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本科 毕业论文 (设计 ) 题 目: 唐代观音造型艺术的特点 学 院: 中文系 学生姓名: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班 级: 指导教师: 起 止 日期: 3 唐代观音造型艺术的特点 摘要 唐代观音造型艺术充分展现了当时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也体现了当时中国民间的审美要求。唐代观音造型艺术具有造像形式的多样化、女性形象的基本定型、造型的逐渐世俗化、本土 新形象出现等特点,并向着 本土化、世俗化、人情化、多元化转变。 关键字 唐代观音 造型艺术 特点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uanyins plastic arts of Tang Dynasty Abstract
2、: Guanyins plastic arts of Tang Dynasty fully demonstrates the developed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life at that time. It also reflects the aesthetic requirements of the Chinese people. Guanyins plastic arts of Tang Dynasty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versification of statues form , the S
3、tereotypes of the female image, the gradual secularization and the appearing of a new local image . It moves towards local, secularised, humanizd and diversified . Key words: Guanyin of Tang Dynasty plastic arts characteristics 4 一、前言 观音,梵文 Avalokitels vara(阿婆卢吉低合婆罗 )的音译,又叫“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民间称其为“大
4、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观音 菩萨的名称 是两个词的组合: Avalokita 和 Isvara。 Avalokita 在 梵文 的意思是: 看到,观看,观察等 。它 可应用于所有性别 ,可以是男性 、 女 性 或 者是 中性。 Isvara 的意思是主或者菩萨。所以, Avalokitesvara 这个词的意思可以理解为观察众生的菩萨。 1 “家家有弥陀,户户有观音”,这句话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供奉观音的盛况。观音在我国民间可谓是家喻户晓,具有极强的影响力。观音是佛教里在中国最广为接受的宗教偶像,可以说在中国人所信仰的杂乱而庞大的神系中,观音居于极为重要的地位 .“观音是最富于中国特色的
5、菩萨 ,民间对她的崇信远在其他佛教神灵之上。” 2而当我们翻开中国的民间神谱,观音造像的丰富程度也是是其他神灵无法比拟的的,且呈现在我们面前的 观音造型并不是固定或是程式化的,可谓是千姿百态,各具丰采。 中土佛教其实也可以称为像教,其信仰是人们对神像的崇拜分不开的。随着佛教在中国的逐步传播,一些抽象的佛教教义开始和绘画雕塑等佛教造型的具体形像相互辉映,并且伴随着朝代的不同,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也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可以说,而不同时期观音的造型艺术,不仅反映了当时普遍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也体现了当时中国民间的审美要求。唐代作为中国古代文明最辉煌的时期,也是 是我国 佛教发展的鼎盛 时期。 在
