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史记》卫青、李广形象比较.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299269 上传时间:2018-09-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史记》卫青、李广形象比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史记》卫青、李广形象比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史记》卫青、李广形象比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史记》卫青、李广形象比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史记》卫青、李广形象比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本科毕业论文 ( 20 届) 史记卫青、李广形象比较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0 【 摘要 】 史记作为我国写人艺术的开创者 ,向人们展示了一道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画廊 ,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一直 是研究者关注的对象。尤其是近年来百家讲坛的兴起及汉武大帝等一系列的电视剧的热播使汉武一朝的人物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卫青和李广,同时作为抗击匈奴的名将,何以命运相差如此之多?因此,这就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了对卫青和李广形象的探讨。过去的研究主要其中在李广难封的原因和他的形象等方面的分析和探讨,而对于他们两者的比较研究很少关注

2、。本文拟从史记中对于二人的描写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比较,从而展现他们两者不同的形象和悲剧性。 【 关键词 】 史记人物;悲剧性;形象;比较 the comparison bewteen the image of Wei Qing and Li Guang in Shi Ji Abstract: As the pioneer of the people-description art in our country , Shi Ji has vividly displayed a lot of historical characters , which has always attracted the

3、 history researchers . In recent years , many famous historical programs such as BaiJiaJiangTan and HanWuDaDi become popular among many audiences , as a result , people ten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haracters in Han Dynasty . An interesting topic is about Li Guang and Wei Qing , both of them we

4、re famous generals in Han Dynasty and won a lot of wars when fighting with Hun , but why their fate were profoundly different ? As we know , Wei Qing received a lot of rewards while Li Guang was very miserable .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the two characters images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we try to figu

5、re out this problem . In the past , many researches were focus on Li Guang and rarely compared Li Guang with Wei Qing , while in this paper ,I will talk about this question by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the two characters according to Shi Jis description。 Key words: a character of The Records of the Gr

6、and Historian, tragic, image, comparison 1 绪论 人物形象,顾名思义就是对某个人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情感的一种表述。 人物形象最早起源于先秦。古代神话中已经有了关于女娲、后羿、夸父、共工等神话人物的粗勒描述,而且是以幻想和夸张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及至诗经,在这些史诗 中开始记述和描写了一些周代祖先艰苦创业的事迹和品德。与此同时,出现了刻画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的叙事诗,如氓等。接下来的尚书中,因为对历史重要人物的记述,开始出现了不少人物言行活动的表述,由此使人物的神情传达出来。等到后来出现的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文史开始结合,纪言或纪事与人物、场景等紧密联系,人

7、物形象跃然纸上。秦时,吕不韦编著吕氏春秋,为了突出人物形象,开始关注人物描写的细节性,人物形象开始丰满。 汉代以前的这些作品为人物形象的丰满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他们在写人上都带有一个根本性的 缺陷,即作者并不是以刻画和塑造人物形象为目的,而是以记述历史事件或阐发事理为中心的。这样就导致了他们在描写人物形象时受时间、空间等的影响,使人物形象散碎,没有完整性,且人物形象不突出。总而言之,先秦写人的作品,一,往往只写人的生活经历中的某些片段,人物性格的某些侧面,很少写人完整的生平,所以很少有独立的人物形象;二,这些作品在写人时,往往关注纪言和纪事,人是跟着事件的发展而走,更甚者有的只是为了阐发某些

8、寓意而已。这种情况下所写的人物,难窥全貌,没有完整的形象性。 在这种情况下,史记的出现具有了开创意义, 他创立了纪传体,是以人物为单位和中心的,是走向有意识的创造完整的人物形象的开始。在司马迁的笔下,史记呈现出完整的人物形象,传记文学由此诞生。史记将所写内容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三大部分,他们中间描写的人物来自不同阶层,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细民,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应有尽有,所涉人物四千多个,重要人物数百名。这些人物形象各具姿态,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不但不同类型的人物迥然不同,就是同一类型的人物,形象也罕有雷同。 尤其是其中的“列传”,它是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有单人

