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毕业论文:宋元时期的观音信仰.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298020 上传时间:2018-09-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学毕业论文:宋元时期的观音信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历史学毕业论文:宋元时期的观音信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历史学毕业论文:宋元时期的观音信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历史学毕业论文:宋元时期的观音信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历史学毕业论文:宋元时期的观音信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本科毕业论文 ( 20 届) 宋元时期的观音信仰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历史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2 【摘要】 观音信仰是大乘佛教领域最流行的一种信仰形态。这种信仰形态在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与宗教、哲学、艺术、民俗、伦理、文学等 文化形态相互交织,彼此影响,构成一种厚重而复杂的宗教文化现象,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既在佛教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也对人类社会特别是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观音信仰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 【关键词】宋元时期 佛教 观音信仰 男女观音 渴望平安,追求幸福,趋吉避害,求福免祸,万事如意 这是人

2、类从古至今日古不变的心态。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传统文化的主流是积极和健康的,反映了人们向往福运、友善、祥和人愿望及真城、纯朴的品质。其中佛教文化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对 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 而其中观音菩萨又力压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等,是最被中国广大民众所推崇、供奉的佛教神祗。 一、观音的起源 早在印度原始佛教产生之前,观音的雏型早已在印度为人所熟知。据考证,观音的原型可以追溯到印度吠陀期文化。在著名的梨俱吠陀中。观音的原型是孪生的双马童神。在吠陀文化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演变为黎明女神的儿子,并且成为光明,善良的化身。围绕着他俩的事迹, “

3、四吠陀 ”(梨俱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手摩吠陀)中均或多 或少有所赞颂,其中仅梨俱吠陀一书中就有 58 首赞诗。 在公元前六世纪,原始佛教产生之后,佛教僧侣在创建、巩固、宣扬自己的佛教理论体系的同时,也吸收了部份 吠陀文化 的东西。尤其是大乘佛学的出现,菩萨救济思想广泛流传之后,观音菩萨与普贤菩萨、文殊菩萨一样,被佛教徒们从婆罗门教中借鉴、吸收过来,并加以创造性的改造。在佛教神系中的观音以弘扬大乘佛学救济思想的菩萨面目出现,虽然随着印度佛教的发展,它在佛教各个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宣传重点,但它的慈悲普渡,怜悯众生的救苦救难形象却从未曾被淡化过。相反,在印度佛学发展的各个 时期,佛教僧侣们完

4、全是本着慈悲救济的观音菩萨形象来进一步发展完善观音信仰的。 在印度大乘佛教看来,菩萨果位是通往成佛的涅槃境界的必经之路。要修成菩萨果位,就必须严格遵守 “六度 ”(即 “六波罗蜜多 ”,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只要六度齐修,便能具有菩萨的高尚品德。除此 “六度 ”为菩萨必须奉行的行为准则外,菩萨还修持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只有这样,菩萨最终才可以修成正果。然而,在修成正果之前,菩萨必须以慈悲救济的思想为指导,拯救众生于苦海之中。拯救、帮助众生从苦海中解脱 出来,广积福德,这是菩萨成佛的必要基础,也是其必须具备的基本品德。围绕着此宗旨。大乘经典中着

5、重塑造菩萨形象,以期通过弘扬菩萨的奉献 、 慈悲精神来感召民众,从而达到扩大宣传影响的效果 ,而其中观音菩萨的形象正式最符合这一特征的。 在大乘佛典中,对观音菩萨事迹的记载主要见于妙法莲华经、华严经、悲华经、观无量寿经等等。其中最早记录的经籍是妙法莲华经。在妙法莲华经这部宣扬三乘归于一乘的大乘经典中,专门有一章是宣扬观世音菩萨普渡众生的救济思想 , 即观世音普门品。 所以 观音菩萨的形象一经在大乘佛学时期 确立,马上就为印度民众所认同 并得到最广泛的传播 。 故而在整个漫长的佛教发展史中,随着各时期佛学发展的特征,随时得到加强和补充,以至于在印度密教盛行时期(公元七、八世纪)最终形成阵容庞大,

