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具和机械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 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 2 个铁钉、
2、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 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 P2 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 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4、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
3、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 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 P3 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
4、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 3 项工作。 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 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 请大家看 P3 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使用工具是六上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更是整册的起始课。在这一课中,学生通过对生活中使用工具经验的回顾和用熟悉的工具解决具体问题,感受工具能帮助我们省力或者提供方便,形成初步的工具和机械
5、的感念。 我的教学情况: 课时数: 1 课时。 工具的准 备情况:由于学校工具类型不多,假如就选取现有的一二种工具走个过场,或者看看插图说一说来 “画梅止渴 ”,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课前就布置学生去准备他们自认为是工具的 “工具 ”(因为布置带工具前我就考虑到有些学生前概念里的工具应该是有些模糊的,果然第二天带回来的工具可谓五花八门了!意料中的事。) 课堂活动:分两大活动阵地进行探究。其一,我们用过什么工具。在这活动中我安排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曾经使用过的工具,以调查表的形式展示出来。然后是统计自己组的同学功用过多少种工具。课堂氛围很好!学生统计的工具不少,应该说 我们的学生还是有一定
6、的使用工具的经验的。例举的工具很多,比如:剪刀、菜刀、老虎钳、锤子、镊子、螺丝刀等等,但有同学统计出了:铅笔、文具盒、电饭锅、杯子等等一系列的生活用品。其二,选用什么工具好。在这一活动中,安排学生分组动手试一试用什么哪些工具能把钉在木版里的铁钉、图钉和螺丝钉起出来,并做比较:哪种工具用着更省力且方便。目的为了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认识到:不同工具有不同用途,完成同样的事情,使用恰当的工具能给我们带来方便和省力。最后对教科书上的几项工作进行探讨,选择使用滑轮、斜面、杠杆,让学生对工具和机械进行 再一次的观察,最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简单机械。 整堂课下来学生兴趣高涨,热热闹闹的,可到最后总结以上活动,引
7、出 “机械 ”时,学生还是犯迷糊。关于机械的定义,书上的定义给我模棱两可的感觉,书上是这样阐述的: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做机械。我们都知道这个 “省力 ”是针对力学上的,但是很多孩子对省力的外延无限地扩大化;还有对其另一个中心词 “方便 ”,孩子对其也非常模糊;据我了解,原五上教材对 “省力 ”也没有明确地定义,现在突然提出,孩子自然而然对其的定义会扩大化,于是他们自然会想到 “电饭锅 ”、 “铅笔 ”。 课后想 来:假如用力学去解释那肯定能精确,但小学阶段并不要求深入探究力学原理。小学科学概念的广而浅,有时候真为难到科学教师! 杠杆的科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
8、 3 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记录 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 35 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 “大力士 ”,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请同学们推荐 “大力士 ”上来抬讲台) 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
9、我们做这件事? 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 (请学生出谋划策)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 杠杆。 什么是杠杆? 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 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 “杠杆 ”。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阻力点用力点 支点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 P4 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
10、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 观察 P4 P5 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 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研究杠 杆的秘密 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 (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 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2、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 ?(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还有其他方法
11、吗 ? 5、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 杠杆尺平衡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 P6 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种,费力情况有()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种。 6、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7、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教学反思: 我把这一课的重点放在了 “研究杠杆
12、的秘密 ”。这一课的实验 设计我觉得并不难,但是怎样判断这种杠杆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是不省力也不费力却有点难度。 学生在讨论后,大部分同学提出的方法是:在杠杆平衡的情况下,可以看挂的钩码数,如果用力点的钩码数少于阻力点的钩码数,就是省力杠杆,反之就是费力杠杆,如果两边钩码数相同,就是不省力也不费力。但这种方法在实验中是比较费时的。还有小部分同学提出来方法是:两边的钩码数相同,变化与支点的距离,如果用力点处下沉则是省力的,反之则是费力的,如果杠杆平衡则是不省力也不费力的。他们认为:同样多的钩码数,说明两边用的力是一样的,而同样的力我 可以把你撬起来,说明我用的力还可以比你小一些,所以可以判断是
