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平 和 县 地 质 灾 害 防 治 规 划(20112015 年)平 和 县 人 民 政 府二 0 一一年十月平 和 县 地 质 灾 害 防 治 规 划( 2011 2015 年 )规划编制单位:平和县国土资源局规划承编单位:福建省闽东南地质大队承编负责:蔡 清 洁承 编 人:蔡 清 洁 周 博 陈盛德胡 坤 发 吴 炼 成 审 核 人:杨 耀 宏总工程师: 石 建 基大 队 长: 张 跃 进规划提交日期:二 0 一一年十月I目 录一、 总 则 .1(一)目的与依据 .1(二)适用范围与对象 .1(三)基期与规划期 .2二、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形势 .2(一)地质环境背景 .2(二)地质灾害现
2、状 .2(三)发展趋势预测 .3(四)防治工作进展 .4(五)主要存在问题 .6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 .7(一)指导思想 .7(二)基本原则 .7(三)规划目标 .9四、地质灾害易发区与危险区 .11(一)易发区与危险区划定依据 .11(二)易发区与危险区划定 .11(三)易发区与危险区管理 .11五 、 总 体 部 署 .13(一)工作部署 .13(二)重点防治区 .13(三)主要防治任务 .15六 、 保 障 措 施 .24(一)行政管理措施 .24(二)技术性措施 .25(三)资金保证措施 .25(四)抢险救灾措施 .27II附 表 目 录 附表 1:平和县地质灾害易发区一览
3、表附表 2:平和县地质灾害隐患点一览表附表 3:平和县主要房前屋后高陡边坡一览表附表 4:平和县地质灾害隐患点规划期治理一览表附 图 目 录附图 1:平和县地质灾害现状及危险区、易发区分布图附图 2:平和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1一、 总 则(一)目的与依据随着本县“工业立县”发展战略的实施,工业、道路、矿山等工程建设和民用建设快速发展,村民开山种果、种茶等大量生产活动频繁,人类工程、生产活动频繁,改造、改变原有的地质环境条件,人为引发了地质灾害的现象日趋严重,地质灾害频频发生,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对 平和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进行修编并组织实施,对本县进一步科
4、学规划防灾减灾,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管理与监督,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资源,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或损失,维护社会的安定,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促进地方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的平和,服务于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漳州先行具有重大意义。规划是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2003 年) 、 自然灾害救助条例 、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20012015 年)、 福建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 漳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 福建省设区市、县(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指南 、 平和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20052015)和漳州市国土局“十二五”规划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篇 (201
5、0 年 11 月) ,结合本县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需求修编制定。(二)适用范围与对象规划适用范围为平和县所辖的行政区。规划是“十二五”期间指导本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施,是严格控制人类工程、生产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预防和减少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提高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抗灾能力的宏观性、指导性、政策性文件。在编制城镇总体规划、集镇新农村规划、公路、工业、矿山等工程建设时,应将地质2灾害防治规划作为其组织部分。各乡、镇有关部门的工程建设、民用建设应遵循本规划 ,并做好本辖区、本部门的工程建设、民用建设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三)基期与规划期本规划基准年为 2010 年,规划期为 20112015
6、 年,展望至 2020 年。二、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形势(一)地质环境背景 平和县地处漳州市西部的山区,位于博平岭山脉南段,地形地貌类型较复杂。西北部为中低山、低山和陡坡高丘陵山地,山高坡长,地势陡峻,坡度25300;东南部为低丘、山涧河谷盆地,坡度 10200;气候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台风暴雨活动频繁,具有大雨、大暴雨灾害性气候的特点。本县基底岩性以中性、中酸性为主。出露的地层有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第四系,以侏罗系南园组的凝灰熔岩、凝灰岩和白垩系石帽山群的晶屑岩屑凝灰岩为主,面积 1461.11 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 62.27%,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地区;侵入岩主
7、要为燕山期侵入的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等,面积 867.49 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 37.73%,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县境内地质构造复杂,以北东、北北东向为主,次为北西向;主要有西北部的芦溪南北向压扭性断裂,东槐桂竹样北东向压扭性断裂、伴生有秀芦官峰北西向张扭性断裂,九峰土田北北东向折断带,大溪文峰北北东向折断带,小溪坂仔北北东向复式背斜及安厚帚状构造等。3(二)地质灾害现状经 20092010 年地质灾害详查结果,地质灾害隐患点 162 处,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其中滑坡 102 处,崩塌 47 处,不稳定斜坡13 处;滑坡规模:中型 12 处,小型 90 处;崩塌
8、规模:大型 1 处,中型 3 处,小型 43 处;不稳定斜坡 13 处规模为小型;地质灾害灾情均为小型;危害等级:重大 21 处,较大 109 处,一般 32 处;受到威胁的户数达 2083 户,人口 9515人,财产超过 5000 万元。2010 年调查了房前屋后高陡边坡点 576 处,主要房前屋后高陡边坡点 62 处,受到威胁的户数达 330 户,人口 1504 人,财产超过1000 万元。因此,本县地质灾害的防治形势不容乐观,防治工作重大而艰巨。平和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具有如下特点:1、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分布于中、西部的中、低山、高丘陵地貌地区的霞寨、芦溪、崎岭、九峰、长乐、秀峰、大溪、国强
9、等乡镇,地质灾害隐患点共有 136 处,占灾害总数 83.95%;东部的低丘陵、河谷盆地地貌地区的小溪、山格、坂仔、南胜、五寨、文峰、安厚等乡镇,地质灾害隐患点 26 处,仅占灾害总数的 16.05%。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崩塌及不稳定斜坡。2、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台风带来的强降雨密切相关,汛期(410 月)常因强降雨引发大量的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尤其是台风带来的大暴雨 ,具有引发群发性的地质灾害。单点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和成灾的规模虽较小,但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程度是重大的。因此发生的地质灾害数量及造成的危害均高于境内其他自然灾害。3、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均发育在浅层土质残坡积粘性土层内,多分布于
