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分析诗句的意境(2004-04-17 15:18:42)意 境 是 古 代 诗 人 创 作 时 孜 孜 以 求 的 形 象 , 写 景 诗 , 意 境 就 是 融 入 了作 者 情 感 所 构 造 的 人 化 环 境 。 清 代 王 国 维 人 间 词 话 专 论 了 “境界 ”。 “词 以 境 界 为 最 上 , 有 境 界 则 自 成 高 格 , 自 有 名 句 ”。 还 认为 “境 界 非 独 景 物 也 , 喜 怒 哀 乐 , 亦 人 心 中 之 境 界 , 故 能 写 真 景 物 , 真感 情 者 , 谓 之 有 境 界 , 否 则 , 谓 之 无 境 界 。 ”故 诗 词 的
2、意 境 实 含 意与 境 两 个 因 素 。 因 而 品 味 诗 词 意 境 也 必 须 从 这 两 个 方 面 入 手 。一 、 意 境 意 境分 析 意 境 就 是 寻 景 、 探 情 的 过 程 。 由 外 化 可 观 之 景 捕 捉 内 在 虚 化 之情 。 各 种 风 格 的 诗 句 意 境 便 不 同 。 一 类 境 意 ( 情 )山 水 诗 自 然 、 平 淡 闲 适 、 愉 悦婉 约 词 清 空 、 绮 丽 哀 愁 、 惆 怅 、 伤 痛例 : “细 雨 鱼 儿 出 , 微 风 燕 子 斜 ”( 自 然 之 境 , 闲 适 之 情 )“宝 帘 闲 挂 小 银 钩 ”( 清 空
3、之 境 , 落 寞 之 情 ) 二 类 境 意 ( 情 )边 塞 诗 雄 伟 、 粗 犷 豪 迈 、 高 亢豪 放 词 雄 健 、 阔 大 悲 凉 、 旷 达例 : “落 日 照 大 旗 , 马 鸣 风 萧 萧 ”( 粗 犷 之 境 , 豪 放 之 情 )“青 山 遮 不 住 , 毕 竟 东 流 去 ”( 雄 放 之 情 , 乐 观 之 情 )二 、 分 析 : 寻 景 构 境 析 情分 析 诗 句 的 意 境 , 应 把 握 “三 部 曲 ”: 、 寻 景 : 寻 找 写 了 哪 些物 ? 、 构 境 : 这 些 构 成 了 怎 样 的 画 面 ? 、 析 情 : 这 个 画 面 渗 透 出
4、 怎样 的 情 调 ? 分 析 意 境 最 终 归 到 “情 ”( 志 ) 上 。例 : 分 析 苏 轼 南 乡 子 送 陈 述 古 中 画 线 句 的 意 境 。回 首 乱 山 横 , 不 见 居 人 只 见 城 。 谁 似 临 平 山 上 塔 , 亭 亭 , 迎 客 西 来送 客 行 。 旧 路 晚 风 清 , 一 枕 初 寒 梦 不 成 。 今 夜 残 灯 斜 照 处 , 荧 荧 , 秋 雨晴 时 泪 不 晴 。析 : 抓 住 “荧 荧 ”残 灯 和 “泪 不 晴 ”, 描 绘 了 秋 雨 乍 停 之 夜 , 诗人 在 朋 友 别 离 后 残 灯 明 灭 中 眼 泪 涟 涟 的 情 景
5、, 表 达 了 挚 友 情 深 而 别 后 的孤 寂 伤 感 情 怀 。 如何鉴赏诗歌的意境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98如何鉴赏诗歌的意境师蕾第一,要善于展开联想与想像的翅膀联想与想像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诗歌鉴赏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现象就是读者、鉴赏者发挥了其联想与想像力的结果。没有想像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像思维。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刺勒歌),读到这句诗时,我们自然会在脑海里想像成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的全景图,这是一种再造想像。然而
6、不止于此,读此句诗,我们也不难想像到,在无比壮阔的自然美的面前,作为自然之子的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劳动,是何等的欢乐和美好!这句诗又是一首多么快乐而又优美的草原牧歌!这“人”的内容在诗中是没有的,这是在诗歌鉴赏中的创造想像的表现。如此吟诵着这诗句,读者就仿佛被带入神奇美丽的北方大草原,领略千里草原、牛肥羊壮的绮丽壮阔的美;审美的主客体有机地融和在一起,人和自然达到了最美妙的和谐。第二,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客观物象)。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
7、,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曲中的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机地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却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成为元曲中