9、传记,有二 人以上的合传,还有同一类人物的类传。卫青和李广同时作为抗击匈奴的名将,司马迁对他们进行单人作传或合传。李将军列传将李广壮志难酬的悲剧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卫将军骠骑列传则把卫青的一生悄然展现。二者的形象都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文人墨客争相写作的对象。因为二传篇幅过长,故不在此处摘录下来。 两传都是司马迁从背景、军事、性格等方面着手写,其塑造方法颇有相似之处,但细细品味却能发现这样一来他们的形象却俨然不一样了。本文通过对两传进行 系统地分析和比较,从而展现他们两者不同的形象和命运。 一、 李广与卫青 的形象分析 从人物形象上来看,任何人物的形象都不可能是一模一样的的,必然有其独

10、特的特性,他能使人们通过这种描写在大脑中产生影像。在史记中,作者通过对两人特性的描写来加强人们对他们的了解。 (一)李广的人物形象分析。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作李将军列传”。 1这是说司马迁是因为李广的这几个原因才为他做传。李广作为跟随卫青的诸多副将之一,是唯一一个设专传的,不可不说司马迁对他的厚爱。纵观全传,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刻画了李广这个人物形象的。 其一, 勇于当敌。 司马迁最赞赏就是李广的勇。他的 英勇在当时及后世都是有口皆碑2 的,其人武功精湛、作战勇敢、潇洒随意、放情任物等。全传充满了描写写李广之勇的地方。李广之勇,首先

11、是因为家族遗传的原因,渊源有自:“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广家世世受射”。 2其一出来就受到了汉文帝的称赞:“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3在后来的征战中,司马迁不吝啬笔墨 将李广超出常人的大智大勇表现出来,其一 匈奴进犯边郡,李广带着百余骑主动出击,生得匈奴射雕者,这显示了李广作战勇敢的风格。第二、匈奴凭借兵力,将李广军击破并生擒李广,李广却凭着自己娴熟的弓马功夫,凭着自己的机智的反应脱身入塞。第三、元朔年间,李广作为郎中令出右北平,遭到匈奴

12、左贤王四万骑兵的围剿,士兵们死伤过半,箭矢也将用尽,李广亲自拿着 弓箭射杀他们的首领,于是解围,李广仍然意气自如, “军中自是服其勇也 “。这些事迹都无一不显示李广作为将领的超群的武艺和机智的头脑。 其二,仁爱士卒。 首先表现在李广治军风格上,书上 说,李广平时对士兵很好,士兵很自由少有约束,但是,都很乐于为李广效劳,这是一种人格魅力。李广带兵,士兵不饮水自己也不饮水,士兵不吃饭自己也不吃饭,并且在历次的打仗中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 李广死后,“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正是因为他人爱士卒,才得到了这些军人的真心爱戴。 其三, 号令不烦,师徒向之。“ 宽缓不苛

13、,士以此爱乐为用。”说明了师徒向之的原因。不识和李广都是边郡太守将军。程不识治军极严,而李广治军却很宽松。 程不识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李广治军的害处, “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 犯之,无以禁也 ;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 4当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但是匈奴很害怕李广,士卒也大多喜欢跟从李广。李广自己“号令不烦”,他也极怕烦琐,其“引刀自刭”的原因之一就是“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从这一点可见当时酷吏之烦琐可怕,案情审理未竟,恐怕就会死于狱卒之手,有周亚夫的先例,李广的顾忌也不是多余的。 其四, 战功卓著,名声远扬。李广在生前身后皆因其为人敦厚

14、,作战英勇,体恤士卒,号令不烦而英名远播,就连他的敌人对他也是既怕且敬。李将军列传 中记载:“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 5 (二)卫青的人物形象分析。 他是西汉时期能征惯战,为 汉朝 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将领,也是中国历史上为人熟知的常胜将军。 他 开启了汉对匈战争的新篇章,七战七 捷,无一败绩,为历代兵家所敬仰 但从不结党干预政事。他对士卒体恤较多,威信很高 。他的形象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才能显

