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科 毕业论文 (设计 ) 题 目: 黄姑鱼半致死低温的初步研究 学 院: 学生姓名: 专 业: 水产养殖 班 级: 指导教师: 起 止 日期: 目录 中文摘要 1 英文摘要 2 1 前言 3 1.1 黄姑鱼的生物学特征及养殖现状 3 1.2 低温环境下鱼类生理学的研究状态 5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7 2.1 实验样品及来源 7 2.2 试验方法及过程 8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8 3 试验结果 8 3.1 各温度组死亡情况 8 3.2 模型模拟与参数估计 9 4 讨论 11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1 黄姑鱼半致死低温的初步研究 摘要 为研究黄姑鱼的耐低温能力,测定了不同低温( 3、
2、 4、 5、 6 )处理组 96 h 内( 1、 2、 4、 8、 12、 16、 20、 24、 28、 32、 48、 54、 72、 84 和 96 h)的死亡率,通过 建立时间 -剂量 -死亡率模型,计算低温半致死温度。结果表明:黄姑鱼的半致死温度在2.94-5.57 间 ; 低温作用的 84-96 h 内对黄姑鱼的条件致死伤害最大, 8-12 h 内最小;随着 低温作用时间的延长,黄姑鱼的累积致死伤害逐渐增大,至 96 h 时最大。 关键词 黄姑鱼;半致死低温;时间 -剂量 -死亡率模型 2 Preliminary Study on Semi-lethal Low Temperatu
3、re of Nibea albiflora Abstract To investigate the low temperature tolerance of Nibea albiflora, mortality was measured within 96 h (1, 2, 4, 8, 12, 16, 20, 24, 28, 32, 48,54, 72, 84 and 96 h) at different low temperature treated groups (3, 4, 5 and 6 ) ,and using time-dose-mortality model to calcula
4、te the semi-lethal low temperatu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emi-lethal low temperature of Nibea albiflora was between 2.94-5.57 ; within 84-96 h low temperature treatment , the condition-lethal injury of Nibea albiflora was maximal; within 8-12 h low temperature treatment, the condition-lethal
5、 injury of Nibea albiflora was minimal; the cumulation-lethal injury of Nibea albiflora increased with the low temperature treatment time prolonged, and the maximum was at 96 h. Key words Nibea albiflora; semi-lethal low temperature; time-dose-mortality model 3 黄姑鱼半致死低温的初步研究 1. 前言 黄姑鱼营养丰富, 市场价格高,其 人
6、工养殖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目前,我国福建、浙江等地已经开展了黄姑鱼养殖,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但 在舟山地区的池塘和网 箱养殖调查发现,当年繁育的黄姑鱼越冬较困难,在水温较低的年份,池塘和海区网箱养殖的成活率不高,导致养成商品规格的成本过高,阻碍了黄姑鱼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急需开展培育耐低温黄姑鱼品种的研究。 半致死温度是衡量鱼类耐温性能的重要指标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随着海水鱼类养殖品种的开发及养殖区域的扩展,多种经济鱼类开展了半致死温度的研究,如罗非鱼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大黄鱼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鲈鱼、真鲷、黑鲷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等,
