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阳光家教网 http:/ 高三语文学习阳光家教网 http:/ 高三语文学习河北省各地名校2009 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大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唐山一中 2008200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9 分,每题 3 分)初生的地球(1)早期的地球景象犹如炼狱,到处是滚烫的岩石和令人窒息的毒气。后来,地表冷却,大陆漂移,山脉隆起又被蚀为平地,生命出现,地球变得温和可亲,绿意盎然,几乎这个行星的所有旧貌都已了无痕迹。然而,从最古老的岩石,最深处的岩浆,甚至是陨击坑遍布的月球表面,科学家们找到了线索,描绘出这颗星球的起源。(2)地球临产的阵痛开始于 46 亿年前
2、。那时,围绕年轻的太阳旋转的岩石和冰块颗粒相互碰撞融合,滚雪球般生成越来越大的团块。在猛烈的连环冲撞中,这些团块撞在一起构成了行星,其中就包括婴儿期的地球。在混乱中,另一个大如火星的天体撞击了地球,所挟的能量相当于数万亿颗原子弹产生的能量,足以把地球熔透。绝大部分撞上地球的物体都被撞击所形成的岩浆深海吞噬,不过,这次撞击也把相当于一颗小行星质量的汽化岩石抛上了轨道。这些撞击物的残骸迅速聚合成一个球,从此以后,月球就用空洞的眼神瞪视着地球历史的开展。(3)在此后的 7 亿年里,我们的行星依旧是一个死寂的世界。这一阶段被科学家们称做“冥古代” 。坚固的岩石如黑色浮冰一般在岩浆上漂流;二氧化碳、氮气
3、、水蒸汽和其他气体咝咝作响地从冷却中的岩石里冒出,形成笼罩地球的滚烫无氧的大气层。随着温度进一步降低,这些水蒸汽凝结成雨,随原始的季风下落,填入了海洋盆地。(4)最初的海洋大概只存在了很短的时间。地球产生时遗留在宇宙空间中的碎石有些直径达数十到数百公里,它们在整个冥古代不断撞击地球,最巨大的一些撞击或许导致海水完全蒸发,迫使冷却和凝结的过程又重新开始。(5)到了 38 亿年前,撞击缓和下来,液态水得以存留。大约在此时,或许在海洋中,无生命的化学反应跨过了某道门槛,产生了足够复杂的分子,这些分子可以自我复制,并向着更复杂的形态进化。最早自 35 亿年前开始,生命之路开始演进,产生了单细胞的蓝绿藻
4、,它们在有阳光照射的海洋中茂盛地生长。这种数以万亿计的细微有机体改变了这颗行星。它们捕捉太阳的能量来制造食物,氧气作为副产品被释放出来。逐渐地,它们把大气一点一点改造成适合呼吸的空气,为后来的生物多样性开启了大门。(6)那些岁月早已消逝远去,地球形成时遗留下来的原始热量仍在火山喷发时释放,散发着气体的熔岩到处飞溅,恰似年轻的地球正在冷却时一样。今天,在这颗行星上最严酷的环境中,蓝绿藻数十亿年如一日地占据统治地位。并且,每当一株植物在新近冷却下来的熔岩上扎根立足,生命就又一次证明,它,战胜了没有生命的岩石。 (选自读者2007 年第 8 期)5下列关于初生地球的叙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岩石
5、和冰块颗粒围绕太阳旋转并互相碰撞融合,生成越来越大的团块,地球就产生于这些团块中。B大如火星的天体撞击地球后将相当于一颗小行星质量的汽化岩石抛上了轨道,撞击物的阳光家教网 http:/ 高三语文学习阳光家教网 http:/ 高三语文学习残骸迅速聚合成一个球,这就是月球。C在诞生后的 7 亿年里,地球依旧是一片死寂,这一阶段被科学家们称做“冥古代” 。D38 亿年前,宇宙空间中的碎石对地球的撞击缓和下来后,无生命的化学反应跨过了某道门槛,产生了足够复杂的分子。6下列表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二氧化碳、氮气、水蒸汽,共同形成笼罩地球的滚烫无氧大气层。B在冥古代,随着温度的降低,水蒸汽凝结
