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养生思想.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2426242 上传时间:2019-05-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的养生思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苏轼的养生思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苏轼的养生思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苏轼的养生思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苏轼的养生思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苏轼的 养生思想 刘文婷 中医药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2012 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天津 300073 摘要 : 医生为 “ 儒医 ” ,儒也,读书人也。所以历 代文 人与中医药关系十分密切 。 苏轼字 子 瞻,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 。同时他 酷爱 中医药学, 尤其在 养生学方面也颇有建树 。 在儒,道,释三种思想的影响下,苏轼形成了乐观旷达的人 生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人生态度也得益于苏轼的养生思想。 关键词 : 苏轼 养生思想 苏轼 可谓少年得志,可是官运不济,他 一生从政约四十年,基本上是在新旧党

2、争的漩涡中坎凛起伏地度过的。 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 此时神宗即位, 支持 王安石变法。 由于苏轼 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 调任杭州通判 。苏 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 又 被调往密州(今山东 诸城 )、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元丰三年( 1080),御史官员从他的诗文中搜索材料,牵强附会,说他讥讽皇帝、诋毁朝廷,把他逮捕,制造了一起 “ 文字狱 ” ,史称 “ 乌台诗案 ” ,次年被贬谪,“ 安置黄州 ” (今湖北 黄冈 )。此后,苏轼又几经沉

3、浮,先后被贬于 定州 、知州、 惠州 、直至 儋州 (今海南省)。 苏轼的一生基本上是在不断地贬谪中度过的,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 可是他传递给我们的仍是旷达乐观的心态,不屈不挠的精神。正向东坡先生在北归时对岭上老人说“鹤骨霜鬓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人回?” 豪情溢于言表,我们不得不惊叹如此旺盛的生命力,这一点和他的养生思想密不可分。 苏轼的养生思想是成体系的,也是比较全面的。 著养生论、问养生等。他认为养生有三戒:一戒急躁。急躁是修 身养性之大敌,急躁则心烦,心烦则意乱,意乱则神散。躁则多怒,怒则伤肝。急躁者,坐不宁,立不安,难以养性。所以,欲养生者,切忌急躁

4、。须知,静则得之躁则失之 。 二戒阴险。阳奉阴违,口蜜腹剑,心狠手毒之人,难以养性修身,修身应以德为先,养性要以善为本。阴险之人,权欲过盛,世事烦扰,心不能静,神不得安,怎能静心养生 ?三戒贪欲。人有七情六欲,无可非议。欲要有节而不可纵也,纵欲乃为养生之大戒。人之欲无尽无休,如不节制则百病丛生。古人曾云: “ 膏粱之变,足生大丁。 ”意思是说,如果嗜食肥美厚味则容易引起大的疾病。 后人为其编 纂的 12卷东坡养生集详细记载了他的养生经验。 一、 思想乐观,潜心养性 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情绪不仅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影响,且对人的身体健康也有直接的影响。一个人若是心情愉快、舒畅,生活态度乐

5、观、豁达,则人体免疫功能活跃、旺盛,可减少疾病感染的机会。前苏联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巴甫洛夫说:“愉快可以使你对生命的每一跳动,对于生活的每一印象易于感受,不论躯体和精神上的愉悦都是如此,可使身体发展、健康。” 然而在 900 多年前的苏轼早就认识到了心理疗法的重要性。 在问养生中,通过“问养生于吴子”来 论述了“和”与“安”的养生方法,这是一种以内因为主,重视精神情志的调节。主张“论八珍而不咽,言粪秽而不唾” 的自我调摄方法。这与内经“恬淡虚无”的养生观实是一脉相承的。在论修养寄子由中,苏轼强调养生必须无思无念,悠游自得,顺应机缘,使自己的性格更加开朗。只要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养生的目的

6、就能达到。这无疑具有明显的超脱世俗的佛家养生思想。 晚年,在流放海南期间,他在身处 “ 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 ” 的恶劣境地中,仍以一种平常的心态对待,保持愉悦 心境 ,乐观地生活着。苏轼以此 精神 对待人生的一切不如意。遭遇 挫折 时,他告诉自己不要流泪,悲伤弥补不了遗憾,要坚强,要迎难而上。 二、 积极锻炼, 练习气功 苏东坡 还 非常重视身体锻炼 , 强调要动静相结合,才能养生长寿 ,他主张动 “ 能逸而能劳。苏东坡对动作了分析:为什么达官贵人很容易生病,而平民百姓很健壮呢?他是这样认为的: “ 夫风雨寒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 ” 贵人深居简出,行则坐