7、但有关黄姑鱼的半致死温度研究尚未见报道。为此,本研究通过建立 时间 -剂量 -死亡率模型,分析黄姑鱼不同低温时段的半致死温度指标,探讨低温条件对黄姑鱼的致死规律,以期为耐低温黄姑鱼品种选育和生产越冬提供 参考资 料。 1.1 黄姑鱼的生物学特征及养殖现状 1.1.1 黄姑鱼的生物学特征 分类地位 黄姑鱼 (Nibea albiora Richardson) 隶属于脊索动物门 ( Chordata)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硬骨鱼纲( Osteichthyes) 、鲈形目( Perciformes) 、 石首鱼科 ( Sciaenidae) 、 黄姑鱼属 ( Nibea) 错误
8、 !未找到引用源。 ,俗名铜罗鱼、黄婆 鸡、黄姑子等。我国沿海有 6 种黄姑鱼,包括黄姑鱼 ( Nibea alibiflora)、 状黄姑鱼 ( N . miichthioides)、日本黄姑鱼 ( N . japonica) 、浅色黄姑鱼 ( N . coibor )、 双棘黄姑鱼 ( N . miichthioides) 和半花黄姑鱼 ( N . semif asciata)。 形态特征 黄姑鱼体被栉鳞,延长侧扁;背腹部浅弧形,尾柄细长,亦侧扁。头中等大,较尖突;吻钝尖,被圆鳞,前端有二横行小孔;吻褶完整, 边缘波状。唇薄、 口腔淡灰色。眼上侧位较 小,位于头的前半部,眼间隔宽而平坦。两
9、颌约等长,具有绒毛状牙带,眼中部下方或稍后有上颌骨伸达,上颌外行和下颌内行牙扩大,梨骨和腭骨无牙。舌前端游离、 圆形。鼻孔 2 个,前鼻孔圆,后鼻孔半月形,位于眼前方。鳃孔大,前鳃盖骨后缘为细锯齿 ;鳃盖骨后缘有 2 扁棘, 7 个鳃盖条,鳃盖膜与峡部不连。具有假鳃,灰黑色鳃腔,粗短鳃耙。体背侧灰褐色,两侧灰黄色,腹部银白色;体两侧有许多黑褐色波状条纹,斜向前下方,头背侧灰褐色,无斜纹;侧线平直, 伸达尾鳍的后端。在胸鳍基底后上方是背鳍连续起点, 背鳍棘上部暗褐色,鳍条边缘为黑色 ,鳍条与鳍棘部间具一凹陷;胸鳍淡黄褐色,较短,约等于眼后头长。 尾鳍为双凹型,白色腹腔中大腹膜,肠粗短,作 2 次
10、盘绕。8 个指状幽门盲囊,鳔较小,前缘圆形,无突出的短囊,末端细尖, 26 对鳔侧肢,具腹分枝,无背分支。黑褐色体背部,银白色腹部,胸鳍腋部具一黑斑,眼后头长明显短 (朱元鼎 1963)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 自然分布 黄姑鱼主要分布在中国沿海、 朝鲜半岛及日本南部海域。在我国沿海分布主要于南北沿 海、东南沿海及台湾海峡。黄姑鱼的越冬场在黄海南部及东海北部外海。 4 生活习性 黄姑鱼主要分布于暖海区,喜栖息于水深 100 m 以内沿岸浅海区的中下层,特别是砂泥质海区, 属大陆架浅海底层生活圈中鱼类。具有发声能力,有明显的季节洄游性。产卵期游向近岸的河口附近或岛屿内湾浅水区,水深一般 20
11、 m,低水温期移入深水越冬场,适宜生活水温 6 32 ,最适 18 28 ,适盐范围 14 34, 最适 18 30。黄姑鱼为肉食性鱼类,摄食凶猛。仔鱼期时活动于水表层,主要摄食轮虫等微小浮游动物及其卵粒等;稚幼鱼的生活 空间则逐渐向中下层移动,其食性相应转换,以小型虾类、幼鱼和多毛类为食;直至成鱼时则完全生活于水体的中下层,摄食以小型鱼类、虾类和双壳类等底栖生物为主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生殖期摄食量相对降低。 黄姑鱼为广温、广盐性鱼类,研究表明,黄姑鱼能够在 68的低温环境或 3032的高温环境中存活,可以存活的盐度范围为 14 34。黄姑鱼在水温低于 14时,摄食量减少,生长缓慢;水