8、的绝唱。第三,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在诗歌鉴赏中如能充分地把握住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形象,则能有助于进入诗歌的意境。 “诗而有境有情,则自有人在其中”(围炉诗话),这个人便是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形象,所谓“风格就是人” 。所谓“诗品出于人品” 。我国历代诗论都非常重视和强调人品与诗品的关系,一个成熟的伟大的诗人,其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就是他的人格的自我写照。这里,我们可以从毛泽东的咏梅词和陆游的咏梅词的比较中深入地认识这一点。毛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陆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9、。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在毛词中,借梅作喻,树立起了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的英雄形象,创造出了时代先驱者的崇高意境,而在陆词中,虽表现了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但只是封建士大夫作个人奋斗,遘悯受侮后的哀怨牢骚,顾影自怜,孤芳自赏,流露着伤感,表现出脆弱。同是咏梅,为什么创造出了两种迥然不同的意境?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不同,所站的立场不同,诗人的心胸气度不同,品格修养不同,审美标准不同,结果诗篇的意境也便不同。原作者:师蕾如何挖掘教材名篇中艺术美的意境钱华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性反映的产物。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美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偏重于再现的叙事类,二是偏于表
10、现的抒情类。偏于再现的叙事类艺术,侧重于客观具体地描写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着力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典型。例如忠贞刚烈的刘兰芝、命运凄惨的琵琶女、爱财如命的葛朗台、愚昧麻木的祥林嫂等等,对这些形象的把握,可以调动学生的同情、厌恶、赞美等情绪,自然地与过去的经验经历联系起来,使审美主体(学生)沉浸在浓烈的情绪氛围之中。偏于表现的抒情类艺术,一般没有情节描绘和性格刻画,而是侧重于作家主观情志的抒发,以创造真切感人的艺术意境为目的。本文重点想就某些偏于表现的艺术名篇如何从艺术美意境挖掘的角度来简要谈一些教学体会。挖掘意境首先是要善于挖掘形神兼备的艺术形象。因为这是作家创造意境的基础,生动传神的艺术形象可
11、以是一物之动,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所言的“春意”本是不“闹”的,然而红杏爬满“枝头” ,便仿佛显出“闹”意来,所以正是这一“闹”字使形象生动传神, “境界”全出。其它诸如“云破月来花弄影” 、“春风又绿江南岸” 、 “数只船横渡口”等均有异曲同工之妙。对这些几经锤炼或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匠心独运的动词,我们很有必要仔细揣摹,才能让学生体会所传之神。传神之形象也可以是一物之形。如刘禹锡写莲“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不仅形态逼真,更重要的是写出了莲的内在神韵来。以形写神,突破一览无余的有形实体的局限,创造出蕴蓄深厚的景外之意,味外之旨。如果我们能通过“形”的分析使学生领悟到
12、深刻的哲理与无穷的意趣,才真正了解了作品的神韵。其它,诸如朱自清笔下的白杨树,壶井荣的蒲公英等都可以通过由形及神的分析,去把握美的意境。当然形象的生动传神不仅止于一物之动,一物之形,还有可能是作品所营造的画面具有令人怦然心动的效果。这主要是作家把他的立意与所描写的物象进行完美的组合。所以对于此类作品,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组成画面的各意象所包含的意蕴,再现它们组合所营造的画面,提示渗透于其中的物象的立意。例如过故人庄诗人选择的意象有绿树、青山、场圃、桑麻、酒、菊花和一对友人。这些意象均是农村田园中常见的,最能体现田园生活的朴实的美来,经过诗人的排列组合,在我们面前就展现了一幅熔自然美、生活美、
13、友情美于一炉的朴实田园生活画。透过这幅画面,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内心世界的朴质和谐与安宁。作家总是要寄“意”寓“境”之中的,总力图能找出神形兼备的艺术形象,我们只要把握住那活脱脱的形象、画面,总是能挖掘出作家所要寄寓的无限深广的社会现实生活的神髓韵味。其次,要善于挖掘能融“情”与“理”为一体的“意” , “意”是作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必然包含着作家浓郁的感情浆汁的。只有当这“意”符合“情”(与人民、与时代相通的感情)与“理” (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在作家头脑中的正确反映)统一这一条件时,作品的意境才能开拓得更为深远。因此,优秀的作品总是情与理的完美统一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扣住读者的心弦,激起他们
