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本科 毕业论文 (设计 ) 题 目: 试谈几类课堂教学语言的应用艺术 学 院: 中文系 学生姓名: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班 级: 指导教师: 起 止 日期: 2 试谈几类课堂教学语言的应用艺术 摘 要 语言是教学思想的最直接体现,教学语言是教师知识传递的媒介,是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是师生情感互动的桥梁,更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课堂教学语言可以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而无声语言以体态语为主。探索课堂教学语言的应用艺术无疑可以帮助我们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教学语言 有声语言 无声语音 应用艺术 On Applied Arts of Some Classroom
2、 Teaching Languages Abstract : Language is the most direct reflection of teaching thoughts. Teaching language is the medium of transferring teacher knowledge and the way for students to receive knowledge. Besides,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is not only the bridge of teacher-student emotional interactio
3、n, but also the most basic and widely used information carrier of teachers. Classroom teaching language can be divided into voiced language and voiceless language. The voiceless language is mainly body language. Undoubtedly, the exploration of the appiled arts of classroom teaching language will hel
4、p us enhance teaching effect. Keywords: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ing Language Sound language The silent language Body Language applied art 3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教学语言在要求准确性的同时,还要求有一定的艺术性,古人曾说过:“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威而臧,罕警而喻,可谓志矣。” 1好的教师课堂用语除了应该是具有科学标准的发音、用词,逻辑性强的语句,节奏鲜明,语言内容真实可信以外
5、,教师还应该努力使自己的语言给学生一定的启发性,帮助学生有效思维,发挥其为课堂主体的作 用,从而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接近问题解决的阀门,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在启发性的基础上,教师的语言也应该具有科学性、情感性、幽默感等特点。 课堂教学语言以有声语言为主,当然,体态语言这种无声语言对教学有效性的促进也是功不可没。师生之间的目光对视、点头摆手,学生的挤眉弄眼、抓耳挠腮等行为动作都在进行沟通、交流,传递情感。教师眼神的变化传递出的信息,往往比直接用语言告诉来得方便、有效、直接。 教学是一个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它区别于其它任何表演艺术,这是由教师与那些观看表演的人 学生的关系所决
6、定的。我们相信,当具有启发性、科学性、情感性、幽默感的教师口头语言加上富有表现力的体态语时,课堂赋予学生的意义将绝对不仅限于是个学习知识的时间和空间概念,而应该是个大舞台,是个赐予老师和学生璀璨星光的地方。 一般而言,课堂教学语音可以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音,探讨有声语言和无声语音的应用艺术对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 有声语言的应用艺术 (一)导入语的应用艺术 导入语作为课堂的重要成分,或概括全文主旨,或激发兴趣,或抛出问题,或奠定情感,应遵循导向性原则。正所谓“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 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能够体现课堂主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课堂导入语,能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
7、量。在启发兴趣、启迪思维、排除心理障碍的同时,好的教学导入语还能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辅助学生达成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最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1.以明确目的为主的导入语 此种导入又称开门见山式的导入语。教师在上课一开始就直接告诉学生本节课要学什么,哪些难学,以及将本节课串联起来的线索等,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导入语的解释,也就更清楚了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如某位老师要上一节写“ 读后感”的作文课,他以这样的语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读后感的写作要领。它就是八个字:利用材料,发表看法。前四个字是手段,后四个字是目的。”这样的导入语简洁明了,学生们很容易就