10、山区民居,学校、厂房等房前屋后的高陡人工边坡上,此类房前屋后的潜在致灾体是人类工程活动(不合理的切坡)所造成的。由于不合理的切坡高又陡,相对高差均在 1020m,坡度 6075,距离房屋及建筑物近,灾害发生时其运动速度快、突发性强,往往造成人员的伤亡及财产的损失,危害极大。4(三)发展趋势预测地质灾害的主要引发因素是地质环境条件、气候和人类工程、生产活动等。未来本县的地质灾害主要易发生区,仍然是中、西部山区的霞寨、芦溪、崎岭、国强、大溪、九峰、长乐、秀峰等乡镇,主要灾种为滑坡、崩塌类型,尤以山区居民聚居地的房前屋后小规模滑坡、崩塌更为突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经济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条件不断的改
11、善,以及人口不断增长,民居建设和道路扩宽等工程建设的需求将逐年加大,改变原有地质环境条件而产生潜在地质灾害因素将更显突出,受潜在的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口和财产损失将有可能逐年增加。在灾害发生的时间上,4-10 月的汛期为地质灾害发生时期,尤以台风来临带来的强降水阶段为地质灾害的高发时期,并有可能出现群发性、多发性的小规模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四)防治工作进展“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及国土资源管理等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扎实工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卓有成效。1、健全地质灾害管理体系、完善地质灾害管理制度近年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12、,自贯彻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以来,特别是 2003 年(国务院令第394 号)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颁发和实施,标志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入了法制管理的轨道。加强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工作,成立“平和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县人武部部长、县国土资源局局长为副组长,有关部门、乡镇、场、区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本县辖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和指挥。县国土资源局作为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全县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并设置机构、人员、5经费的落实。在制度建设上,年度防治方案编制、群众转移预案、宣传培训、汛前检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汛期值班、
13、灾情速报、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地灾危险性评估、防灾责任制度等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都已建立并实施。管理体系的建设和逐步完善使本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正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轨道,确保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主动、有效的开展。2、夯实地质灾害防治基础宣传培训和调查规划是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其宣传培训对象涵盖了各级领导、防灾专职人员、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员以及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宣传形式多种多样,即有针对分管领导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又有汛前防灾人员的培训,通过宣传普及了地质环境保护知识,增强了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自我防范意识,为地质灾害防治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同时
14、,在 2005 年完成全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了全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工作,确定了全县地质灾害的防治目标与任务,对境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与防治按轻重缓急进行了部署,并划分了地质灾害的易发区、危险区。2008 年完成地质灾害点复查工作,2009-2010年开展 1:1 万地质灾害详查和房前屋后高陡边坡调查,为我县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依据。3、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2005 年平和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实施以来,已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四级监测网络;建立了“国土资源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 ,也已投入运行,汛期期间即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并实现多次成功避让,有效的降低了地质
15、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显著增强了全县地质灾害防灾抗灾的能力。4、积极实施地质灾害治理、搬迁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卓有成效,县政府积极争取了各方面资金投入,结合新6农村建设及造福工程等措施,实施地质灾害的治理与搬迁。至 2010 年共投入资金 1500 多万元,共搬迁避让 70 个地质灾害点 2156 户 9702 人;采用工程治理措施治理了 5 个地质灾害点,投入资金约 500 多万,受益 105 户 1618 人;同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规模较小的地质灾害点进行设置截、排水沟,削方减载等简易工程治理措施进行防灾减灾。通过实施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工程治理、异地搬迁等防治措施,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群众
16、生命财产安全,取得了较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五)主要存在问题1、地质灾害防救体系急需完善我国灾害管理体制基本是单一灾种为主,分部门管理模式,各防灾管理部门自成系统,各自为战,没有形成统一的自然灾害防灾救灾体系。各灾种之间缺乏统一协调,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联动,缺乏综合的全局防灾减灾规划,缺少综合性的防灾减灾应急处置技术系统,缺少专门为灾害救援的综合型救援专家,技术型队伍;信息公开和交流渠道不顺畅,资源、信息不能共享等诸多问题。本县防灾减灾资源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复建设,资源、信息共享不足,防灾工作交叉等问题。2、地质灾害隐患点数量众多,急待加强监测、预警、治理2010 年 4 月止,全县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162 处和主要房前屋后高陡边坡点62 处,逐年还有所增加,这些隐患点经群测群防监测及复查,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形,有的变形时剧时缓,具有阶段性、隐蔽性,需要加强监测预警,不得有丝毫放松;有的持续变形,虽然变化幅度不大,但有逐年加剧之势,危险性逐年增大,潜伏重大隐患,急待进一步勘查、治理、防护等工程措施,以利于降险除险。3、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繁重,防治经费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