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进行法学研究川大讲座记录 邓正来主题发言:今天能来川大讲学,我感到非常荣幸。今天要讲的主题是“如何进行法学研究”,这是个老话题,但是却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重要的问题,值得大讲特讲。我是 2003 年 3 月正式进入“体制”内的,在此之前我没有从事任何教学工作,而是在颐和园后面的住处参加了“六郎庄读书小组”,很是读了一些书,也结识了很多现在都因自己的思想而很出名的学者。进入“体制”的标志是我进入了吉林大学法学院,不过在这之后我仍然享有两项特权:自由决定上什么课,自由决定怎么上课。所以,我的发言就从在吉林大学开设的两门课开始。第一门课叫做“原典精读课”,主要讲授经典的法学著作(原文)。在上课前我
2、会复印相关的原著文件供学生索取,对此有兴趣的学生都可以来拿(不限导师,也不限专业)。但是拿了免费资料的学生必须在上课时翻译这些资料,翻译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允许学生自己带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但是不可以找到译著来抄,也不能交头接耳。在学生们翻译完成之后,我会逐句进行讲解(首先由一个学生就某句话的翻译发言,然后更多的学生进行补充,最后由我来讲解)。我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原著,同时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我每次去吉林大学讲课时会连续讲七天,每天都有这门课,中间没有休息的。读书的人把读书视为休息,所以我的课不会因为节假日而推迟。目前我国法学教育最不好的品格是“大而化之”,写的文章通篇
3、都是大词大话,不讲道理,而且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对外国法学原著及对作者思想言语的误读。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就在于从根基上改变这种不好的现象。说到误读,我可以用哈耶克来做例子。在我国的语境下,哈耶克是反对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的。实际上,哈氏在表述这些观点时是做了特殊限制的。他在著作中就曾提到“在实现人类终极目标这个意义上,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一样的”。那么为什么他是在何种特殊情况下反对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呢?他在著作中是这样说的:如果一个制度一个主义在宣传时说得多美好,做得却是那么糟糕;设定的目标多么崇高,而所做的却与此背道而驰,这种“承诺却不实现”才是我所反对的。以上是根据哈耶克的著作原文得出的结论,我们
4、可以看出他并不是我国学术界所认为的那个彻头彻尾反对社会主义鼓吹自由主义的哈耶克。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在于他们知道对自己的主张和所说的话进行限制,而我国学术界中的很多人恰恰无视这样的限制,进而导致了极大的误读。(板书讲解:以一些英文字词及其翻译为例,意在说明阅读原著时应当逐字逐句地进行认真分析,并批判学术界某些人对形相似意相远的字词作同一理解这一不负责任的做法)在上这门课时,我很直接地告诉我的学生,不要轻信市面上的译本,现在翻译者的水平良莠不齐,外国经典著作的译文里存在很多纰漏。同时,我也提醒我的学生在读原著时要非常认真,逐字逐句地理解,逐字逐句地翻译,这样才可能更加准确地理解原著的真实意思。说
5、到这里,我觉得有必要对我国法学研究进行反思。我就准备“牺牲”自己的一位博士,而且我们也已经谈得差不多了。我让他去研究当前我国的一百位知名法学家,通过收集和阅读他们的作品,统计一下他们看了哪些书,当中又有多少人是看的原著而不是译本。这是非常重要的反思中国法学研究现状的措施,我也想借此提醒一下从事法学研究的诸君,包括在座的以后想从事法学研究的诸君,不管自己在怎么做学问,学问做得怎样,都会有人盯着呢。读书人读的书越多,人就变得越谨小慎微自己在发表言论前常常会顾虑:这个问题是不是有人讲过了?前人是不是比我讲得好呢?我是不是准备充分了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是否已经了解到先哲们是怎么看待了呢?等等等等的很多问
6、题都会让读书人心存畏惧,这样才能让自己不去胡言乱语,想说就说。在座诸位都要警醒,会有一种力量关注着你们的研究,看到进步和不足,会有一种力量将对我国法学研究状况进行清算的。我在吉大开设的第二门课是成立“小南湖”读书小组。我把读书视为我每天每时每刻呼吸的空气,每天都要喝的水。什么叫每天喝的水,什么叫每时每刻呼吸的空气,意味着读书这件事情是养出来的,是无时不在进行的,是一个人所必须的。今天能够把后面七天的空气都呼吸完么?我今天多一点,明天或后天不吸了?憋的很!喝水,我今天一天喝七天的水,不可能,做不到。读书也是如此,你只要想成就学问,你想作学问,你想做读书人,你想做一个合格的学生,你的本分就是每时每