7、轿,寒则厚衣,养之太过,所以易受寒暑;农夫小民,不问严寒酷暑,劳作于田间,劳动的锻炼使得他们祛病延年。正是因为他对动的重视,所以他经常登山,有“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的为后人传诵的佳句。由于他对劳动的重视,一生勤于劳作,即使在 63 岁被贬琼州,也还亲自 开荒种地。留有 “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 的诗句 ,对后人启迪颇大。 在重视动的同时,苏东坡还推崇静。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心静,不要胡思乱想,自然就能 “ 心平气和 ” 。在东坡养生集中有记载:说他每天天刚亮,就立即起身,盘腿而坐,练我国传统的保健功:先叩齿数十下,随后吐故纳新,待气

8、满腹,再徐徐吐出。然后按摩涌泉穴、眼面及耳项,直至发热,最后梳发百余次。他在一文中写道: “ 此法甚效,初不甚觉,但积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胜之服药百倍。 ” 并推崇静坐养生法,有诗为证: “ 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二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 他的静坐养生法要求坐姿端正、头颈正直、下颏微收、 含胸拔背、垂帘,全身放松,排除杂气,自然呼吸,守神静志,意守下丹田。这和现代的静坐要求一致,是一种良好的休息养生方法。 苏轼对 气功 也颇有研究。他认为,练气功首先要心静,不要胡思乱想,要心平气和。他极力推崇静坐养生法,在诗中写道 : “ 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二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 在 苏沈

9、良方 一书中,记载有苏轼编创的一套以闭息 内视 、纳 心丹 田、 调息 漱津的 静功 养生法。 上张安道养生诀是苏轼炼气养生文章中,最为重要和具体的一篇。所介绍练气方法,要点有四:一,持之以恒 ; 二 , 闭息,扫灭杂念;三,纳心丹田;四,力戒“急躁、阴险、食欲” 三疾。这些经验和方法是苏轼对医学气功学说的重要贡献。不外静心、调气、定势,以达到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精神无养的目的。并从佛学、医学的角度,阐述了这种练功的道理及具体作法。具有较高的医 疗保健价值。 此外,还有 续养生论是苏轼综合春秋末期的郑子产及汉。翼奉论六情十二律中有关养生之论。用道家铅汞龙虎说、孔子“思无邪”说及一些佛家理论进行

10、阐发,进一步用医学中人体五脏的五行生克乘侮关系,从理论上论证练气养生的机制,对学习气功疗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 注意饮食, 服食导引 苏轼对饮食方法也非常讲究,他在养生说中谈到: “ 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逍遥,务令腹空。 ” 苏轼认为,饥饿以后再进食,即便是粗茶淡饭,其香甜可口会胜过山珍海味。吃饭时不要吃得太饱,如果吃饱了还勉强进食,即使美味佳肴放在眼前也 难以下咽。过饥过饱都会使人生病。饭后一定要散步,要始终让肚子是空的。正确的饮食方法不仅可以增强 体质 ,预防疾病,还可以延年益寿。 苏东坡主张少吃肉,说 “ 甘腻肥浓 ” 是 “ 腐肠之药 ” ,并使人肥胖:认为用少量的肉与蔬菜同炒

11、,吃了会使人不胖不瘦,保持健美体形。同时,他还认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比吃肉更重要,从而主张在他住的周围要广植竹木。民间广为流传一首他饮食长寿的诗: “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 苏东坡认为饮茶可 “ 除烦去腻 ” ,对人体大有裨益。故他提倡 “ 每食已,即用浓茶漱口 ” 。他认为: “ 食后用浓茶漱口,一是烦腻即出,而脾不知;二是肉在齿间,消缩脱去,不烦挑剔。 ” 苏东坡对酒的养生作用也有一定的认识。他说:“ 予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 ” 大意是说酒只要饮得适量,是可以养生的。苏东坡除了饮名酒之外,还精心酿制、经常饮用药酒,以祛病健体。在惠

