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春秋”考辨.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299262 上传时间:2018-09-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春秋”考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春秋”考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春秋”考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春秋”考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春秋”考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本科毕业论文 ( 20 届) “ 春秋 ” 考辨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 2 - 摘 要 “春秋”一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一个常用词,它在古代汉语中曾经经历了一个词义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我国古代文化不断发展变 化,影响着“春秋”词义的发展变化,使其词义不断丰富,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词义系统。其中,有许多与时代文化紧密相连的词义已难为今人知晓,各词义之间的引申关系更是急需理顺。综合现代汉语有关“春秋”释义和用法,“春秋”一词的词义主要有十一个方面:一为春季与秋季,二为两季的祭祀,三为指祭祀,四为泛指四时,五为光阴、岁月,六为年纪

2、、年数,七为编年体史书名,八为古编年史的通称,九为春秋、战国、诸子之书,十为指褒贬,十一为时代名。 关键词 “春秋”,考辨,发展,引申 Textual Research on “Chunqiu” Abstract: “Chunqiu” is a common word frequently used in our daily life. During the long-tim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there are successive development and complement to the word, thus coming into

3、 being its rich and complex meaning. Meanwhil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d and the changes of the age, it is not quite clear for many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words original meaning and its many extensions. Afer the synthesis of meanings of “Chunqiu” in modern Chinese, it can be mainly conclud

4、ed as follows: 1. spring and autumn; 2. sacrifice of spring and autumn; 3. sacrifice; 4. four seasons; 5. time, years; 6. age; 7.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8. the genenral term for ancient annals; 9. the book written by the philosophers in Spring and Autumn Peroid and Warring Time; 10. commendat

5、ory and derogatory; 11. the name of a history period Key words: “Chunqiu”, development, extensions - 3 - 零、引言 “春秋”一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一个常用语辞。我国的文化在漫长的发展中对“春秋”这一个语辞进行不断的发展与补充。从而形成了现在“春秋”这一语辞丰富而复杂的内涵。而也正是因为此语辞的不断 发展与时代的不断变迁,使很多人并不清楚此语辞最初的本意与它诸多的引申。 纵观现如今的语言,关于“春秋”的应用还是相当的普遍,人们对于这一个词还是非常的熟悉的。比如“春秋笔法”、“春秋五霸

6、”、“春秋鼎盛”、“春秋无义战”等等语辞,人们还是经常会与此打交道。 然而当问起“春秋”这一次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怎么产生的,最初是什么意思,大多数的人只能凭一己之见而进行猜测臆断,而很多字典词典当中给出的解释则比较片面或是有某些误解,不能给以很好的引导与诠释的作用。这也对学者等的研究加大了难度。 现今学者对于春秋这一词主要执 着于对于春秋书的理解与研究,对书中的很多项内容与部分的语辞进行了相当谨严的考究,也的确得出了很多有目共睹的成就。然而对于“春秋”这一语辞本身给予的关注却并不多。很多专业书籍只是给出了一个模糊地大意,对于其中的精妙之处未能充分体味。因此,在资料的收集和考辨中存在着很大的难度

7、。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它的学术空间尚待开发。 一、“春秋”词义源流考 (一)“春秋”产生 在古代是以农耕为主的时代,一年中春秋是重要的两个季节, 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存问题。 春种秋收, 农耕时期农业自身的规律影响着祖先们的生活,成为了他们的生活 周期,是以春秋 是 一年最重要的交替 。而事实上,与生存生活相关的词汇或是影响着人们自身生活的词汇,往往诞生的比较早。可以想象,春秋之名伴随着农耕社会而产生,应当由来已久。 而由此也可知春秋作为最重要的两个季节,且他们所包含的农作周期是每到春季播种,每到秋季收获,也因此一年一季的播种与收获(当时生产力比较低,一般为一年一种)使得春与秋变成了一年的象征。或