15、著。卫将军骠骑列传:“ 卫青薨后谥号为 “ 烈 ” 。 谥法 云: 有功安民曰烈。以武立功。秉德尊业曰烈。 由此可以看出卫青的才能是很显著的。 七次对匈奴作战,七次都战胜了。在多次的与匈奴的作战中,司马迁就只对元狩四年卫青的那次作战的战术和情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述。卫青没有料到匈奴的精力部队全部集中在那里,而且那是天气情况也很不好,在那样危险的情况和恶劣的条件之下,卫青的军队依然井然有序,卫青也 指挥镇定,同时还依据突发形势摆了有效的阵势。虽然没有抓到单于,但还是取得了胜利。可见卫青领军的才能。在淮南衡山列传中淮南王意图谋反,他怕朝3 廷派卫青去镇压,就询问伍被卫青人如何。伍被的说自己的朋友黄

16、义曾随大将军攻打匈奴,回来后告诉他: “ 大将军遇士大夫有礼,於士卒有恩,众皆乐为之用。骑上下山若蜚,材幹绝人。 ” 后面还说 “ 被以为材能如此,数将习兵,未易当也。及谒者曹梁使长安来,言大将军号令明,当敌勇敢,常为士卒先。休舍,穿井未通,须士卒尽得水,乃敢饮。军罢,卒尽已度河,乃度。皇太后所赐金帛,尽以赐军吏。虽古名将 弗过也。王默然。 ” 从这里可以看出,大将军不仅才能出众,作战英勇,征战经验丰富,还强盗了他很体恤士兵和下属,即使是古代名将也不能比 . 其二,性格谦恭,品质贵重。 在 史记 卫将军骠骑列传 中,有一段记载道 : 太史公曰:苏建语余曰: “ 吾尝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大

17、夫毋称焉,原将军观古名将所招选择贤者,勉之哉。大将军谢曰: 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彼亲附士大夫,招贤绌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 ” 骠骑亦放此意,其为将如此 。 ” 6通过这段话可以看出卫青的性格是宽厚仁爱的, 司马迁通过别人 的嘴将卫青的这种性格表现出来了。而在冯梦龙的智囊全集评汉书卫青霍去病传“ 大将军青兵出定襄。苏建、赵信并军三千余骑,独逢单于兵。与战一日,兵且尽,信降单于,建独身归青。议郎周霸曰: 自大将军出,未尝斩稗将。今建弃军,可斩,以明将军之威。 长史安曰: 不然。建以数千卒当虏数万,力战一日,士皆不敢有二心。自归而斩之,是示后无反意也。不当斩。

18、 青曰: 青得以肺腑待罪行间,不患无威。而霸说我以明威,甚失臣意。且使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专诛于境外,其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于以风为人臣者不敢专权,不亦可 乎? 遂囚建诣行在,天子果赦不诛。 评曰: 卫青 握兵数载,宠任无比,而上不疑,下不忌,唯能避权远嫌故。 ” 7 (三)从史记人物形象性看卫青的天幸与李广的难封。 唐朝诗人王维的一句“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展开了 这场两千年前的封侯 的争论 。李广为何难封?而卫青真的只是 天幸吗 ? 一,身世背景的不同。 从 李将军列传 和卫将军骠骑列传可以看出 李广本身出身高贵,名门之后,资历也非浅,军旅出身,对敌经验丰富。 而卫

19、青 出身,可谓是最低的 ,他是私生子,少时为平阳公主家的骑奴,因姐姐卫子夫受汉武帝的宠幸, 从而得以改变命运。但是也正是因为二人的不同出身,为他们今后的命运沉浮埋下了伏笔。 李广出身 使他具备了骄傲的本钱,而且 其骑术和箭术在那个时代独步天下,几次与匈奴的交战为他树立了孤胆英雄的形象,也让他对于他的骑射愈加自恋,而忽略了作为将领的其他方面的素养。早在汉景帝时期,典属国公孙昆邪就曾经对景帝说 “李广材气,天下亡双,自负其能 ”这样突兀的性格,为他在仕途上增添了不少麻烦。 而卫青 苦涩的童年,磨砺了他的意志,培养了他坚毅果敢,仁善退让的品格,以至于虽贵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将军,仍然内敛沉静,不

20、飞扬跋扈。凭借着 出色的军事才华和令人敬重的品质,得以书写 “骑奴到大将军 ”的传奇,善始善终。 其二,治军作战的不同。 程 不识曰: “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忧,然虏卒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从程不识的评论中可以看出,李广治军,仁爱士卒法度较松。 卫青治军,史籍中没有正面描写,但通过漠北之战,可以看出端倪。 “ 适值大将军军出塞千里,见单于陈兵而待,于是大将军令武钢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匈奴亦纵可万骑。4 会日且入 ,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亦纵左右翼绕单于

