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音乐思想.doc

上传人:dwx****52 文档编号:2415824 上传时间:2019-05-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的音乐思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孔子的音乐思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孔子的音乐思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孔子的音乐思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孔子的音乐思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纵观中国音乐美学范畴发展史,可以分为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先秦时期,是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的发韧期,出现了大量的礼乐原范畴和学术争论,决定了中国音乐美学的基本框架。第二个时期为汉代,是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系统化的时期。 乐记 、 史记乐论对先秦时期尚处于自由状态分布的礼乐范畴进行了整合,形成了较为纯粹、系统的礼乐理论体系。第三个时期为魏晋时期,是中国音乐美学范畴丰富和转变的时期。嵇康、陶渊明等继先秦诸家之后,对礼乐理论范畴体系中的一些基本命题进行了否定。第四个时期为隋唐以后,是中国音乐美学的发展时期,礼乐理论得到进一步的补充,同时,也遭到不平则鸣、发乎情性,由乎自然等范畴的挑战。第五个时期为二十世纪以

2、来,中国音乐学界为顺应世界音乐的发展,围绕振兴国乐这一课题而进行的探讨。这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现代转换与新生时期。摘要: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和他的道德伦理观念结合起来的,他赋予音乐审美以新的内涵,提高了音乐的作用,使之不仅作为娱乐的方式和表情达意的方式,还作为传递其思想、道德、伦理主张的重要形式。春秋战国时期,在音乐方面,儒家学派与墨家、道家所持的观点不同,但儒家观点占主流。孔子(公元前 511 年公元前 479 年)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时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中国音乐、文化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一生极其重视礼乐教化并一生积极躬行,其谈仁、谈礼、谈信等都影响了二千多年来的

3、中国人的心灵。而其谈音乐则较少为人所注意。其实,孔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音乐家,他不仅懂得声乐韵律,而且会弹古琴,吹笛吹箫。他经常唱歌弹琴,以音乐表达情意和感受。孔子虽然没有建立非常系统的音乐理论,但他对音乐理论极其有研究,所形成的音乐思想已成为后人的宝贵财富,并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在理论上他强调音乐的政治作用,要求“乐”与“礼”相配合,以巩固国家统治。孔子的音乐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在政治上崇尚“以政以德”,提倡“礼治”,重礼、乐的政治作用,强调音乐从道德上能感化人。他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关于礼。 ”孔子承认音乐有思想性和艺术性。以“善”和“美”来评价音乐,凡合乎所谓仁德

4、者为善,表现平和中庸者为美。推崇以歌颂舜的文德为内容的韶乐为尽善尽美的艺术,把表现武王伐纣的大武评为尽善未尽美的艺术,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这是著名的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孔子认为音乐家可以反映人们的痛苦和欢乐,但在感情上必须受到节制,不应该超越中庸之道的伦理准则。强调形式与内容要统一, “推崇”了“乐而不淫,衰而不伤”的雅乐,不喜热情奔放或具有反抗精神的民间俗乐“郑卫之声”,“恶郑声之乱雅也”,不免带有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偏见。孔子认为,音乐美是作为一种艺术的范畴来与“善”(道德范畴) 相对应的,而道德范畴所包括的,是大家所熟悉的“仁义礼智信”等儒家伦

5、理学说,音乐以艺术的形式帮助道德实施其教化作用,道德同时也渗透进音乐,使音乐在“美”的基础上,融合“善”,达到“美善合一”,于是便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审美标准之一。孔子在美学方面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他以“美善合一”的主张奠定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其“美善合一”的观点,是深刻而成熟的音乐美学观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音乐思想,还相当完整地表现在乐记一书中。 乐记代表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论述了音乐的本源:“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即音乐的起源是人的心灵受到外物的刺激,而以声音表现出来。音乐的作用在于“和”,即作用于人的情感;乐记在强调礼与乐的结合时认为“