6、成雨,随原始的季风落下,填入了海洋盆地,于是从那时开始,大量的液态水便存留于地球上。C地球产生时遗留在宇宙空间中的有些直径达数十到数百公里的碎石在整个冥古代不断撞击地球,导致海水完全蒸发,迫使冷却和凝结的过程重新开始。D经过分子形态的不断进化,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生命单细胞的蓝绿藻。7以下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最古老的岩石,最深处的岩浆,甚至是陨击坑遍布的月球表面,都为科学家推知地球初生时的情景提供了线索。B蓝绿藻数十亿年如一日地在最严酷的环境中占统治地位,可见它的生命力之强。C数以万亿计的细微有机体蓝绿藻捕捉太阳的能量制造出来的主要产品是氧气。D地球上最初的生命诞生于海洋,因此海
7、洋是生命的摇篮。5D(根据原文中第 5 段中, “大约在此时,或许在海洋中”可知此项不准确)6D(A 应是“二氧化碳、氮气、水蒸汽和其他气体” ;B 冥古代并没有大量的液态水存留于地球上;C 由原文中的“最巨大的一些撞击或许导致海水完全蒸发”可知此项不准确)7C(制造的主要产品是食物,氧气是作为副产品被释放出来的)河北省辛集中学 0809 学年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二 (12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10 题。瘦素:关键的能量调控分子几乎人体内的所有生理过程都受大脑的监控和影响,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大 脑可能通过影响食欲生理活动以及能量分配来调节体重。通 过 刺 激 食
8、欲 或 感 知 进 食 量 ,大 脑 能 直 接 调 节 人 体 的 能 量 平 衡 。如 果 脂 肪 存 储 过 慢 能 量 必须 储 存 起 来 用 于 生 存 时 ,大 脑 会 发 出 信 号 ,抑 制 一 些 “无 关 紧 要 ”的 生 理 活 动 ,比 如 生 长 和 繁 殖 。不 过 ,要 想 根 据 身 体 需 要 严 格 调 控 这 些 生 理 活 动 ,大 脑 必 须 时 刻 关 注 人 体 内 的 能 量 储 存 情 况 。在血液中,很多化学分子的浓 度一旦发生变化,就会影响到我们的食欲,比如葡萄糖等食物分解产物胰岛素缩胆囊素( cholecystokinin)等胃肠道分泌
9、的激素。但能决定能量储存量的关键调控分子,却始终在与科学家“ 捉迷藏”。直到 1994 年,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杰弗里弗里德曼( Jeffrey Friedman)及其同事 发现了瘦素(leptin),似乎才真相大白。有关肥胖与瘦素关系的推测,很快就得到了 证实。只要每天给肥胖小鼠注射瘦素,它们阳光家教网 http:/ 高三语文学习阳光家教网 http:/ 高三语文学习的食欲就会降低能量消耗量开始增加, “身材”也逐渐苗条起来。这些试验首次表明,脂肪细胞会合成激素信号,向大脑反映能量 储存情况三酸甘油酯含量越高,产生的瘦素就越多。相反,不论是因为基因突变,脂肪细胞无法产生瘦素, 还是机体的脂肪储
10、量不足,确实需要 补 充能量,只要没有探 测到瘦素,大脑就会认为机体处于饥饿状态,并产生饥饿感,促进能量的 储存。瘦素的发现无异于一个突破口,让科学家有机会看清整个能量 调节体系的“脉络”。很明显,脂肪细胞向血液分泌瘦素,主要目的是向大 脑“通报”能量 储存情况, 让它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追踪瘦素,就能找到与能量调节有关的神经通路和细胞。不出所料,下丘脑正是这些神经通路和细胞的“ 大本营” 。在下丘脑的弓状核(arcuate nucleus)中,瘦素会同 时作用于两个相邻的神经元群,它 们以相反的方式调控食欲。其中一个神经元群会合成 MSH 多肽( 促黑素细胞激素),抑制我们的食欲,使体重减轻
