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贝娄的非洲【文献综述】.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296499 上传时间:2018-09-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索尔·贝娄的非洲【文献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索尔·贝娄的非洲【文献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索尔·贝娄的非洲【文献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索尔·贝娄的非洲【文献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索尔贝娄的非洲 索尔贝娄 (Saul Bellow ,1915 年 2005 年 ) 是继海明威 ( Ernest Hemingway ,1898 年1961 年 ) 和福克纳 (William Faulkner , 1897 年 1962 年 ) 之后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他曾以奥吉马奇历险记、赫索格和赛姆勒先生的行星三次获得全国图书奖 ,以洪堡的礼物获普利策奖。 1965 年他曾因赫索格获国际文学奖 ,也是获此奖的第一位美国人。 1968 年 1 月 ,法国授予他“文学艺 术骑士勋章”。同年还获得“犹太遗产奖”。 1976 年 ,他以“对当代文化富有人性的理解

2、和精妙的分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国内 20 世纪 80 年代的贝娄研究相对沉寂 ,但到 90 年代以后 ,贝娄研究开始活跃并呈现出多样化趋势。进入新世纪后 ,从所发表文章的数量看 ,国内贝娄研究更有勃兴之势。 90 年代以来 ,有对贝娄作品作主题研究的 ,有专门研究贝娄作品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的 ,还有半数的论文是对贝娄单部作品的探讨。 在主题研究上 ,对观念小说家贝娄作品中的存在主义哲学倾向最多 ,有些观点仍不十分成熟。邓宏艺认真梳理了贝娄作品中存 在主义思想的来源。郭春英的索尔贝娄对反理性思潮的反思一文认为 ,索尔贝娄从关爱现代人的存在状况出发 ,对西方重要的反理性思潮进行了反思、批判 ,

3、逐渐形成了自己平凡的存在观 乐观向上、彼此相爱、简朴真实。韩玉群认为贝娄“把存在主义哲学成功地用于人生文学之中 ,并使它具有更加进步、积极和正义的意义”。此外 ,刘珍兰令人信服地剖析了贝娄小说中的异化内涵。 1 对贝娄作品的技巧分析 ,主要散见在个体作品的研究中 ,整体研究的不多。张弘论述了贝娄与众不同的艺术表现风格 传统的流浪汉叙述模式与现代的意识流手法相结合 。朱秀元从文化角度阐释贝娄结构上抽象与具体“二项对立”的合理性及其犹太性 ,他所创造的人格的二项对立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化。贝娄在文坛上驰骋了半个多世纪 ,塑造的人物形形色色 ,各色人物分析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刘文松从福柯的权力话语

4、角度论述了贝娄小说中知识分子夫妻之间竞争、控制、平等的三种权力关系模式 ,对压抑性的权力关系给予否定、贬抑的描绘 ,对生产性的权力关系给予肯定、赞美的描绘。张群通过对贝娄小说中较有代表性的几位女性形象的分析、评论 ,说明贝娄笔下的女性形象与男性角色一样栩栩如生 ,令人难忘 ,展现出贝娄对男人世 界中女性的特有关爱和理解。唐碧莲则透过女权运动的发展历程探析贝娄不同创作时期的女性形象。洪增流认为 ,贝娄“将人物的自我作为叙述的中心 ,在自我、故我与他人的对立统一中塑造自我” ,表现出贝娄对人的本质的深刻认识。龙纲要和程丽则分别分析了贝娄小说人物的文化身份及其知识分子形象。 千百年来,人类为解说生命

5、本体的困惑与失落,试图以不同的认知方式去理解生命的意义和奥秘,贝娄小说的主人公就以流浪作为特定的认知方式来解说自身生命的困惑,寻找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为此,主人公往往在两个层面上展开流浪历程:一方面在现实世界中,随着 时间的延续、地域的转换,主人公总找不到固定的落脚点,这使得主人公呈现出物理时空意义上的流浪;另一方面在心理世界中,主人公以观念、情感为主动者,心理情感顺序代替了物理时空顺序,主人公内在的焦虑不安、心烦意乱的情感状态,使得主人公呈现出心理精神意义上的流浪。这两个层面的交叉渗透,使约瑟夫、奥吉、汉德森、赫索格等主人公逐渐揭示出自身对外部世界以及对生命本体的关照和体悟。 “世界荒谬”与流

