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册 数 学 全 册 分 析.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2980547 上传时间:2019-05-1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 册 数 学 全 册 分 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一 册 数 学 全 册 分 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一 册 数 学 全 册 分 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一 册 数 学 全 册 分 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一 册 数 学 全 册 分 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 左家庄二小 逯绍华 2 一 册 数 学 全 册 分 析 本册书 教学 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准备课 , 位置, 1 5 的认识和加减,认识图形, 6 10 的认识和加减, 11 20 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 总复习 。 本册书教育内容: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3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册书教学 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 20 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

2、、写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 10 以内的减法。 3、 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 “”、“”、“”,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几何体。 6、初步认识钟表并认识整时。 7、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本册书教学重点: 1、 1 5 的认识和加减, 2、 6 10 的认识和加减, 3、 11 20 各数的认识, 4、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 本册书教学难点: 1、位置(辨别左右) 2、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 本册书教

3、学用具: 1 实物(动物、水果等)图画卡片、数字卡片、符号(等号、大于号、小于号)、图形卡片。 2 口算练习卡片 。 3 20 以内加法和 10 以内减法的计算圆盘。 4 数的组成练习卡片。 5 计数器。 6 钟面 。 7 方木块。 8 小棒。 9 数位表。 本册书课时安排: 本学期共 61 课时的教学内容,正课 16 周,总复习 4 课时 一、 准 备课 ( 2 课时) 二、 位置 ( 2 课时) 三、 1 5 的认识和加减法( 10 课时) 1 1 5 的认识 3 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5 课时 3 3 0 的认识和有关 0 的加减法 2 课时 四、认识图形( 2 课时) 五、 6 1

4、0 的认识和加减法( 20 课时) 1 6、 7 的认识和加减法 5 课时 2 8、 9 的认识 和加减法 5 课时 3 10 的认识和有关 10 的加减法 4 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4 课时 整理和复习 2 课时 实践活动:数学乐园( 1 课时) 六 、 11 20 各数的认识( 6 课时) 1数 11 20 各数、读数和写数 2 课时 2 10 加几的加 法和相应的减法 4 课时 数学乐园 1 课时 七 、认识钟表( 2 课时) 八 、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 11 课时) 1 9 加几 3 课时 2 8、 7、 6 加几 4 课时 3 5、 4、 3、 2 加几 3 课时 整理和

5、复习 1 课时 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 1 课时) 九 、总复习( 4 课时) 第 一 单 元 教 材 分 析 本单元教学目标: 1、 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认数的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 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3、 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4、 培养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本单元内容结构 : 数一数 , 比多少 本 单元地位作用 : 本单元只是让教师 初步了解一下学生数数、读数的情况,还不是正式教学 。 通过数数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

6、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低年级儿童在入学前,通 过对各种物体的感知,已经积累了有关“比多少”、 的感性经验。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提供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创造了观察、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已有的感性经验基础上,充分 体验“同样多”、“多”、“少” 的含义,并通过合作交流,体会互相学习的乐趣。 本 单元例题分析 : 1这部分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情 景,一方面给初入学的学生展现校园生活,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知道,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小学生要遵守纪律按时到校,要尊敬老师、爱护同学,还要好好学习、热爱

7、科学,锻炼身体。另一方面图中的人和物的数量都用到 10 以内各数,使学生通过数这些数,初步感知 10 以内各数,并体会到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数是人类的好朋友。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 2教科书第 2 3 页是一幅“美丽的校园”图。这是一个富裕的乡中心小学,校园内有飘扬的国旗、高4 大的教学楼,还有和 蔼的老师、活泼的学生,还有小小气象站等;校园外有高耸的大楼、飞翔的鸽子,路边有葱郁的树木,美丽的农舍等。图中每种数量的事物不止一种(如数量是 1 的,有一面国旗、一位教师,还有一座教学楼等),为的是给数数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源,通过让学生数同一种数量的

8、各种事物,充分感知 10 以内的数。各种人和物的具体数量见下表。 数量 人和物 数量 人和物 1 国旗,楼房,老师 6 花坛里的花,校园周围的大树 2 农舍,单杠,跳绳的学生,讨论问题的学生 ,向校园走来的学生 7 鸽子,锻炼身体的学生 3 石凳, 踢足球的学生 8 校园外绿地上的树,戴红领巾的学生 4 垃圾筒,小气象站里的学生 9 所有女同学 5 校园外的楼房,国旗上的五角星 10 所有男同学 教科书第 4 5 页各集合圈中的人或物都是从“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来的,每个集合圈的旁边都标上了相应的数,让学生认一认、读一读,使教师了解一下学生认数、读数的情况,这里还不是正式教学生认和读这些数。