6、乐也者,情之不可变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关乎人情矣”。这样音乐在政治的指导下可以充分发挥作用,也足以说明儒家强调音乐社会功能的特点。 乐记提出了音乐艺术相关的许多问题。如:音乐的成因和特征、音乐与国家政治的关系、音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音乐的审美作用、音乐的教育作用、音乐的社会功能等。这种音乐美学思想,有的内容和审美标准到现在仍还是适用的,如乐记乐情篇中写道:“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 ”就是说,作品的思想内容是主要的,技艺是次要的,品德的修养是首要的,事情的完成是次要的。 乐记作者主要是为巩固封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秩序的需求,利用音乐作为

7、端正社会风气使整个社会和谐一致,达到王天下的目的。美善的统一是儒家美学思想所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对美与善的认识与追求标志着古代中国人审美意识的成熟。孔子还有两个著名的观点,一个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在这里孔子是把诗、礼、乐作为人生修养的三个互相关联和依赖的方面或层次来看待的:首先,以诗来激发和引导人的审美感性,培养想像力与创造力;其次,以礼来规范和塑造人格品性,培养道德意识;最后,无论是创造力的激发还是道德人格的培养都要靠音乐来完成。也可以这样说,智性和诗性教育主要以诗来进行,德性教育靠礼来进行,而乐则是在更高层次上对二者的融合。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可以说是孔子的审美教育思

8、想的三个方面或阶段。另一个著名的观点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这句话具体地说明了德性教育与智性教育的关系。在“立于礼”中, “礼”还没有完全摆脱外在的、强迫性规范的因素,而在这里,德性教育已完全内化为一种心理本身的要求:“道”是要达到的目标,这一目标的依据是人的内在的德性与仁爱之心。正由于有 “德”与“仁”的内在心理依据,人才不把理想的“道” 看成是外来的、强加的,而是从内心乐于接受它。因此,道德的要求转化为审美的快感,故“游于艺” 在最后。显然, “游于艺” 是最高的境界或层次,它包容了“ 道”、 “德”、“仁” 的内容,并且是实现这三者的最终途径。由于有“游于艺” 的层次,

9、 “道”、 “德”、 “仁”才最终成为人们发自内心的要求,从而成为自由完美的人性的组成部分。这里还可以引一句孔子的话作为对上述分析的印证,那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深知审美对人的力量,因而把它看成是教育人和人自我修养的最有效的途径。儒家的音乐思想,一方面,充分肯定了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尤其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认为音乐可以鼓舞前方将士勇敢征战,而在和平环境中又能使人们温良礼让等;另一方面,在音乐内容与艺术形式的评价标准上,内容的“善”、 “和” 放在第一位,而艺术形式的美,则放在第二位。中国传统的音乐审美以“和” 为中心,对我国的音乐美育和音乐发展有着较深远的影响。

10、二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说:“礼者,所以立身也;乐,所以成性也。 ”“礼使人获得行为规范,具体培养人性,树立人格,启迪性情,启发心智,使人开始走上人性之道;乐则使人得到人性的完成。 ”从以上的论述来看,音乐的作用是十分强大的,使人的人性在“乐教” 中完成。李泽厚又指出: “教远非传授知识,讲解义理,锻炼技艺,而重在整体人格的塑造,所以音乐(乐教) 重要。乐无关知识,技艺,而直接作用于心灵,陶冶性情。 ”音乐已经上升到这样的高度了,我们不禁要问:单凭一点好听的旋律就能使人的人格得以完成,它有那么大的魔力吗?李泽厚美学三书华夏美学引孔安国注:“ 乐所以成性”,又引刘宝楠论语正义注:“乐以治性,故能成性