12、温高于 16.5以上,生长开始明显加快 。黄姑鱼最适的生长条件为:水温2028,盐度为 18 30, pH 值为 7.88.2,溶解氧 68 mg/L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 繁殖习性 黄姑鱼为洄游性鱼类,生殖期间具有较强的集群特性。繁殖鱼群主要由24 龄鱼组成,黄姑鱼雄性一般 2 年性成熟, 而雌性 3 年性成熟。雌鱼和雄鱼个体长差异较大,但性别特征不明显, 雌性成熟期腹部膨大而柔软, 雄性轻挤腹部有精液溢出。成熟期黄姑鱼的腹腔 (发音筋 )鳔发达, 时 常发出“ 鼓鼓” 声, 亲鱼发情时,相互追逐,发音雌性较雄性大。黄姑鱼 57 月份产卵,繁殖季节前成熟个体逐渐向 20 m 以内的浅海
13、区,产卵水温为 1329,盐度为 27 31,产卵水深约为 49 m,产卵时也会发出 “咕咕” 的声音。雌鱼怀卵量一般为 20 万 170 万粒,精子或卵分批成熟排出。黄姑鱼的卵是浮性卵,球形,卵径约 0.84 mm,有无色透明油球 1 个,球径约 0.24 mm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在水温 2222.5,盐度为 26.5条件下,大约 24 h 孵化出仔鱼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 1.1.2 种质资源状况 黄姑鱼为我国东海的固有种,因其海洋资源衰退,亲鱼难捕,所以从韩国引进受精卵。引进新的有益种是促进渔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但不恰当的引种,会改变生物的遗传多样性 ,破坏当地海洋生
14、态系统。黄姑鱼的引进不但不会破坏海洋生态系统,还可以通过人工增殖,增加资源补充量 ,对恢复其种群资具有积极意 。 1.1.3 养殖现状与前景 养殖现状 黄姑鱼为大型肉食鱼类,本身是一种适合海上网箱和池塘养殖优良养殖品种。它的适应性广,摄食旺盛,对饵料品种不苛求;适温范围广,在 6-23 均可存活;病害少,易于养殖;生长迅速,养殖周期短,网箱内饲养半年即可达到商品规格,而且具有抗病力强等优良养殖性状,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海水鱼类。我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开始黄姑鱼的养殖和育苗研究工作,随着育苗技术的突破和在养殖试验的深入研究,黄姑鱼的养殖成本降低,养殖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逐步完善,成为适
15、合海上网箱和池塘养殖的优 良新品种,在我国南方浙江、福建、广东等地以及北方的山东等地沿海已有养殖推广。开展黄姑鱼的养殖不仅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而且能够降低捕捞对现有自然资源的破坏。近年来,黄姑鱼的自然资源在过度捕捞、环境恶化等原因下受到破坏,捕捞量急剧下降,资源量逐年减少,人们越来越重视黄姑鱼的种质资源保护。 目前, 黄姑鱼的人工繁育技术和生殖调控已经突破, 浙江一带已经开展人工育苗和增殖放流。 5 当前黄姑鱼的养殖也存在许多问题。首先,黄姑鱼以易变质的海鲜杂鱼等为饵料,在污染养殖水环境的同时致使鱼产生疾病和死亡;其次,由于养殖海域逐渐老化、养 殖集约化程度高、近海环境污染等诸多原因,使病害逐渐
16、增多,造成黄姑鱼养殖效益日渐下降;再次,由于养殖技术研究缺乏系统性,黄姑鱼的养殖技术较为落后,养殖业中的很多技术环节中需要改进。上述这些问题制约了黄姑鱼养殖的产业化和规模化。 养殖前景 黄姑鱼肉质鲜美, 营养丰富,含脂量低,仅为 2.5%左右,深受人们喜爱。在日本、韩国市场上均被视为高级鱼类,外销潜力极大。在国外,黄姑鱼通常被制成生鱼片后食用;在国内,传统的加工方法如烤片法、烟熏法以及酒糟法等加工方法能使鱼肉达到肉质紧凑、香味独具效果。随着黄姑鱼的加工工 艺的促进与发展,不仅为日本黄姑鱼拓展销售渠道,逐渐增加供应量,同时让全国各地更多的消费者接受及消费日本黄姑鱼。良好的销售前景和可观的经济效益
17、已使日本黄姑鱼的养殖逐渐形成产业化趋势。在当前海水鱼类养殖品种单一 ,市场疲软的环境下,作为一个新的海水鱼类养殖品种黄姑鱼具有独特的优势,养殖前景十分广阔。 1.2 低温环境下鱼类生理学的研究状态 一般生物对环境因素的变化,各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假如接近或超过这个范围的界限,这些因素就成了限制生物活动的因素,也就是说各个因素应当保持在生物生活的适当范围内。鱼类受环境因素 影响较大,对其环境温度适应问题的研究,在实践上对进行遗传改良物种和定向培育物种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受到生态学家、遗传育种学家和分类学家的普遍重视。近年来,鱼类对环境温度适应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生物学科中的一个活跃的领域,有关温度