13、省力,反之道理相同。另外,还有个别同学提出在离支点距离不变的情况下变化两边的钩码数。这种方法大家不赞同,理由是两边离支点的距离相同,那么只有钩码数相同时才会平衡,也即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而当两边钩码数不相等时就无法判断是哪种杠杆了。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 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点】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难点】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 【教学准备】 长竹
14、筷、螺丝帽或其他重物、棉线或钓鱼线、塑料盘(学生)。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油漆桶、啤酒、粉笔;画有螺丝刀撬油漆桶、镊子夹粉笔、开瓶器开啤酒瓶的图片(教师)。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 5 支;镊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 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3、用工具用夹 5 支粉笔 到一个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合适) 2、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
15、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 3、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找出三个点,然后进行比较) 4、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5、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 6、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 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开瓶器支点在前端,阻力点在中间;镊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 7、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请同学找出其中规律) 三、给各种杠杆类工具分类 1、请同学们在书本 P8 页的 10 种工具上画一画,找出每样工具的三个点。然
16、后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2、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3、汇报交流(请学生到展台下进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 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教师小结。 四、小杆秤的研究 1、俗话说: “称砣虽小,能压千斤 ”,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为什么杆秤的称砣这么小,却可以 “压住 ”这么重的重物。(请学生从杠杆的三点之间的关系说一说)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做一杆小杆秤。小杆秤制作过程指导。(祥见教参 P1718) 3、指导学生用逐个放砝码的方法在杆上画出 50
17、 克、 100 克、 150 克、 200 克 的刻度。(在称盘内放一个 50 克砝码,然后使杆秤平衡,在杆上刻下刻度,放 2 个 ) 4、玩一玩自己 制作的杆秤。(称一称自己的铅笔盒、书本等物体的重量) 五、课后思考题 出示教师用的杆秤进行示范,用不同的 2 跟提绳分别进行称重时,杆秤会发生什么变化? 轮轴的秘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
18、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难点】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准备 】大螺丝刀 1 把、阀门式水龙头一个;每组钩码 1 盒、 2 段棉线、 1 个铁架台、 1 个大轮、 1 个小轮、一个轴(简易机械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龙头是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的一种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请一位同学来拧开这个水龙头;(出示阀门式水龙头) 出示水龙头图片,并指出轴、轮所在位置;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二、轮轴作用的研究 1、设计家在设计水龙头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龙头上的轮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尝试回答) 2、请学生尝试拧开去掉轮的水龙头,然后说一说轮
19、的 作用。 3、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 实验操作: (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在轮和轴的凹槽内装上棉线,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 ( 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书本 P10),这里主要培养学生的协同分工能力。 4、小组成员汇报数据,并进行交流和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挂在轮上的钩码更少,证明在轮上用力能省力) 5、轮轴作用的运用(小游戏):猜猜胜者是谁?请几对同学上台来进行游戏。 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柄,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轴, 2 人按不同方向转。 三、 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和游戏了解了在轮轴的轮上
20、用力是比较省力,那么如果轴固定不变,把轮换大些会怎么样呢?(请学生进行大胆推测) 2、示范操作实验:把更大的轮和轴(不变)固定在一起,先在轴的棉线上挂 35 个钩码,然后请学生尝试在轮上加钩码,使轮上的钩码刚好能拉起轴上的重物。 3、在小组内开展实验活动,用不同大小的轮和轴进行实验,并请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填入书本( P11)的表格内。 4、交流讨论数据表,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收集数据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按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 行实验,然后进行对比;发现轮越大,越省力,轮越小,越费力的规律) 四、巩固与应用 1、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说说它们给我们的工
21、作和生活带来了那些方便。 2、这些轮轴的作用是什么?他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方向盘、轱辘、门把手、扳手、牛顿盘)其中牛顿盘在旋转时是拧轴,属于费力的轮轴。 反思: 本课教学 “轮轴 ”的秘密,对学生而言,轮轴虽是一个新的简单机械知识,但生活中的应用却相当广泛,在教学中,要努力唤起学生潜意识的苏醒,当他学完这课后,他会恍然大悟: “哦,原来是这个道理啊 !”,并会 去关注生活中更多蕴含着科学道理的事物和现象。 为了让学生能有切身体会,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水龙头和一把螺丝刀。水龙头是去五金店里借的,学校可没有,最好找那种 “轮 ”可以卸下的水龙头,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一下,在轴上用力扭水龙头那费
