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科毕业论文 ( 20 届) 三国演义陆逊形象论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摘 要 陆逊的一生可以说左右了东吴的命运,并且改变了整个三国局势的发展方向。虽然说陆逊在三国演义中的出场并不多, 但是不管是当时还是在后世,对于陆逊的评价都是极高的。因为他的治国安民,他的战略计谋,使得三国时一直处在最弱势的东吴得以稳固,并且给了当时强势的蜀国几乎致命的打击,陆逊可谓是蜀国由盛至衰的关键,几乎左右了整个“三国”格局,本人便从小说的结合正史的角度通过陆逊的军事才华和治国才能两方面展现,并且与诸葛亮、周瑜等人进行对比来对其人物形象做一个简要的评析。
2、关键词 陆逊;军事家;治国良相;儒将;韬晦 “Three Kingdoms“ in the image of Lu Xun Abstract: Lu Xuns life can be said about the fate of Soochow, and changed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in the three countries. Although Lu Xuns appearance in the Three Kingdoms is not much, but either then or in the Herea
3、fter, for the evaluation of Lu Xun are very high. Min for his country, his strategy trick, making the Three Kingdoms, Wu has been in the most vulnerable to be solid, and gave strong Shu was almost fatal blow, Lu Xun, Shu described the key from prosperity to decline, Almost around the entire “three “
4、 pattern, I did give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ovel combination of official history by Lu Xun and the rule of military talent to show both, and with Zhuge Liang, Zhou Yu, who compared its characters to make a brief assessment. Key words: Lu Xun, strategist, Good governance national minister, Hidden th
5、oughts 1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县 (今江苏苏州 )人。 陈寿的 三国志 吴书 陆逊传 中提到 陆逊是东吴继周瑜、鲁肃、吕蒙之后的又一个声望颇高、功绩卓著的将领。他智勇兼备,武能安邦,文能治国,并且品质高尚。孙权 甚至 把他比做成汤之伊尹和周初之姜尚 。 他曾经 参与吕蒙袭击关羽的行动,并在平定荆州后提出供养和提拔人才的建议。吕蒙死后,他是孙吴方面主要的军事统帅。他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挫败刘备恢复荆州的意图,为稳定孙吴政权建立了功勋。以后,他长期坐镇后方,统帅着吴国的主要军队。他具有高明的军事政治才能和忠诚勇敢的性格特点。 并且陆逊是 三国志中是唯一一个没有帝号,而独立成传的人,更是整个