21、。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强,战而匈奴不利,薄暮,单于逐乘六嬴,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时已昏,汉、匈奴相纷挐,杀伤大当。汉军左校捕虏言单于未昏而去,汉军因发轻骑夜追之,大将军军因随其后。匈奴兵亦撤走 ” 。 孙子说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使谓必取 ”又说 “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为将治军,宽缓不苛只能造成军纪松散,不能做到赏罚分明,令行禁止,这样的军队,如何能打胜仗? 李广 五战匈奴,三次无功而返,两次全军覆没的 败绩是不可能被掩藏的 。与李广相比,卫青治军法度清晰,镇定从容,善于把握战机迂回包抄敌人。 ,他的功绩也不是一句天幸就能掩盖的。荀子 曾针对

22、将帅品德修养和有关指挥艺术总结了 “六术 ”:“ 制号政令,预严以威;庆赏刑罚,欲必以信;处舍收臧,欲周以固;徙举进退,欲安以重,欲疾以速;窥敌观变,欲潜以深,欲伍以参;遇敌决战,必道吾所明,无道吾所疑。 ”8单从 荀子 总结的六术看,李广称得上是一位善于冲锋陷阵的勇将, 而卫青确是 那种能调度从容,指挥镇定的帅才。 其三,性格品质的不同。 史记中对于李广性格的记述表现出明显的两面性。 一方面赞扬了李 广为官清正廉明,中国自古以来贪污时时发生,而李广位高权重却两袖清风,以至于“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同时还赋予了他高度的人格魅力和独特光辉,主要表现在“广之将兵,乏

23、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尽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将李广体恤士卒,同甘共苦表现出来。所以得到了司马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评价。更在死后百姓皆为垂涕。另一方面。借李广私受梁王将军印,私杀 霸陵尉,滥杀降卒 等事情,展现了李广性格中的缺点,同时说明了李广欠缺成为一个优秀的军事家所必须的 修养风度等。 相较而言,卫青就显得谦和高明得多。 在处理苏建一事上他的 做法既听取了部下的意见,也给了皇帝面子,尊重皇帝的权力。卫青因功当上大将军后,苏建曾向卫青建议 ,让他招纳一些名流之士,以提高他的威望。但卫青却说 “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 ”这也正说明了他的谦虚谨

24、慎,不妄自尊大。随着卫青地位尊宠, “公卿以下皆卑拜之 ”,独汲黯分庭抗礼, “长揖不拜 ”卫青非但不为此不满,反而更尊汲黯之贤。后来李广失道自刎,其子李敢击伤卫青,卫青也不计私怨,并且匿讳击伤之事,确有大将风度。 司马迁在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借淮南王 谋士伍被之口赞扬卫青谦逊知礼、才能出众、爱护将士,是古来少有的良将。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李广难封 与卫青天幸和他们的形象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司马迁为古人立传,虽然一向史笔秉直,但也避免不了主题先行,通观卫将军骠骑列传全篇,发现司马迁笔下极其平淡,既无特别的褒扬之词,也无驳斥贬低之论,而对李广,笔下的感情则比较浓。 综上所述,李广和卫青为抗

25、击匈奴奉献出自己必胜的精力,李广未能封侯固然是“数奇”,卫青的功勋也绝非“天幸”,所以我们应该以客观公正的眼光去看待他们。 二、 史记中李广和卫青人物塑造方法上的 差异 司马迁的史记在文学上的成就和贡献最突出的便是写人,他在一部书里刻画和塑造出了偌大一批古代人物的群像,在一部书里就建造了一座中国历史人物形象的长廊,其中那些成功的人物形象堪称典型。而在塑造人物时更是匠心独具,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尤其是在塑造卫青和李广时,更是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使 卫青和李广的形象完整起来,创造出5 了不同于秦以前的那种模糊形象。 其一,同一种描写,表现了两种主题。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于人物的塑造可以说是非常的鲜明