11、,成性亦修身也。 ”显然,孔子所指的 “乐”,并非单纯的音乐,而仍是带有他的儒家是非道德伦理观念的“乐” ,只不过是较前面的“乐” 更高了一个层次。 “乐无关知识、技艺”,孔子的弦外之音使我们认识到,音乐是与他的儒家学说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结合起来的,同“仁” 、同“善”结合在一起,初步阶段是以“诗”熏陶,接着授以礼制知识,到最后则以一种美学层面的方式 “乐教”(或者称“美育”) 来潜移默化,使之成为孔子所要求的“仁” 。 “美”与“ 善”在这里已经以一种更高的层次合一了。 “善”的内核与“美”的形式已经无须区分了,音乐不仅用以传情达意,还用于“传道”,孔子的儒家之道,及其圣人境界、道德心情,正潜

12、藏在美的旋律中,所以乐能“直接感染、熏陶、塑造人的情性心灵” ,已经具有“美育”的功能了。今天,中国儒家的“乐教”思想已深深地影响着当代音乐美学思想。在二千多年后,蔡元培先生提出 “美育代替宗教”的主张,正是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之说。著名音乐史研究者黄自曾说:“ 作曲家作一曲,必定有所感于心故发为音。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使更多的人致力于美学原理的研究,美学对象可以是所有现实的美,比如对感情认识的研究,对艺术美的研究,对审美心理的研究,包括对音乐美育的研究。音乐是情感艺术,提高完善音乐教育不仅对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全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

13、环节,对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将起到重要作用。作为每个音乐工作者,都应担负起这样的责任,在科学的美学思想指导下,充分发挥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进而提高综合能力,这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在当代的音乐教学中,音乐教育工作者不是要把他们的学生全部培养、训练成专业的音乐人才,而是通过音乐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使他们成为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我们在进行音乐教育、音乐审美时不仅要让受教育者学到一定的艺术知识和技能,更要研究它的社会功能,培养人们对音乐美的感受力,注重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注重学习的愉悦性,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14、之者” 。音乐是意志的表现。一个人世界观的形成,价值观念的建立,人格的完善,理想的升华,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修养的作用,而音乐恰恰是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有效途径之一,它有着强烈的感染力,能深深打动欣赏者的心灵,触动人的灵魂深处,对人的情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在美的享受中开阔视野,陶冶性情,丰富情感,造就开朗、宽容、与人为善的性格。听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 ,会感受到大自然的可爱,听民族器乐曲春江花月夜会使人由衷地感叹祖国山河的无比美好,听义勇军进行曲催人奋进,使人增强民族自豪感,听黄河大合唱使人备受激励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尊重个人创造和自我发展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强调合作、互通有无的时代。

15、通过组织排练、演出等一系列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热心参与集体活动,相互合作,乐于交往,善于应变的能力,培养更多充满激情的、正直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实践证明,喜爱音乐,经常参加音乐活动的人,大多感情丰富,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强,具有活泼、乐观、交际大方等方面的性格特征,这正是当代青年人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经过音乐的审美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一定会得到升华,精神境界一定能得以净化,使之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从而奋发向上,达到真、善、美的思想境界,如孔子论语中所倡导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综合来说,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和他的道德

16、伦理观念结合起来的,他赋予音乐审美以新的内涵,提高了音乐的作用,使之不仅作为娱乐的方式和表情达意的方式,还作为传递其思想、道德、伦理主张的重要形式。道德之美与音乐之美完美融合,人生境界与艺术心情相辅相成,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在一开始就是儒家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美学的层面,孔子综合儒家各种伦理道德学说与音乐做一次交融,产生了其音乐美学的思想。音乐是孔子安放其思想的场所,思想更重要于“场所” ,而运用这一“场所”孔子更好地施行了他的儒家教育。中国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影响深远,至今为业界所认同的音乐美学原理也源于传统。但作为现代人,固守传统是无为的,只有取传统之精华,去其糟粕,适应时代的变革,才能发展、开拓出新的美学思想。参考文献:1.李泽厚:论语今读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2.钱穆:论语新解 ,生活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3.王佳:试论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中的“ 礼”与“仁” , 音乐探索 ,2003 。 4.李翔海, 生生和谐重读孔子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