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区域性推进义务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区域性推进义务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的实践研究” 系原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李协良院长主持的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 规划 2008 年度重点课题,课题批准号为 08-07-009。该课题自 2008 年 11 月开题以来,经过四年的研究,已完成研究任务,达到预期目标,现将课题研究情况报告如下: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一)研究背景1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国际教育发展的共同走向自 1619 年德国魏玛邦宣布实行义务教育至今,全球已有 170 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义务教育。20 世纪 50 年代,西方主要国家开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与
2、实践研究。研究认为,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和人权思想在教育上的体现,是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平等。研究催生了如科尔曼、罗尔斯等一批著名的教育理论家,产生了如义务教育是纯公共物品、义务教育机会均等诸多教育均衡理论。在此基础上,各国政府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如:积极制定政策,形成稳定持久的法律保证;充分保障经费,倾斜基础教育;突出重点,关注弱势群体和农村教育。近年来,世界各国正在不断探索新理念与新方法,追求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如:美英等国的改革趋势有,标准本位学校改革,以改善学生成绩,提高学校组织效率;学校本位教育改革,主张学校自主、共同决策等;市场本位教育改革,提出“教
3、育券- 2 -系统理论”特许学校、民营教育公司、教育行动区计划、直接拨款公立学校等。 2实现义务教育高位均衡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使命我国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起步于 20 世纪 90 年代。至 20 世纪末,全国 85的人口所在地区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然而,大班额、择校热、进城务工子女入学难等义务教育不均衡现象随之出现。此外,由于偏重物态层面改造,忽视学校内涵发展,导致“千校一面” 、 “万人同语”状况出现。在此背景下,如何推动义务教育深入发展成为实现“两基” 之后的一项重要任务。从研究层面看,进入 21 世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热潮开始涌现。不少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真知灼
4、见,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首先意味着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包括社会总资源对教育的分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涉及的主要是受教育者的教育权利保障以及教育民主与公平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相对的、动态的、特色纷呈的过程。从政策层面看,十六届四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提出了本世纪头 20 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教育是相关利益群体最多的社会事业之一,教育公平自然成为人们评判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教育是民生,而且是最大的民生,日益成为各方共识。义务教育是国家提供同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共事业,其本质属性就是公平性。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状况,不仅无法满
5、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而且还会诱使“大班额” 、 “择校热” 等教育- 3 -热点问题持续升温。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全面快速地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只有通过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和条件,才能使义务教育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出应有的基础性作用。2005 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 ,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研究提出本地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和政策措施,并纳入当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规划。实施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一主线,通过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效益,从根本上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从而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
6、006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 ,可以说是对多年来教育均衡发展思想的总结与肯定,标志着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理论导向进入实践落实层面。我国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决定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再是该不该的问题,而是做得如何的问题。从实践层面看,近年来,国家从完善立法、增加投入、加强教育督导与质量监测等方面,极大地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公平进程。许多省市也积极采取强化政府职责、加大财政投入、建设标准化学校、治理薄弱学校、共享区域教育资源等措施,着力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如:成都市的“城乡一体化” ,主要是从省市行政区域角度,整体推进义务教育在教育投入、资源配置等外延方面的均衡发展;湖北省调动城市优秀师资
