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 论文文献综述 经济学 永康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对策研究 改革开发以来,永康五金产业迅猛发展,已成为浙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永康市五金产业有悠久的历史,自宋朝开始就有“五金工匠走四方,府府县县不离康”的美誉。目前,虽然永康五金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存在企业营销效率低;单个企业规模小、势力弱;产业集群需要升级、恶性竞争时有发生;产业集群需要从制造到创造的改变等问题,这也是永康五金产业集群面临的时代考验。本文以永康五金产业集群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系统分析,研究产业集群中五金企业集体转型升级机制的调研及研究,提出适 合五金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企业合作的转型升级机制。 国内外研究现状: 张继彤 的 (
2、2010 年 ) 促进产业集群转型提升的若干建议 中提及的产业集群的升级的成功经验,可以对永康五金产业集群的升级有所借鉴。 第一、规则建设我们认为当前产业集群发展中最迫切的问题就是规则建设。规则建设意在通过法制建设、道德建设与企业家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来培育规范产业集群成员企业行为的正式与非正式规则,着重规范以次充好等不诚信经营行为,避免整个产业集群掉进“柠檬市场”陷阱,以保证产业集群的健康成长。第二、企业制度升级家庭制企业存在行为短视缺 陷与能力缺陷。因此,我们需要鼓励规模较大的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尤其是建立规范的股份公司制度,以解决企业制度缺陷和资本结构单一缺陷。第三、鼓励企业兼并,培育龙头
3、企业,大力开展分工协作体系建设。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柔性分工协作关系。产业集群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产业内是否形成了有效的分工体系。分工协作体系建设是一项繁浩的系统工程,该工程旨在通过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拓宽来培育新产业,以做大产业的根基,壮大产业集群,同时可以有效避免过度竞争。第四、产品升级产品升级,意在把握市场先机,抢占战略高地。 目前大多数产业发展中,产品结构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是产品附加值不高)。第五、专业市场与要素市场建设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培育专业市场与要素市场。物流市场、金融市场、人才市场、经理人市场、技术交易市场、信息交易市场、土地厂房设备交易市场都是发展产业
4、集群所急需的市场,在一1 两年内需要全面建设。第六、推进实施人才培育工程众所周知,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所以要充分重视人才培育与储备,以免产业发展中受制于人才瓶颈(事实上人才瓶颈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出现)。第七、消除与防范过度竞争过度竞争的危害是巨大的。防范过度竞争却是一件非 常重要的工作,必须充分重视。第八、促进创新创新不仅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也包括工艺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第九、重视公共平台建设及提供优质服务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政府需要提供一些市场无法提供的公共产品,包括基础设施及公共技术平台、质量控制平台等 在刘君丽的( 2009 年) 浅论产业集群与升级 中提到意大利产业集群的转
5、型升级,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以来,意大利的东北部到中部一带的农业地区在欧洲国家普遍经济衰退的情况下获得了快速的产业增长。这一被称为 “第三意大利 ”的地区,通过 农村 工业化和专业化市场建设、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中小企业走 网络 化的发展之路,改造和升级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使经济得到高速发展,进而成为意大利经济的特色与支柱 。提出其产业集群的特点:第一、意大利的特色产业主要集中在纺织品和服饰、家具产品、个人用品、食品、金属纤维产品和特 殊原料的生产。第二、意大利是以行业协会为纽带形成的紧密的企业网络。第三、意大利的文化本身就是一种资源。第四、面对创新性竞争的挑战,意大利中小企业改变了以往
6、以赚钱和追求最大限度利润的做法,将企业的研究开发目标定位在获得长期竞争力上。第五、为了适应新经济和新技术的要求,意大利政府先后颁布了许多政策、法令支持中小企业。并且同时也提出了相关对策:第一、 一方面,建立 “产业训练中心 ”,这一中心要结合产业人才的需求,持续提供最新的劳动力训练计划,以此来调节弹性生产制度中高水平劳动力流动的劳动市场;另一方面,推动技术创新、 研发合作。通过在企业与大学以及其他科研机构之间建立信息互动平台,形成共同学习的机制,以此加快知识创造与扩散的速度,抓紧科技成果推广计划。此外,提供多方的融资渠道,是扶植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中小企业发展政策以及建立
7、专门给中小企业贷款的专业银行等。 第二、 制定产业政策和产能标准,并进行产品与劳动力市场研究,正确引导产业链投资重点和中小企业配套,为中小企业提供投资生产决策的依据,在资源配置、产品配套上有的放矢。此外,加强质量检测和环境污染控制,从而促使使企业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不会对环境造 成恶化。 第三、强文化素养,培育企业环境,塑造地区品牌。引导产业区集中精力经营少数强势品牌,实现国际化发展的战略,努力向产业链前端跨越。 研究 主要成果: 2 针对当前永康产业集群内转型升级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地方政府和企业自身积极寻找对策加以解决, 在罗百辉的( 2010 年) 浙江永武缙地区五金产业集群转型发展路