6、三国时代唯一一个同时担任过上大将军(武将最高职)和丞相(文官最高职)的人,由此便可看出陆逊的文武全才。 一部三国演义,展现的是在理想中重塑的历史,只是 可惜,由于陆逊并不是罗贯中理 想中的人物,因此我们无缘在三国演义中看到过多详尽描写,但是 作为整部三国演义中出场不多但是几乎左右了整个“三国”格局的人物,本人便从小说的结合正史的角度通过陆逊的军事才华和治国才能两方面展现,并且与诸葛亮、周瑜等人进行对比来对其人物形象做一个简要的评析。 一、文武全才之 军事指挥艺术 三国演义中陆逊第一次 正面、直接的 展现他的军事才能是在 第七十五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开始的 ,迫使当时还处在神坛上
7、的关羽败走麦城。公元 219 年,孙权想乘蜀魏在襄阳、樊城(今湖北襄樊)交战的时 候,夺回荆州 (今湖南常德东北 ),从而控制长江险要。时任东吴大将的吕蒙发现关羽在荆州预留了防范兵力,沿线烽火警戒也颇谨严,一时难以下手,便建议孙权召他“离职养病”。率部兵马撤回建业 (吴都南京 ),用来松懈关羽,逐步酝酿战机。而吕蒙的这个粗略的构想,把它加以完善并完美实施的正是陆逊。吕蒙在经过与陆逊的交流后发现作为部将的陆逊总是能站在全局的高度寻觅契机,在思路上与自己极为合拍,于是对孙权说 :“陆逊意思深长,而未有远名,非云长所忌。若即用以代臣之任,必有所济。” 1随后,孙权便任命陆逊为偏将军、右部督,接替吕蒙
8、驻 守陆口。但是陆逊面对的是曹操也在考虑迁都以避其锋的关羽,然而对对手心理的正确揣度,使得这个原本的不可能变成了现实。他修书称道关羽“小举大克,何巍巍”,虽晋文城浪之师,韩信破赵之略不过如此,更谦称自己是浅薄书生,让原本就对他这个初来乍到的儒将不放在心上的关羽更是直接把荆州给放空了。正是他的精明谋略使得周瑜、鲁肃时代都未能“要回”的荆州轻而易举地成为了吴国的属地。 以上陆逊仅是初试锋芒,他真正闻名天下的正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的 ” 夷陵之战 ” 。在 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 “ 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阵图 ” 中,陆逊自导 自演了一出经典的以少胜多战役。当时正值 曹丕废汉献帝,建立魏国,定都
9、洛阳, 紧 接着刘备为了延续汉祚,也于魏黄初二年( 公元 221 年) 4 月在成都称帝。 因关羽被吴所杀, 刚刚称帝的刘备不听诸葛亮等大臣的劝阻,毅然决定倾全国之力,攻打吴国,为关羽报仇。孙权在几次求和都遭到拒绝的情况下,积极做好准备,首先向曹魏称臣求和,同时加强荆州的防御工作 。 在首战不利 ,东吴面临灭国的 情况下 ,陆逊接过了大都督的任命,率五万兵马西上抗击来袭的蜀国大军。以他对于这场战争的观察以及理解,很快就找到了双方交战的利弊,认为2 地利不在己方,加上蜀军乃刘 备亲征,为复仇而来,士气正盛,兵力更是占着绝对的优势,硬拼几乎没有胜算,与其没有把握地贸然迎击,不如诱敌深入,后发制人。
10、他作为一个年轻的最高将领,而当时的吴将都对他抱有怀疑的态度,当然,这也是小说为了衬托陆逊的出奇制胜,一个“忍”可以说是道出了陆逊当时的主要心理,这一忍就是七八个月,把蜀军将士拖得疲惫不堪,转输困难,从而实现了双方优劣形势的转化。这一战过后蜀汉集团损失惨重,“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 .一时略尽 .尸骸漂流,塞江而下” .2 小说的后半回“孔明巧布八阵图”,作者罗贯中在这里虚构出了一幅场景,其大概 用意应该是用陆逊的一句“孔明真卧龙也!吾不能及!”来承托诸葛亮的高明。下令撤兵的陆逊在诸将的追问下,用 “ 吾非惧石阵而退;吾料魏主曹丕,其奸诈与父无异,今知吾追赶蜀兵,必乘虚来袭。吾若深入西川,急难退矣
11、。 ” 3却更为充分地表现了他的胸怀全局、审时度势。 一场夷陵之战,从认清局势,按兵不动,设法使吴军从退却变为与蜀军相持,到他抓住时机,创造条件,一举击败蜀军,这之中展现给我们的是陆逊的足智多谋、因事制宜。当然,我们应该看到,这一战中陆逊面临着内外的矛盾冲突:一是吴蜀两国的矛盾,一是陆逊与吴军众将的矛盾。它 们彼此联系,互相影响。恰到好处地解决这些矛盾便是战役取胜的关键,也从侧面体现了陆逊的韬晦和谋略。也正是这一战之后,蜀国由盛转衰,三国的格局也从蜀国作为主导渐渐地转为魏成为主导,当然,东吴也因为这一场胜利稳固了自己三国中的地位。 曾仕强在三国的奥秘一书中有言:“陆逊撤兵言好:适可而止为上策”