8、知道这节课是围绕着两个重点,即材料和看法来讲述的。通过这样的开头,我们也就知道了这位老师接下来会将全堂课分成两大部分,即“如何利用材料”和“发表怎样的看法”。 也有的教师会在 PPT 上展示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此导入课堂。课堂开头以目的性明确的导入语将教学设计展示给学生,是帮助学生理解教师教学思路 的好形式。 2.以激发情感为主的导入语 一个具有激情,意境优美,感情丰富的导入语不仅能给学生以美的启迪,还能对传统文化的起到推动作用。 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性艺术,是语文自身美感在课堂教学上的具体体现。学生的认知活动与心理情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积极的情感能够
9、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开发学生的心智,对4 学生的认知具有推动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自己的情感体验、自己的审美体验外化,营造一种特有的氛围、特有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于美的启迪,变枯燥为生动,变沉闷为活跃。 南京某位老师在课前这样说:“ 一年有四季 , 春夏秋冬 , 春天有春天的妩媚 , 夏天有夏天的妖娆 , 冬天有冬天的庄重 , 而秋更是风情万种 、 千姿百态 。 从古至今 , 无数的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 , 自己的情去诠释心中的秋 ,今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生的 故都的秋 , 去品味他笔下那份独有的故都秋味 , 去感受作者如何用细腻的笔触来表达心中的浓浓的感情 。”2这样一番饱含浓
10、浓情意的话语一定能触动学生心中最柔软的角落,把他们带入故都的秋景、秋情中。 北京十二中的王芳老师以这样的导语为她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入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一首与幸福有关的诗。对于幸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 解。有人说幸福的感觉不仅在于物质的享受,更在于心灵的愉悦;有人说当自己树立一个高原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的时候,这种感觉是幸福的。那今天我们看看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中,诗人海子围绕幸福都写了些什么。”教师对于“幸福”这个词的诠释能够引发学生的思索,使之产生得到情感上的共鸣。 3 情感强烈的导语就这样让学生感受到了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美学修养。语言的整齐、错落、节奏
11、的变化,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即语言里面存在着美。 3.以召唤兴趣为主的导入语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认为:“没有丝毫兴 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布鲁姆也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以兴趣召唤为主的导入语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并辅之以必要的表演、游戏、故事、图片等手段,将与课堂相关的知识表现出来。古人云“为学贵慎始”,开台锣鼓敲得好,也将赢得满堂彩。 因此,这样的导入语尤其应该注意语言的趣味性原则。一个富有趣味性的导入能够避免平铺直叙,创设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关注,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同时,保持愉快和积极探索的心情也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 四
12、川师范大学附中某老师在讲述窦 娥冤一课时,设置了这样的课堂导入。他开头设置情景,视频循环播放王力宏 盖世英雄 、 周杰伦 霍元甲 以及 北京欢迎你 等借鉴中国传统戏曲元素的流行歌曲的 MV和中国传统戏曲片段 , 让学生直观感知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 。接着他说:“ 上课前 , 大家已经看到在座各位的偶像们 、 流行时尚的新新人类们 ,他们也在向中国古代戏曲吸取营养 。 同学们 , 你们的偶像还有没有类似的作品 ?”同学们纷纷发言,一下子激发了兴趣。教师又补充道:“ 这些歌手或词曲作者 , 只是从中国传统戏曲的长河中舀出了一勺就足以使歌迷心醉神驰 , 这说明中国传统戏曲在张扬着 时尚与个性的今天
13、 , 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无穷魅力 。 学习古代戏曲 , 必提及关汉卿 ; 学习关汉卿 , 必提及 窦娥冤 。” 4 相对于枯燥乏味的古代戏曲,当下的青少年肯定更喜欢流行音乐。这位老师从学生喜欢的明星出发,选择了几首脍炙人口的乐坛新歌,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关注。又从这几首歌曲中融入的中国传统戏曲因素着手,使学生对传统和现代的融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萌生出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戏曲的念头。可见这样一个导入语对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兴趣带来的积极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二)提问语的应用艺术 5 课堂提问是 目前 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当前,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课堂教
