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洛神赋》主旨新说.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299275 上传时间:2018-09-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洛神赋》主旨新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洛神赋》主旨新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洛神赋》主旨新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洛神赋》主旨新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洛神赋》主旨新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本科毕业论文 ( 20 届) 洛神赋主旨新说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1 摘 要 曹植洛神赋的主旨颇受争议,前人有“感甄说”、“寄心君王说”、“追求理想失望说”等种种观点。通过对对曹植的生平、背景、性 格等各方面的考察,我们认为此赋是为政治理想而作,洛神即曹植美好的、可望不可即的政治愿望。 关键词 洛神赋;曹植;猜忌;政治理想;寄托 On The Gist Of Goddess Of the Luohe River Abstract: There have been many debates on the gist of Cao Zh

2、is Goddess of the Luohe River, On the basis of what has been put forward by forebears, the article believes that the viewpoints both“the gist of the fu is yearning for Mrs. Zhen, hiselder brothers wife“ and“the fus gist is yearning for the king, his elder brother “, disappointed that the pursuit of

3、the ideal theory and so on, According to Cao Zhis life, background, personality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y, We believe that this is assigned as a political ideal, that Cao Zhi Luo beautiful, elusive political aspirations. Key words: Goddess of the Luohe River;Cao Zhi; Suspicion; Politica

4、l ideal; Sustenance 2 三国时期的著名诗人曹植,一直被冠以才高八斗的美誉,他的代表作品洛神赋更是感情细腻,真切动人,气韵灵动,形象勃然,美则清悠,丽则飘逸,洛神之心姿仪态,大有离尘脱俗、出世超凡之姿。不过,在获得历代学者极高评价的同时,此赋也迎来了大相径庭的理解。上世纪三十年代,沈达才作曹植与 传说,其自序有云:“洛神赋最先留在我脑海里的,只有些绮丽、哀艳这一种印象,并没有留心到它里面有什么问题,后来读到李善文选中所引的传记,才知道曹植这篇文章是为他的爱人甄后写的,稍后,有得读于光华的文选集评,丁晏的曹集诠评,于是先前所认为为甄后写的洛神赋又换了面目,它竟是为思恋君王而写的

5、了问题既为如此复杂,何去何从,我们只好自己打算便了。” 1 这段话颇有代表性,直到今天,面对洛神赋 ,读者依然不能摆脱迷茫之感。洛神赋究竟为谁而作,其主旨是什么,这些问题确实很有讨论的必要。 一、洛神赋主题诸说检讨 古今历代学者对这篇赋有过很多种探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 一、感甄说,即把洛神赋和曹 植的嫂嫂、比曹植大十二岁的曹丕的妃子甄氏联系在一起,说曹植爱恋甄氏。它依据的是李善文选洛神赋题下一段 207 字的记 ,同时在“六臣”本文选中“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下又有李善注:“盛年谓少壮之时,不能得当君王之意,此言微感甄后之情。”后来,文人多有歌咏,

6、如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韵有句曰:“班女恩移赵,思王赋感甄。”即以汉成帝恩移赵飞燕而班婕妤失宠与甄后为文帝之后而心系曹植作对句。李商隐在多首诗作中也运用到这个典故,如东阿王:“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时赋洛神。 ”无题四首其二:“贾氏窥帘韩椽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此外,他在代魏宫私赠、代元城吴令暗为答、可奴等诗作中歌咏其事。 二、寄心君王说,君王乃是指魏文帝曹丕,此说认为洛神是曹植自己的代言人,曹植与流放中仍寄心怀王的屈原一样,在险恶的环境中仍寄希望于曹丕。最早提出“寄心君王”说的是清代的何焯和丁晏。丁晏有云:“拟宋玉之辞为洛神赋,托之宓妃神女,寄心君王,犹屈子之志也。而俗说乃诬为感甄,岂不谬哉!”