18、对鱼类发育及生长状况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 1.2.1 温度对鱼类的影响 鱼类属变温动物,据资料记载,大多数鱼类的体温与周围水温相差在 0.5-1.7 之间,幼鱼的体温常与水温相同。它的生长繁衍与温度、光照、紫外、气压等气候因子有密切关系 , 其中环境温度是鱼类生长发育 最重要的气候因子。鱼类在水温过低或过高而超越其耐受范围并影其生存时 ,会导致鱼类的夏眠和冬眠 。鱼类的冬眠与两栖类、爬类和某些冬眠的哺乳类略有不同 , 即后者冬眠时全处于麻痹状态 , 而鱼类仅是停止摄食 , 隐于水或岩石间 , 或多或少地进入麻痹状态。 此外,温度还影响鱼类的繁殖和水体溶氧量 , 与鱼类循环系统和
19、呼吸系统关系最为密切、并进而影响鱼类生存。在一定范围内 , 较高的温度使鱼生长较快 , 较低的温度生长较慢。低温下 , 鱼类神经激素分泌少 , 消化酶活性低 , 鱼类死亡率较高。水温直接影响鱼类本身 的生理活动,当水温降低 , 新陈代谢减弱 ,食欲减退,生长缓慢,抗病能力降低。冬季水温度偏低,鱼类常会有小瓜虫病的发生。 据研究显示,鱼类抗冻蛋白及其基因分子生物学、低温对鱼类中枢神经系统及新陈代谢的影响、细胞膜的结构、组成与抗寒有着密切关系。鱼类为了耐受低温从神经系统脑 AchE活力的变化到同工酶的多型性、从抗冻蛋白类的适时转录和翻译到代谢途径的转换等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20、。鱼类的抗冻与抗寒从本 质上都是对低温环境适应的结果 。根据 Lyons 等【 1970】膜脂相变学说 ,低温伤害首先是改变了细胞膜的膜相 ,膜脂从液晶相变为凝胶相 。当冷害达到膜脂发生降解时 ,则导致细胞死亡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 在低温下生物膜能否保持适当的流动性与生物耐寒性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而生物6 膜的流动性主要取决于膜脂的脂肪酸组成。对低温调节代谢基因表达的研究更是在分子水平上证明了膜脂不饱和脂肪酸在鱼类进入抗寒状态中的重要性。邓 会山 ( 1993) 比较了黑龙江野鲤草、尼罗罗非鱼、 鲢、鱼及建鲤在不同温度时红细胞膜的流动性,发现随温度的下降各种鱼的红细胞膜流动性均降低,
21、下降最为显著是罗非鱼,黑龙江野鲤的红细胞膜流动性在低温时显著地高于建鲤, 这一结果正好与这些鱼类的抗寒能力相吻合。 淮海工学院海洋学院程汉良,夏德全,吴婷婷在“营养对鱼类抗寒力影响的研究进展”阐明酪氨酸 (Tyr) 能缓解由冷应激引起的下丘脑 NA 耗竭, 从而起到抗寒作用,预先服用 Tyr 可提高动物抗冷应激能力 (潘祥福, 1998) 。色氨酸在脑内的浓度影响到神经系统 的活动, 进而影响下丘脑促激素的分泌,通过腺垂体促进 T3、 T4 及糖皮质激素的释放, 从而促使机体产热增加, 代谢率加强 ( 杨焕民, 1997) 。谷氨酸、 半胱氨酸和甘氨酸在生物体内合成谷胱甘肽 ( GSH) ,
22、其主要功能是保护含有巯基的酶和蛋白质不易被氧化,保持红细胞膜的完整性。机体中最重要的甲基供体来源于蛋氨酸, 它参与肉碱、胆碱、肌酸、肾上腺素的合成和核酸甲基化过程。因此, 这些氨基酸的不足会影响机体的代谢,导致抗寒能力下降。维生素作为多种酶的辅酶或辅基, 对鱼类免疫力和抗寒力影响极大。微量元素是 抗氧化酶的活性中心, 如果相应的微量元素不足或缺乏, 会使这些酶清除自由基的活性丧失。 Cu 会造成免疫力下降。而 Mn 和 Fe 在冷暴露时增强机体维持线粒体膜稳定性的能力,对冷暴露造成的膜损伤有防护作用, 从而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 ( Karl, 2004) 。机体缺 Fe, 一方面导致运氧能力降低