8、许在当时的人们的心里,也只有关乎生存的春季与秋季。 杨伯峻先生也认为古人于四季中, 较 多的重 视 春、秋二季,所以 经 常把“春”“秋”一字 连 用 。 【 1】 这一现象在很多的古 代典籍尚都可以得到印证。例如周 礼 天官 宫 正 说: “春秋以 木铎 修火禁。”又地官州 长 说: “春秋以 礼会 民。” 诗经 鲁颂 閟 宫 说: “春秋匪解。”(左 传 文公二年引有此 语 ) 礼记 中庸 说: “春秋修其祖 庙 。”其余如左 传 僖公十二年管仲之言“若 节 春秋 来 承王命”,周 语 上“ 诸 侯春秋 受职 于王以 临 其民”,楚 语 上“唯是春秋所以 从 先王者”,这些例子都很好的印证

9、了“春秋”二字连用这是非常普遍的一种用法,在古代的典籍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二)“春秋”为一年 而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通论之一的历法当中则明确的指出“一年 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季) 【 2】 ”,又指出“但是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后来称春秋就意味着一年。 【 3】 ”并且王力先生还列举了庄子逍遥游当中“蟪蛄不知春秋”的例子来印证。此中的蟪蛄不知春秋当然与蟪蛄是否具有意识而知道春季与秋季无关,而是指蟪蛄生- 4 - 命很短,活不过一年。此处“春秋”即意味着一年。 (三)史料称“春秋” 那么,以前的史料为什么称为春秋,也是比较好理解了。王力先生指出“史官所记的史料在上古也称为春秋

10、,这是因为史指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后来历法日趋详密,由春秋二时再分出冬夏二时,所以 有些古书所列的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这是值得注意的” 【 4】 。而杜 预 春秋左 传 集解序里则认为 : “故史之 所记 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 时 , 则错举 以 为所记 之名也。” 【 5】 意思是说史 书 之名 为 “春秋”,是 节 取“春夏秋冬”四字中“春秋”一字而来的。这个观点还有待商榷。但可以得出一点,“春秋”作为史书的通称,起源应当也很悠久。 这可以从我们平时阅读的古籍中发现蛛丝马迹。例如我们在翻阅国语楚语上当中的记载时,可以发现这样的一段话。楚庄王曾就太子教育的方式咨询申叔时,申叔回答

11、说 : 教之春秋,而为之 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 ;教之世,而为之 昭明德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 ;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 志 ;教之礼,使之上下之则 ;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 ;教之令,使 访物官 ;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 ;教之故 志,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 ;教之 训 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 【 6】 可以由上文所知,此处的申叔时将“春秋”与“世”、“诗” 【 7】 、 “令”、“语”、“故志”、“训典”等相提并论,可以明确的说,此时的“春秋”还不是某一国某部书的专名,而可能与“世”、“语”等一样,也是当时 诸侯国某类书的通名,诚如清末民初学者吴曾棋国语

12、韦解补正所云,“观此,则知凡诸侯之史,皆谓之春秋,不独鲁也”。而战国初期的墨子曾说过“吾见百国春秋”, 【 8】 墨子明鬼篇更有“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的明确提法,更能说明当时“春秋”确是某种历史载籍的通名。 实际上,这种历史载籍,从今存的鲁史春秋来看,当是一种编年大事记式的国史。当然有些国家的国史似乎还有自己的专名,如晋叫做“乘”,楚叫做“祷机”, 【 9】 而“鲁史似乎没有别的名称,就叫春秋。也许是由于鲁史为儒家素所 研习,随着儒家势力的张大,春秋也就逐渐成了鲁史的专名”。 【 10】 二、春秋一书与“春秋”语辞的转变 (一)孔子与春秋 然而,到我们现在这一个

13、时代,提起“春秋”,尤其是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则很难把握这一个“春秋”指的到底是古代诸侯国编年体史书的通称还是指具体的某一部书的专称。 从 “春秋 ”到春秋 ,这是一个由 通名 渐变为 专名 的过程,这也是一个历史性的大转变,我们可以从古代的典籍中窥视一二,而当中的区分也是值得我们深究的。 这当然不得不提,由中国古代的儒学大家孔子“ 述而不作 ” 【 11】 的春秋一书。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而古籍当中又是怎样记载着孔子与春秋之间的联系呢? 杨伯峻先生在春秋左传注的前言(二)中论证了孔子与春秋一书的关系。他指出, 首先提出春秋是孔丘所修的,是 左 传的 作者 (一般认为左传的作者是左