6、这个时期,观音的造型艺术经过时间的推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所 以,在受到当时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后,唐代观音在造型艺术上呈现出独树一帜的一面。 二、唐代观音造像形式的多样化。 汉末,佛教已经普遍在中国流行,皇宫和乡间寺开始供奉佛像。唐代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是一个物资充裕丰富的朝代。不管在农业,商业,手工业上都取得了重大的进步。所以,随着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唐代以来观音造像形式开始多样化,开始从单纯的石窟艺术发展到绘画、石刻等多种艺术形式,而且木雕、金属铸造等工艺也逐渐成熟。 唐代 观音造像之多,工艺的精巧, 都是 之前朝代所没有的。我们可以通过现存的观音造像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唐代 观音的造型艺
7、术 已臻成熟 ,并且对后世的观音造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石雕像充满美感。唐代以前的观音造像大多都是以石雕为主,多见于石窟之中。但前期观音石雕艺术似乎没有完全达到美学艺术的至高要求,可能也不能符合我们大众的审美观念。如甘肃省永靖炳灵寺石窟第 169 窟北壁 6 龛的“西方三圣组像”完成于西秦时期的公元420 年,其中的观音是中国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观音菩萨形象。 3此时的观音造型较为单一,神情安详,为男性菩萨形象,留有明显的西域风格,这是尊早期的观音。从外形看,形体略显粗糙,几乎没有任何装饰,美感不足。再 从南北朝到隋朝,石雕观音形象渐渐丰满,艺术性也逐步增强。但是如果与唐代相比的话,还是略显
8、美感不足。直至唐代,观音石雕像的创作可谓到达了一个高峰,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如在敦煌第 45 窟的石雕观音,美发高髻,面容丰腴,上身半裸,富有曲线,腹部随微倾的身体自然突出, 肌肤柔软,手臂修长 ,极显魅力。而且,璎珞装饰也十分丰富,可谓是雕塑艺术中的珍宝。总的来说,唐代观音石雕像与之前相比,已经具有长足的进步,开始更注重细节的把握和整体的动感,给我们一种全新的美学享受。 2.绘画艺术精妙绝伦。现存的唐代观音中,最具有代表性 的当属敦煌莫高窟的观音壁画和彩绘。在敦煌石窟历代观音菩萨中,唐代约有 70 余身,占了观音总数的大半。在石窟中,5 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观音彩绘,可谓是精美绝伦,飘逸灵动
9、, 几乎 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敦煌莫高窟 57 窟的唐代观音, 14 号窟画中满了千手千眼观音,杨枝观音,如意轮观音,十一面观音等,其造型婀娜多姿,楚楚动人,线条流畅,色彩富丽,金碧辉煌。唐代观音绘画艺术在敦煌得到了充分地印证,而现存的画圣吴道子及名家阎立本所绘制的观音像基本上反了唐代的观音绘画艺术的技法和风格。吴道子笔下的观世音,系卧坐像,手系巾结,项挂璎珞,素衣薄羽,衣冠飘逸,面庞丰腴,神奇妩媚,仪态十分华贵。 4 3.石刻技艺逐步成熟。石刻观音是观音造像的一大艺术体现形式。我国现存最早的观音石刻像在河南辉县,百泉碑所刻的北魏观音像立于阿弥陀佛的一旁,双手合十,作咏诵状,在神态上还是线
10、条上都略显呆滞,美感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艺术不断完善和创新,唐代的观音石刻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如最新出土的万佛寺石刻观音,因其美丽而被誉为“东方的维纳斯”,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评价。该头像高月 41.5 厘米,面孔长圆颐丰,柳叶细眉,隆鼻,秀目微睁,双唇轻和,发冠有云纹饰 ,冠顶雕缠枝花,冠正中有一佛光坐佛,是为阿弥陀佛。她似闭还开的双眼,庄严圣神的微笑,给人以幽深朦胧之感,可以说是继承了自魏晋以来观音造型艺术的精华,又吸纳了唐代丰腴的艺术精品。 5所以,唐代观音石刻技艺的日趋完善与成熟,呈现给我们如此完美的艺术珍品。 三、唐代观音女性形象的基本定型 在人们的印象中,观音似乎应该是 象征母
11、爱和无限慈悲 的 “ 怜悯女神 ”,或者说 是位慈眉善目、带有母亲般微笑的女菩萨。然而,据佛经记载,释迎牟尼称观世音为“善男子”,而不是我们想象的善女子。就如华严经记载:“见兴谷林中金刚石上,有男 猛丈夫左观自在,与诸大菩萨围绕说经。”勇猛丈夫当然是指男性,也就说观世音是男性。当然,在佛教刚刚传人中国时,观音也是以男性形象出现的。到了南北朝时,观音形象逐步发生了女性化,但是总是保有他的一定男性特征。胡应麟笔谈谈:“女相观音造像始于南北朝。”而到了唐代,观音造像女性化可以说是基本定型了。即使还有很多带有胡须的男相观音,其优美的身姿和妩媚的神情十分女性化。如莫高窟第 220 窟南壁初唐观音菩萨画像