7、2 清人何焯云:“离骚 :我令丰隆承云兮,求宓妃之所在。植既不得于君,因济洛以作为此赋,托 词宓妃,以寄心文帝,其亦屈子之志也。” 3 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也颇为赞成这种说法。 三、追求理想失望说,此说认为在爱情主题的背后寄托了曹植对于事业和理想的追求,而理想与洛神一样,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曹植借这篇赋寄托自己的种种失意情怀,说它是苦闷的象征。此说以逯钦立先生为代表,他认为此赋“托好色之不成喻好修之不成而敷陈悲观主义者” 4 ,引了离骚中的一段字来比附。学者张文勋以为:“作者写的是爱情主题,歌颂了一位理想中的美丽的女性形象,大胆抒发了作者对这位想象中的妇女的爱慕之情,”最后总结 为

8、“洛神是理想的象征,这理想,可以是美的理想、爱的理想,也可能是事业的理想,生活的理想。可惜这些理想都和洛神一样,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她给人留下的只是惋惜怅惘,冥思遐想。” 5 近几年又多了几种新的观点,如记梦说,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说,心灵解脱说和呼唤命运之神眷顾等,这些新的观点虽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全面认可与接收,但也在洛神赋中寻找了各种证据作为他们言论的支撑点,以此来论证这些观点的存在性。对于这些观点,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是经过了几番的深思熟虑所作出的结论,但未必是让人信服的。 首先,我并不赞同感甄说。美 国文学批评家欧曼在文学与句法中说:“不论批评家从3 作品中悟出了多么复杂的意义,这种理解必须踏

9、踏实实地落实在每一句句子上。” 6 曹植在赋的序言中非常明确地写着:“感宋玉对楚王说神女之事而作”这句话,在赋中根本找不到一点跟甄后事迹有关的影子,也没有任何暗示。清人张云璈说:“子建自序本只说洛神,何由见其为甄后?既托词洛神,决不明言。感甄其附会之谬,可不辨自明。” 7 退一万步讲,即使洛神真的是指甄后,回过头来看历史,曹丕十八岁娶甄氏的时候,曹植十三岁,而甄后此时已经二十五岁,一个十三岁的孩子一味迷恋并追求 比自己大十二岁的嫂子,这种年龄上的差异似乎不尽情理。况且帝王之家,曹丕、曹植虽为兄弟,但曹丕既已为君王,二人必定是以君臣之礼相见。曹植与甄后是叔嫂关系,封建时期讲究男女授受不亲,多了这

10、层因素的阻隔,相见更是困难。加上曹丕与曹植之间因为政治的斗争,本来就很紧张,曹植写感甄赋岂不是色胆包天,就不怕掉脑袋吗?所以要说曹植与甄后产生暧昧关系,恐怕理由还不够充分,不足以服众。“近年来学者们自魏志诸篇纪传中考得曹丕纳甄氏为妻时曹植年仅十三岁,根本不可能有曹植求甄逸女和甄氏倾心曹植之事”。 8 寄心君王说,虽然 表面上比感甄说多了一份真实性,但还是很容易看出不少破绽。清代学者何焯、丁晏曾曾经明确提出此说,认为“托词宓妃以寄心文帝其亦屈子之志也。”清代的学者潘德舆也坚决维护此说。他们把“寄心君王”理解成“屈子之志”,理解成曹植为臣对曹丕为君的“忠爱之心”,似乎存在一个漏洞。纵观全文,“寄心

11、君王”说的立足点只是赋中的一句话:“虽长处于太阴,亦长寄心于君王”。此外没有任何暗示或象征曹丕、曹植君臣和兄弟关系的描写。但是如果没有这句话,“寄心君王”的说法是否还能找到立足之地呢?此外,“寄心君王”说与曹植本人的性格、遭遇,与曹 植、曹丕兄弟的关系事实上也不相符。历史上记载着曹植“生乎乱,长乎军”, 9 他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追求建立永世之功,只是他徒有壮志,不得施展,还遭到亲兄弟曹丕的屡屡打击迫害,最终抑郁而死。在极度失衡的心态中,我认为他难以滋生出要对曹丕“寄心君王”的情思的。对于曹丕的强加之罪,虽有恐惧屈服,但他桀骜不逊的性格决定了心底里必然存在着对曹丕的不满和愤怒,甚至可以说他的反抗

