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中国信用评级体系的构建【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296946 上传时间:2018-09-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后危机时代中国信用评级体系的构建【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后危机时代中国信用评级体系的构建【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后危机时代中国信用评级体系的构建【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后危机时代中国信用评级体系的构建【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后危机时代中国信用评级体系的构建【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本科毕业论文 ( 20 届) 后危机时代中国信用评级体系的构建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市场营销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目 录 摘 要 . 1 Abstractt. 1 前 言 . 1 一、国际信用评级体系存在的缺陷 . 2 (一)行业垄断程度较高,缺乏竞争性 . 2 (二)信用评级机构制度不合理,缺乏足够的独立性,透明度低 . 2 (三)对信用评级行业的监管不到位 . 3 (四)评级标准不合理,带有明显政治倾向 . 3 二、我国信用评级体系的现状及发展中的问题 . 3 (一)中国信用评级体系现状 . 3 (二)中国信用评级体系发展面临的问题 . 4 三、完善中国信用

2、评级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 5 (一)强化国内信用评级体系监督管理 . 5 (二)制定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科学准入政策 . 6 (三)积极推动民族信用评级机 构“走出去” . 6 参考文献 . 7 摘 要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国 际金融危机本质上是一场信用危机 , 国际信用评级体系的缺陷在这场危机发生和蔓延过程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人们对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透明度、独立性、公信力产生了一片质疑。本 文 在分析国际信用评级体系存在 垄断、透明度低、监管不到位等 的缺陷基础上 ,探讨中国信用评级体系发展面临 起步晚、公信力、权威性不高、监管体系薄弱 的困境 , 从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角度 ,提出了

3、在后 危机时代 完善中国信用评级体系的 相应 对策。 关键词 后危机时代; 信用评级 ; 金融监督 ; 制度建设 ;对策 Abstract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triggered by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is essentially a credit crisis, the international credit rating system defects in the process of emergence and spread of the crisis played a role can not be ignored,

4、 it is an international credit rating agencies on the transparency, independence, question the credibility of a pie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national credit rating system monopoly, low transparency and poor oversight and other shortcoming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credit rating system in

5、China started late face, credibility, authority is not high, the plight of the weak regulatory system, from maintaining national economic and financ ial safety ,put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credit comment system. when in the post-crisis era. Key wordspost-crisis era; Cr

6、edit Rating; Financial regulation; Institutional improvement; Countermeasures 前 言 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金融危机揭示了信用经济的发展规律:信用社会 化与信用风险信息不对称矛盾贯穿于信用经济社会全过程,建立国家信用评级体系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必然选择。信用评级体系模式对一个国家的金融稳定和安全威胁具有重要意义,选择什么样的国家信用评级体系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局,且具有世界意义。由信用评级体系导致美国国家金融体系几乎崩溃的教训,使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一个超级经济体该选择什么样的信用评级体系模式,才能避免金融灾难重演。观

7、察国 内的信用评级市场,同样存在着很多突出的问题,国内大部分主要信用评级机构已逐渐被国际 三 大信用评级机构渗透、控制。 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发展进一 步增加了实现这一目标的紧迫性, 面对如此多的 问题 ,在后危机时代认清国际信用评级体系存在的缺陷,分析中国信用评级体系发展面临的困境,并以此为鉴完善中同信用评级体系 , 确保中国的金融主权和经济安全,具有重要 的 现实意义 。 一、国际信用评级体 系存在的缺陷 现存国际信用评级体系是美国信用评级体系的延伸,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重大且深远。2008 年爆发的 金融危机在让人们更充分认识到信用评级行业对于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 性 和影响力的同时,也暴露了国际

8、信用评级体系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信用评级 行业垄断程度高 ,缺乏竞争 国际信用评级体系创立于 1909 年,以 1975 年美国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确定 穆迪、标准普尔、惠誉 三家评级机构第一批“全国认可的统计评级组织”为标志,开始形成美国的信用评级体系。 这 三大 评级机构控制着 70 多个国家的信用评级市场, 内容包括 债券资信评级 、银行贷款、衍生产品、抵押担保、政府债务等的评级 。如今 信用评级已经发展成为影响金融资产定价乃至国家金融主权和经济安全的重要力量。 经过 100 多年的发展,三大评级机构 构筑了一定的 “声誉资本 ”, 由于其 “全国认可的统