26、的,同类人物之间上存在很大的差别,而不同类型的人物之间更是形成了巨大的发差, 人物的个性在差异、区别中得到充分的显示。在描写李广和卫青的形象时,二人同时作为抗击匈奴的名将,展示出的形象行却大不相同。 描写人物时,善写独至。 清代文论家魏际瑞 谈到, 一个人的精神风貌和个性特点,有时常常会集中反映在某一点上,这些看起来似乎不显眼的东西,有时却能够将 “其人之全体 ”,即反映出主要 的 精神特质。在 描写 人物 时 ,如果能抓住其人的这个 “一端 ”加以认真描写,必然能把这个人物塑造成功;反之,如果 “合众美以誉人 ”,即把这个人的优点或嘉言懿行一一罗列出来,没有重点,不见轻重,那么这个人的 “独

27、至 ”不仅不能反映出 来,而且还会使这个人的 “独至 ”“为浮美所掩 ”,也就看不出这个人的特点了魏际瑞还指出,在古代传记文学写作实践中,最善于运用这种方法的是司马迁,所以他的传记作品 “极古今之妙 ”。 确实,司马迁在史记中写李广时, 抓住李广 的独至即 善于骑射的特点进行描写 。牛运震史记评注 李将军列传评论说: “一篇精神在射法一事,以广所长在射也。开端广家世世受射,便是一传之纲领,以后叙射匈奴,射雕,射白马将,射追骑,射猎南山中,射石,射虎,射阔狭以饮,射猛兽,射裨将,皆叙广善射之事实。 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 云云,又 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 云云,正写广善

28、射之神骨。末附李陵善射、教射,正与篇首 世世受射 句收应,此以广射法为线索贯穿者也。 ”通过这样反反复复地强调和不厌其烦地描写,李广善射的特点就极其鲜明地给表现出来了。司马迁紧紧抓住 “独至 ”之所在 进行 精细描写, 将 李广和古代以及后代名将的明显区别 。 李广的另一个 “独至 ”是数奇不遇,命运坎坷 。 李广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出生入死,杀敌无数,但是他在多次大战之后,不仅得不到应有的奖赏,反而还常常受到责罚,终其一生,都没有得到封侯之赏。李广的遭遇是如此的不幸,但是 他并没有屈服于命运的压力,也没有消极气馁,他在一次次失败与挫折面前,又一次次顽强地站了起来,重新投入到了新的战斗之中。司

29、马迁通过具体的描写,写出了李广的自强不息、刚毅有为的精神,同时也极大地增添了作品的悲剧色彩。清代牛运震说: “一篇感慨悲愤,全在李广数奇不遇时一事。 ” 司马迁把李广的奋斗和不遇 时 写足了,李广和古代其他名将的不同特点也就区别开来 了。 而在写卫青的独至时,则以天幸为主。 (明 )凌稚隆在 史记评林中记载“明代古文评论家陈仁锡说:子长作传,必有一主宰。如李广传,以不遇时三字为主,卫 青传,以天幸二字为主。” 司马迁在描写卫青时重点是说卫青的运气好,他的封侯、显贵与他的好运气分不开的。他本身是一个奴隶,因为他的姐姐成了皇后,他才被皇帝看中,去和匈奴作战,而且每一次作战或多或少的都取得了胜利,最

30、终被封为大司马,一门俱被封侯,死后还得到了汉武帝的追封。卫青的一生相对很多人来说是如此的顺利,上天都在眷顾他一般。司马迁围绕天幸,对卫青的一声进行了具体的描写,司马迁将他从奴隶到外戚再到名将的过程写清楚了,卫青就已经与众不同了。 其二, 善于运用对比,突出人物性格不同重点。 用对比衬托的方法 写人,是司马迁描写历史人物手法中最常见,也是使用最频繁的一种方法。司马迁在这 两 篇传记中,采用多角度,多层次的对比衬托方法,写出了 卫青和 李广的鲜明形象。 在描写李广时,司马迁为了我突出李广的形象,将李广和多个人物进行了比较。 一是与匈奴射雕者对比,突出李广的高超射技。司马迁在描写李广时,从李广丰富的