7、参与农村教师培训;上海市闵行区和普陀区、江苏省常州市等地分层推进“新基础教育” 实验,则是从教师队伍建设、课堂教学改革、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推动义务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是我区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 4 -重庆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任务繁重,统筹城乡发展任重道远。在新形势下,加快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是为全国统筹城乡改革提供示范的需要。2007 年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参加重庆代表团讨论的时候提出了重庆新阶段发展的“314” 总体部署。为落实“314” 总体部署,重庆市提出“三步走”战略,推进义务教育均
8、衡发展。2007 年,重庆市政府发布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渝府发200768) ,提出“ 坚持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战略性任务,贯穿于深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过程,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008 年,教育部与重庆市政府签署共建国家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 。2009 年 1 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为重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如何创造性落实国家和重庆市关于义务教育的相关政策,需要我们作出时代的回应。作为重庆市的科教文化中心区,
9、沙坪坝区的教育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近 1/3。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既具有区域特殊性,又具有全国较发达地区的普遍性。2003 年全面实现“以区为主”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以来,区政府在学校标准化建设等方面加大了投入,缩小了学校硬件间的差距。2003 年 12 月以来,在本区独立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校本教研与教学优质化研究”引领下,从实践层面对区属义务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做了初步的、零星的探索。2006 年,区政府出台了关于进- 5 -一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 ,在重庆市率先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07 年,又制定并实施了 沙坪坝区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
10、,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得到提速。到 2009 年,全区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 100%,巩固率达 100;初中阶段入学率保持为 100%,辍学率控制在 0.5%左右,毕业合格率达 98%以;近 80%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达到标准化,学校管理基本规范化。在此情况下,经过一年多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区属义务教育在教育投入、资源配置等外部的不均衡已经不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是突出地表现在教师队伍素质、课堂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水平、学校特色发展不均衡四个方面。我们提出,要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区域中小学从外部扩张转向内涵发展,从数量、条件转向质量与效益,从粗放型转向精细型,从同质发展转向特色发
11、展,从模仿发展转向创新发展,就必须加快解决教师队伍素质、课堂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水平、学校特色发展的差距问题。为此,教育行政发挥积极作用,整合中小学校、教研科研部门、督导部门等各方力量,实施整体的、系统的推进策略,努力促进在教师队伍素质、课堂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水平、学校特色发展等方面的内涵式均衡,化解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而又紧迫的新课题。(二)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通过课题研究,完成本土经验由局部到整体、由分散到聚合、由零星到系统、由感性到理性的重组与飞跃,形成本区推进义务教育内涵式- 6 -均衡发展的特色,为区域推进义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
12、和方法上的借鉴。2实践意义通过课题研究,系统优化区域教育管理效能,提升研修机构指导水平,激活学校校长和教师的参与热情,形成自下而上的创造活力,整体推进区属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式均衡发展。同时,课题研究相关成果可以为教育行政决策提供服务,并推动教育行政实践,为直辖市以及中等水平地区推进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实践经验。二、理论基础(一)公平论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从历史上看,古希腊大思想家柏拉图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的思想,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在两千年前我国大教育家孔子也提出“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近代西方资产阶级致力于寻求教育公平,
13、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于 1966 年发表了教育机会均等报告。在这一报告的影响下,西方教育公平的实证研究一度由对教育机会均等的研究所主导。在较长一段时期,教育公平的概念也几乎等同于教育机会均等的概念。科尔曼认为,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根源在社会的不平等,主要是经济和文化地位的不平等。瑞典著名教育家托尔斯顿胡森在平等学校和社会政策的目标一文中认为,平等包括起点、过程和结果三方面。罗尔斯认为,首先,教育公平要保证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都应有的一种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其次,受- 7 -教育机会平等地向所有人开放,保证教育机会均等公正;再次,依据适合于最少受惠者最大利益(差别原则)的原则对弱势群
14、体进行补偿教育。由于历史原因,教育公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归纳而言,教育公平的价值追求主要有三点:一是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二是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三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其中, “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是前提和基础, “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 教育效果相对均等” 的前提。(二)系统论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就已经形成了素朴的系统概念,用以表示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