12、情绪从来都没有消失过。 追求理想失望说,之所以不能作为洛神赋的主题思想,因为坚信此说的人认为曹植“托好色之不成喻好修之不成而敷陈其悲观主义”。 引离骚中的一段文字来比附,“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以好色喻好修,设一冥游幻境排演好色之追逐不能谐”。 10 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屈原在撰写离骚时用幻想和想象的手法对宓妃的形象进行了塑造:“吾另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解佩纕以结言兮,吾另蹇修以为理。纷总总其离合兮,忽纬繣 其难迁 。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保阙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文中宓妃开始对

13、“我”若即若离,突然间对“我”冷若冰霜,变化无常 。晚上她又到穷石同后羿一起,清晨却到洧盘河去洗头发。屈原笔下的宓妃是个自恃貌美,却满脸高傲,终日在外纵情放荡,待人缺乏修养的女性形象。但我认为统观洛神赋上下,曹植笔下的洛神并无“骄傲”、“淫游”、“无礼”等恶劣品质,恰恰相反,曹植笔下的洛神“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既美且德,言止娴雅,而且体态、容貌、衣饰、气息远超凡人,是一位凄美缠绵,柔弱生怜的悲情女子。既然赋中的宓妃与离骚中的宓妃形象全然不同,自然不能硬与离骚比附,故我认为此说不能解决问题。 “记梦说”的 论述者引述了西方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荣格的许多判断

14、,用洋梦的框框套中国三世纪初的作品,意图证明曹植是在做梦,写梦。但我认为洛神赋并不是“一次幻4 觉经验”的记录,更不是什么潜意识的产物。因为赋前的序写明:“感宋玉对楚王说神女之事,遂作此赋”, 11 分明是仿效宋赋的有意识的创作。因宋玉的高唐、神女二赋中有楚先王、楚顷襄王梦见神女之事,故而曹植也设计了一个类似的梦境,但不能凭此就说曹植是在做梦、写梦。 二、曹植的政治理想与人生追求 我在阅读了洛神赋之后,首先感受到的是此赋想象丰富,词采华茂,语言 凝练,思绪流畅,感情缠绵,真切动人。洛神赋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名篇,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让从古至今广大学者对它津津乐道,并不断探索,就是因为它独特的想象艺

15、术留给读者广大的阅读与思考空间。我们甚至可以说是曹植在不经意间设下了一个精妙的局,等待后人的解读,但是对于文学艺术作品来说,并没有真理这一概念,无论是哪种解读,只要能自圆其说,都可以称之为对洛神赋的理解,也正因如此,从古到今才会出现多种理论,但也正是这种多义性证明了洛神赋这一名作的可读性。当我了解到洛神赋的各种言论,包括感甄说、寄心君王说、追求 理想失望说等各种观点的不同论证之后,更加倾向于政治理想说,这当然是对曹植的生平、背景、愿望、个性等主客观条件综合考察所得出的结论。 在我看来,曹植一生的主导思想就是主张用清明的政治来统一天下,他向往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曹植从小就在紧张而又充满

16、危险的生活中得到锻炼,建安四年 (公元199 年)六月 ,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一举击败袁绍。建安九年(公元 204 年)八月 , 攻克邺城,在邺城建立大本营时,曹植十三岁,那段动荡的戎马生活对他影响颇深,他后来对政治历久不衰的热情和建功立业,实现清明政治的愿望都是缘于这段生活 基础。曹植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曾几次随父出征,与百姓的亲密接触促使他更为关切社会下层和人民的痛苦生活。如泰山梁甫行是曹植于建安十二年曹军北征三郡乌桓途中所作: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墅。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他 以白描的手法,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现了对下

