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第八讲 当代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本讲 讲授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整个大纲中是落脚点和最后的结论,同时具有结束语的性质,本来大纲有个结束语 , 后来马工程的专家 、 衣局长的团队主要考虑到导论和结束语有重复,所以把结束语的很多内容纳入到导论了,所以没有结束语,最后一章带有结束语的性质。 第八讲 的 基本要求, 是 要求博士生在本科阶段学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概论、 毛泽东思想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硕士阶段 学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的基础上,通过专题讲授, 让博士生 把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 必然性、中国 特色 社会主义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以及科学社会
2、主义发展的光明前景。 重点分为三 部分 的内容 : 第一 部分 是通过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回顾,把握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逻辑 ; 第二 部分 是通过对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分析,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第三部分 是通过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未来展望,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光明前景。 这一讲的 基本内容和基本 逻辑就是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这一讲讲授的难点,也是我们整个大纲的难点,衣局昨天也讲了,主要是跟本科 、 硕士的交叉重复的问题,如何处理与本科思想 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交叉重复的问题,如何
3、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步步高、步步升的问题。 解决办法: 本科主要讲原理, 主要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理。 硕士主要讲中国实践 ,即 六大建设 ; 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也就是六大建设问题的研究和解读,来深化 对于 原理 的理解。 博士主要讲世界实践或者人类实践, 突出“世界眼光”。 实际整个大纲也是这样的,即使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践问题 也是放在世界实践当中来进行考量。 一、社会主义取代资本 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这一 部分 主要讲以下几个问题 : 第一个问题就是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内2 容主要是 补充 原先的 硕士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的内容 。现在
4、我们招的博士肯定学过科社,也学过马原,但是今年招的不学科社,这个里面怎么去协调内容的交叉重复 的 问题。 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而产生的,它既是一种思想理论体系,又是一种社会制度,还是一种以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实际运动。 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它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 理想 到现实 (现实社会制度) 、从 一国实践 到 多国实践 ( 从 革 命到建设) 的 历史性 飞跃。 1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 从 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以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 从 19 世纪 40 年代到 19 世纪末 ( 1848 1
5、895)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形成和发展阶段。 这一部分内容老师可以讲一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问题 。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是这几年学科建设的一个热点问题, 这 些年的研究成果很多。 老师们可以重点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之间内在的逻辑和历史的整体性问题。 第二阶段: 从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 ( 1896 1956) ,科学社会主义由思想理论学说向现实社会制度的飞跃阶段,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凯歌行进”时期。 这一讲可以重点讲列宁的贡献 、特别是 同修正主义的争论,列宁 批判了 当时俄国 社会 民主党内的孟什维克 ( 西欧派 )和民粹派。 列宁既批判了
6、西欧派的主张,也批判了民粹派的主张,强调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与俄国实际的结合 。 19 世纪末期,以列宁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与主张改良的伯恩施坦等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者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发展成为适合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 时代的完整理论 列宁主义,创立了“一国胜利”理论,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取得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社会主义由思想理论学说向现实社会制度的历史飞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社会主义苏联成为反法西斯的中流砥柱。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东 欧 和 亚 洲
7、一些国家的共产党抓住战争造成的机遇, 建立了 人民民主 性质的 政权 , 并且相继走向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发展到多国。 第三阶段: 从 20 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至今 ( 1957 2012) ,社会主义建设和曲折发展时期。社 会主义如何在与资本主义的对抗、冲突与共存、合作中发展自身,是社会主义发展到这一阶段的主题。 这一部分当中可以回顾一下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 50 年代南斯拉夫的改革 ,赫鲁晓夫的改革,后面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以及中国邓小平的改革。 对历史改革做一些回顾,得出一个 基本 结论 :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失败的,邓小平领导中国的改革是成功的,可以总结一些历史经验教训。
8、 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南斯拉夫等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结合本国实际,开始探索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之外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试图克服 苏联社会主义 模式 过度集 中 的 体制弊端 ,但其改革始终 没有离开过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大框架 。勃列日涅夫成为苏联共产党第一书记后,苏联经济、政治、文化体制高度集中和僵化的特征更加明显。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戈尔巴乔夫倡导“新思维”,主张“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放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导致苏联共产党最终垮台,苏联走向解体。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转
