或其它异物如血栓等)的过程称为机化,最后成为瘢痕组织。5) 包裹坏死灶如较大,由周围新生结缔组织加以包绕。6) 钙化坏死组织中出现钙盐沉积(营养不良性钙化),2、 凋亡 (apoptosis),概念:基因调控下的机体内单个细胞的主动 死亡过程称为凋亡。生理作用机体正常组织的更新胚胎发育与指趾形成免疫系统的克隆选择衰老、突变、感染细胞的清除,2、 凋亡,病理作用 先天性畸形 自身免疫病 肿瘤发生,2、 凋亡,病变单个细胞死亡细胞核DN
16、A有序降解核染色质边集,半月状积聚,长梭状突出凋亡小体形成细胞膜、核膜完整无炎症反应,2、 凋亡,基因调控诱导基因:p53、bax、Fas抑制基因:bcl-2、ras,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repair),概念: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后,机体对所形成 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称为组织修复。再生性修复:组织损伤由与损伤组织结构功能相同的组织修 复者称再生性修复或完全性修复。瘢痕性修复:组织损伤由与损伤结构功能不同的血管和纤 维结缔组织修复者称瘢痕性修复或不完全性修复。,第一节 再生性修复,一、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 (一)不稳定细胞: 这一类细胞在一生中不断地进行增生,以代替衰亡和破坏的细胞
17、。表皮细胞小血管成纤维细胞 呼吸道、消化道粘膜被覆细胞生殖器官管腔的被覆细胞淋巴、造血、间皮细胞,一、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二)稳定细胞: 这类细胞保留着潜在的再生能力,当组织遭到破坏时,则表现出较强的再生力。 肝细胞胰腺细胞涎腺细胞内分泌腺细胞汗腺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骨细胞软骨细胞(较弱)平滑肌细胞(较弱),一、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三)永久性细胞 此类细胞无再生能力或再生能力极弱,损伤后成为永久性缺损,代之以瘢痕修复。神经细胞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二、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一)上皮组织的再生1、被覆上皮再生 鳞状上皮缺损时,由创缘或底部的基底细胞分裂增生,向缺损中心移动,先形成单层上皮
18、,以后增生分化成鳞状上皮。粘膜上皮(胃肠)缺损时:基底细胞立方细胞柱状细胞。,2、腺上皮再生,普通腺体再生基底膜未破坏残存细胞腺体恢复基底膜破坏 难以再生。肝细胞再生网状支架完整,恢复正常。网状支架塌陷 ,胶原化,结节状再生,(二) 纤维结缔组织的再生,静止状态纤维细胞,未分化间叶细胞,成纤维细胞,纤维细胞,分泌胶原,(三)软骨再生,软骨膜细胞 类成纤维细胞 软骨基质 软骨母细胞 软骨细胞,分泌,成熟,(四)骨再生,见骨折愈合,(五)血管再生,1、毛细血管的再生基底膜分解内皮细胞:分裂增生幼芽内皮条索(实心) 血流冲击管腔新生的毛细血管网 改建 小动脉、静脉2、 大血管的修复大血管离断后,手术
19、吻合两端内皮细胞分裂互相连接恢复内膜光滑性肌层不易再生,结缔组织连接瘢痕修复,(六) 肌组织的再生,骨骼肌:肌膜完整,肌纤维未完全断裂,可 完全再生。肌膜破坏或完全断裂, 形成肌蕾,由瘢痕修复。平滑肌:小血管壁平滑肌经未分化间叶细胞分 化、再生。 大血管壁及胃肠道平滑肌由瘢痕修复。心肌:几乎不能再生,由瘢痕修复。,(七)神经组织再生,神经细胞(脑、脊髓)破坏后不能再生,由周围的神经胶质细胞及其纤维填补而形成胶质瘢痕。外周神经受损后,若与其相连的神经细胞存活,则可完全再生。,二、损伤处细胞再生与分化的分子机制,(一)、与再生有关的几种生长因子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PDGF):成纤维细胞、平滑
20、肌细胞、 胶质细胞、单核细胞2.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FGF):内皮细胞、其它间叶细胞3.表皮生长因子( EGF):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胶质细胞 平滑肌细胞4.转化生长因子( TGF):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内皮细胞6.细胞因子(cytokines):IL-1 TNF可刺激成纤维细胞再生。 TNF可使内皮细胞再生。,(二)、抑素与接触抑制,1.抑素抑素具有组织的特异性,任何组织都可产生一种抑素抑制本身的增殖。常见抑素:表皮抑素、干扰素-、TGF-、PGE2 2.接触性抑制细胞生长过程中相互接触,则生长停止,称生长的接触抑制。细胞间的缝隙连接也通过细胞间通讯
21、,参与接触抑制。,(三)、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xtrix,ECM)在细胞再生中的作用,胶原蛋白支架蛋白多糖代谢粘连糖蛋白粘附、伸展、移动 (Fn、Ln),第二节 瘢痕性修复,一、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概念: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及成纤维细胞构成的幼 稚结缔组织。 形态:柔软湿润,富于血管,似鲜嫩的肉芽。 成分: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炎性细胞,肉芽组织的结构,渗出坏死层肉芽层瘢痕层,概念:,肉芽组织的作用及结局,作用:填补缺损机化血栓和血凝块抗感染及保护创面 结局:血管幼稚 成熟 减少成纤维细胞 纤维细胞 玻璃样变性,瘢痕形成,二、瘢痕组织(sca
22、r),作用和危害 有利结局填补缺损,连接伤口,保持器官完整性增强抗拉力,保持器官组织的坚固性 不利结局瘢痕收缩,导致关节挛缩,管腔狭窄瘢痕粘连,器官粘连,功能受阻器官硬化瘢痕疙瘩,概念:由肉芽组织成熟转变而来的老化阶段的 纤维结缔组织。,第三节 创伤愈合(wound healing),概念:机体遭受外力作用,皮肤等组织出现离断或缺损后的愈合过程。一、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伤口的早期变化伤口收缩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表皮及其他组织再生,二、 创伤愈合的类型,1、一期愈合(healing by first intention)伤口条件: 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 对合严密 (经粘合、缝合)。
23、愈合时间:表皮再生在24-48小时内将伤口覆 盖,5-6天胶原纤维形成(拆线), 2-3周完全愈合。结局:瘢痕小,不影响功能 。,2. 二期愈合(healing by second intention),伤口条件:缺损较大,边缘不整,无法整齐对 合,伴有感染或异物愈合时间:数周至数月结局:瘢痕大,明显影响功能,3痂下愈合(healing under scar),伤口表面的血液、渗出物、坏死物质干燥后被形成黑褐色硬痂,在痂下进行上述愈合过程,待上皮再生完成后,痂皮脱落。 痂下愈合的时间通常较无痂者长,痂皮下如有细菌感染时,不利于愈合。,三、 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全身因素:年龄营养局部因素:感染、异物、死腔局部血液循环神经支配电离辐射,第四节、骨折愈合,血肿形成纤维性骨痂形成骨性骨痂形成骨痂改建,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及时、正确的复位及时、牢靠的固定早日进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