11、;另一群则合成 NPY 和 AgRP 两种经肽,刺激食欲,增加脂肪储存量。瘦素与这两群神经元的反 应 是非常精巧的过程。合成 MSH 多肽的神经元,会与携 带有 MC4 受体的神经元连接,后者的激活可以产生抑制食欲减轻体重的效果。刺激食欲的AgRP 恰好能抑制 MC4 受体,阻止它被 MSH 多肽激活。因此瘦素要想成功激活 MC4 受体,必须提高 MSH 多肽的合成量,又得抑制 NPY 和 AgRP 的活性。同 时 ,瘦 素 还 会 以 一 种 很 有 意 思 的 方 式 ,作 用 于 大 脑 的 “摄 食 中 枢 ”(下 丘 脑 外 侧 区 ),这 个区 域 的 某 些 细 胞 会 分 泌
12、MCH 激 素 (黑 色 素 聚 集 激 素 )。1996 年 ,我 们 发 现 在 肥 胖 症 小 鼠 体 内 ,MCH 的 浓 度 明 显 偏 高 ,这 说 明 在 正 常 情 况 下 ,瘦 素 可 能 会 抑 制 MCH 的 合 成 。我 们 还 推 测 ,MCH 浓 度 的 上 升 会 使 动 物 吃 下 更 多 的 食 物 ,加 重 肥 胖 程 度 。另 一 个 发 现 证 实 了 我 们 的 推 测 :如 果 肥 胖 症 小 鼠 丧 失 了 合 成 MCH 的 能 力 ,它 们 很 快 就 会 瘦 下 来 。这 些 发 现 让 我 们 依 稀 看 见 了能 量 调 控 系 统 的
13、真 面 目 :脂 肪 细 胞 根 据 脂 肪 存 储 量 分 泌 瘦 素 ,瘦 素 作 为 能 量 信 号 作 用 于 下 丘 脑 ,调 节 特 定 神 经 肽 和 激 素 的 合 成 量 ,最 后 由 神 经 肽 和 激 素 调 控 食 欲 和 能 量 平 衡 。为了进一步破译瘦素等分子传递给大脑的信号,科学家需要寻找这些分子的本源。(选自环球科学2007 年第 10 期,有删改)7下列对“瘦素” 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瘦素是 1994 年由杰弗里 弗里德曼及其同事发现的,它是一种关键的能量调控分子。B瘦素由下丘脑中的脂肪细胞分泌,可以同时作用于下丘脑弓状核中的不同神经元阳光家教网
14、http:/ 高三语文学习阳光家教网 http:/ 高三语文学习群。C瘦素是一种能量信号,可以向大脑“ 通报”能量储存情况,以便及时调整。D瘦素可以调节特定神经肽和激素的合成量,从而调控食欲和能量平衡。8下列对“瘦素的发现无异于一个突破口”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瘦素的发现证实了关于能量调控分子与肥胖关系的推测。B瘦素的发现让科学家有机会了解整个能量调控系统的运作情况。C瘦素的发现使科学家得以很快破译能量调控分子传递给大脑的信号。D瘦素的发现可以帮助科学家找到与能量调节有关的神经通路和细胞。9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体长胖或变瘦的生理过程,主要通过大脑进行能量分配来
15、调节。B葡萄糖胰岛素缩胆囊素等都是影响能量储存量的关键调控分子。C人体的肥胖与瘦素有密切的关系,瘦素可通过注射获得。D 促黑素细胞激素和黑色素聚集激素都有助于抑制食欲。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对于生长和繁殖来说,生存是更基本的生理活动,因此需要优先调用能量。B三酸甘油酯的含量增高,意味着机体内的脂肪和能量储存量有增加。C体内没有瘦素出现时,说明机体已经处于饥饿状态,需要及时补充能量。D要想激活 MC4 受体,MSH 多肽的合成和 NPYAgRP 的活性受抑缺一不可。7B(瘦素是由脂肪细胞向血液中分泌再作用于下丘脑的,并非由下丘脑中的脂肪细胞分泌。 )8C(科学家
16、尚未破译这些分子传递给大脑的信号。 )9C(A 除了能量分配,大脑还可以通过影响食欲和其它生理活动来调节体重。B 它们会影响人的食欲,但并不是决定能量储存量的关键调控分子。D 黑色素聚集激素会刺激食欲,加重肥胖程度。 )10C (没有瘦素不一定说明机体能量不足,还可能是因为基因突变,脂肪细胞无法产生瘦素。 )河北省石家庄市 2008-2009 年高中毕业班模拟考试二、 (9 分,每小题 3 分)阳光家教网 http:/ 高三语文学习阳光家教网 http:/ 高三语文学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达尔文的兰花1862 年,在物种起源发表 3 年后,达 尔文出版了一部研究 兰花的著作。达尔文
