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医学病毒网上下载.ppt

上传人:h**** 文档编号:257113 上传时间:2018-07-31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3.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其他医学病毒网上下载.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其他医学病毒网上下载.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其他医学病毒网上下载.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其他医学病毒网上下载.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其他医学病毒网上下载.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部分 虫媒病毒(arbovirus)定义: 是一大群有包膜的单正链RNA病毒,主要通过嗜血的节肢动物在哺乳类和鸟类等脊椎动物中传播。共同特征:1病毒为小球形,直径40-70nm,少数偏大。2核酸为单正链RNA,20面立体对称,有包膜,表面有糖蛋白刺突。3抵抗力较弱。对热、脂溶剂、酸敏感。4节肢动物(蚊、蜱、白蛉等)既是传播媒介,又是储存宿主。所致疾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方性.5在细胞浆中增殖,宿主范围广,易感动物为乳鼠。,其他医学相关病毒,6所致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可分五类:脑炎或脑脊髓炎:乙型脑炎、森林脑炎等;无特殊部位的全身感染:登革热等;肝炎为主的全身感染:黄热病;出血热为主的全身感染

2、:新疆出血热、登革出血热;关节炎为主的全身感染:罗斯河热等;,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简称乙脑病毒、日本脑炎病毒) 乙脑病毒:属黄病毒科,引起乙型脑炎的病原体,儿童多见,病死率高,幸存者有神经系统后遗症。一、生物学性状 1单正链RNA病毒,20面立体对称,有包膜,表面有血凝素。 2 结构蛋白有三种:衣壳蛋白C,与核衣壳装配有关 ;膜蛋白M,连接蛋白;包膜蛋白E,含中和抗原和血凝素。 3病毒抗原性稳定,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分离的病毒株,无明显差异,疫苗预防效果好。,4分离培养 实验动物:乳鼠易感,脑内接种,3-5d发病;细胞培养:地鼠肾原代细胞、BHK细胞,CPE(+)鸡 胚:卵黄囊接种,血凝实验(+

3、);二、流行病学特征传染源 带毒的蚊子和家畜(无症状、有病毒血症),幼猪是重要的传染源和中间宿主。传播媒介 库蚊、伊蚊等(也是长期储存宿主),流行特征 有明显的季节性,夏秋季(6-10月)与蚊密度的高峰期一致,流行环节 蚊动物(猪、牛、羊等)蚊的循环 叮咬易感人乙脑。,三、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特点:99%的人为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 显性感染(多见儿童)引起中枢神经症状,5%- 20%有后遗症(痴呆、偏瘫、智力低下)发病机理: 带病毒蚊叮咬人 病毒在网状内皮细胞、局部淋巴结增殖 隐性感染 一次病毒血症 肝、脾的单核细胞中大量增殖 顿挫感染 二次病毒血症 病毒侵入中枢神经(高烧、惊厥、昏迷),临床特

4、点轻型 体温通常在3839, 患者神志始终清晰,有不同程度嗜睡, 一般无抽搐,脑膜刺激不明显,多在一周内恢复。中型 体温常在40左右,有意识障碍如昏睡或浅昏迷,偶有抽搐,病程约为10天。重型 体温在40以上,神志昏迷,持续性抽搐,可出现呼吸衰竭,恢复期常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异常及瘫痪表现。暴发型 有高热或超高热,深昏迷并有反复强烈抽搐,可在短期内因中枢性呼吸衰竭而死亡,幸存者也常有严重后遗症,4免疫性:体液免疫为主。病后免疫持久、稳定。 三、微生物学检查: 病毒分离 : BHK-21细胞株敏感,CPE(+) 特异性IgM测定、血凝抑制试验血清学实验: 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 病毒核酸检测:RT-P

5、CR,四、预防治疗:1一般预防措施: 防蚊、灭蚊, 幼猪预防注射。2特异性预防:灭活乙脑疫苗:6-8月皮下注射两次间隔7-10天,4-6岁加强免疫一次;保护率60-90%; 减毒活疫苗:对1-15岁儿童接种,一年后加强免疫一次,保护率高达94%-100%3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死亡率下降(3-10%),第二部分 出血热病毒 (Viral Hemorrhagic Fever,VHF ) 指由节肢动物或啮齿类动物传播,引起出血热的一大类病毒 。 1、临床特征:高热、出血、低血压和高死亡率; 2、自然疫源性疾病,动物传给人后,通过人-人传播,造成流行或暴发流行; 3、均为有包膜的RNA病毒,按传播途