31、抗6 击匈奴的战斗历程中,精心选择了一则李广与匈奴射雕者一比高下的故事。司马迁的这种艺术概括,不仅典型,而且可以以小见大,让人领略到了李广的射箭风采。清代吴见思史记论文 李将军列传说: “百骑驰三人,不见广勇;唯不用 百骑而自射之,正极写广勇也。 ” 二是与名将程不识对比,突出李广治军的简易。李广和程不识都是当时的名将,先做边郡太守,后为宫廷卫尉,正直廉洁,人品也都很好。但是两人在治军方法上,却大相径庭,完全不同。他的这种比较,目的不在于要论两人的短长,而是要比出两人的不同的治军特点。这样一宽一严,对比鲜明,各自的形象也突出起来了。 三是与李蔡的对比,突出李广的怀才不遇。李广才气无双,力战有功

32、,曾 “显功名昌邑下 ”,连匈奴也 “畏李广之略 ”,不敢犯边,一时天下闻名;而李蔡的才气远逊李广,其 “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 ”。 可是 李广却迭遭不幸,一次又一次的 “赏不行 ”、 “当斩 ”、 “赎为庶人 ”,李蔡,却在仕途上步步高升,比较顺利,先在汉景帝时就官至二千石,到了汉武帝时,竟然 “有功中率,封为乐安侯 ”,接着又 “代公孙弘为丞相 ”,升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位。司马迁的这些描写,大大加深了作品的悲剧气氛 。 四是与卫青、霍去病的对比,突出李广的遭遇不幸 。 李广出身寒微,完全靠善射和英勇征战而升为将军的 ,却终生没有被封侯。 卫青、霍去病升迁是那么的频繁和快速,甚

33、至卫青的孩子还在襁褓之中就被封了侯 。 而在描写卫青时,司马迁把卫青和霍去病放在了一起作为 合传来写,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还是想用对比来突出卫青的形象。 首先,明显可以看出是与霍去病进行比较,突出卫青性格的平和稳重。卫青是私生子,出生即为奴隶,他的童年是充满的不幸的,致使他始终保持着平和谦恭的心态。而霍去病少年得志,并得到了汉武帝的异常宠爱使他的性格中充满了骄傲和对其他的人的不屑,通过他射杀李敢就可以看出。 其次,与李广进行了比较,突出了他们的命运差别。同时作为抗击匈奴的将领,为何命运的结局相差如此之多,是什么原因呢?引发了很多人的思考。 其三,用环境折射出不同的性格。 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司马迁

34、又善于 将人物的生活环境与性格相联系。 可永雪 在 史记 文学成就论说中提到“ 一个人在童年或青少年时代在性格上的某种闪现,往往会蕴含和滋育着他成人或发迹以后种种性行表现的因素和色素;而一个人在童年或青少年时期的某种性行表现,又往往预示或决定着这个人此后乃至终生的生活道路。 ” 9在史记中,这种表述很多。李将军列传中,提到“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 ” 10由此可以看出,李广出身高贵,是名门之后,这说明他的童年应该是美好的,影响了他的性格,使他有一种自负和高傲的心态。这种性格伴随了他一生。 卫将军骠骑列传 中,卫青先是一

35、个私生子,有说道“ 青为侯家人,少时归其父,父使牧羊。民母之子皆奴畜之,不以为兄弟数。 ” 11这说明了卫青的童年是非常艰苦的, 幼年的生活经历养成他隐忍的性格,这种性格在他显贵之后依然存在。 其四,司马迁塑造人物时,感情上的差别。 在人物的塑造过程中,司马迁还注入了自己的感情, 把李广单独作传、跟卫青霍去病传并列,本身已带有很明显的比较意味 。 司马迁采用 平实叙来,寓情于事的方法,将自己对李将军的爱和对统治者的恨隐含在字里行间,令 人有娓娓不尽,情深意长之感。明代茅坤史记钞说: “李将军于汉为最名将,而卒无功,故太史公极意摹写淋漓,悲咽可涕。 ” 清代牛运震史记评注 李将军列传也说: “传