6、形态各异,各具神通的观音系列。在印度密教时期,观音信仰获得迅猛发展。出现了多种形象,例如:十一面观音、千手观音、马头观音、不空索观音、如意轮观音、准提观音等。此外,根据密教的修行理论,只要按照规定祭祀观音,并诵持密咒,就会有求必应,可得到各种现实功德或利益:或治病、3 祛灾、灭罪、得福,或迅速觉悟成佛。 在印度,虽然观音信仰持续 时间较长,但在公元 11、 12 世纪,当穆斯林教大肆侵入印度,佛教遭到毁灭性打击之时,观音信仰与佛教派别、寺庙一样,也受到重创。然而,观音信仰也如同佛教教义一样,虽然在其原始发祥地因受重创而一蹶不振,但却在异域他乡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甚至还掀起远较印度本土更为狂热的

7、观音信仰浪潮。 二、 宋元之前的观音信仰概况 观音菩萨是中国所有民间信仰里最受广大人民群众喜欢和供奉的神祗,真可谓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观音,全称“观世音”,“光世音”,“世自在”。唐代因避太宗李世民名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一直沿用至今。 观音信 仰是中国民众中影响最大,信众最多,结缘最深的民间信仰。“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这句民间流传已久的俗语,就充分说明了中国民众崇敬供奉观音菩萨与观音菩萨在中国民众间的深远影响。 观音信仰的由来是随着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而随之传入的,并经历了一个逐步中国化的过程: 三国时期,我国出现了一种祈求往生阿弥陀净土(西方极乐世界)的思想,这种思想广为流传,

8、形成了中国国历史上早期佛教宗派 净土宗。对西方极乐世界的首席菩萨观音的信仰,就是随着净土宗的盛行而开始在中国流行的。那时,观音还被称为光世音,而且在中国民众间也还没有 形成一个完整的观音信仰体系,这一时期的观音信仰还只是刚开始在中国流传。 随着之后佛教汉化运动的不断发展,观音菩萨在民众间的声望日益提高。从南北朝到隋代,有关观音的经卷被大量翻译出来,普门品就是其中之一。随之,礼拜、供奉、诵经、念咒等修持方式日益流行起来。此时期,观音菩萨已经成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信仰,在民间也出现了许多有关观音菩萨救苦救难的灵验传说,至此,民间观音信仰体系的基本框架已形成。 直至唐代到宋代年间,观音信仰在中国民众中

9、日益普及,其主要表现在大量观音类经典被翻译出来并广泛流传。隋唐以后,观音信仰 随着佛教的兴盛在中国日益深入人心,各类寺庙大量出现专门供奉观音的殿、阁、堂,并开辟形成了说法到场 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此时间的观音信仰内在理论体系最终完善,观音信仰为佛教各宗各派及民间大众普遍接受,其传播与影响也更加普及,更加深入。因此,可以说宋代是观音信仰完全中国化的时期,也是观音信仰展现其最普及、最影响、最结缘的民间信仰的开端。 三、宋元时期观音信仰的普及和发展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二云:天下寺立观音像,盖本于唐文宗好嗜蛤蜊。一日,御馔中有臂不开者,帝以为异,因焚香祝之,乃开,即见菩萨形,梵相 具足,遂贮以金栗檀

10、香合,覆以美锦,赐兴善寺,仍敕天下寺,各立观音像。(佛祖统纪卷五十四持诵功深略同) 自宋代以后,除禅宗外,佛教可说是呈衰退状态。但观音信仰却是继唐朝流行之后,更加兴盛而植入于各各阶层。 首先值得一说的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作为堂堂的一国之君也是观音菩萨的信徒。 普陀洛迦新志卷四檀施门云: (宋)太祖干德丁卯,遣内侍王贵,赍香、旙诣山。(旧志命使)。 这说明宋太祖在位时就已 派内侍带香、旙到普陀山参拜 ,而普陀山观音信仰的兴盛也是从宋代开始的。 4 至宋太祖之后的宋朝历代帝王几乎都有去普 陀山烧香拜观音的行为,亦或者随身携带观音饰品等。 佛祖统纪卷四十五记载: 仁宗天圣元年,上常顶玉冠,上琢观音像,

11、左右以玉重,请易之。上曰:三公百官,揖于下者,皆天下英贤,岂朕所敢当,特君臣之分不得不尔,朕冠此冠,将令回礼于大士也。 说明宋仁宗曾在头顶玉冠上雕刻观音像,好让天下百官也礼敬观音,可见仁宗对观音信仰的崇敬 是多么 深。 宋神宗元丰三年( 1080),内殿承旨王舜封出使三韩(朝鲜),船到普陀附近洋面遇大风。据传说,且有大龟挡住船只去路,王舜封便向潮音洞祈祷,忽见洞内金光晃耀,出现大士相,顷刻 大龟消失,船只继续前进。王舜封回朝后,将这灵异奏报皇上,神宗即下旨,大兴寺陀,并赐名“宝陀观音寺”,从此普陀山香火进入一个兴旺时期。 宋高宗绍兴元年( 1131),高僧真歇和尚在高宗的赏识和支持下,动员全山