12、。在火烧连营之后,东吴的大将无不主张一鼓作气活擒刘备,灭掉蜀国,但陆逊的冷静和杰出的洞察力在这个时候拯救了吴国。 4 姜文华在火烧连营一战成名中总结到:夷陵之战的胜利 , 显示了陆逊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也有史书评 论说 :“刘备是当时天下的英豪 , 举世畏惧。正当壮年的陆逊 , 名不见经传 , 能够击败刘备 , 取得完全胜利 , 既显示了高明的谋略智慧 , 也说明孙权慧眼识英才 , 敢于大胆使用年轻人才。这是他们能够成就伟业、取得辉煌胜利的根本原因。陆逊忠诚恳切 ,忧国忘身 , 实在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啊 !” 5 石亭之战是陆逊指挥的两大战役之一,很多人对此战役并不了解,但实际上石亭之战其实是整
13、个三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决战性质的陆地大会战 , 也是曹睿在位期间吴蜀两国对魏的唯一一次大捷。石亭之战的最初战役设想是,把曹休诱至寻阳预伏地点再聚而歼 之,但是由于曹休中途发觉周鲂之计,于是停止前进,在魏吴边境一带就地摆开阵势以待吴军。至此吴军准备好的伏击战落空了,陆逊面临两难选择。如果按照我们通常理解的 “ 保守 ” 的陆逊来选择;既然已经被敌人识破了计策,既定部署被打乱,敌人又抢占了有利地势,还有司马懿和贾奎两路援军,要想攻击曹休就必须北渡长江,这样一来无异于背水作战,而吴军又不擅长地面作战。有了这么多不利条件, 如果用夷陵之战时的陆逊来说,他 无论如何也不应该选择主动攻击敌人 , 然而 他
14、的决定确实 主动寻敌决战。 如果说 陆逊在 夷陵之战给人的印象是保守的话,那这一场战役上 ,陆逊就是激进的,如果要解释为什么前后的两场战役,他的战术思想会发生这么大改变 , 我想那 只是 他 在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罢了。 汪耀明教授在读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也有提到,陆逊指挥的几场经典战役带给我们的是冷静观察、正确分析、巧用计策、善处矛盾、奋勇作战的名将形象。 6 3 二、文武全才之治国安民之道 陆逊虽 是 行伍 出身 ,却 依然 有治国安民 之才 。 他 21 岁初仕幕府,后任屯田都尉, 从当地土地贫瘠且连年干旱的实际出发,一方面开仓赈济贫民,一方面 “ 劝课农桑,鼓励生产 ” ,“ 百姓蒙赖 ”
15、 ,称他为 “ 神君 ” 。 7 在 陆逊多次表明 ,民是国之根本,以此段话最有代表性 “ 国以民为,强由民力,财由民出。夫民殷国弱,民瘠国强者,未之有也。故为者,得民则治,失之则乱,若不受利,而令尽用立效,亦为难也。是以诗叹 宜民宜人,受禄于天 。乞垂圣恩,宁济百姓,数年之间,国用少丰,然后更图。 ” 8 陆逊注重农业,且不拘于书面,他曾经担任过屯田的官员,券督农桑。成绩突出。在重视农业的同时, 身为武将的 陆逊 也 反对轻易动干戈。 也许 很多人 只 看到他 在战场上的 非凡战绩, 但是 他阻止或试图阻止的战争 又怎么会少呢?拿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看: 孙权遣师征讨夷州, 一次在当时的坏境下
16、再平常不过的 对外扩张。陆逊反对 发动这场战争,并对孙权解释此战 地远偏险,水土不服,况且得到了没开化的土人作用不大 。 陆逊 以此力 劝孙权珍惜民力,发展农桑 “ 臣愚以为宜育养士民,宽其租赋,众克在和,义以劝勇,则河渭可平 , 九有一统矣。 ” 9 从陆 逊的作战点到为止的风格来看,许多人对此的评价是保守甚至画地,但是从当时吴国的国力来看,陆逊的做法其实是一种量力而行,战争时期,赋税刑法本就较重,过多的战争只会增加百姓的负担,从而是统治者失去民众基础,即便战争获胜,国家又怎能长久?从陆逊看重民众基础的治国角度来看,我们就不难发 现,他不仅仅是个优秀军事家,他更是将经济,民心和军事联系在一起
