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汉语言文学 楚辞悲感意蕴考论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 综述本课题的研究动态 楚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文学著作,对楚辞的研究历代都有很多名家名著。 1、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 说:“屈原对自己的理想和行为充满了信心和希望,而对自己遭到的不公正待遇充满了哀怨、愤激之情,不得已借诗歌倾泻出来。屈原的一生 是坚贞不屈的悲剧性的一生 ,他的离骚九歌天问招魂九章等,都印记着他一生的心迹。 ” 2、 李中华 , 朱炳祥 在 楚辞学史一书中提到:我们将 两千多年初次研究概括为三个不同层次,这就是:章句训释层次、义理探寻层次、整体研究层次。这三个不同
2、层次与楚辞研究三个历史阶段吻合,即在受经学思潮影响的汉代,主要表现为章句训释的层次,在受理学影响的宋代,主要表现为义理探寻的阶段,在西学影响的五四运动至今,主要表现为整体研究的倾向。 3、 赵辉的楚辞文化背景研究一书指出:他(屈原)以伟大的人格精神承受着社会现实给他带来的一切痛苦折磨。在离骚、在九章,我们随处可以感受到他那五内如焚的对与民族、对与君王、也对自己命运的忧虑;感受到由于现实的不平而给他带来的深沉 折磨而发出的撕裂人心的痛苦和愤怒的呐喊;而他对于自己的人格理想却没有半句后悔的话。“屈骚精神”,既包涵着他爱国忧民的思想,又饱含着诗人强烈的自我意识,以及由之而带来的历史使命感、和对于现实
3、社会、对于名族、个人命运的深沉忧患;同时,也包含着诗人为自我实现、自我人格完善而甘愿承受现实不平而带来的一切痛苦的折磨那种强烈的自强自立的进取精神。 4、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子方 说 :我国古代文人对悲怨和人生具备基本一致的看法。这就是悲怨来自苦难的社会和人生 ,它和快乐与生俱来 ,原皆不可避免。而只有体验并认识到人 生悲哀及其苦难的人 ,才算是站在人生的制高点 ,从而创作也进入了比较高深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 ,此也是穷苦之言易好的真正缘由 ,它回答了中国悲怨文学勃兴的根本性问题。 5、 徐子方 在 悲怨 :一个文学史母题 中西经典作家的悲感认知及其描述 一文中提到 :悲感是
4、人们对快乐的追求受到挫折以后的产物 ,忧郁 (包括感伤 ) 是悲感的一种表现。在不同的个人身上 ,悲感有不同的表现 :有的尽情发泄 ,成了不可遏制的悲愤 ;有的极力压抑 ,成了难以言诉的忧郁。前者构成了悲剧的情感基调 ,后者则导致了感伤郁闷的文学情怀 ,范围比较广泛。 6、 江苏大学人文学 院教授 李金坤 在 楚辞忧患意识原论 兼与诗经忧患意识比较 中认为 :诗经楚辞是两部充满忧患意识的早期诗集。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承继诗经精神 , 尤其深受诗经大、小雅贵族士人忧国忧民思想之影响 , 其忧患意识约有八端 : 自修之忧恐 , 不遇之忧思 , 育才之忧患 , 颓风之忧叹 , 遭诬之忧愤 , 疏放之忧
5、怨 , 民瘼之忧伤 , 国难之忧戚 , 而其忧患之焦点则在于“ 忧国忧民”。 7、 邓宇英、郑周明屈原所体现出的中国古代悲剧精神的文化溯源:从屈原身上体现了中国悲剧精神的深度。他崇高的理想,不息的追 求,悲壮的死,都具有文化悲剧的意义。 (二)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楚辞 出现 及大放异彩 ,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 ,楚辞 以屈原的作品为主,而屈原的一生十分坎坷,他出生高贵,立志辅佐楚王完成统一大业,但却举步维艰,最后自沉于汨罗江。他的出现,犹如一颗闪亮的星星,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都留下了耀眼的一笔。 目前,对楚辞悲感问题的研究已经被很多学者所关注,研究方向大体放在屈原与悲剧精神上,或结合
6、作者一生的颠簸坎坷来展现其本身的悲剧意味,或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如楚音以悲为美的音乐特性) 来反衬诗歌悲剧的内涵。但是,从楚辞本身的诗句出发,寻找其悲剧意蕴内涵的观点还比较少,本文则侧重对楚辞词句中包含悲感意味句子的整理与疏通归类,挖掘更贴近楚辞本身的悲感意蕴。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的基本内容 1、悲感意蕴的内涵 2、 统计整理 楚辞中悲感意蕴词句 3、 梳理并分析悲感意蕴的类型 (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楚辞中含有悲感意蕴的词句含义解释 2、悲感意蕴 类型归类分析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一) 研究步骤 1、 确定选题,搜集资料,阅读并整合资料(图书
7、馆与网络资源 并用) 2、 完成开题报告 3、 完成文献综述 4、 完成外文文献 5、 资料整理 6、 完成论文初稿,请指导老师修改 7、 论文多次修改,完成定稿 (二) 方法及措施 本课题我计划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索引法、行动研究法,以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作为研究途径,充分听取指导老师的建议,采用对比、分析、总结、归纳等方法,在掌握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文本,进行多轮回的研究,同时形成书面成果 。收集所需要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删选与整合 。 不定时关注课 题相关研究动态,加深对论文认识的深度。同时,认真及时地填写日志,定期与指导教师交流、沟通。 四、 参
8、考文献 1朱熹(宋)郝志达译注 .楚辞今注今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0.1 2董楚平 ,俞志慧 .楚辞直解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7.5 3李中华 ,朱炳祥 .楚辞学史 .武汉出版社 .1996.10.311 4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3 5赵辉 .楚辞文化背景研究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7.100 108 6徐子方 .悲怨 :中国古代文学之内驱 一个文学史母题的发展历程描述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6.7(4) 7余祖坤 ,汤黎 .悲怨文学的文人性格原因探析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4.10(5) 8徐子方 .悲怨 :一个文学史母题
9、中西经典作家的悲感认知及其描述 .2005.(1) 9梁惠敏 .楚音以悲为美论略 .长江大学学报 .2004.8( 4) 10邓宇英 .从屈原看中国古代悲剧精神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1.3(2) 11宁淑华 .论屈原悲剧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长江大学学报 .2008.5(3) 12夏太生 .屈原 中国孤愤文学之祖 .学术交流 .2006.8(8) 13邓宇英 ,郑周明 .屈原所体现出的中国古代悲剧精神的文化渊源 .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2(1) 14瞿明刚 .中国古代悲感文化略论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2010.6(2) 15张崇琛 .楚辞文化探微 .新华出版社 .1993.13 16姜亮 夫 ,姜昆武 .屈原与楚辞 .安徽教育 出版社 .2008.5 17聂石樵 .楚辞新注 .商务印书出版社 .2004.4 18李山 .楚辞选译 .中华书局 .2005.1 19萧兵 .楚辞新探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8.12 20:张彦 .楚辞今读 .延边大学出版社 .2004 21朱熹 .楚辞集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10 22王力 .王力文集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