12、 700 多户渔民迁往外岛,使普陀山成为名副其实的清净佛国。 宋宁宗嘉定七年( 1214),御赐“普陀宝陀寺”、“大圆通宝殿”等,指定普陀山成为重点供奉观音的道场。从此,它与供奉普贤菩萨的峨眉山、供奉文殊菩萨的五台山、供奉地藏菩萨的九华山一起合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 宋理宗淳 八年 (1248),帝王家先后多次 赐币重修普陀观 音寺院,在普陀山植杉十万株,赐予庙田并豁免全部粮税。从此,观音的影响遍及朝野。 到了元代,观音信仰依然在帝王中占据主导地位。 元大德二年 (1298),朝廷派太监李公公专程到普陀进香;三年, 集贤殿学士、书法家赵孟奉召书写昌国州宝陀寺记,渡海到山,赋游补陀诗一首,

13、颂扬观音圣迹。 又命朝廷宿卫臣孛罗再次来山进香,并赐金百两,此后,几乎每年都有朝廷大臣来山进香,除了拨币修寺以外,还赐予山、田 4000 亩作普陀寺产;特别是元顺帝元统二年 (1334),宣让王施钞千锭,在普陀山兴建了一座 “多宝塔 ”,这座 全部用太湖石砌成的多宝塔,已成为目前江浙一带唯一保存完整的元塔建筑。 至正二十一年( 1361)。盛熙明奉命撰补陀洛迦山传,是为本山第一部山志,普陀观音事迹首次载入史书。 观音信仰除了是历代帝王心中的最高信仰,更是深深的影响到朝中的文武大臣们,使得观音信仰深入到士大夫阶层。 宋张邦基的黑庄漫录卷五云: 予在四明市舶局日,同官司户王操粹昭,郡檄往昌国县普陀

14、山观音洞祷雨。 有一寺,僧五六十人。 指出旱灾时,四明官吏到普陀山参拜乞雨, 可见,观音在当时已经成为官员的心灵寄托。 还可见记载: 宋朝徐熙载的 母亲敬奉观音菩萨。绍兴年间,徐熙载带着两个儿子回家,路上舟船遇上大风,徐熙载率全船的人大声念观音菩萨名号,忽然看到一棵巨大的桑树,他们急忙用纤绳把船系在桑树上。早晨起来,发现船搁浅在沙滩上,却没见那棵桑树了。到达家门,他母亲出来迎接,笑着说: “ 昨晚梦见一位老太太领着你们父子回来,今天果然回来了。 ” 他们才相信是得到观音菩萨搭救了。 故 夷坚志三十八观音救溺云: 徐熙载之母程氏,酷信释书,虽年过七十,鸡鸣而起,炷香持诵,不以寒暑易节,而瞻观音,

15、尤极诚敬。 表示徐熙载的母亲程氏,每天早晨起床都礼拜观音 。 当然,观音信仰不仅仅在官员中盛行,还可见它 对科举制度的一些影响,特别是对应考的士人们。 夷坚丙志卷九上竺观音云: 绍兴二年,两浙进士类试于临安,湖州谈谊,与乡友士人,谒上天竺观音祈梦。 描写 的是 南宋初期,科举考试时,进士向天竺观音祈愿, 满心期望 观音 大士能 托梦而预知科举合格。 可见当时应考士人的心中也把观音当做状元及第的寄托与期盼,更是显示出了观音信仰在宋代的流行盛况。 不仅只在宋代,元代观音信仰亦盛行不衰。 另有水东日记卷三十七虞台岭观音堂记记载: 观音大士,有救水火刀毒八难之愿 ,虽在介胄,亦为敬礼,尝建堂两楹道榜。