9、3 比 多少 , 通过本小节的教学,使学生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本 单元 教学 重 点: 1、 初步形成数学感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 3、 使学生初步掌握比较的方法。 本 单元教学难点 : 1、 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对有序观察有初步认识。 2、 对方法的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 本 单元 课时安排: 2 课时 本单元教学用具: 数字卡片 、模型图片 第 二 单 元 教 材 分 析 本单元教学目标: 1、 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理解“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初步了解它们的相对性 。 2、 使学生会用上、下、左、右、前、后

10、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本单元内容结构: 上下前后、左右 本单元地位作用: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已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因此,本单元进行集中教学。帮助儿童学会辨别:上、下,前、后,左、右,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坐在第几组第几个。 本单元例题分析: 1、上下: 教材提供了一幅南京长江大桥的图画(如下图):蓝天下,雄伟的大桥横跨于长江,一艘轮船正穿桥而过,桥上的铁道上正奔驰着一列高速列车,铁路上方的公路上正行驶着一辆辆形态各异的汽车,桥头左右两边屹立着的三面红旗仿佛正迎风招展,好一 幅雄伟壮观的景色。

11、学生从中不仅根据轮船、火车、汽车三者的位置关系,认识了“上、下”方位,而且也感受到了祖国蒸蒸日上的勃勃生气。 2、前后: 教材通过排队上车图,说明前、后位置关系。教学时,既可以利用此图也可以让本班同学进行5 实地演习,不管采取何种方式,都可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使学生明确:前后的标准一般是面对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而且参照物改变了,前后也可以转换。 3、左右: 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 1 帮助学生建立左、右标准,例 2 认识左、右的相对性。 ( 1)建立左、右标准。教材例 1,通过让学生模 仿教师举右手,观察自己的左、右手,再让学生说明左、右两只手的习惯性分工,将左、右与自

12、己的左、右手对应起来,以此建立左、右的标准。 ( 2)体会左、右的相对性。教材例 2 通过几个活动, 让学生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首先两个同学一组面对面互相握一握对方的右手,引起认知冲突,虽然伸出的都是右手,但从一方的角度看两只手却不在一个方向,由此体会右的相对性,同样也可以伸出左手握一握,感知左的相对性。然后两个同学一组,一个同学判断桌面上的东西在对面同学的哪一边,加深对左右相对性的认识。 左右的相对性比较难理解,活动时,可以先观察 自己的左(或右)和对面同学的左(或右),然后真正站到对面同学的位置上验证一下,看两人的左(或右)是否一致。以后则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自己转到对面同学的位置,来判断该

13、同学的左右。 ( 3)左、右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个社会没有秩序,生活将会杂乱无章,人们为了维持秩序,设定了一些规则,大家按规则行事,生活就变得井然有序。生活中按照左、右制定规则的事例也很多,教科书第 6 页在“生活中的数学”中举了几例。如,上、下楼梯靠右行,车辆、行人靠右行,同时还介绍了北京、香港两地汽车行驶方向的不同规则(见下页图),北京是车辆靠右行, 香港是车辆靠左行。相应的北京的车门在汽车的右边,乘客从汽车的右边上车,香港的车门在汽车的左边,乘客从汽车的左边上车。 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这些事例或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事例,让学生一方面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左、右,另一方面从小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

14、惯。同时了解一些生活常识,如过马路要先看看左边,再瞧瞧右边。 本单元教学重点: 1. 理解“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 对位置。 2. 能用“上、下、前、后”、“左、右”这些方位词正确表达物体的位置。 本 单元教学难点 : 1. 对相对位置关系的准确描述。(理解) 2. 能用“上、下、前、后”、“左、右”正确表达物体的位置。 (表达) 本 单元 课时安排: 1、上 下 前 后 1 课时 2、左、右 1 课时 本单元教学用具: 实物图画卡片,数字卡片、几何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卡片、课件 第 三 单 元 教 材 分 析 本单元教

15、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 5 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 5 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 5 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 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符号“”、“”、“ =”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 5 以内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 5 以内的加、减法。 5能运用 5 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6 本单元内容结构: 本单元地位作用: 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尝试选择恰当的方

