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后进”学生的转化即使是莫些教育者心目中一无是处不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着美好道德萌芽,因此,对后进学生的成功转化,与其说是教师向他们灌输即使是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的灌输,不如说是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有缺点的一个好人的道德自信。“后进生”产生的主要原因:一、家庭方面的原因1、教育方法不当。要么是溺爱,让孩子从小就在百依百顺的“ 温柔 ”种 习惯于“朕即真理”;要么是粗暴,使孩子在呵斥和棍棒中学会仇视一切“ 教育” ;要么就是放任,孩子在 “自由”中疏远了棍棒也疏远了感情,养成了懒惰也养成了散漫。2、家长行为不正。 “家 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2、 已是人人都懂得道理,但为数不少的“第一任老师” 却不知不 觉地以自身并不美好的言行影响着孩子。胸无大志,工作懒散,趣味低级,生活平庸,言谈粗俗,热衷赌博,沉迷色亲,如此等等都是在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3、家庭离异。真诚和睦的家庭,不但是孩子生活的温馨港湾,而且从角度看,更是他们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良好环境。相反,夫妻经常打架吵架,无疑会在孩子心中投下生活的阴影,扭曲他们的道德是非观念。有父母离异而造成的家庭破例,使一些子女失去了应有的家庭温暖和教育,心灵的创伤,感情的失落,畸性的教育,使不少孩子渐渐成为学校中的“后进学生” 。2二、学校方面的原因1、教师的歧视。这是我在一次对“后进学生” 的问卷
3、调查中获得的“惊人 ”发现。相当多的 “后进学生” 诉说,他们从小起就被老师冷落,辱骂,甚至体罚。这种歧视,不一定是教师的自觉行为,但后果却是不但使这些学生丧失了自信更丧失了自尊,更严重的是在他们心中播下了对教师乃至对教育的敌意。2、教学的失误。这主要表现在教师教学的“一刀切” 。“因材施教” 古已有得教学优 良传统,但一些教 师在教学中总习惯于让所有学生“齐 步走” ,不断 积累的学习成绩 差异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沦为“ 后进 ”。3、多次尝试失败。人们常说;“失败为成功之母” 。但对相当多的“ 后进 学生” 而言,失 败是失败之母。面 对他们第一次“失败”,教育者并未予以应有的心灵抚慰和学习帮
4、助,致使沉重的自卑感成了第二次失败的前奏。如此恶性循环,本来可以学得不错的学生,成了教师眼中的“瘟猪子” 。三、个人方面的原因1、街头结交。不正当地交友,因而染上社会恶习,是一些孩子成为“后 进学生” 的重要原因。2、身体壮况。体质较弱或身体方面的疾病,自然会导致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佳,以至成为“后进学生 ”。3、智力状况。个别学生反应迟钝,接受能力较弱,也是他们学习落后的原因。粗略地将“后进学生 ”的成因作了个大致的划分后,在家庭,学校和个人三者中,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原因占主要地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首推家庭。作为教育者,我们在研究“后进学生” 时,3却应该也必须把着眼点放在学校教育方面。在转化“后
5、 进生” 的具体 过程中,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注重感情倾斜。教师对“后进学生” 真 诚的爱,是转化他们的第一剂良药。 “后 进生” 们几乎是从受教育起就伴随着呵斥,嘲笑,辱骂甚至体罚,因此,面对他们,教师应该总是怀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给他们以心灵的呵护,帮助他们树立起人的尊严。特别强调的是,首先这种“爱” 不是故作的特殊的 ”偏爱”,而是自然而然的和其他学生一样平等的爱。不然, “后进生” 仍然会觉得老师对他是另一种形式的”另眼相看 ”。其次,这种“爱”不应该仅仅来自老师,还应来自学生集体,要让“后进生” 感到不但老师没有歧视他,而且同学们也在真诚地尊重他,进而唤起他对集体的热爱之情,并把这
6、种感情转化为上进心。2、换起向上的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这对 “后进生”同样适用。每当感到学生不听话时,就问自己;“ 我的这些 话,是否点燃了他心灵深处向上的愿望和信心?”无数事 实证 明,只有当学生自己有强烈的上进愿望和信心时,他的进步才会出现并得以持久。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 转化后 进生” ,更多的 时候就是不断 设法唤起他向上的信心。3、引导集体舆论。每当读到或听到关于某一位班主任如何如何长期无微不至关心或苦口婆心帮助某一“后进学生” 的经验时,总是纳闷:怎么帮助“后进学生” 成了教 师一人的孤军奋战呢?集体的力量在什么地方呢?事实上,比起教师单
7、枪匹马的操心,学生集体的健康舆论更有利于“后进生” 的 转换。因此,注意尽可能把自己对某一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变成集体对这4个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4、讲究有效办法。这里没有说“科学方法” 而说“有效方法”,当然不是不讲“科学 ”,而是更强调“有效” 。“有效”的方法往往包含有“ 科学 ”因素,但有 时“科学”未必” 有效 ”(比如缺乏可操作性,缺乏具体针对性等等);另外,这里的” 有效” ,还包含有”艺术”的意思(让我们的方法更新颖而使学生容易接受)。总之,转化“后进学生”除了耐心 细 致的思想教育,还 必须“ 十八般武艺”的行为引导,规范甚至要的制约。不同的人,
8、其一生的成功标志不可能一致;同样的道理,对于不同的学生,衡量其成功的标准也不应是同一尺度。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 个性发 展” 理论来看,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 “独一无二”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者的明智,就在于他能从似乎都“差不多” 的学生中,发现每一个人特有的 兴趣,爱好,特向和志向,大胆地让每一个人的才能得到尽量的发展。苏氏并不以及格率和升学率来衡量自己教育工作的成败,他感到满意的是:他的每一个学生都成了全面发展的人, ”合格的公民” ,每一个人都在生活中找到了他的条件许可的合适地位:能够成为科学家的成立科学家,能够成为集体成员的成了有道德有知识的普通劳动者。( 参见 给教师的建议)这里的
9、“ 每一个学生”当然包括我们所说的“ 差生 ”。如果我 们把苏霍姆林斯基 这一闪耀着人性光芒的教育思想用于指导我们的日常学科教学,那么,教室就应该千方百计地让每一位学生在各科学习的阶段都学有所乐,学有所得,不断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识,使所有学生-特别是 “差生”平等地分享学 习成功的 欢乐。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应该尝试着在教学中采用“分层递进5教学法”。所谓“分层递进 教学法 ”,即根据学生不同的学 习基础编成不同的教学组,采用鼓励性、激励性的“ 因材施教”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学习基础上有所提高。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教师教学的艰巨性复杂性大大增强- 每一堂课,须
10、备不同的教案,并且要再一节课内“立体” 操作完成; 对学生而言,这种“分层递进教学” 极大地 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 趣,并增强了他们-尤其是“ 差生 ”的学习信心,从而激 发起所有学生的学 习兴趣;让每位学生都有学习上的成功感,这种成功感又激励着他们学习目标的迈进。就整个班级而言, “分层递进 教学” 促进了班级浓厚学习风气的形成,进而推动整个班风的好转。让每个学生享受成功,使他们从学习中体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快乐,这既是教育者教育艺术的体现,更是充满人性的教育所达到的目的之一-因为“ 正是这 种有所发现的欢乐,正是这种靠着自己努力完成作业的欢乐,乃是人的自尊感的源泉”。(参见:给教师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