17、研究兰花的目的,是要证明自然选择 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为物种起源 提供补充材料。野生兰花有两万多种,花的形状、大小、颜色、香味千奇百怪,但是目的只有一个:用花香吸引昆虫(或蜂乌)来采蜜,花粉沾到了它 们的身上,就能帮助兰花传粉。因此兰花的繁衍离不开这些授粉者,不管它有着什么 样奇怪的形状、构造,也都是为了适应授粉者。较粉者为了能采到花蜜,也要适应兰 花。在自然 选择的作用下,兰花和授粉者会一起进化。只有自然选择才能解释兰花构造的由来, 这是达尔文研究兰花一 书的主旨。但是有一种原产马达加斯加的彗星兰却让达尔文感到了为难。这种彗星兰拉丁文学名的意思是“一尺半 ”,其名称源自它那“令人惊骇”(达尔
18、文语)的花的形状:它有又长又细的花距,从花的开口到底部是一条长达 28.6 厘米的细管,只有底部 3.8 厘米处才有花蜜。 “什么样的昆虫能够吸到它的花蜜?” 达 尔文大胆地预测:“ 在马达加斯加必定生活着一种蛾,它们的喙能够伸到 25 厘米长!”1873 年,著名博物学家赫曼?缪勒在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的哥哥曾经在巴西抓到过喙长达 25 厘米的天蛾,说明达尔 文的预测并不那么荒唐。 1903 年,这种蛾终于在马达加斯加被找到了一种长着 25 厘米长的喙、像小 鸟一般大小(展翅 1315 厘米)的大型天蛾。它被命名为“预测 ”。这时候距离达尔文做出预测已过了 41 年。达尔文之所以敢于做出这个令
19、人惊骇的预测,是因 为他深知自然 选择的威力。 兰花的花距应该略长于授粉者的喙,这样 授粉者在尽量伸长喙去吸花距底部的花蜜 时,身体 挤压到花冠,花粉才会沾到授粉者的身上。因此,在这样的情形下,兰花的花距越长,就会迫使授粉者沾到更多的花粉,就越容易留下更多的后代。反过来,授粉者的喙越长,就越容易吸到花蜜,有更充足的营养,也就越容易留下更多的后代。如此这般长期互相竞赛的结果,使兰花的花距变得越来越长,天蛾的喙也 变得越来越长。在南非,生活着十几种“ 长鼻”的蛾类,它 们也长着细长的喙,长度可以与“ 预测”天蛾相媲美,但到目前为止,在当地人们还没有发现细长的花距的花。在马达加斯加还有一种与“一尺半
20、”彗星兰同属的兰花,它的花距还要长,长达 40 厘米。1991 年,美国昆虫学家基因?克里茨基(Gene Kritsky)学达尔文做出预测:在马达加斯加还存在着一种未知的大型蛾类,其喙长达 38 厘米!阳光家教网 http:/ 高三语文学习阳光家教网 http:/ 高三语文学习这个预测还未被证实。这种兰 花在野外已经绝迹了,靠人工栽培存活了下来。它的 传粉者是否也已灭绝? 我们只能希望,它能靠吸取其他花的蜜而生存下去。也许塌不着再等 41 年,又会有一种奇特的天蛾令人惊骇。5下列关于彗星兰进化成目前这种形状的原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使授粉者吸花距底部的花蜜时能沾到更多花粉,彗星兰的花距变
21、得越来越长。B为了使得昆虫(或蜂鸟)能够采到花蜜,彗星兰的花距才进化成细长的奇怪形状。C彗星兰的花距越长,就越容易留下更多的后代,后代彗星兰的花距也就越来越长。D彗星兰的花距变得越来越长,是它和天蛾的喙长期互相竞赛,自然选择的结果。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达尔文认为只有自然选择才能解释兰花构造的由来,他对于兰花的研究,很好地补充了物种起源材料的缺陷。B喙长的天蛾,容易吸到花蜜,营养更充足,容易留下更多后代,于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天蛾的喙变成现在这样长。C1873 年,著名博物学家赫曼 ?缪勒在巴西抓到过喙长达 25 厘米的天蛾,证明了达尔文的预测是有科学依据的。D马达加斯加的彗星兰
