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方佛教典籍翻译,佛教在西方的流传与影响,Perspiration n. 汗水;流汗;努力 短语perspiration resistance 耐汗性 ; 耐汗渍Foot perspiration 汗足药PERSPIRATION ACID 耐汗渍 同义词: effort , trial , pain , struggle , try He burst out in perspiration. 他突然冒汗。The good news is there are ways to combat hyperhidrosis (i.e. excessive perspiration) and cope
2、better with it. 好消息是,现在有方法能更好地应付多汗症了(就是过度地流汗)。She was wearing a jasmine garland on her tight blue dress, wet with perspiration from the small of her back to her legs. 她穿着一袭紧身的蓝衫,带着一个茉莉花环,从纤小的后背到女孩的双腿,她的全身都被汗湿透了。,佛教在西方的流传背景,西方对佛教的了解,始于公元前4世纪后半叶。希腊马其顿亚历山大东征时,著名的怀疑主义者皮浪等哲学家也随军进入印度,把佛教思想带回希腊世界。前3世纪孔雀王朝的
3、阿育王遣使向印度境外传播“正法”,所传“正法”,即是佛法。希腊人在古印度西北部长期建有国家,前2世纪后半期,希腊人国家弥兰陀王归依佛教,关于他的信教过程以及他与来自什米尔的高僧那先的对话,见于弥兰陀问经(汉译那先比丘经)。弥兰陀是已知的最早信仰佛教的西方人。,佛教在西方的流传背景,英国诗人埃德文。阿诺尔德于1879年出版亚洲之光,以诗的形式介绍了佛陀的一生与思想,在西方流传甚广,到1930年已经发行第100版。在古希腊哲学和佛教哲学中有许多相近的思想。恩格斯就把佛教徒同希腊人并提,认为只有他们才开辟了“辩证思维”一途。像变化无常、因果轮回、“四大”结构等主张,也在这两种文化系统中几乎平行流通。
4、,佛教在西方的流传背景,佛教在欧美的流布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先是介绍佛教的个别人物与事迹; 进一步了解佛的全貌,研讨其意义; 最后才是吸收与信仰。此后,西方对佛教的了解日多,随着启蒙主义思潮的发展和对世界认识的开拓,西方有识之士不再那样妄自尊大。黑格尔(17701831)的逻辑学已经给佛教哲学以重要的历史地位。佛教哲学开始在西方世界得到了与希腊哲学平等的对待。,英国对于佛经的翻译,英国对佛教的研究与它在东方的殖民主义统治是分不开的,它的理论出发点则是基督教中心说。1788年,英国皇家亚洲学会成立,殖民地当局扶植对巴利文和梵文的研究。 到了19世纪70年代,英国传教士出身的业余汉学家对中国研究
5、所取得的成果已经超过早期只在书斋里做研究的法国汉学家,这在汉语佛经英译方面尤其突出19世纪中晚期以后比较宗教学的兴起以及汉学的发达,极大地促进了传教士对汉语佛教经典的研究与翻译。,英国对佛经的翻译,到了晚清,始有西方新教传教士认真研究中国佛教,传译佛教经典。如英国来华传教士艾约瑟(JosephEdkins)、欧德里(JEitel)、毕尔(SamuelBeal)、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和苏慧廉(Soothill,WE)等。然而从对中国佛教的佛教经典英译方面,李提摩太无疑是最突出的一位。,李提摩太,李提摩太英文译著主要集中在汉语佛教经典上,如大乘起信论、大乘佛教的新约等。其中1
6、910年李提摩太翻译出版的大乘佛教的新约,收有大乘起信论的英译,以及妙法莲华经的英文节译、译自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药师如来的十二个大愿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苏慧廉也曾翻译妙法莲华经,校译法华三部经,编有中国佛教术语词典等。基于对中国佛教文化的了解,李提摩太主张传教士要多学习中国宗教文化、尊重中国宗教文化。这与早期新教传教士一味贬低、诋毁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佛教文化相比,实在是高瞻远瞩。,英国对于佛经的翻译,1884年,毕尔英译出了大唐西域记、法显传和慈恩传等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著作,使欧洲的东方学家扩大了眼界。从翻译佛典的种类与数量上来看,毕尔应是最突出的一位。马克斯.缪勒(18231900)
7、,是著名的东方学、印度学学者,也是比较宗教学、比较神话学和比较语言学的创立人之一,著有佛教及佛教巡礼者,译有般若心经、法集经等;,英国对于佛经的翻译,艾约瑟也是第一位将汉文佛经译为英文的来华传教士,如最早于1857年翻译的壹输卢迦论。 艾德研究成果即是1870年出版的中国佛教学习手册。论及编撰这部佛教手册的最初动机,艾德说:“研究中国宗教文献的学者常常会遇到拦路虎,梵文或别的外来术语在文本中不断出现,但一般情况下又没有释义”;“尤其是佛典,它们直接从梵文、巴利文或藏文中翻译过去。因而很有必要有一本像这样的词典来帮助读者了解佛教和受其影响的中国本土宗教。”,英国对于佛经的翻译,法国对佛经 翻译,
