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物流业务外包的风险及对策 【摘要】 :物流外包 ,是指生产或销售企业为集中精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而将物流以合同方式委托给第三方专业物流公司 (3PL)运作 。现在物流企业为了增强优势,常常剥离非核心业务而采用物流外包,但物流外包在给企业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首先,从物流外包的主要原因入手;其次,分析物流外包带来的利益,同时,也反应外包的潜在风险以及制约物流业务外包的因素,由此可见,物流外包是一种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关键词】 : 物流外包 第三方物流企业 利益 风险 对策 一 物流外包的主要原因 (一) 降低成本 与企业自营物流相比,许多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在办内外都拥有良好的运
2、输和分销网络,在组织企业的物流活动方面更有经验,更专业化。所以通过物流业务外包,企业可以降低因拥有运输设备,仓库和其它物流设施所必需的投资,从而把更多的资金投在公司的核心业务上。 ( 二) 提升企业效率 在企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把企业的物流业务外包给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来承担,特别是一些特殊的物流运输业务。通过外包给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供应商,企业能够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提高了 供应链管理和企业运作的效率。 (三) 分担企业风险,提高企业的柔性 企业通过外向资源配置,取消了企业与用户双方各自独立拥有的库存和运输,从而分散了由政府、市场、财务等因素产生的风险,促进了资源的优化组合,增加了
3、供应链的柔性,使企业更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四) 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现在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在于时间和速度上的竞争,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由于其专业化和规模效应的优势,能够快速地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回应。 二 企业物流外包的利益 (一)有利于企业 节约时间 物流外包可以使得厂商集中资源用于提高自己 的核心竞争力。当今世界是一个专业化的分工协作时代,企业要想迅速成长,就应尽可能将核心业务以外的商业职能外包,必须让自己的员工专心致志地从事核心业务。这样做可能会失去一些控制权和做出反应的时间,但总的说来,利大于弊。 (二) 比较优势 即便是自己拥有可利用的资源,但由于劳动分工与专业化的内生的动态比较优势
4、,把企业物流业务分包给供应链内的其它专业化组织可能会做得更好。因为位于供应链中的相对位置不同,专业化的物流企业会拥有更多的市场知识、关系网络及专业化技能,同时还会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 (三) 给企业节 省费用,增加盈利 从事物流外包业务运作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利用规模经营的专业优势和成本优势,通过提高各环节能力的利用率,实现费用节省,使企业能从分离费用中获益。 (四) 使企业加速商品周转,减少库存,降低经营风险 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者借助精心策划的物流计划和适时的运送手段,最大限度地加速库存商品周转,减少库存,为企业降低经营风险。 (五) 重构物流网络 物流外包能以一条快速的捷径策划物流传递网络,满
5、足全球市场需求,使企业组织尽快达到具有竞争优势的境地。 (六) 降低管理难度,提升管理效率 物流业务外 包既能使企业享受专业管理带来的效率和效益,又可将内部管理活动变为外部合同关系,把内部承担的管理职责变为外部承担的法律责任,有利于简化管理工作。 三 物流业务外包的 主要 风险 企业将运输和流通加工等物流业务外包的趋势日益升温,目的是为了节约成本,但他不是无能法则,企业在物流外包业务的中同样存在着许多风险: (一) 外包控制不足 外包常常会使企业失去对一些产品或服务的控制,从而增加了企业正常生产的不确定性。企业在外包的过程中有可能由于丧失对外包的控制而影响整个业务的发展。 (二) 增大外包依赖
6、风险 长期依赖某一个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对企业的资本投资、效率提高具有潜在的好处,但同时又会使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滋生自满情绪而让企业难以控制。 (三) 内部员工抵制 企业物流外包往往会影响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需要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重组,这个过程很可能对所有员工都产生影响,受到企业内部员工的抵制而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产生负面影响。 (四) 降低用户满意度 企业过于依赖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又无法控制或影响他们,使企业不能取得所需的用户需要信息,从而影响企业的产品改进。从长期来看,由于对物流活动的 失控可能阻碍核心业务与物流活动之间的联系而降低用户满意度。 (五) 企业利益受损 物流活动的长期外包,会使第三
7、方物流服务商认为企业缺乏专家技术,因此抬高物流服务的价格或提供较差的物流服务,从而使企业蒙受损失。险的防范对策 随着物流外包实践的推广,企业在选择物流外包时应该考虑物流外包优势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其潜在的风险,以系统的、长期的观点来进行物流外决策,并采取一定的应对策略来防范潜在的各种风险。 综上所述,物流外包业务中隐藏着潜在的风险,使有些企业放弃物流外包而选择物流自营。例如,在郑州有一家 专营第三方物流的公司,其最大的客户是一家钢铁贸易公司。两家公司合作一段时间后,钢铁贸易公司搞起了自己的配送系统。为什么有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能提供又好又便宜的服务,钢铁贸易公司还要自讨苦吃呢?原来钢铁贸易公司新