22、的花距长达 28.6 厘米,让达尔文惊骇;现实中没有能够吸到它的花蜜的昆虫,又让他为难。7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兰花和授粉者会一起变化,因而彗星兰的花距和天蛾的喙将会不停地竞争,不断地增长下去。B如果马达加斯加那种喙长 38 厘米的未知大型娥类能够依靠吸取其它花的花蜜而生存下来,那么,41 年之内,人类就能找到它。C马达加斯加那种花距长达 40 厘米的兰花与“一尺半”彗星兰同属,它是从花距长28.6 厘米的“一尺半”的彗星兰进化来的。D生活在南非的十几种“长鼻 ”的蛾类,它们细长的喙可以与“预测”天蛾相媲美,在那里应该有细长的花距的花。阳光家教网 http:
23、/ 高三语文学习阳光家教网 http:/ 高三语文学习二 (9 分,每小题 3 分)5A(A 项“为了适应昆虫(或蜂鸟)能够采到花蜜”错误,应该是为了传播花粉)6C(A 项“补充了物种起源材料的缺陷”错,原意是补充了材料的不足; B 项“赫曼?缪勒在巴西抓到”错,原文是赫曼?缪勒的哥哥抓到; D 项“现实中没有”的说法错,只是一时没有发现)7C(A 项中“不断地增长下去”的推断错误; B 项中“41 年之内,人类就能找到它”的说法太绝对; D 项说法无依据) 2009 届河北省清河一中高三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4 题。 (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警惕“生态癌症”
24、蓝藻蓝藻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之一, 亿万年来, 蓝藻默默地 为地球提供着氧气,是目前地球大气圈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在地球生物多 样性的形成 过程中,起着关 键的作用。蓝藻具有双重性,一个是光合作用,因为它带有叶绿素,从这个角度看它是一种植物;另外它比较微小,是一种细菌,所以它是植物性和细菌性的结合体,蓝藻虽然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它和植物的不同点更多,所以目前大部分学者还是主张将蓝藻从植物中分离出来,列入原核生物,蓝藻是生命力最旺盛的生物之一,它能存在于 90高温的温泉中,也能存在于冰山里,它的细胞外有一层很厚的胶质,可以抵抗外界的冷 热刺激。 蓝藻家族成 员众多,既有“好蓝藻”,也有“坏蓝藻”。
25、好蓝藻如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发菜,而著名的蛋白质补充剂螺旋藻, 则是螺旋藻属的著名成员。 “坏蓝藻”的典型是微囊藻属的蓝藻,正是它们,将河水与湖水染成 蓝绿色的“水华”,并散发出阵阵恶臭。 蓝藻爆发主要存在于静止的水体中,中国湖泊富营养化问题严 重,生 长蓝藻明显。一说起水体的富营养化,人们通常会立即 联想到工业污染,工 业污 染大家比较容易发现,而农业污染则不太为公众熟悉,可也比 较严重。此外,生活污染也加快了富营养化。蓝藻需要的营养物质比较多,一般水里的氮都比 较多,其他 营养也都够用,就是磷比较缺。一旦水体中出现大量的磷,蓝藻的爆发就自然而然了,所以磷是一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其次,适
26、宜的温度也是引起蓝藻大量繁殖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最常见 的蓝藻在亚热带地区的 2535 温度下繁殖较多。而今年的蓝藻大爆发同样也有着温度的促 进,大气 变暖是肯定的促因之一。 蓝藻中的微囊藻、鱼腥藻及颤 藻会产生微囊藻毒素。 这些毒素通常存在于 蓝藻的细胞膜里,所以蓝藻活着的时候没事,待其死亡腐败时,细胞膜破裂,藻毒素就释放到了水里。动物实验表明微囊藻毒素可能让小鼠致癌,但 这一情况对人体的影响目前 还不清楚。在目前已 经检定出的微囊藻毒素中,微囊藻毒素-LR 是最常见、毒性也最强的一种,因而世界 卫生组织将微囊藻毒素-LR 作为饮用水质量测定标准的项目之一。另外,蓝藻腐烂时会释放出异臭。但研究