12、,束高髻,戴宝冠,斜披天衣,罗裙透体,左手提净瓶,右手作“施无畏印”立于莲台,体形略呈“ S”形,实为女性身无 疑。 6我们发现,在敦煌莫高窟的观音造像基本上是以女性形象出现的。 唐代观音女性化的原因有: 1.母亲是慈悲的象征意义。观音菩萨慈爱众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母性特质。在华严经中 : “诚以众生譬如树根 , 诸佛乃为花果 , 以大悲水 , 饶益众生 ,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其实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其他宗教都会有各种女性神仙,如产生于东汉末年的中国传统道教也有很多神仙,在莫高窟也存在着道教西王母、女娲等女神造像。道教、佛教虽有争斗,却也难免相互借鉴。观世音菩萨,是慈悲的化身,是人
13、类进入极乐世界的引导者,是人 间疾苦的解救者,就像基督教的圣母玛利亚以圣洁之身使得耶稣出生。从某种角度讲,观音的女性化是中国宗教发展的一种趋势。观音 世 被赋予了 伟大的神奇力量 ,在中国民众生活中似乎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就像母亲般 帮助 孩子 克服艰难险阻 和获得希望。 随着佛教的逐步传播,观音女性形象在唐代逐步定型,变成中国本土的一个重要的信仰神。 2.女性信徒的不断增加。唐代女性佛教信徒的普遍化 , 使得女性信众成为唐朝佛教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也成为唐代佛教在弘法、传法中所依赖的一个重要社会群体。在加上唐代是一个特殊的朝代, 其 社会风气不很注重以往 的 “男女之防 ”, 是一个风
14、气较为开放的时代,女性价值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女性不似以往那么受到各种约束,也 可以抛头露面外6 出游玩 。 这个相对尊重女性的大环境下 ,女性的宗教地位也得到了长足的提高。女性信徒的增加推动了这种观音形象女性化的趋势。女性信徒们似乎正需要观音这样一个充满怜悯的女菩萨来满足自身的审美情趣。而在某种意义上,观音的形象的女性化,在一定程度更迎合了女性信徒信奉佛教的情趣和需求。 3.女性统治者的政治影响。从南北朝到唐 , 出现了一批女性统治者 , 她们甚至有的直接参与到佛教发展的历程中来。她们的介入 , 对于佛教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 , 在主客观方面促进了佛教造像女性化的进程。如北朝自拓拔魏入
15、主中原至隋灭北周 , 共有十七名后妃出家。皇后后妃们遁入空门带动了其他阶层妇女进入到佛教中来。 7而武则天更对唐代观音女性化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在她登上帝位的过程中,佛教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十多名僧人在 690 年七月向武则天奉献了大云经,讲到了佛经中有女主“为转轮圣王”的预言,预言她就是未来的女王。自此,武则天开始大力尊佛, 世间既然 统治人间的 女皇帝,佛教中当然也可以出现主宰 众生 命运的 女神 。 所以观音的变性一定 程度上也是因为武则天政治统治的需要。 四、唐代观音造型的逐渐世俗化。 在吸收外来文化时,一个优秀的民族总会在其过程中不断地演变并开始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和
16、特征。在两汉时期佛教东渐,观音传入中土。但是,那时的观音保持了外来观音的主要风格。所以,早期的观音菩萨也较为拙朴和生涩。随着佛教的不断传播,中国佛教造像的宗旨似乎发生了改变,逐步从对宗教的敬仰转变为宗教与世俗的相互渗透。到了唐代,佛教信仰也由精神性向世俗性方向转变。世俗化,即宗教从“出世化”向“入世化”转变。因此, 唐代观音 造型艺术 出现了全新的局面 。 唐代 观音的形象进一步朝世俗化的方向发展, 开始追求现世人间真实人物的风貌和精神气质。在某种意义上讲,唐代观音不似一个高高在上的女神,而是像充满人间温情的母亲。 她不像北魏时期的秀骨清相也不似隋代的拙重质朴,变得丰满而不厚重,柔媚而不轻佻,
17、其形象美丽端庄,萧洒飘逸,慈爱自然。 我们可以在唐代 观音的 姿态, 神 情 和 装饰 上 观察出其造型 的 逐步 世俗化 。 1.姿态的典丽灵动之美。在唐代以前,观音像基本上是以站立为主,给人一种 威严挺拔的感觉。 姿态似乎都是单一的,并没有太多的曲线感。 唐代 虽 也有 大量的站像保留,但 已经出现了 大量的 坐像 观音 ,姿态自然,富于变化。而相比先前站像观音,唐代观音已经不完全是严肃刻板的正面像,出现各种侧身像,或者半侧神像,总是微微倾斜,呈现出阿娜多姿的 S型的曲线,姿态各异,美轮美奂,更加人间化了。而且观音造型的细部线条从生涩呆滞到柔婉典丽,无不充满着灵动之感。 两汉时期的早期观音