14、丘明) 。成公十四年传说: 君子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非圣人,- 5 - 谁能修之?” 而在此之后的公羊传里也有所提及。庄公七年传说: 不修春秋曰:“雨星不及地尺而復。”君子修之曰:“星霣如雨。” 何以 书 ? 记异 也。 而 王充 在论衡艺 增篇 和 论衡说 日篇 中都指出 : “ 君子者,孔子。 ”这 是一 语破的。 而到了 孟子 滕文公下 ,则 更 是直接的指出春秋为孔子所作。其书中说 : 世衰道微,邪 说 暴行有(同又)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 惧 ,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 曰 : “ 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

15、秋乎! ” 杨伯峻先生认为, 左 传 和 公羊 传 只 说 孔丘 “修” 春秋,孟子竟 说 孔丘 “ 作 ” 春秋,越 说 越 远 。 而杨先生引证孔子 自己 在论语述而当中说过的“ 述而不作 ”来指证孟子等人的说法与 孔 圣 人自己的 话是相互 矛盾 的。并引证了庄子齐物论当中的 说法来论证 : 六合之外, 圣 人存而不 论 ,六合之内, 圣 人 论 而不 议 。春秋 经 世先王之志, 圣 人 议 而不辩 。 指出庄 周 这里所谓“圣人” 指的是孔丘。 天下篇 也是 庄 周自己 写 的,他又 说 : “ 春秋以道名分。 ” 细玩 庄 周的文字,似乎也肯定春秋有孔丘的思想 意识 , 即 有孔丘

16、的 笔 墨。不 过是 只 “议” 而不 “辩” ,目的在 “经 世先王之志 ” 而 “ 道名分 ” 。 【 12】 清代学者 石 韫 玉 独先生对于春秋的见解倒是值得推崇。他在学庐 初稿 春秋 论中提出了自己对于春秋这本书的想法 : 吾 则 曰,春秋者,魯史之 旧 文 也 。春秋 总 十二公之事, 历 二百四十年之久,秉 笔 而 书 者必更 数 十人。此 数 十人者,家 为师 師,人自 为学 , 则 其 书 法, 岂 能 尽 同? (二)从春秋到春秋学 正是因为这一本春秋,继而又打开了中国儒学新的一页。 孔圣人一直受人所推崇,随着他的学术地位的不断抬升,经他之手的代典籍也受到了很好的整理与流传

17、。逐渐形成了经学。孔子的诗、书、乐、易、礼、春秋此六部经典遂被人称为了“六艺”。而最早 最 明确 可靠 地把上述六部典籍称作“六艺” 的记载,则见于西汉初年贾谊新书的六术篇。 【 13至此,春秋开始跻身于儒家“六经”之列,春秋变成了春秋经 。 礼记经解则记录了孔子自身的说法: 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 疏 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 洁静精微,易教也 。 恭俭 庄敬,礼教也。 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故诗之失愚,书之失 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 .。 而在庄子等书中也能看到“六经”的踪迹。 庄子天运: 孔子谓 老聃 曰 :丘治诗、书、礼、乐、

18、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 孰(熟 )知其故矣。 14 由此可见,春秋一书很早之前就受到 了很好的推崇与传播,进而经过长期的发展,- 6 - 围绕它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即春秋学。 古代经自经,传自传,各自单行。传是后人对于前人的经文进行解释的文章。然而,后代的传文再传下去就又变得像经文一样难以理解了,于是在此之上又有后人来作疏证。 而对于春秋这一经典的传文,最具代表性的则有三家,即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 春秋古经十二篇,经十一卷。 【 15】 班固于“经十一卷”下注: 公羊、谷梁二家。 由此便可以看出,当时承认的,有所流传和影响的就是这三家。首屈一指的便 是