14、学问题设计是指教师在分析课程、教材和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策划有利于激发启迪学生思考、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境 或状态,并由这种情境或状态所外化(经学生一定的思考)出来的策略方案。” 5 好的提问语对于 激发学生的思维 , 活跃课堂 气 氛 ,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 巩固所学的知识以及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均能 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师会不会问,问什么,怎么问,直接反映着教师教的 本领,影响 学生学的质量。 因此进行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情况下,我们将提问语分为以下几类: 1.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的提问语 这样的提问在课堂中比较常见,也是检验学生预习、复习效果的手段之一。在上新课的时候,提问
15、在无形中帮助学生画了一棵知识树,让他们能够明 晰文章思路,省下了对长篇文章一次次地反复阅读,跳过了了解课文的初级阶段而直接进入研读阶段,在帮助理解文章词句段落方面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在复习课上的提问是教师了解本堂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只有对这一阶段的教学效果心中有数,才能清楚自己下一阶段的教学目的。简单的知识性质的问题不宜在课堂中频繁使用,以防止学生养成不深入思考、贪便宜捡现成的惰性思维。 所谓“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 ”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体现教学内容 内在矛盾及其变化发展 规律的提问语 ,能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 力 ;体现 教材知识点本身
16、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 的提问语 ,让学生不但了解是 “ 什么 ” ,而且能发现 “ 为什么 ” ; 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 语 , 能 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样的问题,表面上全班学生同声回答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 流于形式,华而不实,有损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因此,课堂提问语应体现启发性原则,并最终达到释疑的效果。 中学语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主要讲述了主人公跟随伙伴去爬悬崖,但由于自己胆小体弱被困在悬崖上,最后在父亲的鼓 励下从悬崖上一步一步走下来的故事。 2010 年余映潮老师在湖北大学附中讲授
17、这堂课时将课堂分为说一说、品一品、背一背三步来教授。“说一说”,教师提问探讨本篇课文的文体。学生各抒己见,从多角度出发提炼本文的文体 抒写童年故事的回忆性的记叙文。教师多媒体展示概括学生交流思考取得的成果: 抒写“我”童年故事的记叙文 回忆性 先叙事再述感,层次分明的文章 清晰性 基本上由“细节”构成的文章 生动性 叙事的部分写的波澜起伏的文章 曲折性 通过一件小事表现多个人的文章 艺术性 通过一件事表达生活感悟的文章 深 刻性 余老师在这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授过程中,以统领性的问题为纲,面面俱到,层层深入,抽丝剥茧,对学生理解全文内容,感悟作者情感起到启发引导作用。 6 2.以深入挖掘情感
18、为主的提问语 课堂中我们经常发现,教师们总是频繁地询问一些简单的知识性的问题,渐渐地课堂成了你问我答谈话模式。任何一个细微的问题都成为了学生和老师深入的话题,课堂充斥了一堆有用没用的问题。好像气氛变得活跃了,但事实上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却一点用处都没有。因此,在疏通完课文主要内容、构建了知识树之后,情感和能力上的深入变成了提 问的6 主要目的。 这类提问主要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认识和理解,能够在情感上形成共鸣,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可谓灵活应用,取其精髓。此类提问应该注意提问的目的,即在提问时应该遵循提问有效性原则。 周庆华老师在执教我与地坛时提出三个问题:“文章描写
19、了一个怎样的地坛?”“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我?”“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母亲?”这三个貌似简单的问题却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同时又衍生出新的疑问。教师将学生的质疑进行整理后,又设置了两个问题:“我与地坛究竟有怎样的联系呢?”“是什么启示作者走出困 境、解决问题的?” 这三个问题和衍生的两个新问题围绕着地坛、我和母亲这三个元素,使学生在层层引领下,对课文的情感因素进行纵向的挖掘,母亲那份真挚、深沉、毫不张扬的爱;地坛破败荒芜、古旧宁静、充满活力,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寂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母亲和地坛共同给了“我”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震撼。这两个生命的支点,帮助“我”走出困境,重塑自