27、尚未发现它们对人体会产生什么实质性的伤害。 有人说蓝藻是“生态癌症” ,一旦患上就很难清除。 对于蓝藻的治理,应急办法很多效果却一般,一旦蓝藻爆发,打捞是应急处理的第一步,但打捞漂浮在水面的蓝藻只能产生眼不见为净的效果。大部分蓝藻存在于水中和水底淤泥里,打 捞 不上来。另一种应急方法是“物理吸纳法”,往水里添加黏土,可以让蓝藻吸附在黏土颗粒上,令其沉入水底。但这也没法治本,因为蓝藻还在水底生存,还会 继续爆发,化学方法也可以 应 用于蓝藻去除工作,比如在水中阳光家教网 http:/ 高三语文学习阳光家教网 http:/ 高三语文学习投放杀藻剂或絮凝剂。不过,这些化学药剂可能对湖泊产生 污染,因
28、此对化学药剂有着很高的要求。此外,生态治理上更高级的办法还有利用微生物直接侵袭蓝藻细胞,这一方法非常有效,缺点是价格昂贵。 12对“蓝藻”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蓝藻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很早,它为地球提供着氧气,在地球生物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B蓝藻能进行光合作用,似乎是一种植物;但它又比较微小,是一种细菌,所以应该归属于原核生物。 C蓝藻的细胞外有一层很厚的胶质,可以抵抗外界的冷热刺激,是生命力最为旺盛的生物。 D蓝藻家族成员中既有像发菜、螺旋藻一样的 “好蓝藻” ,也有将河水与湖水染成蓝绿色的“坏蓝藻” 。 13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蓝藻腐烂时释放出的异臭气
29、味会不会对人体产生实质性的伤害,我们目前还不太清楚。 B蓝藻会产生微囊藻毒素,蓝藻死亡腐败时,细胞膜破裂,藻毒素就释放到了水里。 C微囊藻毒素可能让小鼠致癌,对人体健康也有害,世界卫生组织将微囊藻毒素-LR作为饮用水质量测定标准的项目之一。 D2535温度下各种蓝藻繁殖多较快。今年我国各地的蓝藻大爆发与大气变暖关系密切。 1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磷对蓝藻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我们如果能控制水体中磷的排入,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蓝藻的爆发。 B只要我们严格控制工业废水排入湖泊,就一定能够控制住蓝藻灾害。 C水体不流动加速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如果保持水体的流动,相信也可
30、以缓解蓝藻成灾的局面。 D蓝藻被称为“生态癌症” ,但加强环境预警,严格控制污染源,对湖泊进行水源修复,消灭蓝藻灾害并不是不可能的。12D (A 原文是“在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B 对于蓝藻的归属,原文说“蓝藻具有双重性”,承认从某个角度看它“就是”一种植物,而选项却说“似乎”是一种植物,实际上是否定了它属于植物;另外文中 说的是“ 大部分学者”主张将蓝藻列入原核生物,而选项却说“ 应该归属于原核生物”,显得过于绝对。 C 原文是“蓝藻是生命力最旺盛的生物之一”)13A (B 原文说部分蓝藻会 产生毒素,此处扩大了范围。C 原文说微囊藻毒素“ 对人体的影响目前还不清楚”