22、力的感觉,就对 “轮上用力可以省力 ”有更深的印象了。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 “研究轮轴作用 ” 、 “轮轴的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两组实验。为什么难?一难在材料,二难在操作。因为两组实验有先后层次关系,需要三个大小不等的轮来完成两组实验。我利用了原来的 “机械实验盒 ”中的材料,但仍不能满足需 要,因为最小的轮无法和其他两个轮固定在一起,也就造成了 “轴 ”“轮 ”不同步转动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用 502 胶水,将小轮粘在了中轮上固定了起来。 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23、 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 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并提问: “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 ”(学生回答: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 2、概念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
24、杆顶部的滑轮 1、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 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 “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提供实验设计方案表) 要研究的问题 定滑轮是否能省力 预测 是( )否( )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可附图) 4、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研究的数据。 左边钩码个数 右边钩码个数 定滑轮的状态 我们的发现 5、全班内进行交流汇报。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
25、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1、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 2、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3、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4、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5、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学习使用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并进行巩固练习,拉出 3N、 5N 的力。 2)教师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不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 3)请学生小组合作用测力计按顺序分别测量不同个数( 15 个)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读数和用动
26、滑轮提升重物的重力读数,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 P13 的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 4)全班内进行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 四、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滑轮组 【教学 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学重点】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起省力的
27、大小关系和规律。 【教学准备】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 ,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 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 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观察结构图 P14,理解滑轮组的构造。 2、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 a)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b)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 1000 克的重
28、物需要多在的力? 请学生猜想, c)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 现什么? (实验要求: 1、明确分工。 2、拟定实验计划草案后实行。 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 4)汇报交流,说说有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在这里可能会出现重物比较轻的时候省力效果不明显,但随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显,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 3、实验探讨有 2 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 1)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例如用 2 个动滑轮和 2 个定滑轮),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 ( 2)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并分析
29、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 见教材 P15 1)出示游戏器材,找 2 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 2)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 3)、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斜面的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过程与方法: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认 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
30、。 【教学难点】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生活中去。 【教学准备】 1 块搭斜面的平木板, 4 个不同高度的小物品(橡皮等)、钩码、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结合影视导入新课 播放学生喜爱的头文字 D动画片的赛车过盘山公路的录象。 提问:虽然动画片很精彩,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山上的公路和平地上的公路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这样修建? ” (学生自主思考猜想原因,并当众发表。) 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 1、提出一个简单任务:老师要把这个大木桶搬到讲台上来,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拓展思维 :滑轮组吊、杠杆撬 ) 今天老师就介绍一个更简单的机械叫斜面。(示范用木板把木桶滚上讲台) 2、
