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本篇阴阳:是对事物对立统一双方的概括. 应:对应、相应. 象:事物表现的现象或摹拟物象的征 像,主要是指事物的功能和行为 之象. 应象:相应的征象.,题 解,阴阳应象大论: 是联系自然界的相应征象来论述人体生理、病理的一篇重要论文。 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阐明阴阳的概念、内容及其在人体中的运用,并就以五行演绎自然万物和人体进行了具体的论证和阐述,故名。,内 容 提 要1.阴阳的基本概念及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2.五行的归类法则及其在医学上的运用;3.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1.掌握阴阳的概念及其法则;,3.了解运用五行学说归类事物的法则。,2.掌握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
2、目 的 要 求,一、阴阳的概念及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的基本概念 “天地之道也”:是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基本法则和规律. “万物之纲纪”:阴阳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自 是万事万物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 然 “变化之父母”: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界 “生杀之本始”:是事物发生、消亡的根源。 “神明之府也”: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动 力之所在。 人 “ 治病必求于本”,阴 阳,阴阳的对立统一是一切事物产生、变化、发展、消亡的根源.是自然界的基本法则和规律,也是研究人体和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法则和规律。 阴阳学说,阴阳的性质:轻清、重浊-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动静-阴静阳躁 天地、静躁、生长杀藏、化气成形
3、、寒热、清浊等,说明阴阳是对具有对立统一关系的事物的性质归纳。,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 阴和阳的相互对立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2) 阴和阳相互依存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明张介宾: “盖阳不独立,必得阴而后 成;阴不自专,必因阳而后行所 谓独阳不生,独阴不成也.”(3) 阴和阳相互转化“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热 = 阴阳;注意:转化需要条件极,关于“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注释一:指四时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正常发展规律。(张志聪) 注释二:指阳生阴亦生,阳杀阴亦杀,阴阳双方协调统一,相互为用。(张景岳) 注释三:阳生阴长为阴阳之治,阳主生发,
4、阴主长养;阳杀阴藏为阴阳之乱,阴阳失调时,阳热亢盛,万物焦枯,类秋之肃杀,阴寒偏盛,万物闭藏,类冬之躲藏闭固。(李中梓),3.阴阳学说在分析事物中的运用 (1) 天地与人体的阴阳清浊升降 自然界的一般规律:“寒气生浊,热气生清”人体:清气应升而反降,则生飧泄;浊气应降而反升, 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李东垣:“气属于阳,性本上升,胃气注迫, 辄尔下降,升、柴、羌、葛之类,鼓舞胃气上腾,则注下自止.”由于阴寒凝滞之气闭阻胸阳,阳气不能宣通则气滞而为胀.药如瓜蒌、薤白、檀香、枳壳等可选.,病案举例中气不足泄泻,王某,女,1972年10月19日,大便溏薄而少,解便时必须努责而始见少许清
5、粪,于月经来潮及感冒时反而大便通畅,饮食不好,胃部膨胀,喜嗳气矢气,子宫下坠,脉弱色淡.此中气不足之征,治当补中运脾,用补中益气汤加味: 党参9g当归9g黄芪12g白术9g陈皮9g升麻3g 柴胡6g生姜2片枳壳9g木香6g大枣3枚 甘草6g 服上方三剂后,即见显效,大便基本正常,余症亦得缓解. 嘱其常服本方,以巩固疗效.,(2) 阴阳对立、互根、转化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云出天气 云 天之水气 (上) (下) 地之水气 雨 雨出地气 天(阳)与地(阴)、云与雨相对立; 云(清阳)与雨(浊阴)互根,云虽地气之升,实本天气所降之雨,雨虽天降,实本
6、地气所生之云,(3)人体内部清阳与浊阴的分布趋向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人体阴阳清浊升降的正常运动为生理现象。清阳之气向上、向外升发;浊阴之气向下、向内沉降.,清阳 上升:出上窍(提供给视听嗅觉等功 能赖以发挥的精微物质,或 涕、泪等轻清的分泌物) 外出:发腠理(卫阳之气行于腠理分 肉之间温养腠理) 实四肢(水谷精微中清轻稀薄的部分充实肢体骨肉),浊阴 下降:出下窍(指食物糟粕、水液由二阴 排出) 内入:走五脏(水谷精微中浓厚稠浊的部 分,如精、血、津液等, 由五脏收藏) 归六腑(水谷及消化吸收后残余 的糟粕由六腑传化),(3)人体内
7、部清阳与浊阴的分布趋向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清阳之气向上、向外升发;浊阴之气向下、向内沉降. 治疗耳目失聪益气升提法 治疗表证宣肺发散法 治疗手足厥逆温阳法 治疗肠胃积滞攻下法 治疗水肿利水逐水法,治病必求于本(中医的基本治则)如何“求本”:“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诊法、辨证:寻求阴阳失调征象和机理 治疗:协调阴阳.,4.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一) (1) 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 气:阳,味:阴. (2) 药食气味与形、气、精、化的相互关系 伤 伤 生 生 味 形 气 精 化 食 食 伤于 化为 (3) 临床意义:对后