9、计评级机构 ”( NRSRO)制度 下 的有限竞争环境和美国 金融 霸主 地位,逐步主导了评级行业的话语权。这种寡头垄断格局 容易误导社会公众和监管部门对风险的认识 , 加剧了市场投机行为和弱化了监管部门能力。 目前,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三 大 信用评级机构控制 着 70 多个国家的本土信用评级市场和国家主权债务信用评级的评级话语权,大量投资者在制定投资决策、国家在制定监管目标时均高度 依赖 这些 “国际知名评级机构 ”的评级结果。 (二 )信用评级机构制度不合理,缺乏足够的独立性,透明度低 向发行人收费的盈利模式扭曲了委托代理关系,容易产生发行人为获得高评级向评级机构利益输送的现象。 “发行

10、人收费 ”制度下信用评级机构与客户之间存在利益冲突 , 评级越高越有利于销售,评级费用相应也越高。评级公司在利益驱使下很难超脱于既当 “运动员 ”又当“裁判员 ”的角色,容易导致信用评级虚高,为次贷危机埋下风险隐患。 在美国所有次贷证券化产品中,有 75的次贷证券化产品获得了 AAA 最高级别的信用评级,助长了次级债市场的非理性繁荣。美国三家评级机构在 2008 年 10 月 22 日美国国会听证会上,承认他们犯了道德错误,向市场提供了虚假评级信息。 此 外,评级机构在进行评级的同时,还向评估对象提供有偿 的 咨询服务 比如 参与其金融产品设计 、风险管 理等服务 ,这类利益冲突也 影响了 评

11、级机构的公正性、独立性和准确性。 评级模型、指标作为评级技术的重要载体,是评级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因涉及到评级机构的商业秘密而受到法律保护,评级技术和评级过程不够透明,导致投资者及监管部门不能对评级机构形成有效的监督约束。 (三 )对信用评级行业的监管不到位 长期以来,国际评级机构所有的国际评级行为没有接受任何国际监管,形成国际评级监管真空。在这种 情况下,评级机构容易对风险 进行不当揭示 、评级调整幅度不合理等不负责任的行为, 安然事件前,欧美主要经济体对信用评级行业的监管几乎为空白。 又如 2007 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危机不断向美国金融市场和全球金融市场蔓延,并演变为全面金融危机和经济危

12、机。评级机构对次贷相关产品不负责任的评级,是本次危机爆发的诸多诱因之一 。面对信用评级机构 所 暴露出的问题,国际证监会组织( IOSCO)、美国国会出台了一些监管规则, 但 一直没有采取严格的监管措施。对于防范利益冲突、透明度等实质问题的关注有限 。 (四 )评级标准不合理,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 现存国际评级体系由美国评级机构主导, 对国内国外经济主体一贯采用 “双重评级标准 ”,其评级结果对本国和西方发达国家有利。他们长期给 予世界最大债务经济体和净债务国最高信用级别,掩盖其真实偿债风险,维护了自身利益。 如 2009 年 12 月,希腊财政赤字达到 GDP 的 12 7,远超过稳定与增长公

13、约所规定的 3上限而被二大机构降低评级;然 而 2009 年美 国 当时的财政赤字约占 GDP 的 12,国债累计约为 GDP 的 80,超过欧盟总体赤字水平 (分别为 7 5和 79 ),但是三大机构仍然维持美国主权信用 AAA 的 等 级,却接连下调欧洲多个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 利用高信用等级为西方发达债务经济体进行利益输送。根据十年期国债利差和 2009 年第三季度发达国家的外债总 额匡算,因 AAA 信用级别,其借贷成本相对于 BBB 信用级别每年节约大概 2.5 万亿美元,十年总共节约 25 万亿美元,而这些正是应该付给债权国的融资收益。对于这样的评级结果 极大 深化 了债务危机,

14、危机国货币 大幅贬值,银行 间 借贷成本上升,加剧了市场的动荡,延缓了国际金融体系的恢复。 但 监管部门在制定投资范围、风险资本管理等法律法规或政策中 又 大量援引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使评级机构在资本市场 有 强大的话语权 。 同时也造成投资者过度依赖评级结果,忽略了自身风险识别能力的培养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的建设。 二、 我国信用评级体系的现状 及发展中的问题 (一 )中国信用评级体系现状 : 1.总体上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我国信用评级行业起步较晚, 1987 年才出现专业评级机构。 由于国内评级机构成立的时间不长,在评级方法上基本还处于学习、借鉴、模仿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的相关评级方法和评级技

