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乡村学困生管理案例分析 (一)案例呈现 小成,男, 2002 年出生,独生子女,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生性顽皮好动,脾气较大,不太听爷爷奶奶的话;当地没有幼儿园, 6 岁过后直接上小学。 一年级的小成表现很好。小成的第一任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李老师遇到小成的家人时总会夸奖小成是个 “好娃娃 ”。一年级第一学期结束之后,让小成喜欢的李老师被调走了,新来的陈老师开始做小成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他依然喜欢小成,小成也喜欢这位陈老师。小成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宋老师非常严厉,小成害怕他,数学也学得很好。一年级结束时小成获得了第一名的奖状。 上了二年级,小成的数学老师又被换了两次,第一学期
2、是孟老师,孟老师的课 “轻松愉快 ”,小成在孟老师的课上非常积极,和其他同学争着上黑板做题,可是第二学期孟老师被调走了,小成迎来了一 直教到他小学毕业的李老师。这位新手老师既不像宋老师那样威严,也不像孟老师那样幽默,小成开始对数学失去了兴趣。二年级结束时小成的语文仍然是全班第一,可是他的数学成绩不及格。 三年级的小成语文学得相当轻松,总是能得到语文老师的表扬。可是在数学课上却非常 “痛苦 ”,他开始跟着一位同桌去逃学,更严重的是他还跟着另外一个学习不好的学生去偷村子里小商店的东西。尽管班主任陈老师知道这些事情之后非常生气,但是他在批评教育了小成之后并没有放弃他,陈老师只是让小成和上述 “朋友
3、”断绝了关系,事后仍然对他表现出一如既往的关心和爱护 ;数学老师李老师为了让小成学好数学也想了很多办法,比如中午或者晚上留校学习。小成却在留校期间不但没有认真学习,而且搞出了很多恶作剧;小成甚至还教唆村子里没有上学的小孩子在数学老师经过时叫他的绰号;他在数学老师的课上故意捣蛋,数学老师对他实施了严厉的惩罚他也不在乎。三年级结束时,小成的数学成绩依然是不及格。 四年级,小成的数学学习越发困难,因而招致了数学老师更多的惩罚。这也导致他和一些与他类似的同学一起联合起来通过各种方式和数学老师作对。比如,和其他同学一样给数学老师造谣;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故意玩 “打喷嚏接 龙 ”让数学老师不能正常讲课;到
4、了四年级第二学期,小成甚至求助于一位同学的大哥,想让这位已经辍学的社会青年帮自己教训一下数学老师为自己 “出气 ”。班主任陈老师对这些事情了解之后,他利用班会课给全班同学发出了警告:不要和社会青年来往,他也对小成进行了家访,给小成的父亲打了电话,这让小成收敛了好多。 五年级,小成的情况依然如故。他在语文课上常常是 “春风得意 ”,但是一到数学课就 “灰心丧气 ”。作为班主任,在其他措施无效的情况下,语文老师大胆决定,利用周末给学生补课,一半时间补语文,另外一半时间补数学。小成在语文老师的 指导下,不但补学了五年级以前落下的数学知识,而且提前学习了当前的数学课程,这让小成在数学老师的课上多了一份
5、自信。数学老师也看到了小成的变化,但是并不知道背后的原因。小成在升六年级的时候数学考了 62 分。 六年级,班主任陈老师依然坚持在周末给小成他们补课。尽管在数学老师的课上小成还是有点注意力不集中,但是也不至于对数学课和数学老师感到恐惧和厌恶了。小成也逐渐没有了在数学课上搞恶作剧的强烈兴趣。因为他发现数学老师讲的好多数学知识他已经学过了而且学会了。最后,小升初考试他的数学成绩考了 80 分。 上了初一 的小成学习成绩排在全班前十名,尽管数学对他而言仍然有点艰难,但是他已经相信,通过认真的学习,绝大部分数学知识他是可以掌握的。 (二)案例分析 1. 按照学困生的定义以及学困生的诊断标准,小成属于学
6、困生; 2. 小成在数学课上行为叛逆并试图控制课堂,同时还生成很多复杂的行为和心理问题; 3. 小成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与数学老师都非常认真负责,但是因为教育与管理的方式不同,使得小成对两位老师的态度截然不同,因此对待语文与数学的学习态度与动机也差异很大; 4. 语文老师用自己额外的付出对小成进行了帮助,让 小陈对数学的学习逐渐开始有了较为正面的态度。 (三)结论与思考 1. 家长、学校、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都应当为学困生的产生负责,但是乡村学困生的管理与转化更多要依靠学校的力量; 2. 学困生若不得到及时的关注与帮助,很可能会转化成存在各种行为和心理问题的 “问题生 ”; 3. 任课老师和班主任在学困生的管理和转化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一定要有恰当的方法; 4. 不计得失,持之以恒的关爱和帮助是促成学困生 “脱困 ”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