36、目不曰李7 广,而曰李将军,以广为汉名将,匈奴号之曰飞将军,所谓不愧将军之名者也。 ” 但是这种感情还是具有一定的客观前提的, 精心打造了李将军悲剧英雄的形象,但是也忠实地记下了李广历史上的 缺 点。对于卫 青, 赞了卫青的忠厚宽仁 :“ 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 ” 司马迁对于李广,写的千载之下仍英风如在。司马迁是以无限同情和无限赞赏的笔墨来写李广的传记 的,他把李广的喜爱和对统治者的愤恨隐含在字里行间,读来不禁让人扼腕。而对于卫青,司马迁虽颇多微词,认为她和柔自媚于上,然天下未有称也。但也认为卫青具有身先士卒、关怀下属的品质。” 三、 李广与卫青形象 的悲情色彩 袁行霈在中

37、国文学史中对于司马迁的笔下人物总结到“司马迁的人生际遇是不幸的,他的命运是悲剧性的,所以他在史记中塑造了一群悲剧性人物。 ” 12史记中的悲剧人物以其特有的生命终结,让我们体验到生命的巨大感动,在这其中司马迁是功不可没的,王刚先生就曾说过:“太史公笔势所到,是思想巨匠在颠沛 流离中不是理想与睿智,理性的光辉加深着悲剧之美,这并不是由于太史公笔下的人物要注定如此,而是太史公在深深的体悟中,在选题上,将自己的悲剧之思投射于人物,从而映衬出一片壮美之光。” 13司马迁高超的艺术塑造方法使这些悲剧人物表现出不同于常的悲剧美,体现出一定的悲情色彩。 在 李广和卫青的身上命运的悲情色彩最明显,同时又有着明

38、显的差别。 马克思主义认为: “ 客观世界的各种现象都是普遍联系、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任何一种现象都会引起产生另一种现象,反过来任何现象的产生也是由别的现象引起的。 ” 两人形象命运的悲情色彩 , 正 是通过他们的性格 、 经历及 生活的时代环境 反映出来的。 对于李广,从一开始汉文帝对他的赞赏中就透漏出怀才不遇的遗憾,在此后事实的叙述中,李广性格的描写被反复渲染,营造了一种一唱三叹的悲情色彩,最后这种悲情色彩在李广不愿受辱自杀的结局中浓重渲染。与此同时作者又通过战争的描写表现李广的英雄本色,让读者领会到李将军天下无双的才气,与他的不遇时等事实相比,使李广的悲剧性更加深刻,表现的悲情色彩就越

39、浓厚。史记在对人物进行描写时不断的将这种悲情色彩渗入其中,让人对李广的一生唏嘘不已,反复思索。 而卫青则相反,他的性 格使他能够他安度余生 “从西汉的外戚前、中、后三期的历史可以看出,稀罕的外戚还是依附于皇权的,因此具有暂时性、脆弱性与不稳定性,往往皇帝的喜怒就可以决定他们的荣辱,一般随着他们的代表任务的起伏而起伏。而卫青作为外戚却能够安稳渡过余生不可不说和他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14司马迁通篇无一提到卫青的的不幸,只是在最后将随卫青出征的将军及后代的情况列了出来,奠定了卫青最终命运的悲情色彩。 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在文学史上,她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寓论断于叙事”之中的人

40、物描写与刻画。司马迁在写人 时,又严格遵循着“实录”的原则。他笔下的人物,既是历史人物的真实,又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读史记,我们看到的不是木乃伊,也不是寺院庙宇里的泥塑像,而是跃动在各自“历史舞台”上有血有肉、有灵有感的活生生的人。正是这种鲜活的形象性使这些 文学 形象 得以生长的最为强大的内在驱力。 李广和卫青千载而下,仍能引起读者强烈共鸣即是最好的例证。 8 注释: 1司马迁 史记 北京中华书局 1959第 3316 页 234510 司马迁 史记 北京中华书局 1959第 2867、 2869、 2872、 2873、 2866页 6司马迁 史记 北京中华书局 1959第 2929 页 7冯梦龙 智囊全集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第 32 页 8荀子荀子北京中华书局 2009第 168 页 9可永雪 史记 文学成就论说 (稿 )包头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2001第 177 页 11司马迁 史记 北京中华书局 1959第 2920 页 12蒋承勇世界文学史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第 58 页 13王刚 史记 的悲剧美贵州贵州文史丛刊 2004 14崔锐 论西汉三大外戚豪门西安西北大学学报 2006第 15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