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节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反射运动(非条件反射性)躯体运动 随意运动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一)脊髓神经元的活动 传入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 大 FT 传出神经元 小 ST 梭内肌纤维,(二)脊髓反射1.牵张反射 概念: 与神经中枢保持正常联系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称为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感受装置肌梭,2. 牵张反射的分类及其生理意义:腱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 : 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特点:腱反射是单突触反射,所以其反射时很短,耗时约0.7ms。 意义:了解神经系统的某些功能状
2、态。 如果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常提示该反射弧的某个部分有损伤; 若腱反射亢进,说明控制脊髓的高级中枢的作用减弱。,膝跳反射弧: 叩击肌腱 肌肉受到牵拉刺激 肌梭兴奋性 Ia类和类N纤维传入 运动元兴奋 梭外肌收缩,肌紧张(紧张性牵张反射) : 概念:指缓慢而持续地牵拉肌腱时所引起的牵张反射。 特点:肌紧张属于多突触反射。 无明显的运动表现,骨骼肌处于持续地轻微的收缩状态。 意义:对抗肌肉的牵拉以维持身体的姿势,是一切躯体运动的基础。 如果破坏肌紧张的反射弧,可出现肌张力的减弱或消失,表现为肌肉松弛,因而无法维持身体的正常姿势。,肌紧张机制:,梭外肌收缩,运动N元兴奋,肌梭的敏感性兴奋性,持续轻微
3、牵拉伸肌,梭内肌收缩,运动N元兴奋,高位中枢下传冲动,重力作用,骨骼肌处于持续地轻微的收缩状态,4. 反牵张反射: 概念:牵拉肌肉引起牵张反射,引致腱器官传入冲动增多,导致支配被牵拉肌肉的运动N元抑制,使牵张反射受到抑制的反射称为反牵张反射(inverse stretch reflex)。 意义:防止被牵拉肌肉受到损伤。 原因:梭外肌与肌梭呈并联关系,梭外肌与腱器官呈并联关系;肌梭感受肌肉的长度变化(肌梭是长度感受器),腱器官感受肌肉的张力变化(腱器官是张力感受器);腱器官对被动牵拉不敏感,而对肌肉的主动收缩异常敏感。 当肌肉受到牵拉时,首先兴奋肌梭而发动牵张反射,引致受牵拉肌肉收缩,导致腱器
4、官兴奋而发动反牵张反射。,二、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控,(一)脑干对肌紧张的调控 网状结构中存在: 抑制肌紧张和肌运动的区域,称为抑制区(范围较小); 加强肌紧张和肌运动的区域,称为易化区,高级中枢对肌紧张和肌运动的作用可能有二种机制:易化或抑制脊髓运动N元,直接调节肌肉的收缩;易化或抑制脊髓运动N元,通过环改变肌梭敏 感性而间接调节肌运动。,(范围较大)。,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和易化区对肌紧张的调节,抑 制 区,易 化 区,网状结构背外侧部(包括中脑背盖),网状结构内侧尾部,部 位,前庭核、小脑前叶两侧(与易化区构成易化系统),大脑皮层运动区、纹状体、小脑前叶引部(与抑制区构成抑制系统),上级中枢
5、,下传通路,作 用,特 点,正常情况下活动较强,在肌紧张的平衡调节中占优势,正常情况下活动较弱,网状脊髓束抑制N元兴奋性肌梭敏感性肌紧张和肌运动,网状脊髓束加强N元兴奋性肌梭敏感性肌紧张和肌运动,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伸肌过度紧张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实 验,上述易化系统和抑制系统对肌紧张的影响,可用去大脑僵直实验加以说明:,(二)姿势反射 1.状态反射概念:是头部空间位置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相对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地引起四肢肌张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活动。包括迷路紧张反射和颈紧张反射.头部后
6、仰: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加强;头部前倾: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减弱,屈肌及腹肌的紧张性相对加强;头部侧倾或扭转时:同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加强,对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减弱。,体操的后手翻、空翻及跳马动作,若头部位置不正,就会使两臂用力不均衡,身体偏向一侧,常常导致动作失误或无法完成。短跑运动员起跑时,为防止身体过早直立,往往采用低头姿势,这些都是运用了状态反射的规律。举重时,提杠铃至胸前瞬间头后仰,可借以提高肩背肌群的力量能更好地完成动作。违反状态反射规律:例如,有训练的自行车运动员在快速骑车时,做出头后仰而身体前倾的姿势。,2.翻正反射概念: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列动作将体位恢复常
7、态的反射活动。特点:先转头,再转身。应用:体育运动中,很多动作是在翻正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运动技能。实例:体操运动员的空翻转体,跳水运动中转体及篮球转体过人等动作,都要先转头,再转上半身,然后下半身,使动作优美、协调且迅速。,三、高位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控,(一)基底神经节,纹 状 体,尾 核,壳 核,苍白球,丘脑底核,黑 质,红核,丘 脑,运动皮层,脊髓,基底神经节,基底神经节的功能: 基底神经节有重要的运动调节功能,与控制肌紧张、稳定随意运动、处理本体感觉的传入信息等有关。控制肌紧张并使运动动作适度肌紧张增强而运动过少综合症 临床病症:如震颤麻痹(帕金森氏病)。肌紧张过低而运动过多综合症临床病
8、症:如舞蹈病和手足徐动症等。与随意运动有关3. 与运动程序有关,(二)小脑 分:古小脑、旧小脑、新小脑 1. 古小脑(绒球小结叶) 主要功能:参与维持身体平衡,其功能与前庭器官密切相关。 临床:平衡失调综合症(身体倾斜,站立不稳,随意运动不受影响) 2. 旧小脑(小脑前叶及后叶的后部) 主要功能:调节肌紧张。 临床:肌张力降低,四肢无力。,3. 新小脑(小脑半球) 主要功能:协调随意运动。 临床:共济失调综合症 表现:随意动作的力量、方向、 速度及准确度发生障碍. 如:行走摇晃,步态蹒跚(醉 汉步); 指鼻试验阳性(指不准); 动作进行时肌肉 抖动,把握不住方向,称为意向性震颤; 肌张力减 弱
9、,动作无力等症状。,交叉支配: (上面部肌受双侧皮层支配) 倒置分布: (头面部是正立的) 精细正比: 功能定位精确:,(三)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其神经元胞体在皮层运动区,通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下传冲动而完成对运动的调节。1. 大脑皮层运动区 部位:中央前回(4、6区) 功能:发动随意运动 特征:,2. 锥体系和锥体外系 锥体系 概念:锥体系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 经延髓锥体管理运动的下行系统 来源:以往,全部来自皮质运动区的大锥体细胞。 后来,仅小部分来自皮质运动区的大锥体细胞,大部分来自该区的小锥体细胞,还有一部分来自颞叶及额叶皮层。 功能:发动随意运动调节肌紧张 锥体外系 概念:锥体系以外的与躯体运动有关的下行通路。 功能:调节调节肌紧张,协调肌群间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