6、径分四大类: 蜱媒传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 蚊媒传播:登革病毒; 动物源性传播: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 其他途径传播:马堡出血热。,汉坦病毒(Hantanvirus) 属布尼亚病毒科,引起两种类型的急性传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PS) 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结构:呈圆形、椭圆形或多形态,有包膜和糖蛋白刺突,单负链RNA,分三个节段, L节段(大):编码RNA多聚酶,与复制转录有关; M节段(中):编码糖蛋白(G1、G2),构成包膜刺突能凝集鹅RBC ; S节段(小):编码核衣壳蛋白,诱导高滴度的非中和抗体和细胞免疫反应。,2、培养特性: 多种动物(黑线姬鼠、

7、大鼠、 乳小鼠等)敏感,感染后在肺、 肾组织中可检出大量病毒。 多种细胞(人胚肺二倍体、BHK-21等细胞)敏感,CPE(-),电镜下可见包涵体。3、抵抗力不强:对脂溶剂、酸、热均敏感。,二、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 啮齿类动物,以鼠类为主,既是传染源又是储存宿主,通过唾液、尿和粪便污染环境。 2、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以气溶胶传播; (2)消化道传播:动物排泄物污染食物; (3)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或破损皮肤感染; (4)垂直传播: HFRS可传给胎儿,HPS未见; (5)虫媒传播: 螨类可能是传播媒介; 3、易感人群:人类易感, HFRS疫区隐性感染率3.5-4.3%; HPS发病年

8、龄在11-69岁;与野生动物接触多者感染率高。,4、流行特征 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三、致病性与免疫性 病理特征: HFRS和HPS均对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有广泛性损伤,导致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坏死、通透性增高、渗出和出血。 临床表现: HFRS临床症状为高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伴有三红(面、颈、上胸部潮红)、三疼(头痛、眼眶痛、腰痛),典型的临床经过分五期:发热、低血压、少尿、多尿、恢复期,病死率高。 HPS临床症状为发热、咳嗽和急性呼吸衰竭,死亡率高达50-78%。 发病机制: 1、病毒的直接损伤作用 可感染多种组织细胞,2、免疫病理损伤 型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和细胞免疫反应均会导致损伤。 免疫

9、性:抗体出现较早,发病第1-2d即可测出IgM,IgG第3-4d出现。以体液免疫为主,病后对同型病毒获持久免疫,隐性感染产生的免疫力不持久三、微生物学检查: 病毒分离培养 :非洲绿猴肾细胞敏感,CPE(+) 动物实验,鼠类接种标本后,在肺部可检测到病毒,应注意严格隔离,防止实验室感染。 血清学实验:免疫荧光法、ELISA、双份血清法。四、防治原则: HFRS灭活疫苗,免疫效果良好。 1.金黄地鼠肾细胞培养 家鼠型病毒灭活疫苗 2.长爪鼠肾细胞培养 姬鼠型病毒灭活疫苗 3.纯化鼠脑灭活疫苗 双价混合疫苗正在研制中.,第三部分 疱疹病毒 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是一群中等大小、有包

10、膜的双链DNA病毒。已发现有100多种,分3个亚科 1种类 HSV-1 HSV-2 宿主宽,增殖快 CPE(+) 嗜N性 VZV CMV HHV-6 HHV-7 EBV HHV-8,胞间扩散,宿主窄,增殖慢,能形成巨细胞,在淋巴细胞、分泌腺体中潜伏感染。,宿主更窄,B细胞是靶细胞, 长期潜伏,2共同特点 形态结构相似:球形,核心为线形双链DNA;衣壳20面体(162个壳微粒),外有皮层,最外有脂质包膜, 复制:除EB病毒外,均在细胞核内复制和装配;可形成嗜酸性包涵体,导致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CPE(+); 可编码多种参与核酸代谢的酶类: 胸苷激酶和DNA多聚酶; 感染类型 可在体内不同部