31、斜面概念引入:像这样搭在高台边缘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3、跟据老师提出的情境得出的问题:斜面能省力吗?我们能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吗? 4、分组研究斜面是否能够省力。 实验要求: 1)指导如何用测力计测斜面上的拉力。(拉动中,当测力计处于匀速运动时,读出其读数) 2)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反馈交流实验方案。 3)分工提升不同的物体(每人一次,每次操作 3 遍) 4)在操作员操作的时候,其他同学注意 观察,并取其正确的值,做好记录。 斜面的状况 提升不同的物体 我们的发现 A B C D 直接提升物体的力 沿斜面提升物体的力 5、 对研究结果作出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发现同一
32、物体从斜面拉上用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所以斜面可以省力)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1、提问:刚才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和其他组的数据相比较,你还发现了什么?(发现每个组的用斜面拉上去所用力的大小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小组坡度高,有的小组 坡度低)。 那么坡度不同对于沿斜面拉物体所用的力也不同吗?我们能不能设计实验来证明一下? 2、分组设计实验,并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和记录分析工作 1)制定实验计划表(教师准备) 实验目的 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 预测 坡度越大,用力越( ) 坡度越小,用力越( )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 2)交流计划中的要点,并进行相互修改。 3)分工
33、合作进行实验操作。(提醒:每个坡度做 3 次实验,取平均值填入表中 P17) 直接提升物体的力 沿不同斜面提升物体的力 (N) 我们的发现 1 2 3 4 4)观察数据表格,讨论发现数据规律,进行总结。 三、巩固与拓展 1、现在结合我们的生活说一说:如我们的盘山公路为什么会修成“ S”型。)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斜面工具?(螺丝、大桥) 用纸片演示螺丝的斜面。 自行车的简单机械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行车运用了轮轴、斜面、杠杆等简单机械的原理,是应用广泛的交通工具。 过程与 方法:发现并分析自行车上更多的机械种类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整理已认识的各类机械和机械的作用,一
34、时倒机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其他简单机械的原理解释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自带一辆自行车(最好能变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国是一个自行车大国,自行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那么自行车是利用一个怎样的工作原理前进的呢?以前同学们可能觉得很神奇,但在你们学习完这章后再回头来思考这个问题,那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1、在自行车上的各个部分中 ,你最好奇的是哪个部分?(一般学生会指向链条和齿轮) 思考: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能起到什么作用? 1、观察前后 2 个齿轮,你发现了什么?齿轮的大小对自行车速度有什么影响? 2、对自行车的
35、前后 2 个齿轮进行观察研究,并做好记录工作。 观察内容 记录数据 大齿轮齿数 小齿轮齿数 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转几圈? 小齿轮转一圈,大齿轮转几圈? 4、小组内进行探究讨论,发现 2 者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总结(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速度变( ) ,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速度 变( )。 三、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1、 自行车上应用了许许多多的机械原理,找找看,我们能在自行车上发现哪些简单的机械的应用。 2、 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把大家的发出记录下来。 自行车部件 简单机械类型 所起到的作用 3、 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关于自行车的机械问题,和小组同学一起制定一个研究计划,然后开展研究。 教学反
36、思 很早就已经结束了这课的教学,因为一直忙于送教、搞教研活动,也没静心下来对这课作必要的小结。 本课从自行车上的制动装置入手, 作为教学的引点,我觉得安排的效果还是很好的,帮助学生在此基础上初步感知简单机械在自行车上的具体运用,也给孩子一个适当的铺垫。我在教学的时候,因为受到条件的限制,特意从自行车修理店要来了一个自行车的普通制动装置,让学生在真实的实物面前,感知轮轴的运用,感觉效果还是可以的,至于变速自行车的装置,在前有的基础上用图例的方式教学变得顺理成章。 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跑到我们学校的车棚里让孩子们自主观察。观察之前我作了必要的指导,主要关注两点:一是观察顺序的指
37、导,二是观察方法的指导。为什么要指导观察 顺序?因为我觉得自行车首先要给它分成若干部分,然后再去寻找部分中自行车上简单机械的具体运用,这样不至于“乱点鸳鸯”,也让孩子系统地知道自行车的结构,因为自行车制动装置在前面已经学习过,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基本会将自行车分成若干部分了。 有人会问:你为什么不将前面自行车的制动装置也放手让孩子去实物上直接观察?我觉得第一部分马上让孩子去车棚观察,是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我们的孩子知道简单机械,熟悉自行车,但是要将两者建立起联系,并能将自行车上的各种变形简单机械找出来,似乎拔高了要求,教材故意这样编排,我觉得 是有道理的,其次你一下子将孩子带到车棚,教学
38、的调控也是有很多困难的,教学的效果往往不理想。 8 抗弯曲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房屋、桥梁结构中有 “柱 ”和 “梁 ”,梁比柱容易弯曲。 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相 同的卡纸粘贴而成),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竹片或尺子。 教师自己准备:有关的建筑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新
39、课 在三年级时,我们研究过纸承受拉伸和弯曲的性能。说说纸承受弯曲的性能如何?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 1)图片导入了解:房子和桥梁都是依靠柱和梁支撑的。这要通过观察、比较最简单的房子和最简单的桥的结构特点来认识。用板凳来比喻柱和梁,用板凳来比喻房子和桥梁,学生就容易理解房子和桥梁结构的共同点了,因为它们在结构上都和板凳是类似的。 ( 2)通过对比让学生认 识到,柱子承受的压力是要把柱子压短、压碎,这当然是很不容易的。横梁承受的压力要把横梁压弯、压断,这就比较容易了。所以,研究横梁抗弯曲能力就很重要了。 二、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纸,那么你