16、 5 传说元代武将信仰观音而建立堂祠, 祈求救苦救难的观音大士能保佑自己,并诚心供奉,虔诚信仰。 然而就连帝王官将们都信仰观音,那就更不用说在最底层被奴役的广大民众了。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成为他们心中摆脱痛苦的神灵。故而,更是被民众所供奉,敬仰。 夷坚志卷一观音偈云: 张孝纯有孙,五岁不能行,或告之曰,顷淮甸间,一农夫病腿足甚久,但曰持观音名号不辍,遂感观音示现。 说 的是张孝纯有一个五岁了还不能行走的孙儿,某天有人和他说, 淮甸地方有一农夫罹患足疾,据 说 他 每天都诵念观音名号 并且能持之以恒,这样就能 得 到观音大士的 感应 和赐福 。 以上种种皆表明,在宋元时期,观音信仰已经普

17、及到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并且还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致使观音信仰得到了更加长足的发展。 四、观音由男变女走向定制 观音菩萨,在中国民间那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提起观音,在我们的眼前立刻就会浮现出的是一位头戴宝冠,身披璎珞,锦衣绣裙,秋波流慧,玉容含情,左手托净瓶,右手拿柳枝,足踏莲台,法相端庄,亭亭玉立的女性形象。千百年来,这一形象似乎已经固化在了我们的头脑里。“女大十八变,变作观音面”,几乎 在所有人看来,观音就是一位美丽、善良、慈悲的女性,同时她又能在人们需要的时候及时的给予关爱和救助,殊不知观音最初从印度传入中土的时候是男性形象。 那么观音由男变女是在什么时候开始的呢?首先我们从观音信仰初

18、始传入的那段时期开始研究。当时正是三国末年至魏晋时期,那时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传统儒家思想在中国民众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其中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更是渗透于封建社会民众的思想意识深处。观音信仰的流行及观音性别的转变与这种小道思想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法华经普门品云:“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 奉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值得本,众人爱敬。”观音作为送子之神,即是生育之神,这从情理和生理而言,都非女性不可。后世在民间出现的送子观音等中土化的观音,更是孝道思想与观音信仰融合的典型产物。 除此之外,唐朝武则天执政时的大力宣扬也有很大的关系。在唐代,妇女的社

19、会地位相对提高,武则天与佛教人士交往密切,她本人也曾入寺为尼,而且号称自己是弥勒转生,这对于观音形象的改变,具有很大的影响。 可是确切时间又是在什么时候呢?有人认为女相观音始于宋、元时期。庄岳委谈云:“今塑画观音 者,无不作妇人相。考宣和画谱,唐、宋名手写观音像甚多,俱不饰妇人冠服。太平广记载一仕宦妻为神所摄,因作观音像奉焉。其妻寻梦一僧救之,得苏。则唐以前塑像亦不作妇人也。” 但是这种说法又 不确切。因为唐代杰出画家吴道子的观音像显然作女性装饰:观音头饰天冠,略似命妇之冠冕,有珠璎垂下;耳垂十分夸张,肥厚硕大之极,穿有耳环饰物;双手腕上各有宽阔的钏镯;双足赤裸,各踩一个莲花;衣衫宽松飘逸,捎

20、带众多,作柔和飘舞之状;十指纤细,右掌托一环,左手以执花印持一嫩枝,枝尖醮入杯中,似即杨枝、净水。显然,无论从相貌、服 饰,还是姿态上看,这幅观音均呈女相。吴道子乃是八世纪上半叶玄宗时代之人,曾任内教博士,在宫廷作画。足见至少在玄宗时代,中原地区已经出现女相观音。 唐代僧人皎然所作观音赞中有“慈为雨兮惠为风,洒芳襟兮袭轻佩”之句,则观音之为女性形象也很明显。 然自玄宗时代更往上溯,似未见到存在女性观音的迹象。这表明,女性观音由男变女的性别演变过程似乎发生在太宗、高宗、和玄宗期间的一段时间内,也就是说,其时间大体应当于武后则天专权的时期内。 6 综上所述,既由于观音信仰的普遍流行,又 由于观音自

21、身内在的特点,中国民众的现实需要 的心理、中土的文化传统以及唐时政治影响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一个印度来的威猛菩萨变成了一位温柔善良的中国化的女性菩萨。 宋以后,佛教开始加剧中国化的进程,中国人队印度佛教从多方面进行了改造,而观音作为佛教神团体系中信仰最普及也最受欢饮的一位菩萨,必然成为中国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其中更是在身世和由男变女之上进行不断变革和完善。 适应观音形象的这种重大变革,中国佛教史上出现了女性观音菩萨及其新的身世说。最早的女性观音履历资料可从宋代朱弁曲洧旧闻中看出,其中说,蒋颖叔根据唐代道宣律师的弟子义常所记的“天神言 大悲之事”,“润色为传,载过去国庄王,不知是何国,王有三