18、,数量不多,带有浓郁的印度风格,还没有真正的本土化。期间的观音造型,多为模仿为主,没有实际突破,如位于于四川彭山崖墓最早的观音造像,只是笔直地站立着,略显刻板。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观音造像不断增多,民间艺术家已经开始创新,但还是带有明显的 西域风格,姿态的柔婉性不强,形体粗拙、庄严肃立。直至隋朝,观音开始呈现不同姿态。有的为男相,身材粗壮,留有胡须,手执净瓶,傲然挺立,一副威严感。也有的呈现女像观音,高耸发髻,上身袒露,下身长裙,体态均匀健美,但稍显质朴。纵观这一时期观音的姿态的特点是挺然直立,表现手法朴实。但总体来说,隋朝观音造像的姿态开始显现人情味,为唐代观音那种灵动之姿打下了基础。 到唐
19、代,观音的姿态开始多元化,就像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一般,充满着人情味。如唐代的石雕自在观音侧身像,呈现左脚跏跌坐,双手环抱左膝,右脚踏在莲花石阶上,怡然自7 得,就像一位贵妇静坐石间,好不自在。又如唐代郭富贵绘制的游戏观音,双腿盘曲做在浪花上,身子微微向左侧,左手置于左腿,右手自然垂下,双眼微视下方。姿态之优美,线条之流畅,仪态之温婉,无不给人一种自然的亲切感,就像一个美妇人游戏人间。而现藏于旅顺博物馆的唐代木雕彩绘观音立像, 像高 96.8厘米 , 赤足立于莲座上 ,左脚微微向前, 腰肢呈 “S”形曲线 ,左手自然置于左腿,右手向上弯曲,构成了优美的曲线,像一个 美丽 娴静 的宫女的起舞的精彩
20、瞬间。 还有一尊盛唐铜铸鎏金观音立像,现藏于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其姿态呈现出三段式,左手执着 宝瓶,右手屈肘平肩,指姿微妙优美。脸、胸、腹及臂部的造型丰满圆润,具有典型的唐代风格。与前代相比,最显著的特征是突出了曲线的运用和动势的表现。这尊金铜像不但通过身姿的微倾,而且利用冠上和臂间天衣的飘拂,显出丝质衣物的柔软,使整个造像具有灵动的风采。 8 2.神情的真实庄重之美。早期观音几乎都是同一种神情,头微微向下,双眼凝视前方或者是稍稍下垂,端庄肃穆。而由于早期观音是男性形象出现的,所以总是富有一种阳刚之气,富有男性魅力。到了隋朝,观音像的神情开始富于变化,大量的女相观音开始出现。直至唐朝,观音的一
21、个重 要特点就是神情的真实感。因为唐以前的观音神情总给人一种距离,使人内心产生一种敬畏感。而在唐代以后,观音的神情往往带有一种真实庄重之美,身上开始洋溢着一种凡人的气息。唐代观音的真实性就体现在她的神态似乎与唐代的仕女图中的女子相同,她们面部饱满圆润,面含微笑,有着 挺直的鼻子,好看的嘴唇和长而弯弯的秀眉。在这种真实性的基础上,唐代观音又常常显示出其庄重性,表情虽有变化,但还是保持了她的神性,往往会带有八字胡。 这种真实与庄重的结合,恰恰体现了观音佛性和人性逐步结合。观音开始充满着人间趣味,也体现出了唐代以来观音的不 断世俗化的特点。如敦煌莫高窟 67窟中的初唐壁画观音,头戴化佛金冠, 冠前有
22、一小化佛,发髻高耸,飘带垂肩,手作提瓶之势,婀娜多姿,楚楚动人,面容姣好,神情庄重而真实,造型稳重大方,仿佛正在于这芸芸众生对话。唐代观音,“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之调,而是世俗的欢快之音”。 9 3.装饰的雍容华贵之美 。唐代是一个 统一 而又多元化的朝代 , 经济文化 繁荣 昌盛 ,服饰也 愈益华丽 富贵。妇女们日常都上着低胸圆领长衫,套穿短袖半臂衫,下穿飘逸长裙。 贵族常用丝织品做服装,衣服更加轻巧。衣服上通常有着各种美丽的花纹图案,显得雍容华贵,富丽堂 皇。唐代人的审美取向也可以在观音上体现地淋漓尽致。唐代的观音很多都是头戴宝冠,宝冠上有化佛,宝冠周围有各种花蔓装饰,花蔓自然下垂,脖子上往
23、往挂有璎珞,斜批天衣而袒胸露臂,腰上有腰带,下身着精致罗裙,宛如贵族妇女。当时 妇女盛行香紫罗波 和石榴裙, 你可以在观音身上找到 这些最时鬃的装束 。如敦煌莫高窟 217窟西壁龛外的持莲观音,头戴化佛冠,上饰仰月,珠宝项饰,腰缠锦绫,面容丰腴,罗衣璎珞,华丽异常。她左手提宝瓶,右手执莲花,人面花容相映,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这雍容华贵的装饰 ,使得观音更接近世俗人物 , 蕴含一种真实感和亲 切感 , 更加富有人间的气息和性情。 五、唐代观音造型新形象出现 佛教认为,众生受因果报应,需要在“六道”中轮回受苦。观音菩萨抱着“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思想,为了教化不同类的众生,常常应不同的
24、时代,环境,风土人情,众生类别,幻化成不同的形象救人苦海。根据楞严经卷六载,观世音菩萨对释迎牟尼佛说:“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堵国土。”所谓三十二应身,即:佛身、缘觉身、独觉身、梵天身、大大将军身自在天身、帝释身、大自在天身、四天王 身、四天王太子身、人身、声8 闻身等。观音这个特殊的菩萨,可以再众生遭遇困难时,应声前往,拯救苍生,也可以满足众多的各种愿望。到了唐朝,经过中国人特有的想象,创造出了一个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新观音 水月观音。然后又经过后世的不断发展,又创造出送子观音、白衣观音等形象,并逐渐发展为“三十三观音”