19、左氏春秋,它是用秦朝以前的古文字写的,被称为“古文经”,所以汉书艺文志的“春秋类”当中把它列于第一位。又称之曰“春秋古经十二篇”。还有比较有影响力的两种春秋的传本就属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了。这两种传文都是口耳相传,到了汉代之后,才用当时流行的文字记录下来。因为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是用汉代的隶书书写的,因此被称为“今文”,而且在当时被立于学官,有专门的博士讲授。 除此三传,在汉书艺文志当中还记录了邹氏传和夹氏传。不过,因为“邹氏无师,夹氏未有书” 【 16】 ,所以 后来比较著名的就只有三传,而很多春秋的传本没有流传下来,且并不只只邹氏传和夹氏传。但依旧可以看出当时经学的繁荣与春秋学的昌盛。

20、 (三)“春秋”频繁见于书名 除了各国的史书的通称称为春秋,孔子“ 述而不作 ”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和它的传本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等的书含有“春秋”二字之外,后来很多别的书的书名当中也含有了“春秋”二字,这些主要是春秋、战国、诸子之书,比如现存的晏子春秋、吕氏春秋等等。当然这些书名当中包含的“春秋”之意和史书的“春秋”之意并不相同。 (四)“春秋”成为时代名 孔圣人的春秋一书,不论是“修”还是“作”,亦或是只是如他本人谦虚的说法是“述而不作”,此书的影响是绝对的超越了孔子当年的预期效果的,最明显的一点不只只是上文提到的这一些,而是“春秋”一词直接成了一个时代的命名。 根据孔子的春秋

21、一书,从周平王四十九年,至周敬王三十九年 (公元前 722 年前481 年 )。计二百四十二年,被我们现今的历史称为了春秋时代。由此,“春秋”又称为了一个时代的名称。 (五)“春秋笔法”寓褒贬 “春秋笔法”成为我们现今文学当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一方面在 于孔子整理春秋时于春秋中寄寓了“微言大义”和褒贬的写法,另一方面在于后来的经学家(古文经学家和今文经学家)和史学家们对于“春秋笔法”的阐释与发挥。 例如,古文家当中的杜预就与左氏春秋中总结了“三体五例” 杜预文中所谓 “发传之体有三 ”,即 “发凡言例 ”或曰 “发凡正例 ”与 “新意变例 ”、 “归趣非例 ”三者,就是 “三体 ”。所- 7 -

22、 谓 “为例之情有五 ”,即 “一曰微而显 ”、 “二曰志而晦 ”、 “三曰婉而成章 ”、 “四曰尽而不污 ”、 “五曰惩恶而劝善 ”,就是 “五例 ”。 【 17】 而今文家们则发挥春秋的“正名为本”指“大义”和“借 事明义”的一面,逐步建立了“春秋笔法”和“微言大义”的概念。 而后来的司马迁的“实录”、欧阳修的“以春秋书法寓褒贬于纪传”、刘知几和章学诚的“名教”等则分别在修史和论史视域里运用和发展了“春秋笔法”。由此,“春秋”又慢慢的引申为褒贬之意。 清代和额邦额夜谭随录 崔秀才: “胸中自有泾渭,皮里自具春秋。 ”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 郭生: “王(王生)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成

23、语春秋笔法、春秋笔 法 就是这个涵义 。 【 18】 在后人的诗文中屡屡有提到春秋的褒贬之意的。比如杜甫在哭韦大夫之晋中写道: 春秋褒贬例,名器重双全。 而作为一代著名的帝王的雍正则写过这样的一副对联: 俯仰不愧天地 褒贬自有春秋, 此对联的上联 出自孟子 尽心上: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下联源自东晋经学家范宁春秋谷梁传序称誉春秋语: “一字之褒,宠逾华衮之赠;片言之贬,辱过市朝之挞。 ”其意为: 一个字的褒扬,超过君王赠赐一件礼服; 只言片语的贬低 , 其受辱的程度比当众鞭挞还要厉害。这 也 就是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三、“春秋”词义义项分析 根据对资料的整理与归纳发现, 一般的认为