8、径揭秘中提出了永康五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出路。第一、以永武缙产业带建设为载体,打造先进五金制造业集聚区。第二、以开发区整合扩容提升为契机,构筑现代五金产业集群发展平台。第三、以推进企业股份化改造为抓手, 大力培育具有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骨干龙头企业。第四、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大力培育具有市场优势的主导产业。第五、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第六、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突出抓好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 在张辉的全球价值链下的地方产业集群战略研究中提出了全球价值链在地方产业集群中的重要性。第一、地方产业集群的空间等级体系。第二、不同驱动力模式的全球价值链。第三、不同治理模式
9、的产业链条下地方产业集群。 在叶海燕的转型升级关键在创新中提出了实施创新的地点。第一、实施理念创新。第二、实 施载体创新。第三、实施平台创新。第四、实施机制创新。 在张军的浙江在产业集群化中推进转型升级中提出了浙江产业集群升级的对策。第一、充分发挥政府规划扶持作用。第二、完善和强化要素资源的保障支撑。第三、突出龙头企业培育和集群品牌建设。第四、构建和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及创新体系。 发展趋势: 根据正式启动的永康(含武义、缙云)五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实施方案,要通过 3 5 年的努力,把永武缙初步建成为跨行政区划和跨轻重工业的复合型现代五金机械产业集群,浙江内陆大工业核心区。实现从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
10、产业集群转型;从轻型五金产业主导产业集群向轻型与重型五金产业并重的集群转型。 形成一个 永康、武义、缙云三县的 跨区域的产业集群, “ 打破区域界线,抱团共同发展 ”成为了此次 跨区域的产业集群 的口号,永武缙三县的企业 按照现代产业集群的内在规律,协同发展 ,通过共同努力来一起 打造 这艘属于永武缙三县的“ 五金航母 ” 。 存在问题: 永康五金产业集群遭遇五金产品外贸壁垒越来越多,中型五金企业倒闭的发生,企业销售收入、利润总额、上缴税收、技改投入、出口交货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呈较大程度回落。这个局面,既是国家宏观调控下要素瓶颈凸现、市场环境剧变、 发展空间趋紧。具体体现在:一、产业集群资源
11、受限;二、产业集群缺乏龙头企业;三、产业集群3 技术创新能力弱,层次低;四、产业集群内部恶性竞争激烈;五、产业集群行业投资盲目。 参考文献 1 赵浩兴 ,刘俊涛 .基于产业集群的企业合作营销模式探讨 以浙江永康五金产业集群为例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08:41-45. 2 聂鸣,刘锦英 .地方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方式及升级前景研究述评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6 年第 6 期 :108-115. 3 吕文栋 ,张辉 .全球价值链下的地方产业集群战略研究 .中华软科学, 2005 年第2 期 :119-124. 4 任家华 ,王成璋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J.科
12、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1):118 121. 6 文嫮 ,曾刚 .全球价值链治理与地方产业网络升级研究 以上海浦东集成电路产业网络为例 J.中国工业经济 ,2005(7):20 27. 7 梅丽霞 ,柏遵华 ,聂鸣 .试论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 J.科研管理 ,2005,26(5): 147 151. 8 张辉 .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研究 J.中国工业经济 ,2005(9): 11 18. 9 刘丹栋 ,焦红艳 .中小企业如何进入全球产业链 N.经济时报 ,2004202205 (13). 10 任家华 ,王成璋 .嵌入全球价值链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升级路径 以联想收购 I
13、BM 个人电脑事业部为例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6):97101. 11 吕筱萍 .基于合作营销的浙江企业集群竞争力培育 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8):45-49. 12 林毅夫 ,刘明兴 .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的工业化 J.经济研究 ,2004.(7): 48-58. 13 陈加斌 .永 康五金培育区域品牌和提升整体质量的实践 J.今日浙江,2006(12). 14 芦伟 .永康五金业发展过程中的产业集群研究 D.上海 :东华大学 ,2006. 4 15 张辉 .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 J.中国工业经济 ,2004. 194(5):38-46. 16 张继彤 .
14、促进产业集群转型提升的若干建议 .江苏纺织 ,2010(01):24-26. 17 刘君丽 . 浅论产业集群与升级 J.中国产业经济 ,2009 年第 17 期 :14-17 18 ZUCCHELLA, A.Local cluster dynamics: trajectories of mature industrial districts between decline and multiple embe ddednessJ.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2006, 2(1) : 21 44 19 POUDER, R. St. John, C. H. Hot Spots and Blind Spots Geographical Clusters of Firms and InnovationJ . The Academy of Review, 1996, 21(4) : 1192 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