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船舶与海洋工程 江海联运货船性能设计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长江流域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带,跨越七省二市,区域内大中城市密集,经济发展水平很高,集聚了全国 45的人口, GDP 总量占全国的 40。长江黄金水道是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其垒水系的通航里程达 7 9 万公里,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 72 7。长江的水运市场正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运输规模不断扩大,运力稳步增长,目前的水运量已占全国内河水运的 80。预计到 2020 年,水系和干线货运量将分别达到 10.2亿吨和 5.8 亿吨。长江将成为世界内河运输最繁忙、运量最大的通航河流。 由于长
2、江航道水深不足以及江海船型的差异。使长江黄金水道与海外通遭之间的无缝连通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以嵊泗港口为平台,突破江海联运的技术、政策制约,实现江海无缝对接成为长江黄金水道发展的必然选择。 长江流域内城市群密集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不均衡现象。建设黄金水道,加快长江经济带建设,是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长江流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显得尤为突出,长江流域走向世界的最经济通 道便是长江。长江之所以是一条黄金水道,正是因为可以借河出海,借海出洋的缘故。通过江海的连通,使水运的触角深入至我国的西部,延伸至世界各地。然而,借河出海,借海出洋需要有一
3、个实现江海转运的平台。嵊泗的深水港口正处于长江黄金水道的出海口,是长江黄金水道通向世界海洋的必经之路,它以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承担着为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角色,成为长江流域经济与全球经济一体化接轨的平台。 由于受到长江航道和江海航区等因素的影响,江海之间的直达式联运受到限制,大量的长江货物必须在长江下游和沿海港口进行两次转载,由此增加了运 输成本,延长了物流时间,降低了物流服务的绩效。目前,长江中上游水运货物中有 35以上货物需要通过南京以下长江港口转载,而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需要通过沿海深水港口进行二次转载。实施江海无缝对接核心是打通嵊泗港口至长江口二十海里水路的直达航行 -改变二次转载运输现
4、状。因此,积极开展直达式的江海联运是促进长江黄金水道航运发展加快流域经济增长,增强综合国力,提升长江航运地位的重要条件。 实现直达式江海联运,需要选择适当的船型,作为江海联运船舶 ,综合长江航线的各种限制因素 ,它只能是一种不同于常规海船或江船的浅吃水肥大型 船舶。只有这种船型,才能解决长江航道的水深限制和船舶载货吨尽可能大的矛盾。同时还应考虑船舶的稳性、抗沉性和船舶的结构强度,以适应其海上航行的要求。船舶球鼻首双尾机新技术的采用,是解决长江顶水航行和改善船舶的操纵灵活性的关键。它既可以节省燃料,提高螺旋桨的推进效率,又能降低船舶的营运成本,这已经在有关船舶的实际营运中得到证实。 江海联运是我
5、国港航界及运输界业内人士十多年来重点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之所以至今仍未取得质的进展最主要的是考虑船舶的航行运输安全问题。当前,国家有关部门对海船、江船都有明确的技术和政策方 面的规范要求但对于江、海之间的第三类船舶还没有明确的定位和说法,仍然按照海船的标准。要真正实现江海联运必须要在技术、政策方面的规范有所突破。 一是积极促进国家有关部委,尤其是交通部,对江海联运船舶制定专门的规范要求,对职务船员、船上设施设备的配备重新制定相关标准;二是对江海联运的海区范围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确定。将北至嵊泗港区南至北仑港区的海域确定为江海联运的重点海区,再通过对潮流、波浪、气象、航行事故等历史资料的分析研究,将嵊泗
6、港区的相关海区确定为江海一体化区域,纳入到内河运输体系。 近年来长江流域 及钱塘江流域等内河和沿海一些港口先后开发了一批吨级不同、货种不同的江海直达船 , 投入营运后经济效益较好 , 为了促进今后发展 , 有必要总结过去 , 并特别是综合全国在江海直达船船型设计方面的经验 , 作为江海航运发展的借鉴 。 但随着运力逐步饱和、燃油价格节节攀升 , 加上近期世界经济不景气 , 本已激烈的运输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对此船东们都冷静地思考对策 , 进而对船舶的综合经济性能提出了越来越苛刻的要求。安全、低造价、装得多、跑得快、低能耗等综合经济性优良也就成为各设计单位在新建船舶竞标中成功的重要筹码。因此 ,必须在船舶 性能优化和结构优化上大下功夫。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对 江海联运货船 进行静水力,舱容,载重线和稳性校核,主要解决的问题的是基于 任务书的要求,包括以下内容: 1、船体静水力计算; 2、舱容计算; 3、典型装载计算与稳性校核; 4、干舷计算; 5、吨位计算。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先熟悉 compass 软件,然后进行船舶特性曲线的计算,最后进行船舶性能方面的计算。 四、参考文献 1.船舶设计原理 2.船舶与海洋设施法定检验规则 3.国内航行海船建造规范 4.船舶设计 实用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