7、刻地读书,每时每刻去思考。成立这个读书小组,其目的就在于让我的学生更好地学习和交流。这个小组目前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马上就要出版他们的作品知识与法律,当中有一些博士生写的关于九本法学著作的读书笔记。我建议在座的诸位买来看看,或者在我的网站“正来学堂”上看免费版本,不过这个免费版本不是完成稿,所以有些地方没有做过改动。这个读书小组每周活动一次。我在每次去之前都会指定要读的书,并指定一个主讲人和两个主评论人。所有要来参加活动的学生必须就我指定的书写读书报告。这个小组活动不到两年,效果很不错,目前已经认真地读了 16 本书了。之所以这样上课,是因为目前体制下学生的思维太单一了。学院里
8、授课内容陈旧,上课方式沉闷,说到某某知识无外乎就是“概念、特征、意义”等陈词滥调。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记。这种上课方式要我们的学生长眼睛和脑袋干嘛?临到考试时学生就知道要求老师划范围,哪些要考哪些不考都打听清楚了再去临阵磨枪。这是一种非常本质的思维方式,因为所有的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有时候我就觉得很纳闷:我们的学生写出来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开题报告怎么都跟教科书似的?文章没有提出问题,却是罗列了一大堆教科书上都有的东西。我成立这个读书小组,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教给大家更多的思维方式,让大家明白大师们是如何建构理论课题的。举例而言,有人喜欢写环保法的问题,很多学生就是论述诸如“环保法的意义、价
9、值”等常识性问题,并且乐此不疲。换作我的话就提出“多代人的正义”这个观点以前全世界都在说“看得见的正义”,“多代人的正义”这个观点是我首创的,论述这个观点就比论述环保法的好处、特征之类问题有更多实质意义。上原典精读课和参加读书小组活动都是很辛苦的。主报告人和主评论人发言结束后,每个人还要进行五分钟的自由发言,然后我再来进行点评。但是这种方式是完全不同于对教科书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的。现在做学生的可以去骂写教科书的人,而现在写教科书的人在曾经是学生时也骂过当时写教科书的人。因为那些教科书都编得很粗糙,很无趣。我们需要通过批判来改变这种现状。作为一名老师,我也很乐意成为在座诸位学生批判的对象。这两门
10、课都是可以被模仿的,即便没有老师指导,学生们同样可以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这两门课的开设目的就是籍此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研究态度。我现在带了 12 个博士,19 个硕士,我自己都还是觉得多不满意的我怎么可以带这么多学生呢?但是我对学生是很负责的,所以,现在我来介绍一下我为我的硕士和博士都布置了哪些作业。我的硕士要就同一主题选出两篇文章,进行对比,在两个月内得出哪篇更好的结论并写成文章,同时还要再找两篇文章进行对比,在此时间内得出哪篇更糟的结论并写成文章。学生可以选择文学类的、经济类的、哲学类的文章,但不可以选择法学类的。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我知道,很多学生都是因为偶然因素才来读法学
11、的,因此,通过这样的作业可以让他们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别的学科知识。同时我也希望借此改善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并在这样的对比中锻炼自己的思维。我的硕士在进校两三周内就确定自己的大致研究方向了。如果某学生进校后立志从事对罗尔斯的研究,那我首先就会让他去检索外国著名法学刊物如哈佛法律评论等上面的关于罗尔斯其人其文的评介文章,然后与全国各大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北大图书馆、武大图书馆等联系,看看他们那里都有哪些和罗尔斯有关的资料。这样的收集资料过程同时也是对学生拓宽渠道掌握信息能力的一种锻炼。在收集完这些资料以后,学生就要认真消化,每两个月写一篇读书笔记,贴在我的网站上供大家评价。第一年是每两个月一篇,第二年是
12、每一个半月一篇,第三年就是每个月一篇。如果要继续读我的博士,那就是每周一篇。如此训练直到博士开题时,他可以就罗尔斯论述的某一个问题展开充分的论述,其深度足以让答辩组的博导们汗颜,根本不敢提出问题。还有一个作业是“双周一书”,阅读译著并写出读书报告。我的学生都有明确的研究对象,他们会在讨论中交流研究心得。我时常告诉自己的学生不要总是埋怨现在的体制有什么什么问题。不管现在的法学教育体制和评价体制存在多大的问题,他们只要照目前的方法认真学习,一样可以成为很优秀的学生。我的学生都很有学习的积极性,每天不到晚上 12 点是不会睡觉的,全都在看书。我在对待学生时一直坚持三个原则:不准送礼,除了电子邮件发的电子贺卡;学生可以不按时交作业,但是所有被耽搁的时间都要被记录下来,并据此推迟毕业论文的答辩时间;每个学生必须锻炼身体,我的夫人每月资助学生们 300 块钱,用以购买运动器械,我也时常组织我的学生一起去打篮球、打羽毛球、跑步等等。我的学生中还有一些秘密的学习小组,他们正在从事一些不便公开但是意义重大的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