9、入低潮,社会主义进入艰难探索阶段。 中国共产党人为社会主义改革创新做出了自己的历史贡献,通过全方位的改革开放,开辟和 拓展 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发展 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和完善 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使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2社会主义 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和理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的,从一开始就被资产阶级视为“ 幽灵 ” 和“异端” ,受到排挤和打压。 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高级的社会形态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社会主义是在经济社会相对落后的国家首先建立和发
10、展的,长期受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战争威胁、武装侵略、 分化和演变,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反复。 4 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还不太成熟,在与资本主义并存竞争的历史条件下,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并且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还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苏东剧变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挫折。苏东剧变的原因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既有内因,也有外因。 从意识形态根源而言, 列宁之后的苏联马克思主义始终在教条主义与修正主义之间摇摆。教条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僵死化 、把斯大林模式凝固化 ,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理论品质相背离 ;而修正主义则使马克思
11、主义“连根拔起”,彻底否定和解构马克思主义。前苏共领导人 戈尔巴乔夫彻底放弃和解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导致 苏共 亡党、苏联解体的意识形态根源。 3 20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 尽管 20 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但是社会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对人类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20 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使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历 史作用,确立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原则,改变了资本的发展逻辑,奠定了社会公平正义
12、的基础。 第二, 社会主义的存在及其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上的广泛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和帝国主义战争, 推动世界进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 第三, 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 瓦解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支持了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为发展中国家探索出实现民族的独立和解放的正确道路。 第四,社会主义的存在和发展深刻地影响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给资本主义以强大的压力,迫使资本主义社会改善劳资关系 ,对生产关系和分配方式进行某些改良和调整,使劳动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福利有所改善,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贡
13、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创造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三位一体”的 有机统一 整体,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国实际和中国特色”、“时代潮流和时代特 征”三者的有机统一和辩证结合。 1中华民族 伟大 复兴的旗帜 近代以来 , 中华民族 面临两大 历史任务 : 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为了救亡图存、民族复兴,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饶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14、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都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西方列强奴役和封建统治压迫的顽强反抗精神,这些斗争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为拯救中国发挥了历史作用。 历史事实表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 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华民族才迎来了伟大复兴。 2. 社会主义 生命力 的 充分展示
15、中国共产党人正确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实践勇气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一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拓展,克服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僵化的弊端,给社会主义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摈弃了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迷信,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积极探索既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破除了对社会主义教条式的理解和乌托邦式的幻想,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
16、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发展道路,从而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6 活力。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所谓一脉相承性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具有内在的、本质上的一致性。 这种内在的、本质上的一致性体现在:它们都具有 共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共同的价值理念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和共产主
17、义 ,共同的理论品质 与时 俱 进 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是与时俱进的发展着的理论体系,它坚持理论的开放性,坚持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检验理论、丰富理论和发展理论 ,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始终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解释力和感召力。 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探索、确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具体实际