16、法进行 5 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 的基础。 本单元例题分析: 一、 1 5 的认识 1 1 5 各数的基数含义及认、读。 2 1 5 的排列顺序。 3 1 5 的写法。 4比大小。 5第几(序数含义)。 6几和几(数的组成)。 二、加、减法的初步认识和 1 5 的加减法。 1教科书第 23 页是加法的初步认识。 2教科书第 24 页是 1 5 的加法。 3教科书第 25 页是减法的初步认识。 4教科书第 26 页是 1 5 的减法。 三、 0 的认识和 0 的加减法 1教科书第 29 页 猴子图和直尺图 是 0 的初步认识。 2教科书第 29 页 小鸟

17、图和青蛙图 是 0 的 加减法 。 本单 元教学重点: 1、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2、 掌握数的组成,正确计算。 本 单元教学难点 : 1、 0 表示起点; 2、 比多少的准确表达。 本 单元 课时安排: 1 5 的认识和加减法( 10 课时) 1 1 5 的认识 3 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5 课时 3 0 的认识和有关 0 的加减法 2 课时 7 本单元教学用具: 1、 实物(动物、水果等)图画卡片、数字卡片、符 号(等号、大于号、小于号)、图形卡片。 2、 口算练习卡片 。 3、 数的组成练习卡片。 4、 计数器。 第 四 单 元 教 材 分 析 本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

18、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4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本单元内容结构: 标题 例题安排 备注 认识物体和图形 1、 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由于在现实生 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编排在平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 本单元地位作用: 标准指出,“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转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

19、重要工具。”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 本单元例题分析: 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这部分知识的编排,教材是按三个层次进行处理的:知识的引入知识的 教学 知识的应用,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在知识的引入和应用这两个环节上,注意体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化。首先,教材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这些物体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这样编排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小就培养起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然后,教材通过列表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辨认和区别

20、四种立体图形。在编排这部分内容时,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所以对于每一种图形,都按三个层次编排: 从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最后,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使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本单元教学重点: 1使学生直观认识 立体图形, 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本 单元教学难点 : 1能够辨认和区别 立体图形 。 2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本 单元 课时安排: 认识图形 2 课时 本单元教学用具: 各种立体图形和若干个 8 第 五 单 元 教 材 分 析 本

21、单元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熟练地数出 6 10 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 6 10 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 10 以内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 =”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 10 以内的加、减法。 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 10 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6使学生用 10 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7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 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

22、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本单元内容结构: 本单元地位作用: 本单元是在学生系统学习“ 1 5 的认识和加减法之后,又一次集中学习 10 以内数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全单元教材主要由“ 6、 7 的认识和加减法”、“ 8、 9 的认识和加减法”、“ 10 的认识和有关 10 的加减法”、“连加和连减”、“加减混合”等内容构成。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 20 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单元例题分析: 一、 6、 7 的认识和加减法 1 6 和 7 的认识。 6 和

23、7 的认识包括数数、认 识数字 6 和 7、 7 以内的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写数字 6 和 7、 6 和 7 的组成等内容。 2 6、 7 的加减法。有关 6、 7 的加、减法的编排,由以前的一幅图表示一个算式过渡到一幅图表示两个算式。这样编排便于学生根据算式之间的联系,利用联想推出某些算式的得数,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生活中的数。其内容包括数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 4有关 6、 7 的加减法的应用。教材第一次出现这种形式的内容,它是一种用情境图反映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解 决问题,从而发展解决简单实

24、际问题的能力。 二 、 8、 9 的认识和加减法 1 8、 9 的认识。 8、 9 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 6、 7 的认识基本上一样,只不过比认识 6、 7 的要求稍微高9 一些。 2 8、 9 的的加减法。有关 8、 9 的加减法,与 6、 7 的加减法相比较,在编排上有较大的区别:首先,从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过渡到根据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有关 8、 9 的加减法计算教材分两个层次安排,一是通过摆学具计算两道加法算式和相应的两道减法算式;二是直接用“想一想”的办法计算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其要求明显高于 6、 7 的加减法。 3生活中的数。教材通过这些内容让学生进一步

