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 教学目标分析 (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 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念、寝、步、寻等)、虚词(但、耳、遂等); 2)自主、合作翻译全文。 能力目标: 1)在朗读、翻译的过程中,体会本文语言的美感 (比喻); 2)通过对字、词、句的合作探究,了解作者特殊的心境。 情感目标:身处困境时,懂得自我排遣,继续用积极的态度
2、面对人生。 学习者特征分析 (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 初二年级学生学过一些文言文,有一定的基础,但还不具备独立自学的能力,针对于这种情况,采用以下策略开展教学活动: 一、字词交给学生,老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把问题还给学生,让孩子学会学习。 二、语句共同赏析,句子理解难于字词理解,老师对积学不多的孩子及时帮扶,扶着孩子慢慢上路,走进文本。 三、感悟文章 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项融归纳和领悟等能力在一起的工作,这对初二学生来说是个挑战,老师设置一些情景,做些提示,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概括。 四、学法明确指导,告诉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学
3、习。 教学过程 (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 一、导入 投影课件,播放古筝曲但愿人长久。 导入语:有人把苏轼比作是北宋时期的一轮明月,这与他创作了很多以月为题材的作品有很大的关联。初一我们就接触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今天我们将一同学习他的另外一 篇散文 记承天寺夜游。同样是夜,同样有月,作者的心境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走近苏轼。 二、检查预习 投影原文,请一名同学读原文,让其他同学评价,再齐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组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讨论解决字词解释,尝试翻译课文,不懂的可以圈上提问。 四、品读赏析 组织齐读课
4、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带“月”的四字短语概括每段大意。每一段采用的表达方式是否一样?(生答后板书) 齐读第一小节,思考,作者与何人结伴赏月?为何与此人结伴赏月?从“欣然”一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女生读第 二小节,思考,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美景?采用了何种手法,这样表达有什么效果? (预习卡片) 男生读最后一小节,思考,文章结尾“闲人”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请结合写作背景加以分析(稍加提示,景语皆情语,美景即见作者悠哉心情)。 生质疑环节。 五、课外拓展 出示 同时期作品定风波,再度点明苏轼此时心境。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5、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出示 苏轼一生坎坷遭遇以 及他面对这些遭遇的达观。(师读) 你像我们一样刻苦读书 “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但是“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你也娶了妻子,可是刚至而立之年,又是“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你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你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你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有人这样总结你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结束语 :有过风雨,有过 泥泞,也曾狂傲,也曾
6、难耐,却终究走过,人生之路上,携一蓑烟雨,过得,过得,过,便有所得。 他如一轮明月悬于天际,在不胜寒的高处洒下皎洁明亮的月光照亮世间所有人。宽广的胸怀,豁达的人生态度,也许,这正是我们需要向东坡学习的地方。 六、布置作业 结合你对苏轼的了解,将记承天寺夜游改编为一篇现代小散文,字数300 字左右。 收集苏轼以“月”为题材的诗词歌赋,体会其中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预习卡片 知识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无与 乐 者( ) 遂 ( ) 寝 ( ) 庭 ( ) 藻荇 ( ) 2、解释加点词语 月色入 户( ) 欣然 起行( ) 念( ) 无与乐者 ( ) 未 寝 ( ) 相与 ( ) 步 ( )于 中庭
7、 ( ) 交横 ( ) 盖 ( )竹柏影 也 ( ) 何 夜无月( ) 但 ( )少 闲人 ( ) 两人者 耳 (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 1)怀民 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本文作者是 (朝代 )著名的文学家 ,字 号 ,他在书法和绘画艺术方面都有极高造诣。 本文的创作背景: 整体感知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叙事 , 交 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研读品析 1、 本来“解衣欲睡”的作者为什么“欣然起行”? 2、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美景?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3、 文章结尾“闲人”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请结合写作背景加以分析。 预习后,你有什么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