17、层人民的深切同情。也因此他渴望建功立业,建立清明政治的基本思想更加坚定。 此外,曹植在前期深受曹操宠爱也深受其影响,曹操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在政治上主张 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 ,抑制豪 强,加强集权,打破世俗门第观念,用人唯才,改革汉末弊端乱法以统一天下,曹植耳濡目染,逐渐形成宽阔的胸襟和想要成就大事渴望建功立业的基本思想,再加上曹植本就聪明过人,才华出众,风度潇洒,深受曹操喜爱,常得其父亲教诲,所以那时的曹植大有指点江山,少年得志的豪气,这在白马篇中就有所体现: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弛。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楉矣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肢

18、。仰手接飞揉,俯身散马蹄。 狡捷似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历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以浓墨重彩描绘了一位武艺高超、渴望 为 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 性命 的游侠少年形象,借以抒发自己的报国激情。 这首诗可以说就是曹植本身的写照,英姿博发。曹植有着杰出的5 政治才能和文学才华曾备受曹操宠信,曹操也曾“几欲立为太子”。但曹植 自由散漫得过分而且极为贪杯, 没能把握机会,失去了曹操的信任,曹操死后,曹丕即位。曹植的政治处境则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三国志记载

19、,曹丕执掌朝纲后,就马上诛杀曹 植的心腹丁仪兄弟,并强令曹植回到自己的封地。黄初二年,曹植又以“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 12 的罪名被贬为安乡侯,同年改封为甄城侯。黄初三年,改为甄城王,黄初四年,又徙封雍丘王。封地一再迁徙,封号频频改换,性命朝不保夕,曹植如惊弓之鸟,精神倍受煎熬。在曹植的意识中,同胞之情血浓于水,如释思赋云:“家弟出养族父郎中,伊予以兄弟之爱,心有恋然,作此赋以赠之。彼朋友之离别,犹求思乎白驹。况同生之义绝,重背亲而为疏。乐鸳鸯之同池,羡比翼之共林。亮根异其何戚,痛别干之伤心。” 13豫章行云:“鸳鸯自朋亲,不 若比翼连。他人虽同盟,骨肉天性然。” 14朔风诗:“昔我同袍。今

20、永乖别。” “ 子好芳草。岂忘尔贻。繁华将茂。秋霜悴之。君不垂眷。岂云其诚。秋兰可喻。桂树冬荣。”“弦歌荡思。谁与销忧。临川暮思。何为泛舟。岂无和乐。游非我邻。谁忘泛舟。愧无榜人。” 15 这些篇章均是表达兄弟之情的。但实际上,自黄初年间文帝即为开始,便不顾兄弟之情,对兄弟实行了压迫政策。据史书记载:“封建侯王,皆使寄地,空名而无其实,王国使有老兵百余人以卫其国。虽有王侯之号,而乃济为匹夫。县隔千里之外,无朝聘之义,临国无会通之制,诸侯游猎不 得过三十里。又为设防辅监国之官以伺察之,王侯皆思为布衣而不能得。” 16 曹丕为帝时期,诸侯王之间“婚媾不通,兄弟永绝,吉凶之问塞,庆吊之礼废”。 17

21、 黄初四年,曹植与曹彰、曹彪一同朝京师。在洛阳,欲见曹王而遭拒绝,兄弟曹彰又突然逝去。本欲与曹彪同道归藩国,又被“有司以二到日藩,道路宜异宿止”(赠白马王彪序 ) 的借口而制止。这次朝京师曹植的精神遭受了极大的打击,他对自己“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政治理想开始怀疑。 三、洛神赋主旨新绎 我以为这个无以伦比的洛神正是曹植心中完美的理想之神。赋中是 这样描写这位洛神的: 睹一丽人,在岩之畔:其行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日,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深波。浓纤得中,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若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

22、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连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辅膺乘权。环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相应图。 他为理想之神的美好意蕴所打动,赋中这样描写: 体讯飞亮,飘忽若神。陵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 盼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但他又害怕最终被理想之神欺骗,“ 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 ”,就像郑交甫被神女抛弃一样,所以,他对理想之神持着一种犹豫、狐疑的态度。在潜意识中,他既热切盼望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又对曹丕的严峻法制心存疑惧。曹植深知失去了皇位的继承权,便难以实现他那远大而美好的政治理想,