25、。 “水月 ”就是 “水中之月 ”, 其实就是 皆无实体 的意思。 水月观音记载最早见于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其中描述唐代周眆画水月观自菩萨在其卷十称:“初效张萱画,后则小异,颇极风姿。全法衣冠,不近闾里,衣裳劲简,彩色柔丽,菩萨端严 ,妙创水月之体。” 10从周昉的画来推测,水月观音流行时代应该在 公元 八世纪中叶的唐朝。 水月观音的造型有多种。有的 是 观音站 在 莲花 瓣上,莲瓣漂浮在 茫茫 海面, 眺望天边的明月 。 还有 一种 水月观音是笼罩在月光下, 在大海中的石山上 静思遐想。 水月观音的创造,充分体现了中国审美的发展变化。 由于受到 密教的影响, 中唐以后佛像大多数都是色彩浓艳,
26、装饰奢华,极其华丽。但是水月观音有奇石紫竹为陪衬,给人一种清新自然之美。画面中往往描绘有一池流水,一弯新月挂在云端,上有月下有水,安静空灵,别有情致。这种观音新造型是是基于本土性的隐士 和神仙的概念创造出来的,体现出了中国民众对于善良清净的本性的追求。在宋代以后水月观音变得越来越流行,成为我们最喜爱的观音形象之一。 六、总结 在唐代这个经济文化高度发达时期,佛教逐步传入中国本土,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之一,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观音的造型艺术随着朝代的变化,不断向着本土化、世俗化、人情化、多元化特点转变。唐代观音造型艺术充分展现了当时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也体现了当时中国
27、民间的审美要求。总的来说,唐代观音造型艺术具有造像形式的多样化、女性形象的基本定型、造型的逐渐世俗 化、本土 新形象出现等特点。9 注释: 1Avalokitesvaras Appeal by Radha Banerjee http:/www.ignca.nic.in/nl002107.htm Index of Newsletters Vol. III May - June 2002 2邢莉 .观音信仰 . 学苑出版社 .北京 .1994.6 3(清)曼陀罗室主人 .观音菩萨的故事(第二版)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24 4 施衍辉 .观世音菩萨全传 .海南出版社 .1993.204
28、 5 魏学峰 .万佛寺唐代石刻观音 . 西南航空 .2001(4) 6 王敏 .菩萨造像的中性化与观音造像的女性化 .民族艺术 .2011(3) 7 张玉丹 .从女性角度浅析观音变性的原因 . 作家 .2008 (16) 8 郭文 .从佛国到凡尘 中国汉地观音造像的形态嬗变与世俗化进程研究 .青岛大学 .2009(1) 9 李泽厚 .美的历程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119 10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 .俞剑华注释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64.205 参考文献: 1 邢莉 .观音信仰 . 学苑出版社 .北京 .1994 2 李泽厚 .美的历程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 3 施
29、衍辉 .观世音菩萨全传 .海南出版社 .1993. 4 郭文 .从佛国到凡尘 中国汉地观音造像的形态嬗变与世俗化进程研究 .青岛大学 .200991 5 王丹 .从观音形态之流变看中国佛教美术世俗化 、 本土化的过程 .河北师范大学 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3) 6 邢莉 .观音:神圣与世俗 .学苑出版社 . 2001. 7 张秉山 .历代观音妙相白描图集 .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006 8 蒋榴 . 浅析唐朝观音造像的中国化特点 以水月观音为例 . 大众文艺 . 2010(20) 9 娄西元 .观音百像图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 2007 10成绩 .隋唐观音信仰中国化的基本特征 . 双语学习 . 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