12、州,他用木桂、菌桂、牡桂之类药材浸泡成桂酒,还在桂酒颂中博引历代本草和医学家关于 “ 桂 ” 药的药用功能的论述,确信常 喝 “ 桂 ” 酒能 “ 御障 ” 。正是因为他对各种养生酒有不解之缘,所以他在 “ 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泉 ” 的艰苦环境中,能免时疫、拒障伤。由此可见,酒确有通血络、温脾胃、润肌肤的养生之功。 服丹养生之风由来甚古,直至宋代仍很盛行。如太平圣惠方就记述了四十余种丹药的制法和服法。苏轼亦深受影响,并深信服石养生及神仙之说而于叱道用心甚多。他的同代人叶梦得避暑录话中即言:“苏子瞻亦喜言神仙”, 还记载一则故事:某方士自云“海上神仙宫阙,吾皆能以术致之

13、,可使空中立见”。 苏轼不觉其妄,而“书帖且荐其有术 ”。苏轼的有关著术有神仙补益、谷子煎法、书辟谷说、记丹砂、记松丹砂等。在神仙补益一文中,记述了王仉丹砂富含传奇色彩的治疗验案,并详述此丹的制作过程;在谷子煎法中,认为赤谷子熟时绞汁,煎如稠汤,和丹砂服用,有益气补元之功。记丹砂是苏轼“读本草偶记”之文。对唐代尔朱道士成仙之说津津乐道。书辟谷说却是苏轼借晋武帝时的一则传说即每日早晨引首东望,吸吮初升之阳光清气,从而达到辟谷的目的。并说要与幼子苏过“共行此法”。 但考苏轼一生,并未练成“辟谷之术”。 此外,苏轼对食疗、药膳乃至 日常生活中的强身养生之法亦有不少诗文记述,并也时能身体力行。如常为人

14、所称道的:“旦起理发,午窗坐睡,夜卧濯足”、“ 不可居无竹”、“ 不可食无鱼”,“ 除烦去腻,世固不可无茶”, 以及睡眠的“姿当、按摩、定心、准时”八字诀等等。 四、 医学知识丰富 据宋史记载苏轼“比冠,博通经史”, 他对“脏腑” 有较深的观察研究,为驳正当时谬说,著论脏腑一文,谓:“人有水喉、食喉、气喉者,亦谬说也”。 “世传欧希范真五脏图亦画三喉,盖当时验之不审耳。水与食同咽,岂能就口中分入二喉哉?人讵有咽,有喉二者而巳,咽则 纳饮食,喉则通气”。 其论述与现代解剖生理学相符合。苏氏在八百多年前能有此认识,堪称难能可贵。就其文坛巨子的影响,也是一般医家及文人学子不能比拟的。此外,苏轼还在本

15、论中纠正了古方书中关于服某些药后直接附着某脏某腑的说法:“古方言:云母粗服,则著人肝肺不可去,如枇杷、狗脊、毛皆不可食,食之射入肝肺。世俗似此之论甚多,皆谬说也”。 认为饮食兹物进入胃肠之后,经气化,其气味透达人体各部组织器官,发挥其作用,而糟粕经二便排除体外。“凡所谓某物入肝、某物入骨之类,但气味到彼耳,其质岂能到彼哉?此医不可不知也”。此论精 到正确。 对于脉学,苏轼在求医诊脉说一文中言道:“脉之难明,古今所病也。医之明脉者,天下盖一二数”。 极言诊脉之难。但“和扁不世出,病者终不徒死”何也?他认为必有“因其长而护其短耳”。 反对一病人“多秘所患以求珍,以验医之能否”。 这种迷信脉珍并把脉

16、珍作为考验医者工拙的做法,使医者“索病于冥漠之中,辩虚实冷热于疑似之间”。 其结果往往是轻则不效,重则不救,殊不可取,认为有疾求医,“必先尽告以所患,而后求诊,使医者了然知患之所在也。吾求疾愈而己。岂以困医为事哉”? 苏轼这种不以困医为 事,不把切脉绝对化的观点,正符合素问。征四失论所言:“诊病不问其始犹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叱,卒持寸口,何病能中”?苏轼的认识,正是他对医经理论有一定的了解。 参考文献: 【 1】 苏轼 , 王如锡 ,吴文清 ,张志斌点校 .东坡养生集 M.福建科技出版社 , 2013 【 2】林语堂, 苏东坡传【 M】 .群言出版社, 2009 【 3】王水照,崔铭等,苏轼传【 M】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建筑建材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