17、,因此才容易解释“国用少丰,然后更图。” 其实陆逊的治国思想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 其一,重视人才的选拔,当然这里的人才选拔并不局限于狭义的求一两个绝世智囊, 陆逊主张的选拔人才更具有一种普及的特征,正如他在山越问题上给孙权的建议的那句“克敌宁乱,非众不济”。 真正国泰民安,内无忧患,外无强敌,靠的难道是一两个呼风唤雨的神仙一样的天才吗? 靠的还是百姓大众,这才是“非众不济”的真正含义。 其二 ,与实用并驱,以正治国。这里的礼当然就是陆逊从小就接受的 教育中儒家的“礼”,但虽说重礼,陆逊也绝非墨守成规的腐儒,更不是那种脱离现实的清高者,当然仅从他对人才的举荐上就可看出。他的礼还在于对待降敌及其家
18、眷,他的待人宽厚正体现了儒家君子的风范。嘉禾五年,陆逊诸葛瑾攻打襄阳,陆逊遣将领周峻攻打石阳,所得俘虏,“皆加营护,不令兵士干扰侵侮。将家属来者,使就料视。若亡其妻子者,即给衣粮,厚加慰劳,发遣令还,或有感慕相携而归者。邻境怀之,江夏功曹赵濯、弋阳备将裴生及夷王梅颐等,并帅支党来附逊。逊倾财帛,周赡经恤。” 10陆逊个人一生也严守君子的准则,不徇私,不贪功,不敛 财,待人处事厚重,但于原则绝无逢场。他不会懂,正是他对原则的坚持,令他日后与孙权的君臣意见在歧路越走越远,直至悲剧散场。 其三,轻刑薄赋。 “臣以为科法严峻,下犯者多。顷年以来,将吏罹罪,虽不慎可责,然天下未一,当图进取,小宜恩贷,以
19、安下情。且世务日兴,良能为先,自 (不 )非奸秽入身,难忍之过,乞复显用,展其力效。此乃圣王忘过记功,以成王业。昔汉高舍陈平之愆,4 用其奇略,终建勋祚,功垂千载。夫峻法严刑,非帝王之隆业;有罚无恕,非怀远之弘规也。”11这是陆逊一直主张,同时也是他和主公孙权的一个大分歧。但是陆 逊始终坚持着,与民休息,他请求施德缓刑 , 宽赋息调,陈词恳切。 虽然陆逊的治国思想,有的付诸现实,有的没能够实现或完全实现,甚至有些实行了一段时期被中止,但他依然不失为一位治国良相! 三、与三国时期其他名将的对比 (一) 为将为相之比诸葛亮 用陆逊来和诸葛亮比,或许很多看三国演义的人都会觉得可笑,一个被“八阵图”所
20、困住的东吴小将拿什么与被奉为神明的诸葛亮比。在这里我暂且不评论这两人到底孰强孰弱,或者说谁更有智谋,谁更能带兵打仗,通过对小说和史实的了解和分析来比较,才能更清晰地体现陆逊在小说中乃至历史中 的形象。 当然,要比较这两个人,首当其冲的便是军事,陆逊和诸葛亮并未正面对战过,从小说来看,两人最直接的一次碰撞是在“夷陵之战”中,陆逊打败蜀军,在追击刘备的途中却被诸葛亮随意设下的八卦阵困住了,这里,陆逊还留下了“ 孔明真卧龙也!吾不能及! ”的话,但是历史告诉我们,这一幕仅仅是罗贯中为了衬托诸葛亮神奇而虚构出得情节,而后陆逊用他的大局观告诉手下的东吴将领,同时也是告诉后人 “ 吾非惧石阵而退;吾料魏主
21、曹丕,其奸诈与父无异,今知吾追赶蜀兵,必乘虚来袭。吾若深入西川,急难退矣 。”他之所以退兵并不是输给诸葛亮, 而是为了最好地保留胜利果实,同时也使得东吴免受一场大灾。 第九十八回 “ 追汉军王双受诛,袭陈仓武侯取胜 ” 也 是陆逊与诸葛亮在智谋上的一次比拼 :孙权称帝,诸葛亮设计: “ 令人赍礼物入吴作贺,乞遣陆逊兴师伐魏。魏必命司马懿拒之,懿若南拒东吴,我再出祁山,长安可图也。 ” 但是 诸葛亮的如意算盘 却 陆逊一眼看穿:“ 此乃孔明惧司马懿之谋也。 ” 并且将计就计: “ 既与同盟,不得不从。今却虚作起兵之势,遥与西蜀为应。待孔明攻魏急,吾可乘虚取中原也。 ” 12设计的诸葛亮非但 钻
22、没有钻到 他的空子,反 而 被他利用 一回 , 其 精明 智谋显而易见 。在陆逊 心中,东吴没有永久的朋友或敌人,有的只是永久的利益。 这一点诸葛亮和陆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是在相互利用的过程中,三国演义中那个被神化的诸葛亮却丝毫没有占到陆逊半点便宜。 (二) 东吴四大大都督之比周瑜、鲁肃、吕蒙 “孙吴奄有江左亢衡中州固本于策、权之雄略然一时英杰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者真所谓社极心普与 国为存亡之臣也。四人相继 ,居西边三四十年为威名将曹操、刘备、关羽皆为所挫 ,虽更相汲引 ,而孙权委心听之 ,吴之所以为吴 ,非偶然也。” 13这段话说明了周、鲁、吕、陆四人在东吴的显著地位及其重要作用