14、的艺术联想,进入广阔的艺术天地。例如李白的静夜思短短 20 个字,却开拓了一个广阔深远的意境,这里除了形神兼备外,更重要的在于“情”与“理”的统一了。又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诗人用“冰心” “玉壶”这两个简单意象叠加起来表现自己对洛阳亲友的真挚感情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纯洁的情操。而这种感情正是基于作家对现实生活的正确认识之上的。如果我们能这样去挖掘,同样能理解美的意境。此外,作家在创造开拓意境时,总是从无限广阔的艺术天地中寻觅最能表情达意的艺术语言,如各种表现手法、修辞方法的使用。我们若能从艺术手法着眼,必能有助于意境的深刻挖掘,下面略举几例。从摹形、绘色、绘声的表现手法中挖掘意境美。
15、眼睛耳朵是人类的两种主要的审美感官;形体、色彩和声音是构成形式美具有审美意义的三种自然属性。注重培养学生具有音乐感的耳朵与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很为重要,这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贯穿渗透。例如茅盾名篇风景谈中总共展示了六个画面,几乎每个画面都能构成一幅绝妙的艺术作品。如第一个画面“沙漠驼铃” ,这里有构成形体美的线条:地平线上的“黑点” 、 “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 、 “昂首阔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 ;有构成色彩美的颜色的和谐搭配:在“纯然”“茫茫一色”的沙漠里,一队黑色的骆驼,一杆长方形猩猩大旗,这种形态(点线面) 、这种色彩(黄红黑)组合成的画面的确是庄严与妩媚,确实能体现出“风景”的特有
16、内涵来。绘声是对音响的描写。比较简单的天籁之声,可以直接摹拟。比如“萧萧”像马鸣, “唧唧”之像机杼声, “嘀嗒嘀嗒”为时钟声,但有些声音专用象声词或简单的形容词却不足以表现其精妙,特别是音乐声,是故诗人或作家常借助于贴切奇妙的比喻加以摹拟。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琵琶女的精湛奏技,第一句用急雨比喻粗弦的低细绵密。当粗细弦交错杂弹时,音响互为补充,使人听起来象大大小小的珠子在玉盘滚动,清脆悦耳。 “间关”两句形容琵琵声一时象莺语从花底下发出来宛转流畅,一时象缓慢的泉水在冰下暗流,幽咽低沉。接着声音变得又像冰泉水那样冷涩。到后来,弦丝似乎凝住不动了。令人沉闷的静寂过后,突然迸发的乐声像是银瓶顷刻破裂
17、,水浆迸射;又像是铁骑突出,刀枪齐鸣。诗人写到这里,真是将音乐与诗融成一体,演奏者沦落天涯如泣如诉,如怒如慕的情思与诗人同情她的不幸遭遇的痛楚心情,全部通过音乐把诗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时若能结合音乐教学把琵琶行的音乐带进课堂,不仅让同学们有机会感受到古典的高雅艺术,了解祖国文化的精髓,同时又把诗人所寓以的感情挖掘出来,可谓一举两得。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为了体现出故都秋之“清” 、 “静” 、 “悲凉” ,只选取了皇城人海中一栋破屋,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 “看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底下,朝东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
18、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到十分的秋意。 ”寥寥数语,从形、音、色三方面来描写院中见到的景象,渗透了浓浓的秋意。从作者虚实隐现的艺术处理中挖掘意境美。实是直接性的形象描绘,虚是间接性的内在寓意,实中有虚,虚处见实,虚实并生,相得益彰,就能通过有限的个别形象开拓无限深厚的“意境”来。巴金的灯中,由眼前的灯到回忆中的灯,是实写,以露为胜;而“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但是看见灯光,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俳徊,它被噩梦引入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 ”这几句由实转虚,把眼前之灯虚化,从而提示了“灯”的储蓄内涵来,突出其象征义,就是以隐为主。文章又继续出发,虚写古代神话,实写现代故事,这样虚
19、实相映,古今参照,使文章内容显得更为深刻。从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中挖掘意境美。最佳的修辞方式适合最好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荷塘月色中通感、比喻使意境更显素淡朦胧;天山景物记中映衬手法的运用,直到烘云托月之妙;回环动听的叠字,在许多诗文中广泛运用。朱自清散文中就爱用叠字,古典诗词中则运用更广,它或能造成一种走月流云的音韵美,或能造成一种反复回环的抒情气氛,挖掘此中真意,更能领悟意境之妙处。其它如排比、双关、对偶、夸张等均能从不同方面挖掘出无限的意境来。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对意境的开拓艺术颇丰,不仅有通感、比喻、拟人、叠字等修辞手法,还通过动与静的映衬来丰富意境内涵。先以文眼“这几天心