15、术阶段,缺乏自主研发的信用评级方法和评级标准。尤其是目前国内主要的几大评级机构,大部分被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合资或技术合作,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其以借鉴和学习国际信用评级的评级方法和标准为主,与国内企业本身的信用风险特征还有一定的差异,缺乏对国内企业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内在 的风险特征及其形成路径进行深入研究。 就评级标准建立的基础 评级数据库而言,由于国内发行债券的企业规模不是很大,加之缺乏国家评级数据库的建立和管理以及共享机制,评级数据库建设的滞后也影响国内信用评级标准的建立。 国际目前通行的信用评级技术在国内还难以较好的展开应用。由于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债券市场发展应该始于 2005 年,债

16、券市场发展的时间较晚,资本市场还未出现真实性违约,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对评级质量检验的技术和方法在国内很难较好的得以应用。且目前债券发行的数量和规模有限,很难用较好的统计和其他数理模型建立起评 级操作标准,使得实际应用受到局限性。 2.对评级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信用评级的本质理解不深 把评级作为一般金融中介服务,使植入市场机制的评级体系越来越背离公众利益。尽管自 2008 年以来,信用评级行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但是人们对这一行业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低于这个行业本身所具备的影响力,与评级相关的其他信息,如相关的地区经济信用信息、行业相关信息、企业多种信用信息的关联都受制于数据源和共

17、享、交流机制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发债主体的风险有效判断。 (二 )中国信用评级体系发展 中 面临的 问题 我 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评级行业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还不高,尚未出现声誉资本雄厚的行业翘楚。大部分投资者只是应监管政策的要求,将外部评级作为投资门槛条件,在决策时还是以内部评级为准。 “以价定级 ”或 “以级定价 ”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地影响了投资者对信用评级行业的信任。 信用评级体系发展面临的困境 主要有以下方面: 1.中国信用评级体系发展面临的 “内忧 ” 一是信用评级行业存在 “多头管理 ”和 “监管盲区 ”。由于中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存在多个行业监管主体,对信用

18、评级机构缺乏全国统一的监管机构,如国家发改委对企业债 券评级进行管理,证监会则负责可转债和证券公司债券信用评级的管理,人民银行负责金融债券信用评级的管理,而这种监管实际上是对不同业务市场信用评级的准 入 ,而对于信用评级行业本身的资质认定,如业务规范、从业要求等没有明确规定,处于 “无人监管 ”的盲区。此外,中国还缺乏全国性的信用评级行业自律协会。 二是信用评级行业立法工作明显滞后。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的一些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虽然涉及到信用评级行业运营的相关问题,但整体性差,针对性不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资格认定大多以通知的形式进行规范,专门针对信用评级机构的市场准入和 退出、合规经营、不正当竞

19、争等方面的管理政策法规基本上是空白。面对国际信用机构的强力渗透,中国并没有依据相关法律制定出相应的对策,造成了国内信用评级市场对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准人几乎处于全面开放的现状。 三是信用评级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弱、运作不规范。在发达国家,一个国家只有少数几家评级机构而中国债券市场规模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但国内却有大量小规模的信用 评 级机构。 同时, 国内大部分评级机构在内部控制、人才储备、研发能力等方面投入不足,既容易导致国内信用评级市场出现不正当竞争,难以树立国内信用评级机构公信力,也为 国际金融机构参股控制国内信用评级机构提供可乘之机。目前国内存在部分评级机构允诺收费返还的现象,有的甚至在对同

20、一单位做第二单业务时承诺 “零收费 ”,有的评级机构则预先承诺级别,不正当竞争行为凸显。 2 中国信用评级体系发展面临的 “外患 ” 近年来国际信用机构大规模收购国内信用评级机构。 2006 年穆迪收购了中诚信 49股权并接管了经营权,同年香港新华财经 (美国控制 )收购上海远东 62股权, 2007 年惠誉收购联合资信 49 股权,标准普尔也与上海新世纪进行战略合作。目前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已控制了国内三分之二的信用 评级市场,但国内信用评级机构在国际上却没有评级话语权。这种发展趋势将带来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将严重威胁中国金融安全。美国信用评级机构早在进人中国前已凭借其信用评级体系的垄断地