22、女,最幼者名妙善,施手眼救父,序其论甚伟”。南宋初年的张守曾经撰文对这一事迹大加赞颂,从而使其进一步传扬。接着,祖秀又在隆兴编年通论中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肯定,于是这一说法便逐渐传播开来。到了宋末元初,管道升在其所著观世音菩萨传略中对这一女性观音的来历又进一步具体化、完整化,成为后世中国观音故事的蓝本。尤其是香山宝卷、南海观音全传、观音得道等书,通过文学的形式渲染,把人情揉入佛法之中,以致观音的女性形象深入民间。 因此,观音菩萨的形象转 变在经过隋唐以前经文的铺垫,以及唐朝时期特别是武则天专权时期的大力提倡和重要转型,直至到了宋代才彻底的吧女观音的形象深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当中。至此,我们可以说,观

23、音是在唐朝时期完成由男变女的转型,在宋代终于普及者一女性形象。 五、观音信仰对宋元社会的影响 12 世纪以后,因为印度佛教的消亡和随后而来的南印度观音道场的消失,特别是中印佛教交流的中断,中国人最终以浙江梅岑山取代了南印度的补旦洛迦山,这一大胆的改造持续了几个世纪才得以完成,它使观音的道场从南印度海边转移到中国东海的舟山群岛上,从而对中国社会和中国 佛教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唐宋时期,社会相对稳定,民众在宗教心理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对观音信仰的气球也发生了变化,救济思想已经不再是信仰的主要内容。民众在宗教信仰心理更多的表现为世俗化的趋向。特别是到了宋代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市民阶层的兴起,

24、他们不仅要求经济上得到满足,而且要求物质文化上得到满足。这推动了文学艺术和宗教信仰的进一步世俗化。然而面对有些无法避免的疾病,百姓经过各种的治疗方法后,依然无法痊愈。在焦虑和畏惧中,他们转而求助于神秘的力量,希望神灵能帮助他们。而观音能够治病救人,又具有大慈大悲之 心,自然成为他们祈求的对象。还有一方面,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极端强调男性在家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随着理学思想在社会上影响的增强,宋时期更加表现出这种渴求。因此,观音又被人们赋予了观音送子的功能。同时在这一时期佛教艺术方面也逐渐失去庄严性,逐渐成为人们的谋生手段,日趋世俗化,并且观音信仰体系也逐渐开始走向定型。 而在元朝时期,元代皇亲管夫

25、人精心编写的观世音菩萨传略吧宋代开始萌芽、宣传女性观音身世的“妙善公主说”进一步具体化、完整化。从此,女相观音菩萨在中国定型,并迅速普及,成为中国民众观音信仰的主流。与此同时 ,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观音寺、观音殿、观音庵及至星罗棋布、不计其数,形成“佛殿何必深山求,处处观音处处有”的壮观场面。 (一)观音道场 为什么在我国舟山会有观音道场?那它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按照传统的说法,普陀山之所以成为观音道场,有“佛指名山”和“佛选名山”两种说法。 这 “ 佛指名山 ”指的 是根据佛教华严经载,善财童子为求 “ 菩萨道 ” ,曾到普陀山参见观世音菩萨,经文说,鞞瑟胝罗居士告善财言: “ 善男子,于

26、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7 彼有菩萨,名观自在,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 ?修菩萨道 ?” 并说颂曰: “ 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华果树林皆遍满,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汝应往问诸功德,彼当示汝大方便。尔时善财童子 渐次游行,至于彼山,处处求觅此大菩萨,见西面岩谷中,泉流萦映,林树蓊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跏趺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令其摄受一切众生。 ”因华严经是释迦牟尼成道第 27 天在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菩萨宣说 “ 自内证法门 ” 的一部大经典,补怛洛迦山(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弘法道场,这些内容是从

27、释迦牟尼口中说出的,故谓 “ 佛指名山 ” 。 而所谓的“佛选名山” 是据宋代高丽图经(以下简称图经)、佛祖统计、宝庆四明志以及日本的元亨释书等史籍记载,唐大中年间(近经考证,应为咸通年间),日本僧慧锷入唐求法,来到五台山中台精舍,见观音像貌端雅,恳求请归其国,众人从之。慧锷即将像肩负到明州开元寺。觅得唐人张友信(一说张支信)便船,将登舟,像忽重不可举,与同行新罗商客竭力负之,乃克胜,及过昌国梅岑山(今普陀山),涛怒风飞,舟触新罗礁,漂至潮音洞一带,船上人十分恐惧。慧锷夜梦一僧谓之曰: “ 汝但安吾此山,必令便风相送。 ”慧锷含泪以梦情告众, 众人皆惊异,于是,在大家协助下,置像于洞侧,礼拜祈