23、但曹植不愿就此轻生,从曹植的个性来说,他是个很积极的人,一生都充满了积极的政治热情。黄初四年上责躬诗的表中表示:“以罪弃生,则违古贤夕改之劝。”便是证明。他是个极有政治抱负的 人,建功立业之心终身未泯。与杨德祖书和求自试表人所熟知。清代学者潘德舆说:“ 子建人品甚正,志向甚远。观其答杨德祖书,不以翰墨为勋绩、词赋为君子;求通亲亲表、求自试表,仁心劲气,都可想见。” 18 何焯也说:“曹子建与杨德祖书,气焰殊非阿兄敢望。” 19 尽管他屡遭迫害,仍多6 次上表要求为朝廷出力,然而终将没有结果。时至曹睿即位,对曹植还是戒备甚重,三国志中记载,曹植不被允许参与朝廷政事,不许他与其他亲王来往,当他报国

24、的理想要求被试用,却反而引起曹睿的猜忌,所遭的打击迫害有增无减。 在担心自己的生命朝不保夕之外,曹植还多年被幽禁于领地,时光飞逝,空有满腔的政治抱负却不得施展,使曹植 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虽然理想之神在一阵彷徨之后不忍将他离去,“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世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挡。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这里的“君王”,我将他理解为“曹植”。曹植当时任“甄城王”,联系上下文,就不难理解此处的“君王”就是指曹植。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曹植无法和他的理想之神合而为一,理想之 神的离去带给了他

25、无边的思慕。在“忧生之嗟”的极度痛苦中,曹植以人神殊途终致不能结合的凄美爱情故事来隐喻自己理想的无法实现。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随着政治理想的破灭,曹植便也是如同行尸走肉,无从寄托了。他上表有云:“臣自抱衅归藩,刻肌刻骨,追思罪戾,昼分而食,夜分而寝。诚以天网,不可重离,圣恩难再恃。” 20 这段诚惶诚恐的文字清楚的表明,曹植已不再是白马金羁的豪侠少年,也不再是受父亲羽翼保护的贵介公子,而是一个备受皇兄猜忌的软禁囚徒。曹植内心对生命的担忧,对曹丕的疑惧绝非空穴来风,政治环境的严酷,人生经 历的变故与本能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在一起,曹植热切期盼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的同时又觉得如履薄冰,惶惶不可终

26、日,于是狂热的政治梦想不得不让位于理性的态度,自我约束,严格遵守君臣尊卑之分,淡薄兄弟的人伦之情。便在此时,他创作了洛神赋,洛神赋之所以被人误解为“热恋”之作,并理论为“爱情说”,恰恰是曹植为以曹丕为代表的曹魏时代的权势者设下的一座“迷魂阵”,借以保护自己。那我们不妨将洛神赋理解为曹植理想的化身。在曹丕、曹睿的压抑下,没有伸展的机会,但同时希望自己的理想得以实现。于是塑造了洛神这一美丽的形象来寄托自己 美好的愿望。说得更加透彻一点,曹植塑造的洛神形象,其实象征着他的政治理想,正因为如此,曹植才会凝情聚智地全方位的实现洛神的艺术化的完美。因为他把洛神刻画得愈美丽,就愈能展现他的人品与诗品的皎洁无

27、暇。然而即便曹植很想把自己的政治主张拱手奉献给曹丕,想借他人之手去实现自己的美政,结果是其英才赤诚不但没有打动曹丕,相反,曹植愈是显示他的才华,就愈是加倍地遭受曹丕的嫉妒与迫害。曹植深感忧愤惆怅,在感叹时光流逝,功业无成的的境况中叹息终老。 从少年时期桀骜不驯的“准太子”到如今的生死命悬一线的软禁囚徒,极度的不平与愤恨失衡的心理世界的另一端便是青少年的宠爱及继嗣立业的理想。“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曹植对京城依旧很怀恋。然而,曹植感情上的困苦多半也是缘于他政治上的一无所获,原有的一腔治国的热情,却换得兄弟手足的屡遭迫害与猜忌,难怪曹植会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无限感慨。到写洛神赋的时候