18、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 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具有 巨大的优越性 。 3.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有力地反驳了“资本主义终结历史论”,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 化 开辟 了一条新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 的 基本原则,又根据 中国 实际和时代 特征 赋予其鲜明的
19、中国特色, 从而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史中,欧洲的崛起只是短暂的瞬间,欧洲资本主义文明和现代化道路只是人类文明和现代化道路中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唯一形式。 而且,无论是资本的原始积累还是后来的资本扩张,资本主义都给人类带来过“血与火”的灾难。今天,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7 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并且导致了诸多危机的爆发。 事实证明, 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选择了适合自己国情的 发展模式和道路,取得了发展的成功。而另外一些选择走西方 资本主义道路 的发展中国家 , 由于 长期依附西方资本主义 ,失去了发展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经济结构畸形,社会政治 动
20、荡 ,很容易受到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和冲击 。 中国改革开放 30 多年 来, 既 没有走被实践证明 走不通的 僵化 教条 的老路,也没有走 “全盘西化” 、 改旗易帜 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坚持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实现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其取得的巨大成功,以铁的事实有力地反驳了 “历史终结论”的说教,雄辩地证明:一个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新世界是完全可能的。 三、 科学 社会主义 发展 的 光辉前景 1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在中国古代,孔子就提出过“大同
21、”社会的理想;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伟大的 民主主义先行者孙中山更提出了“天下为公” 、 “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描绘过“乌托邦”、“太阳城”和“新和谐公社” 等 。 然而,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人类对于 理 想社会的 描绘 , 因为 受制于社会历史条件、阶级条件和思想条件的局限而 往往具有空想性质 。特别是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只是从理性的、人道的和改良的原则出发,因而找不到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根据、埋葬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和变革资本主义的现实道路。 马克思将对资本主义的批
22、判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的科学基础之上,论证了 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 是 资本主义灭亡的经济根源 , 无产阶级 是 埋葬资本主义的 根本 力量, 无产阶级革命 是 变革资本主义的现实道路。由此,马克思揭示的作为人类理想社会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 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8 共产主义的实现即人类的解放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产阶级解放与人类解放是一致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因此,无产阶级的解放包括了广大劳动者的解放。 人类解放只有通过无产阶级解放才能实现,而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
23、 无产阶级解放的历史进程一般要经过政治解放、经济社会解放、人自身的解放。无产阶级的政治解放(即夺取政权)是实现共产主义的政治前提,经济的社会解放为人类解放奠定社会物质文化基础。在前两者的 基础上,达到人自身的解放,即实现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三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发展阶段,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的辩证统一,是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由之路,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 世界 社会主义 的新发展 进入 21 世纪的人类社会,正在经历巨大的变革。时代的发展 在给 人类带来更高的生产力和更富足的生活水平 的同时 , 也带来了 尖锐的挑战。 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还将在世界范围里长期共存。
24、 20 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愈演愈烈,特别是 2008 年以来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 但 总体而言,资本主义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还将能够包容其生产力的发展 ,而“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共处中竞争,将是长期的态势。 当今 世界,尽管 世界 社会主义运动总体上依然处于低潮,但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 共产党和 其他 左翼政党 , 通过对理论、政策、战略和策略的调整,展现出许多积极的变化,其发展现状和总体态势
25、是:在低潮中有局部复兴,在挫折中有部分发展,在外延缩小中有内涵的深 化。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既遵循不以任何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又是人们有意识的创造性活动的结果。只有坚持 “两个必然 ”与 “两个决不会 ”的辩证统一,既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又脚踏实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把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才能为世界历史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自己的新贡献。 9 这一部分重点讲“ 两个必然 ”(不可避免)与 两个决不会 的统一。 从方法论上理解,就是把握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前途命运,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二者在空间 上的并存性,同时也要看到
26、社会 主义和资本主义二者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 所谓 “ 空间上的并存性 ” , 就是 可能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 期 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能同时并存,互相学习。地球上 “ 一球两 制” 的局面很难改变,而且在相当 长的 时期里面,可能资本主义还处在强势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要交流 、 交融 、 交锋。 所谓“ 时间上的继起性 ” ,从历史总趋势来看,社会主义 必将 最终代替资本主义。 你单纯强调 其中 一个方面 都 不行,你单纯强调时间上的继起性, 认为 社会主义 马上可以 代替资本主义,欧洲危机会引发欧洲革命, 美国“占领华尔街”马上导致美国革命, 马上 导致资本主义 灭亡、社会 主义在欧美胜利 。 实际并没有这样,而且资本主义还在不断修复,如果那样就不用改革开放了,不用向西方学习了。但是如果只强调空调上的并存性,不讲时间上的继起性, 就会对于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失去信心, 像戈尔巴乔夫就是这样,最后 放弃社会主义 。讲这个的时候,要把二者之间的关系讲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