28、祷而去。山上居民张氏目睹此异,将像请回己宅供奉,称为 “ 不肯去观音 ” ,意为菩萨不肯去日本,选中了梅岑山作为显化道场,结合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所说,观世音菩萨早在过去无量劫前已经成佛,号 “ 正法明如来 ” ,为度众生,所以 “ 倒驾慈航 ” 化为菩萨,来到娑婆世界(地球),从这个意义上说,整个世界都可成为观音显化圣地。所以选中普陀山作为道场,可说是 “ 佛选名山 ” 。 当然上述两种说法只有其中后者被广为传信。但是真的就仅仅只是“观音过此不肯去”就形成观音道场了吗 ? 随着近 年来学术界对舟山历史的不断研究发现和最近考证出的普陀山高丽道头和新罗礁两处遗址,更确凿了普陀山在古代是 “

29、 海东诸夷,如三韩、日本、扶桑、占城、渤海数百国雄商巨舶,皆由此取道放洋 ” 之地(元盛熙明补陀洛迦山传) 。据许多志书和古籍记载,普陀山 “ 东控日本,北接登莱,南亘瓯闽,西通吴会 ” , “ 东五潮至西庄石马山与高丽分界 ” ,系 “ 东亚海上丝绸之路 ” 重要中转站 当我了解到普陀山在我国古代航海史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环境后,终于意识到,普陀山观音道场的形成,不仅与观音信仰在我国传播以及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济世拔苦的神格深 入人心有关,而且与古代 “ 东亚海上丝绸之路 ” 有着不可分割的因果关系 先有 “ 东亚海上丝绸之 路 ” ,后有普陀山,先有各国商船频繁往来, 才形成新罗礁,有了

30、新罗礁, 才有 “ 慧锷开山 ” 之说 ,当年,慧锷等人正是搭乘这些商船往返于中、日、韩 以及南亚 等国,进行广泛的佛教文化和东西方文明交流的 。所以,正是 “ 东亚海上丝绸之路 ” 促成了普陀山观音道场的形成和发展! 直至到了宋代普陀山观音道场才被最终确定。据载: 后梁贞明二年(公元 916 年),在张氏宅址上建起了“不肯去观音院”。这是普陀山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佛教寺院。唐以后,历代帝王多 次赐金扩建普陀山寺院,倡导观音文化。公元 967 年,宋太祖赵匡胤首次钦派人到普陀山贡香幡,开了朝廷供奉先河。宋元丰三年(公元 1080 年),朝廷赐匾“宝陀观音寺”。公元 1214 年,宋宁宗赵扩又赐

31、匾额“圆通宝殿”,钦定普陀山为专供观音菩萨的地方。并根据佛经“补怛洛迦”,更山名为普陀洛迦山,也称为补陀洛迦山。由此,普陀山成为我国观世音菩萨道场。 (二)观音艺术 观音信仰是中国佛教菩萨信仰的代表,两千年来一直盛传不衰,对中国古代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以观音为题材的艺术作品,自从魏晋时代观音信仰传入中国后,便源源不断的涌现出来,成为中国都呆艺术园地里的一枝奇葩,令世人惊叹不已。而宋元时期,可以算是观音信仰在中国大地遍地开花的一段时期,故而也是对中国古代艺术影响较为深刻的一个时期。 首先,在建筑上,各地在君王的倡导下以及臣民的普遍需求下,开始大量建造与观音有8 关的建筑:观音寺、观音殿、观音堂、

32、观音阁、观音庵、观音台、观音洞、观音楼、观音塔还有观音庙,还在许多寺庙里添加供奉观音的建筑。 其次,在雕塑上,造像供奉是观音法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随着观音信仰在该时期的广泛传播,观音像的制作也更加流行起来。无论是雕像、塑像,还是铸像 。各有其不同的艺术手法和不同的分类,这在宋元时期都得到长足发展。四川大足宝顶山石窟有一尊世界最大的石雕千手观音像,平面面积达 88 平方米,是南宋时代的作品。塑像中最大的要算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内的一尊辽代的十一面观音像,高达 16 米。 再次,在绘画上,在这一时期,女性观音形象已经得到普及,其中的“三十三观音”,“千手千眼观音”更是其中最主要的题材。而且此