15、并力图把握系统的全体和部分的关系及其确定的条理。中国古代所谓五材“杂以成百物”也有类似的意思。现代科学的系统论是在 20 世纪 40 年代从生物学、通讯技术和控制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尤其表现了与生产力迅猛发展相结合的现代科学整体化趋势。现代系统论中的系统概念不同于古典系统概念。系统论的基本观点主要有三个:一是系统观点,认为一切有机体都是一个整体系统;二是动态观点,把生命体看作一个开放系统,认为一切生命现象本身都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活的东西的基本特征是组织;三是等级观点,认为各种有机体都按严格的等级组织起来。推动区域义务教育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一系统中,每一所学校都是一个系统,学校内部各
16、部门各学科乃至- 8 -每一个人,都是它的子系统。而学校又包括在教育乃至社会这些大的系统之中。这就需要根据系统原理的要求分析系统的功能目的。同时,要分析系统的整体性。整体和部分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在推动义务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发挥各部分的功能,更重要的要发挥各部分相互联系形成结构的整体功能。此外,系统原理还要求坚持层次性。系统之间的有效运动决定于层次性。同一层次的各系统横向的功能联系,应是系统之间全权“输入”和“ 输出”,只有不协调时,才提交上一层次系统解决。(三)发展观在社会历史领域,发展观是一定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思想观念层面的聚焦和反映,是在发展进程中对发展及怎样发展的
17、总的和系统的看法。人类对发展的认识经历了古代朴素直观的形式、近代唯心辩证发展观和唯物辩证法发展观三个阶段。唯物辩证法发展观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着的,并且由于事物内部所固有的矛盾而处于永恒发展的过程中。矛盾是促使事物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动力。由于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不同历史时期会发生变化,所以会导致事物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产生不同的发展形态。就教育的发展而言,一般认为,教育具有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两种方式。外延式发展强调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大,内涵式发展则强调质量提高和效益增强。从发展观的角度来看,不同历史事情的教育主要问题不同,因此会产生不同的发展方式。教育的这两种
18、发展方式,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无所谓孰优孰劣,反映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重点。在教育条件基- 9 -本实现标准化背景下,只有把发展重心集聚到教育内涵上,才能加快推进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三、核心概念界定(一)区域 区域是“标示某种特定空间范围的地理单位,它在一定的自然地理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具有一定的内部结构和承担一定的社会功能,并与其它因素( 如政治、经济、文化等 )相结合而形成相应的具有独特个性的地域系统。 ”1本课题特指某中央直辖市下的一个主城区(县) ,本区域内既有文化积淀深厚的中心城区,也有广大的农村地区;有发达的义务教育学校群体,也有正在发展中的农村学校群体(约占 50%)
19、;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主要在软实力上存在不平衡现象。(二)内涵式均衡发展本课题指在本区域内,在教育投入总量既定情况下,主要采取资源配置、结构优化、机制创新等手段,最大限度地促进教育管理部门、研修机构、中小学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从而减小城乡之间、片区之间、学校之间在教师队伍素质、课堂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水平、学校发展特色等方面的差距,着力办好每一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区域义务教育发展方式。四、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一)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进入 21 1 罗明东,李舜,李志平.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5.- 10 -世纪之
20、后,众多专家学者从各自的学科视野出发,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话语对教育均衡发展的概念、不均衡原因以及推进策略等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1教育均衡发展的概念解读(1)从教育需求与供给角度解读教育均衡发展。翟博认为, “教育均衡发展是经济均衡发展的移植,教育均衡发展首先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均衡发展是人们相对于目前现实存在的教育需求与供给不均衡而提出的教育发展的美好理想。教育资源配置实质上就是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或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分配,这既包括社会总资源对教育的分配,也包括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间、各级各类学校间、各地区教育间的分配。 ”1申仁洪在梳理了第 32 期广
21、东教育沙龙与会专家的发言之后发现,很多学者认为“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涉及受教育者教育权利的保障问题,教育的民主与公平问题。具体而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表现为三个层面:在物质层面上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均衡配置,从而为受教育者提供相对平等的教育机会与条件,在就学过程中得到同等的对待与支持;在制度层面上保障受教育权利平等的实现,获得平等的入学机会和就学机会;在意识层面关注每个儿童潜能的最大程度的发展,并为之提供最适宜的发展环境及条件。 ”2(2)从教育公平角度解读教育均衡发展。于建福认为, “教育均衡发展,是指通过法律法规确保给公民或未来公民以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政策制定与调整及资源调配而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1 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J.教育研究,2002(2):8.2 申仁洪.基拙教育均衡的问题和对策第 32 期广东教育沙龙综述J.教育导刊,200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