23、而引起贫血,另一方面可引起机体与 Fe 密切相关的呼吸酶活性减弱, 从而在寒冷条件下体温不能维持。因此, 可以通过营养途径改变膜脂不饱和脂肪酸的组成,调控基因表达, 补充微量元素提高酶活性或维生素 A、 维生素 C、补充维生素 E 及黄酮等清除剂来提高生物体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或保护酶蛋白的巯基,减轻自由基对其它生物分子的损伤和提高细胞膜流动性, 从而提高抗寒力。 由温度所诱导的特殊同工酶产生,鱼类种群中蛋白质多态性的表达可能是鱼类低温适应的遗传基础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 Farkas( 1980) 也证实, 鱼的脂肪酸代谢对体温降低的适应很敏感, 这种脂质代谢变化的结果使得磷脂中长链不饱
24、和脂肪酸 ( 特别是 DHA) 增加。 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常玉梅,曹鼎臣,孙效文等在“低温胁迫对鲤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中用 1 0 0 尾荷包红鲤抗寒品系与大头鲤杂交后代 F2 进行骤降试验 , 2 0 尾为对照 (水温 1 5 ) 。准备 2 个泡沫保温箱 (规格 :1 0 0 cm x 5 0cm ),首先将 1 5 的 F2 共 8 0 尾放人 1 0 的保温箱中 (事先调好温度并充气 ),使其适应 2 h ,随机抽取 2 0 尾进行采血 ,随后将剩余的 6 0 尾放人 8 的保温箱中,适应 l h ,依次类推,最后 2 0 尾在 4适应 1 h 后 全部采血。骤降试验通过加碎冰手动控制整
25、个温度变化。实验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总蛋白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尤其是当温度骤降到 6 时,总蛋白含量达到最低值 1 0 2.1 3 9g/ L ,表明温度的降低,导致肝脏合成蛋白的能力下降。 6 以上,总蛋白变化不大,说明机体新陈代谢基本正常。当温度骤降到 6时 由于低温可能造成肝脏损伤并且抑制酶反应,阻碍了胆固醇通过肠肝循环途径进人肝脏被重吸收,致使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有所下降。当温度骤降到 4 时,甘油兰醋含量明显高于其它组别,这也可能是由于低温诱导不饱和脂肪酸含量 增加的结果 。鱼类的脂肪酸代谢对体温降低的适应很敏感。通过积累磷脂中长链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使膜在低温胁迫时仍保持稳定性和流动性,
26、从而7 提高自身的抗寒能力 。 1.2.2 鱼类低温半致死的研究状况 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的马旦梅、程光平、喻海燕在“吉富罗非鱼对低温持续胁迫的死亡反应”试验中共设 4 个处理组,即 7.0 、 8.0、 9 .0 和 10.0 4 个低温梯度,每个温度设 2 次重复。选取平均体长 9.04cm,平均体重 24.25g 吉富罗非鱼共 120 尾,放养于规格为 70cm 40cm 60cm 的玻璃水族箱中,随机 分组,每箱饲养 15 尾。试验用水为经 24h 曝气的自来水,初始水温 12.5,采用人工加冰降温。先将初始水温以 2 /d 的降速降至10 .0,再以 4 /d 分别降至各处理设定
27、温度。连续观察并记录吉富罗非鱼出现异常反应的时间及反应度,死亡以针刺无反应为准。试验全程用空压泵增氧,不投喂。统计不同个体的死亡历时根据吉富罗非鱼在不同低温不同持续期的死亡时间及行为特征。实验结果显示,吉富罗非鱼在不同持续低温胁迫下的半致死历时,从 7 .0 到 10 .0 分别为 12.25、 17.00、25.00、 31.50h;经方差 分析,不同持续低温间半致死历时存在显著差异 ( P0.05),即吉富罗非鱼半致死历时随着持续低温水平升高逐渐延长。 持续低温为 7.0 、 8.0、 9 .0、 10.0 时,其首尾死亡与 50%死亡的历时差分别是 7.25、 10.50、 11.50
28、和 17.00h,说明吉富罗非鱼死亡越快,胁迫温度越低,反之则死亡历时越长。同一低温胁迫下,吉富罗非鱼死亡率随胁迫持续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在不同持续低温胁迫下,吉富罗非鱼首尾死亡历时、半致死历时和全死亡历时均随着温度升高而延长,吉富罗非鱼死亡率与死亡历时的关系分别呈幂函数 或线性相关。此外,不同持续低温胁迫下吉富罗非鱼死亡经历了“ 分散 集中 再分散“ 的过程。表明以半致死历时代表鱼体对低温持续胁迫的耐受能力,较首尾死亡和全致死历时更具代表性且方差分析表明各低温胁迫下吉富罗非鱼半致死历时差异显著( P0 05)。为确保罗非鱼养殖效益,在低温季节一定要注意水温的变化保持水温在 12.0以上,如