23、。 周瑜,东吴的第一代大都督,同时也是最有名的一个,正所谓“三国周郎赤壁”,一场火烧赤壁将他推上了三国名将的巅峰。 要比较两个人当然最简单的是先拿“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来做比较。仔细分析两大战役,我们不难发现,陆逊破刘备比周瑜破曹操难度要大的多。赤壁之战前,孙权方面拥有众多优势,赤壁之战于孙刘联盟是一场占据地利人和有准备的防御战。 5 而在夷陵之战时,陆逊不但没有周瑜在赤壁时拥有的优势,反而面临周瑜所不曾遇到的诸多困难:首先,陆逊在人看来只是一介书生,加上他又年轻,孙权拜他为大都督显然难以服众,手下将领皆不 相听从。无奈之下只能靠一把“尚方宝剑”来震慑东吴诸将。 尤其是赤壁的火攻之策,并非
24、出自周瑜,而是黄盖所献之计。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中有“瑜问曰:公覆夜至,必有良谋见教。盖曰:彼众我寡,不宜久持,何不用火攻之” 14再加之黄盖还献上了苦肉计以迷惑曹操。而夷陵火烧连营之策,则是陆逊亲力亲为。如此看来,陆逊的智略比起周瑜来甚至还要略胜一筹。 再者陆逊拥有杰出的政治才能,在上文中已提到了他的治国安民之道,他是三国时期少有的文能安邦武可定国的全才。相较之下,吕蒙与周瑜长 于军事而短于政治,鲁肃则长于民政而短于军事,都比不上陆逊的全面。 四、陆逊和孙权的君臣关系以及他在三国演义中的整体形象总结 首先来看陆逊和孙权的君臣关系,不论是小说还是正史都有提到,陆
25、逊是三国中后期孙权最为信任的人。从他二十一岁踏上仕途开始,一直得到孙权的重用,但是陆孙却一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系。陆逊之所以能吕立功勋 ,除了他个人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外 ,也和孙权对他的极度信任分不开。孙权虽建都建业,但却将太子孙登、诸皇子及尚书等官员留在武昌,实际上是以此为陪都。陆逊辅佐太子 ,“并掌荆州及豫章三郡事 ,董督 军国”。顾雍死后 ,陆逊又被封为丞相。孙权甚至还派专人将丞相印绶送到武昌给陆逊。其后 ,陆逊的权力进一步扩大 ,孙权命他“内外之任 ,君实兼之 ,总司三事 ,以训群僚” ,可以说陆逊的权力已经到了除君王外的顶峰,孙权作为东吴开国之君 ,一代雄略之主 ,能赋予陆逊如此重
26、任 ,实属不易。 15当然,陆逊所属的东吴四大宗族之一与孙权之间现实利益的共同点 ,但是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双方固有的阶级差别及其文化观念的分歧 ,陆逊虽致身军旅 ,但作为江东儒学世族的杰出代表 ,一再要求孙权进行深层次的政治改革,以民为本,轻刑减赋,这与一向推崇 申韩之术, 要求刑法苛刻 的孙权存在着极大的矛盾冲突。当然也正因为孙权对陆逊太信任了,导致了陆逊手上所握的权力太大,而这些也是导致陆逊最终死于孙权的多疑之下。 陆逊的一生可以说左右了东吴的命运,并且改变了整个三国局势的发展方向。虽然说陆逊在三国演义中的出场并不多,但是不管是当时还是在后世,对于陆逊的评价都是极高的。因为他的治国安民,他的
27、战略计谋,使得三国时一直处在最弱势的东吴得以稳固,并且给了当时强势的蜀国几乎致命的打击,陆逊也成为了蜀国由盛至衰的关键。 陆逊作为江东大族的政治代表 ,他在孙吴政权江东化的关键时刻 ,通过其卓 有成效的政治、军事活动 ,推动了这一历史进程 ,促进了江东大族与孙吴政权的结合。但是 ,陆逊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熏染 ,其政治思想与主张与孙权存在着深刻的差异 :陆逊主张推行儒家德政 ,轻徭薄赋 ;而孙权则不断强化皇权 ,力行专制 ,致力征战。这样 ,双方在一系列政治、军事决策及事件中都不断发生冲突 ,以致孙权最终为巩固孙氏统治 ,不惜逼死陆逊。陆逊之死 ,显现出孙权与江东儒学大族关系的进一步紧张和对立