20、我。这时 ,学生的情感状态已由现实状态向理想状态跃进。 3.以进行评价为主的提问语 美国教育家特尼创设的“布鲁姆 特尼”提问设计模式中,教学提问被分 成由低到高的六个不同层次水平:知识水平、理解水平、应用水平、分析水平、综合水平、评价水平。评价水平提问作为提问的最高层次,要求学生对所给出的材料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帮助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评价事物的价值,从不同角度认识和分析问题,评价事物。 如 某教师讲变色龙一课 时 提问 道: 奥楚 特 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 ? 学生答: “ 善变 。”接着问: “ 善变的明显特点是什么 ?” 回答: “ 一是变得快,一瞬间对狗的态度变了 5 次;二是变得蠢,
21、愚蠢的理由和荒唐的逻辑。 ” 教师接着问: “ 奥楚 特 洛夫 善变 ,但万变不离其宗,这 宗 是什么呢 ?”“ 见风使舵 、 趋炎附势 、 媚上欺下的奴才本质。 ” 最后教师提出什么因素促使 “ 变色龙 ” 一变再变 , 作者为什么要塑造 “ 变色龙 ” 这一形象 。 经过短暂讨论,学生回答出 “ 左右奥楚蔑洛夫反复无常的 原 因是将军的威势。作者讽刺的锋芒 直指 一 班灵魂卑劣的 变色龙 ,而且也指向造成这种社会病态的根源 沙皇专制的反动统治。 ”这种提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力 。 7 无论采用哪种提问语,我们都要遵循区别性原则。区别性原则指设置问题要符合学
22、情。过于简单,达不到启发的目的;太难,学生无从下手。要为学生搭置一些合适的台 阶,让学生拾级而上, 在学生“最近发展区”范围内 跳一跳 够有所收获。 教师还应该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问。先进生要让他们学会跳起来摘果子,后进生要保证他们课堂兴趣的前提下逐步得出答案,提高其学习能力。符合其知识水平的提问能进行有效的综合评价,评价的目的一方面是鼓励学生在上一阶段的努力,另一方面也是激发其继续学习的动力。 提问还应该追求趣味性。 提问 语 设计 应 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在思索答案时感到 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教师 从 课文或知识点结构体系 来 巧妙的构思 和 设计提问,引起学生的好
23、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 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并因此体味到思考与创造的欢乐 和 满足。 (三)应变语的应用艺术 教学艺术的较高表现形态叫做教学机智,它是指在教学过程应急情况下教师随机应变,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策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一种素质。 8教学机智在语言上主要表现为应7 变语的应用上。教师在课堂上要处理自身失误、改善当前处境,应对学生有意干扰课堂行为以及处理一些不可预计的事件的发生,只有维持好教学秩序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进行。教师对应变语的使用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到对课堂秩序的掌控能力和自身主导功能的发 挥。 1.以处理自身失误为目的的应变语 教师并不是圣人
24、,他们也有自己感情上的喜怒和知识上的漏洞,教学过程中出现失误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作为教师,在面对学生的时候该怎么调节自己的情绪,使教学过程能够更加顺畅?教师在课堂上失误的例子举不胜举,比如某个熟悉的汉字在提笔时才发现怎么也想不起来,或者顺手把这个字写成另一个字,或者自己开起小差不知道课讲到哪个环节,更有甚者受情绪影响,跟学生发生口角教师失误无可避免,但是失态却太不应该。 为了避免失态,教师应该诚恳地对待自己的失误,运用教学机智,及时弥补过错,尤其要遵 循平等性原则。教师已经不再是课堂的绝对权威,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入,教师作为主导者的地位得到普遍的认同,这也就改变了传统教育学中以教师为
25、中心的理念,学生和教师在课堂具有平等地位。地位的平等也就说明了犯错可能性的平等。教师正视自己的失误,知错即改,才是使自己摆脱困境的最佳做法。 因此应对课堂中常见的教师失误的最好对策就是一句“对不起”,不管发生怎样的失误,首先承认错误是对学生和课堂的最大尊重。接下来,教师可以就自己犯错的原因进行解释,杜绝学生再犯类似的错误,提高正确率。处理这类事件还应具有幽默感。幽默 是生活的调料,在沟通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也使沟通的效果更加完美。在课堂上,它发挥着润滑剂的作用,帮助缓和师生间的情绪,让课堂更加平和。 2.以应对学生有意干扰课堂为目的的应变语 不管是年轻的教师还是在讲台上有一定资历的教师,在讲
26、台上肯定会不时地碰到那些有意破坏课堂秩序的学生。这些孩子或者是奇思妙想为难“老古董”式的教师,或者是钻牛角尖执着陷在自己的思维中,或者就是单纯的不按常理出牌想要看教师为难的样子,使自己成为课堂焦点。 面对这样的情形,教师不仅要稳住课堂,不让个别的学生干扰课堂,还要发挥自己的智慧将学 生说服,这体现了课堂教学语言的控制性原则。“明断暗收,为我所用”,镇定、宽容地采取对策化解矛盾,是应对课堂恶作剧的有效教学机智。同时,青少年时期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新阶段,这个时候的自尊感强烈而脆弱,敏感而波动。在教学管理中,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尤为重要。教师要有清醒的头脑,针对学生的违纪行为按原则管教,但对学生本人应