24、,春秋的词条为:春秋指的是春季和秋季。在历史上春 秋是儒家五经之一,是 孔子 据 鲁国 史书鲁春秋修订的,借由记载各诸侯国重大历史事件,宣扬王道思想。由此,春秋一词又被用作指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 笔者认为这样的认识是还不够的,还有需要补充与完善的地方。根据上文的论点加以综合现今汉语的关于“春秋”的 词义,我们发现,其义项众多,主要有以下十一个方面: (一)春季与秋季 这一个词意应当是“春秋”语辞最早的定义,也是我们很多人看到“春秋”这一语辞的第一想法,如今的现代汉语中还是非常广泛的应用着。例: 礼记 王制: “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 晋时的田园派诗人陶潜的移居诗之二有言: “春秋多

25、佳日,登高赋新诗。 ” 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在他的自传体文集中从文自传 我所生长的地方有言: “春秋二季农事起始与结束时,照例有老年人向各处人家敛钱,给社稷神唱木傀儡戏。 ” (二)两季的祭祀 其实古代四季都有祭祀,而春秋的祭祀则比较有代表性,这也跟当时的农耕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例: 国语 楚语上 【 19】 : “唯是春秋所以从先君者,请为 灵 若 厉 。 ” ( 韦昭注: “春秋,言春秋禘、祫。 ”) (三)指祭祀 由第二项的词义转变而来,渐渐“春秋”从两季的祭祀变成了只带祭祀。例: - 8 - 左传 僖公十三年: “春秋窀穸之事。 ” (四)泛指四时 前文在第一部分词源的探究中有阐述

26、国王力先生的观点“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季)”,又指出“但是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后来称春秋就意味着一年。”,由此可以知道“春秋”是如何有着“泛指四时”的含义的。例: 诗 鲁颂 閟宫: “春秋匪解,享祀不忒。 ” 郑玄 笺: “春秋犹言四时也。 ” 汉 张衡 东京赋: “于是春秋改节,四时迭代。 ”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 “今以其片言,辩其要趣,何异乎夕死之类,而论春秋之变哉。 ” (五)光阴;岁月 由第四项可知“春秋”泛指一年,即王力先生的观点,由此引申到光阴与岁月。例: 楚辞 远游 【 20】 : “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留此故居。 ” 汉书 晁错传: “刻于玉版,

27、藏于金匮,历之春秋,纪之后世,为帝者祖宗,与天地相 终。 ” 郭小川 登九山诗: “望一望,想一想,谁不感到虚度春秋。 ” (六)年纪;年数 “春秋”为一年,正可以代替“年”成为一种更为雅致的说法。例: 战国策 楚策四: “今 楚王 之春秋高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 ”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 永宁寺: “皇帝晏驾,春秋十九。 ” 李广田 老渡船: “他在这种情形中已渡过了五十几个春秋。 ” (七)编年体史书名 这一点已在上文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孔子“述而不作”春秋,所记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凡二百四十二年。叙事极简,用字寓褒贬。 为其传者,以左氏、公羊、谷梁最为著名。例:

28、 宋代文豪范仲淹的近名论中有言: “ 孔子作春秋,即名教之书也。善者褒之,不善者贬之,使后世君臣,爱令名而劝,畏恶名而慎矣。 ” 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中写道: “春秋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 ” (八)古编年史的通称 春秋本是当时各国史书的通名,所以国语晋语七说:“羊舌肸习于春秋。”国语楚语上也说:“教之春秋。”墨子明鬼篇也曾记各国鬼怪之事,一则说:“着在周之春秋。”二则说:“着在燕之春秋。”三则说:“着在宋之春秋。”四则说: “着在齐之春秋。”隋书李德林传载其答魏收书也说:“墨子又云:吾见百国春秋。”(今本无此文,孙诒让闲诂辑入佚文中。) 此类名称非常之多,如周之春秋燕之春秋等。汉以后有楚汉