6、浪方式。存在主义认为世界是荒谬的,是由无法理解的偶然性构成的一片混乱,根本没有什么规律可循。萨特指出世界就是“自在”,所谓“自在 ”就是“在在,在是自在,在是其所是”。他把世界看作是一片混沌,一个巨大的虚无,纯粹无条件地存在着,通过贝娄小说主人公赖以生存的世界,不论是外在的客观世界,还是内在的精神世界,也都是一个嘈杂、混乱、失去理性的世界。 2 索尔贝娄笔下的汉德森是一个备受心理疾病困扰的人。本文拟通过弗洛依德的病理学理论,尤其是他的有关“焦虑”的理念,对主人公的内心痛苦进行系统性的精神分析,以期对这部争议颇多的小说的主题构想获取更为深入的认识,并进一步把握产生这部作品的时代特点和生活在这个时

7、代的美国中产阶级的社会心理危机。 自出 版以来,雨王汉德森一书就因其主题在评论界引起了极大争议。在这部“现代罗曼司”当中,读者能够找寻出贝娄的多重关注 从他的存在主义观、对传统人文价值的强调,一直到两性问的复杂关系。与之相应,评论家们也采用了形形色色的批评理论对其进行阐释和解读,从原型批评到性别研究,不一而足。心理分析自然也是常用方法之一,然而其切入点往往是放到无意识理论或是人格结构说 (thestructuresofpersonality)上,弗氏的另一理论法宝 “焦虑”学说,却触及甚少,但倘若把该学说应用在对汉德森的性格解析上面,至少可 以另辟蹊径,让我们对主人公以及生活在那个极为特殊的时

8、期 (20 世纪 5060 年代 )的美国中产阶级,在心理特性上有一个更为全面的把握。至于弗氏的人格结构说和本能概念,也会在分析过程中充当辅助手段。 3 贝娄的小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以惊人的洞察力和创作才能,准确地再现了人类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思想危机与生存处境,这一点就足以唤起我们阅读他的作品的兴趣。生活在贝娄世界里的小说主人公大多是处于困境中的失败者,因而他们或者远走他乡、逃避社会,与现实环境格格不入,去追求原始的理想;或者躲进个人的内心世界,独自咀嚼失落的苦 恼和辛酸。但在创作风格上,贝娄艺术又具有“黑色幽默”的特点,其很强的喜剧性和嘲讽意味用在品格高尚、但在现实生活中总是走投无路的主人

9、公身上,往往令人掬一捧同情之泪。这就是大家的艺术。 贝娄的小说多以生活在美国大都市里的犹太知识分子为主角,但雨王汉德森是唯一的例外,这一点也同样使许多贝娄小说的爱好者感到意外。汉德森生活在美国中西部的一个富翁家庭,继承了父亲 300 万元财产后成为一个有钱人,他常常翻阅父亲留下的书籍,“希望从中找到几句有教益的话”,结果找到的全是当书签用的钞票。他虽然富裕,但心里总有一种声音在呼 喊:“我要,我要,我要” !“要”什么呢 ?他自己也不明白。于是,在 55 岁这一年,他决定去非洲寻求精神的复活。初到非洲,汉德森感到了心灵的宁静,他决心寻找自我的价值,做一个能造福于人类的人。于是,他帮助阿尔维部落

10、驱除蛙害,结果却炸坍了池塘,造成了更大的灾害。于是,他又到另一个部落,因为力大无穷,被人们奉为偶像,成为“雨王汉德森”。于是,他帮助国王达孚猎狮,并期望从狮子的精神中获得启迪。但国王不幸被狮子咬死,汉德森只得离开非洲,回到美国。于是,他决定进医科大学学医,为下一步报效社会做准备。但下一次的结果用不着贝娄 费心再写,我们可想而知了。 这小说的风格是不是有点荒诞 ?汉德森本人的行为是不是过于怪异 ?正是这两者的结合形成了作品所包含的强烈的现实意义 汉德森的苦闷就是我们的苦闷,他的处境亦是所有现代人的处境 ?在这里,贝娄通过汉德森这样一个有志于寻找人生真谛的探索者的行为,展示了高度物质文明条件下的西

11、方社会存在的深刻精神危机,其高妙之处就在于它还说明这危机并非西方独有,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和人类本身一样,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话题,汉德森只不过是贝娄派出的一个使者罢了。 4 在阅读雨王汉德森时,笔者联想到另一部非洲探 险题材的佳作,英国著名作家康拉德的中篇小说黑暗之心,并就两部小说作了一番比较。笔者认为:在创作雨王汉德森时,索尔贝娄创造性地对黑暗的心进行了多方面的继承和摹仿,表达了贝娄本人对人类及当代社会的独到见解。 5 注释: 1 刘珍兰,索尔贝娄小说的异化内涵 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 傅少武,论索尔贝娄小说的流浪汉形象,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2 期, 1997 3 李峰,对雨王汉德森的心理分析解读 4 张功臣著,名著的诞生 66 个外国作家与作品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000 5 祝平,国内索尔贝娄研究综述,广西社会科学第 5 期, 20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文献综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