27、尊重,要时刻防止其自尊心受损。 某位教师如是应对学生有意干扰课堂。 在某次语文课上,该教师想以“我最喜爱的名人名言”为题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课堂井然有序,而一学生站起来就说:“我最喜爱的名人名言是 XXX 的一句话:一切名言都是善良的谎言。”这对已经发言和准备发言的学生都是一种打击,也将老师设置这个教学环节的意义否定了。该教师师处变不惊,委婉地反问:“那么,你这条名言是不是善良的谎言呢?”“不是”,那位同学极力维护自己的观点。“如果你引用的不是谎言,那就证明并非一切名言都是善良的谎言”。教师的一句话抓住这句话和现实在逻辑上的矛盾,让学生哑口无言,维护了课堂的秩序,创造了良好的课堂环境。不过,好
28、的教师不仅限于此,在面红耳赤的学生面前,这位教师还是表扬了学生的独树一帜、勤于思考,维护了学生的自尊,给 了学生自信。 8 3.以处理突发事件为目的的应变语 此类突发事件多指不可预见的教学环境突变,如狂风暴雨干扰正常的上课,上课过程中突然断电,学生对不速之客 麻雀、黄蜂、外来人员 的非常态反应;也指学生意外提问,而教师无法当场给出正确答案的情况,如学生对于木兰辞中,木兰作为女人是裹小脚的,那么为什么“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的问题。处理这些问题,教学语言应当讲求引导性原则。 引导性原则体现为,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情况的发生并不是可以预见的,教师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可以因势利导,疏堵结合,使整堂课
29、的教学目标不偏 移。用教学目标串联被意外事件切割的课堂,凭借紧凑严密的语言和思维,最终出色完成课堂任务。 广东佛冈的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就真的遇到过这样的事情。那天春风和煦、天气晴朗,教室里学习氛围浓厚。而课上到一半,却被叽叽喳喳的叫声给打断了,定睛一看,原来教室里居然飞进来一只小燕子。刘老师一时看着学生们好奇的眼神紧紧盯住燕子不放,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想象空间里面。于是他灵机一动,放弃原先的教学计划,改为一堂小燕子观察课。老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要求学生观察讨论燕子的外型和它飞行时的动作,并写成一篇作文。学生们以这位不速之客为题材 ,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一篇篇文笔优美的文章。课堂的小意外真正成了课堂的
30、小惊喜。 面对突发事件,教师应该具有处变不惊的素养和宽容大度的品德,不能将学生看作敌对的一方,而是细心开导、疏通,帮助他们会到课堂中来。 (四)结束语的应用艺术 一节课有其相对独立的教学任务,但知识与知识之间却有很强的系统性。课的结束是教学形式的结束,但却不是教学的终结。教学结束语或条分缕析,或重复引申,以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强化记忆、诱发思维,结束语按其内容可归纳为如下几种: 1.以归纳概括为内容的结束语 此类结束语为了使学生对课堂所 学内容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印象,紧扣教学目标,使用简单明了、准确精炼的语言和图表,以总结概括为主, 提示知识结构、脉络和重点,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连贯起来 、 系
31、统起来,强化记忆 。教师还可以先提问学生,再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 这样的结束语要有全面性原则。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全面的概括,要求对整堂课的内容有所回顾,思路清晰,教学目标明确。 例如某位老师这样结束他的一堂语文课:“以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写这篇说明文首先是抓住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 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先总写,后分写 ,写了四个讲究,三个注意。亭台楼榭的布局自然成趣,假山池沼的配合巧夺天工,花草树木的映衬着眼画意,近景远景的层次幽深清晰。每个角落巧作点缀,具有图画美,看!苏州园林里面到处都呈现出一种自然美、和谐美,因而使人觉得如在画中。作者就是这样,由
32、总说到分说,由概括到具体,由主要到次要,从以上七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处处如画的特征。” 9教师的结语归纳总结了苏州园林的写作特点,有利于强化、巩固刚刚学习的课程,使学生对苏州园林身临其境、如在眼前。 2.以评议、引申讲授为内容的结束语 教学内容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既是这 一堂课的结束,又是下节课的开端,结束时要注意与下堂课 (后续 知识 ) 衔接过渡 。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是思维和感情的结束,好的结束语应9 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课堂内容进行连接过渡。这一节课的结束同时也是下一节课的开端,这一思维的出现是为下一思维做铺垫的。这就是贯穿性原则,就像三国演义在每一回的结束,为了吸引读者听众的兴趣还添一句