8、世精气互根理论的产生有重要 影响,对临床治疗虚证更有指导意义.(P30),充养,依赖人身元气充养,饮食物之五气充养人体精气,饮食五气化生转变 精气,(4) 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及效用“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阴为味 味厚为阴中之阴 泄 (泄热通便,如大黄、黄连) 味薄为阴中之阳 通 (通利小便,如猪苓、茯苓) 阳为气 气厚为阳中之阳 发热 (助阳发热,如干姜、附子) 气薄为阳中之阴 发泄 (发汗解表,如薄荷、荆芥),阳,阴,“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辛走气而性散(如麻黄味辛,发汗解表)甘走脾而灌溉四旁(如党参、甘草味甘,益气补中) (桂枝汤: 用辛味桂枝与甘味甘草) 酸主收敛,又依赖
9、春生木性而上涌(如乌梅) 苦主泻下,又炎上作苦(如大黄味苦,通泄) (瓜蒂散: 用酸味赤小豆与苦味瓜蒂相配伍),气火关系 药食气味辛热纯阳的作用 病理上亢盛的邪火 壮火之气衰壮火食(蚀)气,壮火散气 药食气味辛甘温和的作用 生理上阳和、温煦之火少火之气壮气食(音饲)少火,少火生气,壮火,少火,(5)若药物饮食气味阴阳太过,可引起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危害.,药物饮食之气太过,耗伤人体的阴精(气伤精); 药物饮食之味太过,损伤人体的形体(味伤形)。 药物饮食的辛热纯阳作用易消蚀人体的元气。(壮火食气) 酸苦涌泄太过,则机体阳气损伤(阴胜则阳病); 辛甘发散太过,则机体阴精耗损(阳胜则阴病) 。,辛甘
10、发散太过引起的热病,酸苦涌泄太过产生寒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久服辛甘发散的药物饮食所引起的热病,热到了极点就转化为寒证; (热极生寒) 久服酸苦涌泄的药物饮食所引起的寒病,寒到极点就转化为热证。 (寒极生热),“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1)联系药食气味阴阳性能,指过用酸苦涌泄等阴性药食,可能损害人体阳气;反之,过用辛甘发散等阳气药食,则可能损伤人体阴精。,(2)从病机角度来说,则指阴阳偏胜偏衰的病机.阴阳之间一方偏胜则致另一方受损,从而失去平衡协调而致病。(3)哲学角度:阴阳之间对立制约和互为消长的关系,阴阳偏胜病机: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对立、斗争) 表现: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11、阴阳转化病机: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重、极为转化条件),返回,返回,5 .五气偏胜病机 “风胜则动”:风气内盛,使肢体振掉动摇或头目昡晕. 肝风内动; “热胜则肿”:火热内郁,营气壅滞肉理,聚为痈疡红肿. 火热薰灼肌肤致痈肿 “燥胜则干”:燥胜津伤,则出现津液干涸的表现. 津亏内燥 “寒胜则浮”:寒盛伤阳,阳气不能行水,水聚成为浮肿. 阳虚内寒 “湿胜则濡泻”:脾被湿困,不能运化水谷,故泄泻稀溏. 内湿停积,注意: “五气”乃病变类型,与六淫有关,但不等于“六淫”,尚有内生“五邪”.临床意义: 对临床分析病机、确定证候类型、确立治疗法都具有重要意义.,6 .外感六淫与
12、内伤七情的病机、病证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说明人的精神活动与心肝脾肺肾五脏密切相关.喜怒伤气(七情太过,损伤五脏气机) 寒暑伤形(六淫邪气伤人,首先侵犯形体肌表) 暴怒伤阴(肝气横逆而血乱)暴喜伤阳(心气弛缓而神逸)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情志活动不能节制,使气机逆行向上,盛满于经脉,产生神气浮越,去离形骸的昏厥病证)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说明邪气伤人各从其(阴阳之)类.,7.重阴、重阳与伏邪“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阴极而阳生,阳极而阴生. 阴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二、五行的归类法则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1.五行归类及五
13、行生克法则(自学为主) 2.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 阳:天 上 气 男 左 火 外 阴:地 下 血 女 右 水 内 阴在内,阳之守:阴静居内为阳之镇守 阳在外,阴之使:阳动行外为阴之役使,互相依存 互相为用,3.阴阳者,万物之能(胎)始也:阴阳是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本原.,三、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续),1.阴阳偏胜病候(以阴阳划分证候) 阳偏胜(阳证)的证候特征; 阴偏胜(阴证)的证候特征; 注意: 阳热盛极,隔阻气机 阴寒盛极,凝遏气机 2.法阴阳以养生: 知七损八益以调阴阳; 法天地阴阳以养生. 3.以天地阴阳类比人体形身(自学p41) 说明人体组织结构及其功能,腹满,死,4.因时因地制
14、宜治则: (自学p42) 故治不法天之纪则灾害至矣。 5.早期治疗的治则(治未病): “善治者治皮毛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邪气皮毛筋脉六腑五脏 启示:医者一要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二要防重于治;三要有病早治。 6.外邪性质不同,侵袭人体的部位也不同 天上的无形之邪伤害五脏; 饮食寒热的有形邪气伤害六腑; 地面的湿气伤害皮肉筋脉。,7.“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治疗方法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指针法而言,但同样适于药物治疗。 8.归纳诊候(阴阳学说诊法上的运用) 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审清浊(望诊):清阳,浊阴 视喘息,听音声(闻诊): 清亢明亮阳,重浊低沉阴 观权衡规矩(切诊): 权衡阴,规矩阳