31、,D 原文是“最常见的蓝藻” 在亚热带地区的 25 摄氏度到 35 摄氏度下繁殖较多而不是“各种蓝藻”。 )14B (工业污染知识造成湖泊富营养化的一个因素,此外还有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只严格控制工业废水排入湖泊, 还不能完全阻止湖泊富营养化,也就不一定能够控制住蓝藻灾害)河北省清苑中学 2008-2009 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二、 (分,每小题分)阳光家教网 http:/ 高三语文学习阳光家教网 http:/ 高三语文学习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传说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在泡澡时突然悟出可以用浮力原理,来解决耶罗王提出的鉴定新造金冠是否被掺假的棘手难题。美国科学家最近宣布,他们首次
32、通过研究揭示出了大脑产生阿基米德式“顿悟”的独特机制。在阿基米德喊出“我找到了”之后,科学史上不乏在电光火石的刹那悟出惊世发现的传奇。牛顿被树上掉下的苹果砸中脑袋而想出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即是另一经典例子。千百年来, “顿悟”作为人类解决科学和其他问题的一种独特方式,基本得到广泛认可。它具有一些与常规解题方法不同的特征,比如说“顿悟”前常有百思不得其解的阶段;灵感突如其来的时候,自己往往并没有意识到在想问题,事后也无法说清究竟是怎么得到答案的。然而,大脑在“顿悟”过程中的工作机制是否与用常规办法解题时不同,在科学上一直不甚清楚。一些科学家甚至认为,二者在认知机制上完全一样,差别主要在于人们的主
33、观感受强烈程度上。美国西北大学和德雷克塞尔大学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以比较有说服力的证据表明, “顿悟”其实和大脑不同寻常的工作方式有关。科学家们在 4 月号网络学术刊物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上介绍,他们让 18 名研究对象玩一种字谜游戏,内容是找出一个单词,使它能与列出的其他 3 个不同英文单词搭配,分别重新组合成三个有意义的新词。每名研究对象在解题过程中都需要报告他们经历过的“顿悟”般时刻。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和脑电图技术对研究对象大脑活动和脑电波的监测显示, “顿悟”的出现与大脑右半球颞叶中的前上颞回区域有密切关系。当研究对象“顿悟”出答案时,这一区域活动明显增强,并在“顿悟”前 0.3 秒
34、左右突然产生出高频脑电波。通过常规方式获得答案的研究对象则没有这些情况出现。科学家们由此得出结论认为, “顿悟”的产生有赖于大脑神经中枢独特的活动机制,这一机制为大脑“顿悟”时的独特认知过程提供了支持。他们推断,前上颞回区域能促进大脑将看似不相关的信息进行集成,使人们在其中找到早先没有发现的联系,从而“顿悟”出答案。科学家们称,新研究首次表明,大脑独特的计算和神经中枢机制导致了灵感降临的那些“突破性时刻”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莱尔德评论说,新结果是他所见到的有关“顿悟”最具原创性的研究之一。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则认为,新研究结果有助于消除笼罩在人类创造性思维过程之外的神秘色彩。下列对“阿基米德
35、式顿悟的独特机制”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顿悟”其实和大脑不同寻常的工作方式有关。 “顿悟”的出现与大脑右半球颞叶中的前上颞回区域有密切关系。在“顿悟”前.秒左右人的脑海里突然产生出高频脑电波。前上颞回区域能促进大脑进行信息集成,使人们从中找到早先没有发现的联系。下列理解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阿基米德和牛顿在科学发现中的“顿悟” ,为人类找到了一种解决科学和其他问题的独特方式。大脑在“顿悟”过程中的运行机制与常规研究时的思维方式没有联系。灵感突然降临的时刻,大脑右半球颞叶中的前上颞回区域异常活跃。科学家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和脑电图技术可以监测出大脑“顿悟”的过程和独特机制。阳光家教网 h