33、:“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如某位老师在总结促织一文时认为,促织作者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表达了对老百姓的同情,加深了读者对封建统治的认识,这是积极的一面。但是,驼背巫神占卜、儿子 幻化成促织等情节又反映了作者封建迷信观念和认为只有升官发财才能摆脱贫困的落后思想。促织一文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封建官僚思想的一面。教师这样对中心进行总结评议,能引导学生全面思考问题,加深理性认识。 3.以理清知识条理为内容的结束语 教学中往往会碰到整堂课内容繁多,学生无法在短时间里消化吸收的情况。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回顾,理清知识条理,对学生全面把握文章内容具有很大帮助。 教学中有些极易混淆误解的东西,或者某些
34、知识往往有特定的前提、背景,在教学结束语中对此强调界定 ,也是全面学习文章内容不可缺少的 。 同时还可 以 突出其重点、难点,作画龙点睛,使重点、难点知识得到强化, 使学生 得其要点,悟其窍门。 这一类结束语要讲求条理性。课前预习和课堂学习可能无法使学生熟知课文,课堂结尾对知识的梳理有助于宏观把握,全面熟悉。学习内容当堂巩固,有疑问立马解决,远强于积压到最后。 如某位教师在为课文故都的秋一课结尾时说:“本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上节课所讲的对比烘托手法,然后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延展开来讨论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又总结了两种非常重要的写作手法:以景写情和围绕中心取材,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写作中
35、可以自如运用。” 在课堂结尾时能对课文的写作手法、写作顺序等进行梳理,是辅助学生更好掌握本节课内容的好方法。 除了导入语、提问语、应变语、结束语之外,讲述语也是课堂的重要应用语言之一,其所具有的广泛应用性和极强灵活性在此也就不一一举例了。 二、无声语言的应用艺术 体态学家伯德惠斯特尔 1952 年出版的体态运动导论中认为,人在面对面的交流中有声部分低于 35%, 65%的交际信号是无声的。国外研究表明,一个人通过眼睛获得的信息为 83%,通过耳朵获得的信息占 11%,通过其他感官获得的信息占 6%。无声语言以体态语为主,教师合理丰富的 体态语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刺激学生视觉接受,提高课堂效率有事半
36、功倍的功能。 语文这一学科跟其他学科有很大的区别。它是一种美的教学。人们走进语文课堂,就好像推开了一扇美的门,能感觉到美的氛围。一堂课除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把他们吸引进课堂,用美的语句、美的行为、美的思想来促进他们真正爱上这门艺术。体态语和有声语言一样在创造美的课堂上具有同等功效。每一位教师都在不知不觉地用体态语开展教学,可以这样说,正常的教学中没有体态语参与的教学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是,相比于有声语言,体态语的应用没有引起广泛 的关注罢了。有效应用体态语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眼神的应用艺术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一个人的瞳孔中几乎可以看清楚他所有的喜怒哀乐。
37、爱默生说:“人的眼睛和舌头说的话一样多,不要字典,却能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一切。”课堂上应该多应用目光的环视和注视,关注学生的状况。 10 环视,指目光在较大范围内做的环状扫视,是认真、重视的表现,适于同时和多人打招呼。教师在进入教室正式开始上课之前环视学生,传达一种“我要开始上课了”“你准备好了吗”的意思。同时炯炯有神的眼神在上课之前跟全班同学先亲密接触,无形中能使学生集 中注意力,稳定情绪,做好上课的准备。一个注意力集中的课堂就这样开始了。教师的环视功能同样适用于提问环节。问题抛出之后,若迟迟没有人回答,那课堂气氛相对会比较紧张。教师用沉着冷静的眼神环视课堂,可以给学生鼓励,传达给他们“不要
38、着急,慢慢想”的信息。同时也能发现部分有灵感的同学,对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同学进行鼓励。若这种环视发生在课堂秩序被搅乱的情况下,那带着严厉眼神的环视就是对学生行为的批评,帮助教师通过环视进行课堂调控以达到促使学生专心听讲的目的。 如果说环视是针对全班学生的,那么注视就是针对个别学生的。注视, 指的是目光较长时间地固定于某人某物,注视时间、角度、部位、方式的不同将表达不同的情感。教师讲课时,目光应该亲切而不失灵敏,情感所到之处可在某位学生处有所停留,若能得到该位学生眼神上的回应则更好。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的眼神应该注视着他的社交性注视区(两眼为线,嘴为下顶角的三角部位)。眼神中以鼓励为主,即使
39、学生暂时回答不出来,教师眼神也应柔和,给学生鼓励和暗示。对于那些课堂纪律意识不强或者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注视的眼光相对应比较严肃,注视的时间应加长,注视的频率应增多。 在教学中,富有感情的眼神接触是引 起学生注意的方法之一,教师眼神的应用艺术不仅仅只是环视和注视。丰富合理有效的眼神应用,不仅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还能捕捉学生眼神中反馈的信息,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二)、 手势的应用艺术 手势是体态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中传递思想、表达感情的主要方法之一。因为手势具有形象、指示、达意等多种功能,可谓是讲课的“第二语言”。一般将手势分为会意性手势和描述性手势。 在上课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问题老师并没有指明由哪位同学来回答,在教室的某个角落会传来清晰的回答声。其实这是老师通过起立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