20、里颇不宁静”来提示全文之旨。接着写小路的“静” ,月色朦胧的“静” ,以此反衬心里的颇不宁静。继而又写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 ,突出荷塘月色的“静” ,联想到江南采莲的“热闹” ,含蓄揭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作者于动与静的艺术手法的运用与处理之中,通过生动传神的艺术形象,表达出自己对现实强烈不满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又是与这样的规律联系在一起的,现实的罪恶愈重,人们对罪恶的仇恨愈深,对幸福、安宁的向往也就愈强烈。可见,分析各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必能有助于挖掘出广褒深远的意境来。综上所述,只要我们在对作品形神兼备,情理统一分析的基础上,再从艺术手法运用上进行挖掘,必能让学生感受到境界明
21、晰而意趣无穷的美的意境,醍醐灌顶似地领受美学教育谈诗歌意境的欣赏谈诗歌意境的欣赏山东垦利一中 魏名宝 诗歌,是通过形象思维,用凝练、形象和有韵律节奏的语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学形式。优秀的诗歌,形象鲜明具体,意境深邃阔大,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诗歌的赏析,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诗歌赏析是一种艺术认识活动,始终伴随着活生生的形象和内心的情感反应。因而,赏析诗歌的意境,必须把握艺术形象,领悟诗人的情感。诗歌最具抒情性和形象性。抒情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方式又可分为叙事抒情、借景抒情、借联想抒情、类比抒情等。可见,抒情总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而诗的形象塑造
22、与意境的开拓紧密关联,通过描绘形象创造意境,表现主题。所谓意境,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强烈的感情与生动的客观事物契合交融,从而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往往以精练的语言,创造出鲜明、独特、内涵深远的意境,去反映生活,感染读者,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诗人正是借助“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一艺术形象,看似平淡无奇的描绘,却把那种田园情趣,闲适恬淡之情,淳朴诚挚的情谊溢于言表,呼之欲出,与恬静秀美的风光融成一片。这种景与情的融合,便构成了诗的意境,所以读诗要从把握诗的艺术形象入手,进入诗人的情感世
23、界。那么,如何把握诗歌的艺术形象呢?具体地说,把握艺术形象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抓住画面,二是抓情感。下面举两例加以分析。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重点描绘了两幅画。一幅是上阕所写与情人话别时的情景,寒蝉、长亭、烟波、幕霭,构成了一种悱恻凄哀的气氛,烘托出“帐饮无绪” ,奈何“兰舟催发”以及“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的那种离别时的无限惆怅而又难舍难分的心情。这是实写。另一幅是诗人想象别后伤离的情景。特别是“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那景那情,更是凄楚哀婉,这是虚写。这首诗由实而虚,以虚衬实,层层深入,尽情铺陈,情景交融,把离情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再如杜牧的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
24、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中前两句描写的是一幅江南春色画。千里江南,处处是莺歌燕语,处处是绿叶红花,处处是水村山郭,在熙和的春风中,还有随风招展的酒旗,这是置身于江南所能耳闻目睹的一片春光明媚,生机盎然的景色。这也正是整个江南春色的缩影。这两句诗共写了七件事物: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这七件事物有的是从听觉上感受,有的是是从触觉上感受的,有的从视觉上感受的。多角度的描写景物,形成一种立体感,构成诗歌的艺术境界。七件事物颜色、情状各异,都和题目“江南春”相适应,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后两句写掩映于蒙蒙春雨中的寺院、楼台,似乎仍是在描述江南春天的景色。这些寺院楼台,穿插于水村山郭和红花绿叶之中。这里的“烟雨”笼罩的不仅是寺院楼台,也笼罩着水村上郭,红花、绿叶、酒旗,使江南春色呈现出烟雨迷茫的神秘美。通篇写景,但实际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诗人借“四百八十寺”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这么多的寺院,它们需要多少民脂民膏才能建造起来啊!抒发了兴亡之感。这首诗词采清丽,画面鲜明,在旖旎、凄迷的机关暖色中富有委婉的讽喻,表达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流露出对时事的忧伤。总之,赏析诗歌,就要对诗中典型的画面,炽热的激情进行描绘和渲染,再现艺术形象,剖析感情,欣赏诗歌的意境,准确把握诗的主旨、风格,品味遣词用语几表达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