28、,透露出孙吴由盛转衰的重要信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陆逊的死直接关系到了整个孙吴集团存亡。 16 “ 帐谈兵按六韬 , 排香饵钓鲸鳌 。 分自 是多英俊,又显江南陆逊高 。” 17罗贯中是这样介绍陆逊的,纵观整部三国演义,陆逊是被塑造成一个书生形象,虽以军事著名 ,但他更6 是一位儒生。有许多人认为,罗贯中在整部小说中关于陆逊的篇章太少了,特别是为了拔高诸葛亮而让陆逊被困八卦阵,实在是有贬低陆逊的意思。但这也正符合了陆逊的谦逊和韬晦,这个小细节他输得起,因为他赢得了整个的夷陵之战,也为之后的吴蜀之争定下了基调。陆逊是儒雅的书生,却深谙军事指挥,陆逊作为整个三国时期少有的常胜将军,却懂得谦逊、韬
29、晦。我想,这也正是他能取得一场场重要战役胜利并且取得孙权极 度信任的原因吧。三国演义对于陆逊的治国能力描写几乎是一笔带过了,但是从 “国以民为本,疆由民力,财由民出,夫民殷国弱,民膺国疆者,未之有也。故为国者得民则治,失之财乱” 18这句陆逊对孙权的谏言可见一斑,在现在看来这是个观点再平常不过了,但是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僚,能够充分地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和作用,实为难能可贵。三国演义带给我们的是一个文武全才的陆逊,从小说和史实的探究,呈现给世人的是一个才智不输诸葛亮,功绩不差周瑜的一代名将,更是推崇以民为本的治国良相!也难怪金圣叹会评价“陆逊乃三国第一人”! 注释: 1罗贯中 .三国演义 .江苏古
30、籍出版社 .1996. 459 2陈寿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中华书局 .2001. 258 3罗贯中 .三国演义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6. 512 4曾仕强 .三国的奥秘 .广东经济出版社 .2010. 140 5姜文华 .火烧连营一战成名 .国防军事春秋 .2007. 7 6汪耀明 .读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名作欣赏 .2004. 4 7刘义庆 .世说新语 方正 吴书 .蓝天出版社 .2007. 104 8洪迈 .容斋随笔 卷十三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8. 281 9陈寿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中华书局 .2001. 259 10张预 .十七史百将传 .吴陆逊 .岳麓书院 .1995. 48 11陈寿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中华书局 .2001. 261 12罗贯中 .三国演义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6. 603 13陈寿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中华书局 .2001. 255 14罗贯中 .三国演义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6. 284 15朱子彦 .论陆逊 .史学月刊 .2007. 7 16王永平 .陆逊与孙权之关系及其政治悲剧之原因考论 .扬州大学学报 . 2005. 1 17罗贯中 .三国演义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6. 507 18陈寿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中华书局 .2001. 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