33、时的观音形象更是在唐朝女性的基础上加入了民间属性,使得其更加世俗化。其中备受亲睐的便是观音得道及观音显灵的故事,最著名的就是妙善公主的故事。 最次,在音乐上,佛 教音乐在佛教传播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种特殊的音乐艺术来自印度和西域,经过长期的发展,才逐渐中国化,成为中国音乐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中观音文化的音乐艺术是历史上形成的梵呗,也称声明,它是佛教正式活动中才用的。而在宋元时期,歌颂、弘扬观音及其阀门或直接诵念观音经咒的乐曲层出不穷,不胜枚举,著名的有观音心曲、心经、普门颂等等。 (三)观音文学 观音信仰对中国文学有很深的影响,而文学一旦与观音信仰结合起来,即为自己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又

34、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观音信仰的传播和发展。 宋代,由于儒学与佛学 的不断交融,致使佛学得到巨大的发展。并且由于社会各阶层的支持和 禅寺的经济发展和大寺禅院的兴盛,禅僧同官府及士大夫的给交日密,大大推动了禅风的变化,其表现之一,是 “ 不立文字 ” 、 “ 直指人心 ” 的老传统,转变成了以阐扬禅机为核心、 “ 不离文字 ” 的 “ 文字禅 ” 。与此相应,编纂 “ 灯录 ” 和 “ 语录 ” 成了宋代禅宗的主要事业。 另一表现则是对得到和灵感事迹的文学描述。由于观世音菩萨的悲愿宏深,感应广大,所以从历代以来有关佛教的史传之中,涉及观世音菩萨的信仰以及灵感事迹的,可谓俯拾即是。例如历代高僧传、法华

35、经传记、往生集 、佛祖统纪等等。随着宋代观音信仰的深入,便有人发心将各种观音的灵感事迹汇编成书,或者以各种传记、小说、宝卷文学和戏剧等形式来记录。例如宋代刘义庆的宣验义记、蒋之奇的香山传、管道升的观音转宝卷以及鱼篮观音、观音救父记、观音修行香山记等大量戏剧。 六、小结 总之,观世音菩萨身上,凝聚了我国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蕴含了佛教深刻的哲理,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仁民爱物、崇尚和平的精神,寄托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理想。因此观世音菩萨是神圣的、是不容亵渎的。我们一方面要继承观音文化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也 要注意防止或客服其负面的影响,使观音信仰在现代社会仍然得以健康、顺利的发展。 参考文献: 【 1】

36、宋朱弁 .曲洧旧闻 M.清乾隆甲午年刊本 【 2】宋张守 .毗陵集 M.光绪二十一年盛氏刊本 【 3】宋祖秀 .隆兴编年通论 M.四库全书本 9 【 4】郑筱筠 .观音信仰原因考 .2010 年 06 月 25 日 .学术探讨 【 5】 温金玉观音菩萨,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年月; 【 6】 孙秋云谈我国民间的观音信仰,文史知识, 1991 年第期; 【 7】 杨曾文观音信仰的传入与流行,世界宗教研究 1985 年第 3 期 ; 【 8】 孙修身、孙晓岗从观音造型谈佛教的中国化,敦煌研究 1995 年第 1 期 ; 【 9】 于君方观音灵验故事,中华佛学学报第 11 期 ; 【 10】李利安 中

37、国汉传佛教的观音信仰体系 ,载宗教哲学 1998 年第 1 期。 【 11】李利安 观音文化简论,人文杂志 1997 年第期。 【 12】 任继愈:中国居士佛教史序言,中国居士佛教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年 9 月 【 13】 徐静波:观世音菩萨考述,收入观音菩萨全书,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7 年 9 月 【 14】 段友文: 观音信仰成因论,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1998 年第 2 期。 【 15】 孙丽:中国人的观音信仰,中国宗教 2004 年第 5 期。 【 16】 王连胜:普陀观音道场之形成与观音文化东传,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2004 年 2第 3期。 【 17】 徐宏图:谈普陀观音信仰的历史影响,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2004 年第 1 期。 【 18】 贝遗文:普陀紫竹观音及其东传考略,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2002 年第 1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