11、位潜伏感染 a.显性感染:病毒大量增殖,细胞破坏; b.潜伏感染:病毒不增殖,DNA持续存在(终身); c.整合感染:与致癌有关; d.先天感染:胎儿畸形;,第一节 单纯疱疹病毒 (herpes simplex virus HSV)一、生物学性状1.基因组由线性双链DNA构成,分长(UL)、短(US)独特片段,两端有反向重复序列,形成4种异构体。2HSV糖蛋白抗原有11种:其中 gB gC gD gD与吸附感染有关, gC、gG为型特异性抗原, gD 可诱导产生中和抗体。3分型 二个血清型: HSV-,HSV-,DNA有50%同源性。4培养较容易:多种细胞培养 CPE(+) 动物接种 有多种感

12、染类型,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性 (1)传染源: 患者、健康带毒者,人群易感,隐性为主 (2)传播途径: 直接、密切接触,性接触 ,呼吸道飞沫, 2所致疾病: 无症状感染:大多属此。 局部感染:皮肤粘膜疱疹 全身感染:新生儿疱疹、脑炎,3感染形式(1)原发感染 接触传染 HSV-1 婴幼儿多见,90%以上隐性感染,表现为: 龈口炎,疱疹性角膜炎,疱疹性湿疹, 疱疹性脑炎 HSV-2 生殖器疱疹,多在性生活后(2)潜伏感染及再发感染 原发感染康复 潜伏 再发感染:非特异性因素刺激,V基因组激活转增殖状态并沿神经纤维下行至末稍附近上皮疱疹。 重复以上过程,疾病往往反复发生。,HSV-1:三叉N

13、和颈上N节HSV-:骶N节,少许V沿N纤维上行,原发感染,唇疱疹,齿龈炎,脓性指头炎,生殖器疱疹,(3)先天性感染及新生儿感染 垂直传播或分娩时感染,胎盘产道,孕妇原发/再发,早、流、死产,畸形,新生儿疱疹,(4)HSV-2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协同作用 2免疫性 (1)体液免疫 中和抗体可中和病毒,阻止扩散,但不能清除潜伏病毒及阻止复发; (2)细胞免疫为主。三、微生物学检查 1病毒 分离 与鉴定,2快速诊断(查Ag/DNA)(1) 刮取疱疹病损材料涂片 荧光标记(酶标记)抗体染色 阳性结果即可协助诊断查DNA(2) 原位核酸杂交 PCR法四、防治原则 HSV死疫苗 有免疫效果 HSV减毒活疫苗

14、无实用意义 HSV包膜糖蛋白亚单位疫苗动物试验成功,查DNA,碘苷 阿糖腺苷 无环鸟苷 第二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Varicella-zoster virus,VZV) 1生物学性状:一个血清型、增殖慢 2致病性:人唯一自然宿主,呼吸道传播, 皮肤是主要靶细胞。 3所致疾病: 儿童初感水痘,伴脑炎、肺炎, 病后潜伏脊髓后根或颅N节。 成人、老人 V激活带状疱疹 4IFN、无环鸟苷、抑制病情发展,缓解疼痛,治疗疱疹临床症状不能消除潜伏感染,诱因,第三节 巨细胞病毒 (Cytomegalovirus, CMV) 种属特异性高,增殖缓慢,复制周期长。 1生物学性状: 典型的疱疹病毒形态结构。在体外

15、仅在人成纤维细胞中增殖,形成多核巨大细胞、有大型嗜酸性包涵体。 抵抗力弱毒种保存较困难,2普遍易感,隐性多见。3长期带毒呈潜伏感染,潜伏于肾、唾液腺、乳腺,白细胞或其他腺体,病毒可长期、间歇排出。4多途径传播(口腔、输血、哺乳、生殖道、胎盘、器官移植),引起巨细胞包涵体病,输血后单核细胞增多症、肝炎、间质性肺炎等。是先天性感染最常见病毒之一。垂直感染造成胎儿畸形、早产、流产、死胎。5细胞转化与潜在致癌作用,第四节 EB 病毒 (Epstein-Barr virus,EBV) 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结构:圆形,二十面体对称,有包膜、刺突和皮质。 基因为线状双链DNA,潜伏感染时(环状),裂解性