21、位,经常有意压低中国的信用级别,影响了中罔政府和企业的国际形象,增加了国内经济主体海外融资成本。如 2003 年底,正值中国银行业谋求海外上市之际,美国标准普尔宣布维持其 10 年来对中国主权信用评级的 BBB 级,即 “适宜投资 ”的最低限,而这 10年正是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外汇储备稳定增加的 10 年。 若美国信用评级机构完全控制中国信用评级市场, 必通过主导中国金融市场定价权的方式渗透甚至控制中国金融主权,从而严重威胁中国金融安全。 二是将严重威胁国家经济技术信息安全。美国信用评级机构控制中国评级行业后,就可以方便地获取中国的政务信息、国有骨干企业、国防工业等核心的经济和技术信息,掌握中

22、国技术发展动态和重要商业机密,严重威胁中国经济技术信息安全。 三是将使中国难以在国际金融服务体系中获得话语权。美国评级机构在其评级行为中存在严重的意识形态问题,经常通过其拥有的绝对话语权影响和操控国际资本市场,协助美国企业和政府攫取经济和政治利益,若外国信用评级机构在 垄断国际信用评级体系的情况下还完全控制中国国内信用评级市场,将不利于中国获取在国际金融服务体系中应有的话语权。 三 、完善中国信用评级 体系的 对策 (一 )强化国内信用评级体系监督管理 1 建立全国统一的信用评级监管机构。 使其从全局出发谋划信用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信用信息发展规划;使其从信用评级业的使命和行业规

23、律出发,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组织原则、评级标准、服务和收费方式等涉及信用评级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做出系统的规划。 对评级体系实施专业化管理 , 提升信用评级监管地位,根据国务院批复的新央行 “三定 ”方案,由人 民银行负责征信管理业,中国目前可以考虑由人民银行负责信用评级机构统一管理职责。 统一监管可以避免推诿和扯皮,便于明确责任和确立长远目标。 2 实行信用评级机构分级管理。借鉴国内其他金融中介机构 (如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 )的管理机制,对国内信用评级机构实行分级管理。由全国统一信用评级管理机构制定统一的资质认定标准,对国内信用评级机构实行 A、 B、 C 三级资质管理,并明确不同级别资质评

24、级机构的业务范围不同,如被认定的 A 级评级公司可对国内所有评级业务进行评级, B 级 评 级公司不允许对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进行评级, C 级评 级公司业务范围更为狭窄,从而推动国内信用评级稳健发展,促进国内信用评级行业通过优胜劣汰逐步做大做强。 3避免利益冲突对评级独立性和公正性的干扰。关键是解决好评级竞争和盈利模式的问题,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评级管理方法,例如建立完善的评级行为指引,引入双评级制度、评级信息的定期披露和加强评级监管等。我们需要在借鉴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有所创新,例如在收费模式上既反映出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又强调政府在收费方面的管理职能,可以在政府召开听证会上,在充分讨论

25、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价格标准,并由政府代收评级费用等,总之 使评级机构的收入来源更为独立、更有保障;又如可采取由国家召集各评级机构研讨评级技术竞争的机制,督促其不断改进评级标准等等。 4 建立资信评级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为了加强对信用评级工作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建议 可 借鉴注册会计师协会、律师协会的做法,建立自律性的全国信用评级行业协会,从而指导和督促各评级机构进行自律管理,建立起自我约束机制。 如 欧盟为首的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则是在承认监管特许权必要性的前提下,把重点放在强化监管制度上,通过 “干预机制 ”提高行业的进入壁垒,以促进评级机构增强独立性进而保证信用评级质量 。当前,监管机构

26、应该将重点放在培育能够确保信用评级质量和效率的市场结构方面,有效使用监管特许权和信用评级的需求监管政策措施,鼓励在行业竞争中为市场和投资者所认可的机构作大作强,使其积累信用评级所必须的规模经济基础和信息、技术资源。在分析市场结构和竞争水平的价值目标时考虑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经济技术特征。一句话,使 “声誉资本 ”机制能够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二 )制定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科学准入政策 1 明确限制 外 资信用评级机构业务开展范围。 对于涉及国家经济、金融、国防等国家利益和主权安全领域的信用评级,应明确禁止 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参与评级;对于其他领域的信用评级推行 “双评级 ” 制度,即规定必须有本国的评