29、春秋、吴越春秋等。亦泛指史册、历史。 司马迁在史记 乐毅列传中有言: “臣闻贤圣之君,功立而不废,故着于春秋。 ” 唐代历史大家刘知几在史通 六家中有言: “ 墨子曰 吾见百国春秋 ,盖皆指此也。 ” 康有为闻徐子静侍郎即奉赦免喜倒泪下诗中云: “寃狱两年悲党锢,维新元老记春秋。 ” 光未然英雄钻井队诗中云: “誓为祖国献石油,甘洒热血写春秋。 ” - 9 - (九)春秋、战国 诸子之书 前文已言,除了各国的史书的通称称为春秋,孔子“ 述而不作 ”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和它的传本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等的书含有“春秋”二字之外,后来很多别的书的书名当中也含有了“春秋”二字,这些主要是春

30、秋、战国、诸子之书,比如现存的晏子春秋、吕氏春秋等等。当然这些书名当中包含的“春秋”之意和史书的“春秋”之意并不相同。 十、指褒贬 春秋用字,意寓褒贬,因借其意。经过今文家和古文家还有历史学家的发展,到后来的司 马迁的“实录”、欧阳修的“以春秋书法寓褒贬于纪传”、刘知几和章学诚的“名教”等则分别在修史和论史视域里运用和发展了“春秋笔法”。由此,“春秋”又慢慢的引申为褒贬之意。例: 清代和邦额 夜谭随录 崔秀才: “胸中自有泾渭,皮里自具春秋。 ” 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 郭生中写道: “ 王 ( 王生 )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 十一、时代名 根据孔子的春秋一书,从周平王四十九年,

31、至周敬王三十九年 (公元前 722 年前481 年 )。计二百四十二年,被我们现今的历史称为了春秋时代。由此,“春秋”又 称为了一个时代的名称。今多以周平王东迁至韩、赵、魏三家分晋 (公元前 770 年前 476 年 )共二百九十五年,为春秋时代。例: 孟子 尽心下: “ 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 ” 南朝梁的文艺理论大家刘勰在文心雕龙 正纬中有言: “ 春秋之末,羣经方备。 ” 唐代古文大家韩愈在进士策问中提到: “ 春秋之时,百有余国。 ” 总而言之,“春秋”一词在今天的汉语中有着丰富的含义与悠久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再进行进一步的探究。笔者希望能借此抛砖引玉,为“春秋”语辞的相关研

32、究提供一些语言文字方面的依据。 注 释 : 1 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 .北京 .中华书局 .1990 年 5 月 .第 3 页 234 王力 .古代汉语 .北京:中华书局 2007 年 9 月 .第 844 页、 844 页、 845页 5 杜 预 春秋左 传 集解序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年 12 月 .第 1 页 6 徐元浩 .国语集解 .北京 :中华书局, 2002 年 6 月 ,第 485 一 486 页。 7 此处的“诗”,指当时各诸侯国之“诗”,还不是后来意义上的诗经。 (李建军 宋代春秋学与宋型文化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08 年 1 月 第 1页

33、) 8 此为 墨子佚文,见孙治让墨子间话附录,北京 :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 606 9 孟子离娄下云 :“ 晋之乘,楚之祷机,鲁之春秋,一也。 ” 孟子注疏,李学勤主编标 点本,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26 页。 10 李建军 宋代春秋学与宋型文化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08 年 1 月 第1 页 - 10 - 11 杨伯峻 .论语译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08 年 6 月 . 第 66 页 12 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 .北京 .中华书局 .1990 年 5 月 .第 6 页 13 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 .北京 .中华书局 .1990 年

34、5 月 .第 6 页 14 施丁 (编) .汉书新注 .西安 .三秦出版社 .1994 年 7 月 .第 7 页 15 李建军 宋代春秋学与宋型文化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08 年 1 月 第3 页 16 郭庆藩庄子集释本,北京 :中华书局, 2004 年版,第 531 页 17 陈恩林 . 评杜预春秋左传序的 “ 三体五例 ” 问题 . 史学集刊 .1999年 10 月第 3 期 18 田霖 .“ 春 ” 、 “ 秋 ” 的形成发展及文化意蕴 .新科教 .2008 年第 7 期 19 徐元浩 .国语集解 .北京 :中华书局, 2002 年 6 月 ,第 485 一 486 页。 20 褚斌杰 .楚辞要论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第 10-1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