16、感染时(线状),编码80余种病毒蛋白。2 EBV特异性抗原1EBV潜伏感染期,选择性表达早期抗原:(1)核抗原(EBNA):感染的B细胞核内,为DNA结合蛋白。,EBNA-1与感染有关,EBNA-2与细胞转化和永生化有关。EBNA抗体出现在感染晚期。(2)潜伏感染膜蛋白(LMP):在B细胞表面,与细胞恶化有关,其中LMP1在肿瘤形成中起主要作用。2EBV增殖性感染期,产生的抗原:(1)立刻早期抗原:转录激活因子;(2)早期抗原(EA):分EA/R, EA/D(具DNA多聚酶活性), EA出现表明EBV活跃增殖;EA抗体出现在感染早期,非洲儿童淋巴瘤为抗EA/R阳性;鼻咽癌为抗EA/D阳性。(3

17、)衣壳蛋白(VCA):晚期合成的结构蛋白。(4)膜抗原(MA):细胞表面,包膜糖蛋白,抗MA IgM可用于早期诊断。,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致病机理: EBV 呼吸道传播 口咽上皮细胞增殖 局部淋巴组织B细胞 全身EBV感染2EBV感染结局: 1嗜B细胞/上皮细胞 2人群感染普遍,唾液传播,有两种形式: 增殖性感染:极少病毒基因表达,导致细胞裂解 潜伏感染(感染_潜伏_激活) 非增殖性感染 恶性转化(染色体异位),2与EBV感染有关的疾病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鼻咽癌、淋巴增生性疾病、霍奇金病等。(三)微生物学检查法1异嗜性抗体的检测 用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辅助诊断。2E

18、BV抗体检测检测EBV抗体有助于EBV感染诊断, 3EBV DNA检测原位核酸杂交或PCR法检测标本中的EBV DNA。,(四)防治原则测定EBV IgG抗体可早期诊断鼻咽癌。灭活疫苗受到限制,MA与LMP多肽疫苗取得进展。五、新型疱疹病毒 HHV-6 唾液传播,幼儿急性发热性玫瑰疹 HHV-7 唾液传播,幼儿皮疹 HHV-8 卡波济肉瘤,第四部分 人乳头瘤病毒(HPV)一、生物学性状 球形,直径52-55nm,20面体对称,无包膜,环状双链DNA,3个基因区组成 早期区 含有6个开放读码框E1、E2基因:与病毒复制转录调控有关E5、E6、E7基因:诱导细胞转化, 晚期区 编码结构蛋白L1和L

19、2 是衣壳的主要蛋白和次要蛋白。 上游调控区 复制起点和调控元件,HPV增殖方式独特,与上皮细胞的分化阶段相关,因此不能在常规组织细胞中培养。 成熟病毒仅在角质细胞中产生,抗原接触免疫系统的机会少,免疫原性低,易形成持续感染。,二、致病性与免疫性HPV主要通过 直接接触、间接接触、性接触感染、新生儿通过产道被感染。病毒感染仅停留于局部皮肤和粘膜中,不产生病毒血症。所致疾病 不同型别的HPV侵犯部位及所致疾病也不相同(详见教材P409 表32-1)。HPV与宫颈癌的关系 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致病特点 引起疾病的性质与病毒在细胞内存在的方式有关。在良性病变(疣)中,病毒多以游离状态存在;在宫颈癌组织中,HPV DNA多以整合状态存在。E1、E2有间接致癌作用;E5、E6、E7有直接致癌作用。,三、微生物学检查: 1.组织学检查 2.免疫学检查 3.核酸检测 4.血清学诊断,四、防治原则:防治:加强教育、严格社会管理治疗: 1.局部敷药,如5% 5-咪奎莫特,5% 5-氟尿嘧啶; 25%竹叶脂液。2. 用激光、冷冻、电灼或者手术去除疣;3. 局部注射干扰素。4. 复发应连续或者综合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