8、法国汉学大师雷慕沙(JeanPierreAbelRmusat)最早意识到译佛教经典的价值,1836年他翻译了佛国记(Fokou k)。法国著名汉学家儒莲(StanislasJulien)于1853年翻译出版了慈恩传(Histoire delavie de Hiouen Thsang),并于185758年翻译出版了大唐西域记,法国对佛经的翻译,法国人尤金.伯努夫写了印度佛教史导言,1852年将妙法莲花经译为法文出版。1855年,哥本哈根的学者维戈。福斯贝尔将法句经译为拉丁语。埃米尔.塞纳尔特(18471928)被奉为法国东方学泰斗。早年留学德国,专攻印度学,受比较语法学影响。,法国对佛经的翻译,
9、普山在印度文库中还发表了调伏天著的正理一滴论释的藏译校订本,1912年出版了唯识二十论藏译的校订本及法译本。从1923到1931年,他以藏文本为底本,参照玄奘和真谛译本,用功8年,完成了俱舍论的法文翻译;其中又依据汉、梵、巴利文等资料,详加注释。之后,又完成了汉译本成唯识论的法译工作;并结合梵、藏文有关资料作了注释。普山在译介北传佛教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德国对佛经的翻译,佛教在德国正式开始传播是在19世纪中叶,第一位弘法人是德国学者奥登堡。(Hermann Oldenburg )。他为批驳法国某学者关于“佛是神话人物”的说法,根据当时已刊行的巴利文献研究成果,写出了名著佛陀:生平、教义、僧团
10、。该书出版后,先后被译成14种文字,影响甚大。1903年8月哲学博士塞顿杜克(Karlseidenstuecker,18761936)他曾将巴利文小部阿含及如是语译成德文,并著巴利文法、巴利文佛学翻译等工具书。,德国对佛经的翻译,由奥登堡开始的佛学研究中的维也纳学派,带动了许多德国学者,或从巴利文,或从梵文,间或也有从汉文和藏文中研究佛教经典和历史的。除巴利文阿含之外,清净道论、弥兰陀问经等,也被译成了德文。作为存在主义奠基者之一的雅斯贝尔斯(18831969),曾著佛陀与龙树。显然,大乘空宗思想也为德国学界所注意了。,德国对佛经的翻译,十九世纪初期,印度哲学在西方渐受欢迎,德国的哲学家如谢林
11、(Schelling)、黑格尔(Hegel)等从翻译的书籍中认识佛教义理的博大精深,其中尤以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对后人最具影响。他不但广搜佛典,研读经义,并且在自己的着作中引述佛教义理,赞美佛教是“世界所有宗教中最卓越者”,更在家里供养佛像,以佛教徒自居。,德国对佛经的翻译,德国第一个佛教传教协会成立于1903年的莱比锡,有会员8人。发起人卡尔.塞登斯塔克,以出版社为基地,在1905年发行了佛教徒杂志及副刊佛教世界,这个协会的宗旨是提倡素食,保护动物,推动和平运动。1903年第一位德国比丘三界智高僧(Ven,Nyanatiloka mahathera,1878195
12、7,原名安东.顾也斯)在缅甸仰光受戒出家。,佛教对西方的影响,随着佛教文献进入西方及对其研究的逐步深入,首先是佛教哲学对于欧洲发生了影响。其中最早、且最显著的是德国叔本华(17881860),他在基督教世界中宣称佛教是最高的宗教,消除痛苦的最好出路在于涅槃寂静。法国萨特(19051980)发挥的存在主义著名原理“存在先于本质”,与佛教的业报思想在“人创造人本身”这点上,就是完全相通的。此外,像俄国的托尔斯泰,也被认为是受过佛教影响的伟大作家。,佛教在西方的影响,据世界基督教百科全书1982年的统计,欧洲有佛教徒21万多,南美50万,北美近19万,大洋洲和非洲也有信仰者。1982年世界佛教徒的总
13、数比十年前(1972)净增了5千万人。,佛教在西方的影响,在汉语佛经翻译策略与技术层面,传教士的做法主要是尽量忠实原文、多倾向于直译,让西方学者和未来传教士知其本原,如艾约瑟、毕尔、苏慧廉等。 苏慧廉称妙法莲华经为“世上最伟大影响最大的经典之一”,翻译该经的动机就是为西方学者研习佛经之用。另一种是“以耶释佛”、“援佛入耶”,如李提摩太以基督教的立场来翻译佛经,犹如理雅各英译论语,采用的与“援儒入耶”之态度一样,主要考虑接受者都是基督教背景的西方人,以归化的方式来处理佛教经典,是为其基督教本位思想服务的。,佛教对西方的影响,佛教在西方世界,依然以东方移民和侨民为主体。二次大战以后,东方国家的经济
14、与政治实力日益增强,西方社会中东方移民和侨民的经济政治地位也日益改善,加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多渠道发展,使佛教干预社会的作用力和对当地居民的影响力大幅度地提高。自18世纪以来,基督教神学伦理体系受到广泛的冲击,也使一些西方人士的某些观念向佛教倾斜。,佛教对西方的影响,放眼世界,我们可以看到,西方社会对佛教的认识正在发生着变化。十七、十八世纪时,佛教还被西方人归入以偶像崇拜为特征的异教。十九世纪上半叶,随着以法国学者布奴夫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对梵文及巴利文佛典的研究,上座部佛教的思想开始被西方人逐渐接受。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随着以比利时佛教学者布桑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对汉文佛典的研究,以及以日本佛教学者铃木大拙为代表的东方学者及宗教实践家的推广,汉传佛教开始具有了独立的研究价值。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藏传佛教神秘的面纱也被慢慢揭去,越来越多的藏传佛教禅修中心开始在西方国家出现。 今天,佛教在西方的形象已经大大改观。据了解,佛教已经成为美国的第三大宗教,有约占全国总人口近3%,即九百万的信众。,Thank You!,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WPS官方微博kingsoftw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