36、ttp:/ 高三语文学习阳光家教网 http:/ 高三语文学习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顿悟”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发生的,但“顿悟”能力的高低与大脑信息集成的多少有着密切关系。用玩字迷游戏来捕捉“顿悟”的实验,本身就是科学家们在冥思苦想而不得时脑中突然闪现出的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大脑神经中枢独特的活动机制决定了每个健全的人都具有“顿悟”思维的能力,都具有解决问题的“突破性时刻” 。本文新的研究成果帮助人们了解到“顿悟”的独特机制,从而可以帮助人们有效地提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人的脑海里”不当,应是“大脑右半球颞叶中的前上颞回区域” 。 分析:项理解有误,原文
37、意思是说“顿悟”作为一种解决科学和其它问题的独特方式,基本上得到了广泛认可,并非为人类找到了一种独特方式。文中第三段首句说明在这一问题上,科学家们一直不甚清楚。项说法过于武断。项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和脑电图技术监测出来的是“顿悟”的出现与什么区域有关系, “顿悟”的过程和独特机制是推断出来的。 分析:项说法在文中缺乏依据,无中生有。项后面的“具有”的说法太绝对。项文中只是说了解到“顿悟”的独特机制,有助于消除笼罩在人类创造性思维过程之外的神秘色彩,没提及可以帮助人们有效提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河北正定中学 20082009 学年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二、 (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38、完成 57 题。据说,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亚历山大大灯塔建设始于公元前 300 年左右,耗时 20年,于公元前 280 年左右开始点灯,为过往的船只导航。遗憾的是,大灯塔没留下任何文字资料就消失了。所以,现今关于其形态或尺寸有各种说法。在高度上出现了从 120 米到180 米各种估计值,但是最低也在 120 米这一点上趋于一致。形态以 3 层建筑最具有说服力。灯塔的内部以平缓的螺旋形坡道一直通到 3 层的灯火室。燃料好像是用驴子运上去,但也有说是利用简易的升降机搬运燃料。关于燃料具体是什么,至今尚不清楚。有说是树脂成分多的木材,也有说是矿物性的石油菜。总之,哪一个也没有超出推测的范围。 灯塔
39、的建筑材料是石灰岩或大理石,摩天白墙的巨大建筑是亚历山大城存在的象征。除了其巨大的尺寸外,更令人吃惊的是,灯室内装有一个巨大的反射镜,其强弱和方向能自由控制。白天聚集阳光,反射到几十公里之外,夜间点火燃木,指引航船进港。另外,室内还装有透明的水晶石或玻璃镜,其作用类似今日的望远镜,能远眺接近海岸的船舶。 据说从大灯塔发出的光在 50 公里远的距离外就能识别,在晴天,地中海对岸的亚细亚镇的模样一清二楚地映在反射镜上,另外通过聚焦太阳光线并反射,可以烧着 160 公里开外的船只。这一切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再者,关于反射镜也有许多的谜。按照古文献的说法,使用玻璃与透明的石头。所谓透明的石头或许是水晶,但当时的玻璃或水晶的研究技术还没有现在那么高级,从考古学的常识来看,欲制作直径 1 米的巨大透镜是不现实的。因此按照一般的说法,亚历山大大灯塔的反射镜是用金属研磨的凹面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