40、们在学习中特意去留心纸的特性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纸抗弯曲的能力与什么有关。 1.、教师提出问题: 薄的纸连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弯曲了。那厚的纸呢? 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加大纸的厚度,纸的抗变曲能力会怎样呢?(小黑板出示) 2、通过同学的猜想会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加强引导, 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影响弯曲的因素上 3、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 1)注意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 ( 2)怎样表示纸的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 3)表格设计:表 1 纸的厚度 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预测 实测 4、并根据所得数据制成曲线图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本课时对学生实验技
41、能的得要培养) 5、最后得出结论:增加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其承受重量的能力。 三、平放还是立放。 我们发现桥梁的横截面一般是什么样子的?观察桥梁是怎样安 放的,通过今天的学习,请同学们说说这样安放的理由。并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四、课堂小结 拱形的力量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 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边实验边思考,对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做拱形的纸,铁垫圈若干。 教师自己准备:相关的图片资料。 学生自己准备:搭瓜皮拱的瓜皮、小刀。 教学过程: 一、激
42、趣导入 让学生看一些拱桥的图片。问为什么桥要做成拱 形,特别是在古代,材料还不是很多,强度也不是很好的年代。其原因在那里?同学们原意和老师一起来解开这个千古之謎吗? 二、拱形承受压测试。 1、实验: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压力吗?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要求学生做好分工与记录 ) 3、要求:测试纸拱能承受多大压力。 观察纸拱随着压力的增强,形状有什么变化。 4、分组表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三、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1、怎样使纸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2、提示:根据拱形受压变形的现象,寻找克服变形的方法。 3、学生组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工, 并注意哪些量是要求不变的。 四
43、、长寿的石拱桥 通过资料让学生感受我国历史上丰富多彩和发达的造桥工艺。 3、拱形的力量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来自费尔教育。 做框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过程与方法 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框架结构。 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筷子或塑料吸管、橡皮筋、剪子。 教师自己准备:框架结构建筑的图片或影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示各种框架结构的图片 (可选视频材料 ) 二、研究简单框架 1、实践体会 利用筷子捆一 角形框架和长方形框架
44、观察经们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 哪一个容易变形?可以把长方形框架加固吗? 2、根据要求分组操作,并作好各种形状的记录。 主要思考增加斜杆起什么作用? 并说说三角形框架有什么特点。 三、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1、请同不思考如何制作一个坚固的方体框架。 2、制作一个较复杂的结构,应当先画草图,计算材料。 3、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要多少根横杆?多少根竖杆?多少根斜杆?它们的 长短一样吗? 4、每根斜杆起什么作用?框架中有多少个三角形? 5、考验我们的正方体的承受能力。 在我们的正方体框架上一本一本地放书,它能承载多少本? 四、小结 板书设计: 制作的原则 做成的形状 稳定 承压大 用料少 5
45、、做框架【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磁力大。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与铁芯的距离、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关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一个完整的较深入的科学研究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汇报交流、共享成果。 用数据展示说明本小组的研究成果,锻炼交流表达能力。 能通过倾听、提问共享其他小组的研究成果。体会到交流与讨论能引发新的想法。 能用全班合作研究的成果设计制作强力电磁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体会到开展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 学生自备:一号电池 2. 教师准备
46、:电池盒、大铁钉、绝缘导线、长短不同的铁螺栓 3 个、粗细不同的铁螺栓 3 个、直径不同的线圈 3 个、强力电磁铁 1个。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 上节课,我们对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进行了大胆的 假设。并研究了电磁铁的线圈多少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这节课我们继续这项研究。把我们自己的假设也像上节课那样证明一下,好吗? 2. 板书课题 (二)小组检验所选择的假设 1.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拟定研究计划。填写 P55 表格。 2. 全班交流研究计划。 3.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领取实验材料。 4. 各小组验证假设。教师巡视,强调根据 P56“2. 准备小组的汇报发言 ”边实验边准备
47、如何发言。 (三)汇报交流,共享研究成果 1. 全班交流 ( 1)实验前的假设是什么?我们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 ( 2)怎样改变要改 变的条件?怎样控制不改变的条件的? ( 3)取得了哪些实验数据?数据能说明什么或不能说明什么? 2. 总结这 2 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电磁铁的磁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 (四)制作强力电磁铁 1. 汇总这些研究成果后,我们能够用手中的材料做出一个磁力更大的电磁铁吗? 桥的形状和结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桥梁有多种不同结构,有的桥梁把多种结构合为一体。 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过程与方法 提高观察、比较、描述和评价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 用。 感受和欣赏桥梁的形状结构之美。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吸管或竹片、粗线。 为全班准备:木板或瓦楞纸板、绳子。 教师自己准备:各种桥梁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过: “桥梁是一种自古有之,最普遍而又最特殊的建筑物。 ” 二、美丽的彩虹桥拱桥。 出示图片,观察比较这些拱桥,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各有什么优点?(教师出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