8、任的总经理对配送业务外包很担心,认为自己完全让这家企业在从事第三方的相关配送,对方万一不干了或者提出不合理的服务标准或收费要求,企业就会受到极大的打击。在公司经营中,牺牲部分利润追求安全是非常理性的行为,这位老总的担心也不无道理。可见,企业面对物流决策时,是完全依赖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而承担一些风险,还 是自身培养一些技术专家来防范相关的风险,企业领导必须清醒的作出决择。 四 企业物流业务外包风险的应对策略 随着物流外包实践的推广,有些企业取得了良好的业绩,但也有一些企业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企业在选择物流外包时必须谨慎,在考虑物流外包优势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其潜在的风险,以系统的、长期的观点来进
9、行物流外决策,并采取一定的应对策略来防范潜在的各种风险。 (一) 识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外包本身并不是企业发展战略,它仅仅是实现企业战略的一种方式,企业应确定在行业中是否存在有能力和可供选择的物 流供应商,否则,实施物流外包不仅不能成功,反而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此,企业应深入分析内部物流状况,并探讨物流是不是企业的核心能力,分析物流是否能为企业带来外部战略经济利益;企业只有在拥有了合适的合作伙伴,企业内部管理层也认识到外包的重要性而且清楚针对外包应做的准备工作,才能决定是否实施外包。 (二)外包伙伴 外包伙伴,即第三方物流公司的选择。物流外包决策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包给谁的问题,即外包伙伴的选
10、择。首先需要对外部的潜在物流供应商进行调查、分析、评价、调查物流供应商的管理状况、战略导向、信息技术支 持能力、自身的可塑性和兼容性、行业运营经验等,评价其从事物流活动的成本状况,评价其长期发展能力,评价其信誉度等。特别是对于物流供应商的承诺和报价,企业务必认真分析衡量。报价应根据物流供应商自身的成本确定,而非依据市场价格,报价不仅仅是一个总数,应包括各项作业的成本明细。对于物流外包的承诺尤其是涉及政府政策或物流供应商战略方面的项目,必须来自物流供应商最高管理者,避免在合约履行过程中出现对相关条款理解不一致的现象。在评价的基础上,对潜在的多个物流外包伙伴进行比较,从中选择最适合企业需要的外包伙
11、伴。 (三 ) 物流外包活动的控制 对外包活动进行监控和控制是外包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企业即使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签订了协议,也应当监控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绩效,同时给他们提供所需的业务信息。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之间要注意相互沟通,共同编制操作指引。企业不能认为业务外包了,一切就由对方承包,完全是物流供应商单方面的工作,而应当与第三方物流商一起制订物流作业流程、确定信息渠道、编制操作指引,供双方参考使用,操作指引能够使双方相关人员在作业过程中相互步调一致,也可以为企业检验对方物流作业是否符合要求提供了标准和依据。因此,企业 要建立物流外包的控制机制,对外包伙伴的业绩进行定期检查,制订标准对其业绩
12、进行考核。 (四) 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 企业物流外包可能会受到企业内部作业流程的制约以及员工的抵制,因此,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如何在无缝衔接的基础上调整业务流程,进行职能变革;如何对外包的物流功能进行持续有效的监控;企业文化是否鼓励创新与变革;企业领导和员工对变革持何种态度等。从战略角度看待物流业务外包,致力于获得最佳合作伙伴,并围绕着这种伙伴关系建立一种健全的管理体系,从而实现无缝衔接,取得外包策略的 成功。 (五) 以 “双赢 “为原则,巩固合作关系 物流供应商对企业和企业的客户的服务能力是依靠企业自身的工作表现的好坏,外包意味着双方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而非独
13、立的,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将使双方受益,任何一方的不良表现都将使双方受益,任何一方的不良表现都将使双方受损。在选择物流供应商时,要改变现有的观点,即仅着眼于企业内部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而置物流供应商的利益于不顾,企业应以长远的战略思想来对待物流外包,通过外包既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又有利于物流供应商持续稳定的发展,达到供需双赢的局面。因此,供需双方 相互信任和忠诚以及履行承诺是建立良好的外包合作关系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 丁俊发 . 中国物流 M 北京 : 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0 2. 杜文,任民 . 第三方物流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3. 4. 鄢丹,李建民 . 物流外包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 J,中国水运, 2002,(12):19-20 5 陈柳钦 . “放手 “和 “放心 “ 浅析企业物流外包服务 J,市场与电脑, 2002,(6):40-43 6 王 淼 , 葛 雍 , 潘 学 峰 . 中 小 企 业 的 物 流 如 何 外 包 J, 中 国 物 流 与 采购 ,2003,(0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