28、,他已人到中年,早已失去了青年时代的豪放不羁,政治上又相当失意,并被指控为犯有“荒淫”、“不孝”罪而遭到严厉的审查,所以不敢乱说乱动。他笔下的洛神除了美丽不减当年之外,作风全失上古的风采,复得合与礼教,规规矩矩,严于律己了。 结语 如果说洛神赋是曹植为美化和展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作,倒不如说是他对自己痴情而忠实的政治思想作最后诀别的“悼亡”来得更加贴切。“背下高陵,足往神留”正是渲染了那种对人生无可奈何的,但又不肯认输的厚重而悲剧的色彩,这也正与文中所描绘的曹植借7 以男女之防守护君之礼相吻合。相信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他才可以避免再次遭到残酷政治迫害的可能。只是曹植似乎是被命运套中的人,他生于政

29、治之家,苦为政治,最终也是因政治抑郁而死。可见他还是不能做到真正地与“政治思想”作诀别的果断与勇敢。但是从头到尾仔细思量,我们并不是不能理 解,这种坎坷人生的酸涩与悲剧意蕴。无论是感甄说、寄心君王说、追求理想失望说、记梦说等其他不用学派的争论,但归结一点,他们都逃脱不了一个“苦”字。苦情苦戏苦人生,曹植所演绎的这个太子式的人物最后也是因政而苦,因苦而亡,也正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21 这一马克思观点。 注释: 1沈达材 .曹植与洛神赋传说 .上海:上海华通书局, 1933.141 2丁晏 .曹集诠评 .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 1957.11 3何焯

30、 .义门读书记(卷四十五) .北京:中华书局, 1987.883 4逯钦立 .汉魏六朝文学论集 .陕西人民出版, 1984.449 5张文勋 .苦闷的象征 洛神赋新议 .社会科学战线, 1985, (1) 6转引自陈幼石 .韩柳欧苏古文论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3.104 7张云璈 .选学胶言 (卷九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6 8徐公持 .魏晋文学史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99. 9三国魏 曹植全集辑 (卷二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98.63 10刘向编,楚辞 .黑龙江:哈尔滨出版社, 2004.18 11萧统编,李善注,文 选(卷十九) .上海

31、: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896 12陈寿撰,裴松之注 .三国志魏书曹植传 .北京:中华书局, 1982.561 13赵幼文 .曹植集校注 (卷一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51 14赵幼文 .曹植集校注 (卷三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415 15赵幼文 .曹植集校注 (卷一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173 16陈寿 .三国志武文世王公传 .中华书局, 1998.591 592. 17赵幼文 .曹植集校注 (卷三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436 18潘德舆 .养一斋诗话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丛书名续修四库全书 19何焯

32、 .义门读书记(卷四十五) .北京:中华书局, 1987.890 20陈寿撰 .裴松之注 .三国志任城陈萧王传(卷十九) .北京:中华书局, 1959.205 21马克思选集(卷四)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2,36 参考文献 1李善 .文选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2陈寿 .三国志 .北京:中华书局, 1982 3朱东润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4陈延焯 .白雨斋词 话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5吴广平 .宋玉集 .长沙:岳麓书社, 2001 6逯钦立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北京:中华书局, 1983 7郭建勋 .先唐辞赋研究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8 8沈德潜 .古诗源笺注 .台北:华正书局, 1982 9张可礼 .三曹年谱 .济南:齐鲁书社, 1983 10王书才 .曹植洛神赋主旨臆解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1钱仪吉 .三国会要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12张亚新 .略论洛神形象的象征意义 .中州学刊, 1983, (6) 13顾农 .曹植生平中的三个问题 .扬州师院学报, 1993, (1) 14李洪亮 .洛神赋写作时间新辨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