29、果水温降至 11.0以下时,应该提高警戒,及时做好保温防范工作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杨淞、韦其锋等曾作过“孔雀鱼、 月光鱼耐温限度的初步研究”,实验用月光鱼平均体长 2.77cm,平均体重 0.670g;孔雀鱼平均体长 2.41cm,平均体重 0.350g,放养于,规格为 30 cm 26 cm 12 cm 硬质白色塑料水槽中,将装有经曝气后10 L 自来水的水槽多个置于生物培养箱中逐步变温 ,月光鱼试验组放入 10 尾,孔雀鱼试验组放雌雄各 5 尾 。降温从 20 ,降温速率均为 2 / 2h ,直至鱼死完。每组设 3 个重复。检验死亡标准为针刺无反应 错误
30、!未找到引用源。 。实验期间不投饵。每 8 h 充气 1 次 ,实验水温误差不超过 0.2 。记录各温度下鱼的存活时间、死亡率,观察试验鱼在不同温度下的行为表现及死亡症状。实验表明,本试验中通过温度渐变试验得出最低死亡温度孔雀鱼为 10 , 月光鱼的最低致死温度最低,其半致死温度为 8.16 ,最低致死温度为 6 ;渐变降温过程中 ,雄性孔雀鱼最先开始死亡 (温度为 14 ) ,从 12 开始孔雀鱼和月光鱼开始死亡。死亡 个体的口张开 ,充血现象在鳍条上,胸腹部中线有血斑 ,身体无弹性僵硬。雌雄孔雀鱼低温半致死温度值都较月光鱼低。通过统计分析表明差异显著 ( P 0105) ,说明月光鱼对低温
31、的耐受性较孔雀鱼强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样品及来源 8 试验鱼取自项目组 2011 年 5 月 在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海水养殖试验场 人工繁育,经试验场内池塘养殖, 12 月移入室内 45 m水泥池越冬暂养的黄姑鱼幼鱼。 试验前随机抽取200 尾,体长 14.90 1.08 cm,体重 49.92 11.72 g(平均值标准差),放入 10 m水泥池驯养 15 天,水温 9 0.5 ,盐度 28。 2.2 试验方法及过程 设置温度 8、 7、 6、 5、 4、 3 组和 9 对照组,共 7 个温度梯度。待调整好各组试验桶( 1 0.8 m)温度后,同时
32、放入 20 尾试验鱼,并记录起始试验时间。定义黄姑鱼失衡沉底后,鳃盖无运动,轻触鱼体表无反应为死亡。在试验的 1、 2、 4、 8、 12、 16、 20、 24、28、 32、 48、 54、 72、 84 和 96 h 记录各温度组 死亡情况。试验期间不充氧和投喂,日换水量 30%,定期观察及时清除桶内死亡个体。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记录的数据采用 Excel 软件进行整理,构建时间 -剂量 -死亡率模型进行模拟。有关该模型的具体建模步骤、参数估计、生物学意义、模型检验等参考冯明光等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和 Nowierski 等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所报道的方法,整个运算过程
33、调用 DPS7.05 软件的生物测定模块完成。 3 结果 3.1 各温度组死亡情况 各温度组鱼体死亡情况见表 1, 6 个温度处理中, 9-6 组,在记录时间内,均未发现鱼体失衡及死亡。在放入黄姑鱼的 1 h 内, 5 和 4 组有少量鱼体出现失衡现象,但随后有部分鱼体恢复平衡,其余失衡鱼体则陆续死亡; 3 组黄姑鱼放入后立即出现失衡,且无法恢复,陆续死亡。 表 1 黄姑鱼各温度组下死亡数据 Tab.1 Mortality data of Nibea albiflora in different temperature groups 温度() 各时间点存活数(尾) 累计死亡率( %) 0 1 2 4 8 12 16 20 24 28 32 48 54 72 84 96 3 20 10 8 8 6 5 3 2 1 0 0 0 0 0 0 0 100 4 20 19 19 15 12 12 11 10 10 7 5 2 0 0 0 0 100 5 20 20 20 20 19 19 19 18 18 17 16 16 15 12 9 6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