25、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教材这样安排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学了数以后能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中体会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4“用数学”。教材在第 58 页安排的“用数学”内容与 6、 7 加减法中安排的“用数学”内容略有不同,其区别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用同一情境图反映两个不同的数学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二是例题和习题选用什么计算方法去解决问题完全由学生自己去决定,教材未作任何提示,这里“用数学”的要求要 比第 47 页高,其内容对刚入学不久的儿童来说,既有现实性和趣味性又有一定的挑战性。三是题中的某些已知数量不通过数数去得出,而改为直接

26、告诉已知数量,这有利于学生通过分析数量间的关系而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三、 10 的认识、有关 10 的加减法和填未知加数 1 10 的认识。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与 8、 9 的认识主要有两点不相同:一是没有安排 10 的序数意义,这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对自然数的序数意义已比较熟悉了,没有像前面那样具体介绍。二是将 10 的组成提前到写数前面,而将写 10 安排在认识数的最后,这样安排既有利于在教学中利 用 10 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去更好地突出 10 的组成,同时也有助于学生集中练习 10 的书写。 2有关 10 的加减法。有关 10 的加法和减法教材省去了学具拼摆等内容,而是让学生对照

27、点子图直接利用 10 的组成进行计算。在内容的呈现上教材采用了逐步提高要求的作法,从 3+7 和 10-7 起后面算式中的数基本上要求学生自己根据点子圆去填写;同时 5+5 和 10-5 的计算教材取消了点子图,直接让学生想相应的 10 的组成算出得数。教材这样安排,既反映了循序渐进的编排原则,也体现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及规律。 3填未知加数。这一内容既有助于学生 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1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同时又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 20 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做准备。这种准备有知识内容上的准备,但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策略或者说思维方法的准备。如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时要用到 9+( ) =10、

28、 8+( ) =10、 7+( )=10这个过程正好是一个填未知加数的过程。填未知加数为在 20 以内进位加法中如何去通过“凑十”算出得数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思维策略。又如十几减 9 的退位减法,通常要通过想 9 加几得十几去算出差,这种想的过程显然是一种想加法算减法的过程,但它和这里的填未知加数的 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填未知加数也为 20 以内退位减法计算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思维策略。 四、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连加和连减是本单元教材的又一难点内容,它们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 五、整理和复习。教材在本单元专门安排了整

29、理和复习的内容,这是学生入学以来的第一次系统整理和复习数学知识,其内容不仅包括本单元所学习的 6 10 的认识和加减法,同时还包括了在第三单元所学习的 1 5 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教材分两部分安排,一部分是对知识的整 理,另一部分是供练习用的习题。在知识的整理中教材将所要整理的知识内容设计成一些题目,以这些题目作为学生整理知识的线索,一方面让学生根据这些线索全面再现 10 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所有知识,另一方面根据这些线索将分散学习到的数和加减法计算知识综合起来,沟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六、实践活动“数学乐园”。这部分教材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

30、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一种数学实践活动情境,其内容都是一些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材料,这些材料为学生在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10 数学知 识提供了学习线索。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材在这里提供给学生活动的材料和线索都是生动有趣的,因此教材将课题名称定为“数学乐园”。这部分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活动。 1数学迷宫。复习 10 以内数的顺序。 2对口令。加深 10 以内数的组成的理解。 3送信游戏。复习巩固 10 以内数的加、减法。 4起立游戏。复习基数和序数知识。 5投掷游戏。复习数数和比多少等知识。 本单元教学重点: 1使

31、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 10 以内的加、减法。 2使学生比 较熟练地进行 10 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3使学生用 10 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本 单元教学难点 : 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 10 以内的加、减法。 2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 10 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3使学生用 10 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 本 单元 课时安排: 6 10 的认识和加减法( 20 课时) 1 6、 7 的认识和加减法 5 课时 2 8、 9 的认识和加减法 5 课时 3 10 的认识和有关 10 的加减法 4

32、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4 课时 整理和复习 2 课时 实践活动:数学乐园( 1 课时) 本单元教学用具: 1、 实物(动物、水果等)图画卡片、数字卡片、符号(等号、大于号、小于号)、 图形卡片。 2、 口算练习卡片 。 3、 数的组成练习卡片。 4、 计数器。 第 六 单 元 教 材 分 析 本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 11 20 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 20 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个位”,初步了解进制;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读、写 11 20 各数。 3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口算 10 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本单元内容结构: 数数 读数 顺序和大小 写数 个位和十位 10 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本单元地位作用: 本单元主要 是使学生掌握 20 以内的大小和 11 20 各数的读法和写法,为学习 20 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