15、 按尺寸(按、切诊): 按尺肤:滑阳,涩阴; 切寸口脉:浮阳,沉阴,小 结本篇论阴阳五行学说及其在医学上的运用,所论内容较零散,简单归纳如下: 一、阴阳的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1.在生理上: (1)说明属性:“阴静阳躁” (2)说明阴精阳气互根互用,协调统一:“阳生阴长”,“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3)说明气机升降运动:“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4)说明生理功能:“阳化气、阴成形。”,2.在病理上: (1)说明阴阳偏胜病机: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2)说明阴阳
16、升降失常病机: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 病之逆从也。” (3)说明阴阳转化病机: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寒则 热,重热则寒。”,(4)气火关系病机: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5)说明致病因素: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6)说明证型分类: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3.说明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与效用: “阳为气,阴为味.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 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
17、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4.说明诊法原则:“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 阳”,5.说明治则治法 (1)治病必求于本 (2)早期治疗: “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 (3)因时因地制宜: “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6.指导养生 (1)协调阴阳以养生:“七损八益”。 (2)法则天地阴阳以养生: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复习思考题,1. 词解:治病必求于本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飧泄胀三个清阳与三个浊阴壮火与少火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
18、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溪谷属骨六合从阴引阳与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与以左治右2. 背诵:“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于本”“清气在下,则生飱泄病之逆从也”“清阳出上窍浊阴归六腑”“阴味出下窍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重热则寒”“风胜则动湿胜则濡泻”“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邪风之至感则害皮肉筋脉”“善用针者以左治右”,3. 思考题:1.人体阴阳清浊升降的机理、病理变化各是什么?并对其中的含义及有关机理分别给予说明。 2.本文是怎样运用阴阳理论来分析药物的气味及功能的? 3.壮火、少火的含义是什么?其与元气消长的关系及机理是怎样的? 4.试述五气偏胜的致病特点与机理。 5.结合本篇的内容
19、,举例说明阴阳学说在诊断、治疗中的运用。,病案举例湿困脾运泄泻,李某,男,49岁,1965年12月30日初诊,突发腹泻,日五、六次,腹无大痛,精神欠佳,脉象缓弱,舌苔薄白。此太阴脾土为湿所困,用除湿化浊运脾行水法。苍术9g扁豆9g藿香9g 厚朴6g陈皮6g青皮6g木香4.5g 茯苓9g大腹皮9g甘草3g 1966年1月3日二诊,服前方后,大便逐渐成形,自觉消化较差,脉来稍软,用补脾运脾,敛肝固肾法以善其后。 党参12g茯苓9g白术9g山药12g厚朴9g 木香6g 陈皮9g白芍9g补骨脂9g 甘草3g 三剂摘自李斯炽医案,修道养生是阴阳自和过程,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名异,智者察同,
20、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易传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 张仲景:“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孙思邈:“调气方疗万病大患,百日生眉须,自余者不待言也。”唐代著名养生家吕纯阳:“只知性,不知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几位著名修道(内丹)养生家,老子:160余岁或200余岁(史记)华佗:98岁,三国志载其“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状容”传“五禽戏”于弟子吴普。孙思邈:141岁(172、163、141、130、123、101)陈撄宁、方春阳、干祖旺、任春荣等持此观点。吕纯阳:“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捷,世以为神仙”(宋史陈抟传)陈抟:118岁(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陈抟传)伍守阳(冲虚):100余岁,阴阳自和(内丹)的养生康复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