27、级机构同时出具评级报告,支持自主评级机构掌控国内评级话语权,并保障我国经济主体在进入国际市场时获得公正的评级待 2 明确限制国外信用评级机构持股中资信用评级机构的比例。 可以借鉴中国金融机构对外资金融机构持股比例的开放政策,明确外资机构持股中资信用评级机构的最高比例,而且不能直接或问接控制合资企业的经营权,这样既有利于中国信用评级机构吸收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先进经验,又可防止国际信用评级控制中国信用评级市场。 (三 )积极 推动民族信用评级机构“走出去” 1 坚持信用 评 级市场对外开放对等原则。 吸取 资 本进入美国信用评级市场多年并不成功的经验,在批准外资进入中国信用评级市场的同时,应该要求

28、其所在国政府承诺对中国评级机构的市场准人,把中国信用评级逐步推向世界,与国际接轨。 2 推动民族信用评级机构顺势开展对外主动信用评级。 目前中国持有大量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债券,同时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为中国信用评级机构走出国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建议参照美国信用评级机构主动发布其他主权国家信用评级的做法,积极鼓励国内民族信用评级机构主动对 外发布对国际经济主体的信用评级报告,逐步建立民族评级机构对国际经济主体的评级和发布机制,提高中国信用评级机构在国际上的地位。 3 推动民族信用评级机构加入各类地区性和国际性信用评级协会。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很多国家提出要重组圉际信用评级体系。中国要积

29、极鼓励民族信用评级机构加入亚洲信用评级协会和其他国际性信用评级协会,推动国内外信用评级机构加强交流,主动参与国际信用评级标准、行业规则等的制定,从而扩大民族信用评级机构在国际金融服务体系中的话语权。 4以中国市场为依托,将后发劣势变为后发优势。 积极参与后危 机时代金融监管改革的国际合作,建立和健全对信用评级业的监督体系,从制度上减小利益冲突,增加透明度。在认真研究、权衡利弊的基础上,作出适当的制度和政策安排,使我国民族品牌的信用评级机构最大限度地利用我国市场的规模,削弱三大寡头评级机构在中国的网络效应和外部经济。作为发展中国家,信用评级在我国金融监管中的运用还不及发达国家。在发展和完善银行、

30、证券、养老金、保险以及房地产业监督制度的过程中,只要有可能,尽量减少对信用评级的依赖。 以创新的思维,创造对不同政治体制和治理结构的更公平、客观的风险评级体系和标准。一个具 有国际竞争力,独立,公正的中国信用评级业将使打破美国评级机构对世界市场的垄断成为可能,为建立更公平、合理、稳定的国际金融秩序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 .信贷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规范 S.2006. 2唐友伟 .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看信用评级机构监管 J.金融会计 , 2010(12): 17-19 3金思嵘 .中国信用评级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R.中国经贸 , 2008 4吴红 .信用评级与金融安

31、全 R.中国发展观察 , 2009 5李新民,徐培英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演 愈烈改革国际信用评级体系成当务之急 N.经济参考报, 2010( 4.5), (NO.9345(第八版 ) 6王昭慧 .对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存在问题的探讨 J.商业研究, 2007( 4): 63-65 7胡文莲 , 孙哲 .后危机时代国际信用评级业改革趋势及其启示 J.中国金融 , 2010( 8) : 22-25 8刘飏 .后危机时代信用评级机构的规制框架与发展趋势 J.银行家 , 2010( 10) : 41-43 9曹萌 .打破美国信用评级垄断 大公成为第一个非西方国家评级机构 J.经理人 ,2010( 08) :28-29 10明金维 .信用评级 , 争夺国际金融话语权的重要一步 J.中国证券 , 2010(7): 3-5 11Roger Lowenstein, Triple-A Failure, New York Times N.April 27, 2008. 12Zachary Rosenbaum and Debra Rydarowski, Recovering From The Subprime Crisis: Is A rating Merely An Opinion The Metropolitan Corporate Counsel, March,2008,page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