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楚辞》悲感意蕴考论.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299276 上传时间:2018-09-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楚辞》悲感意蕴考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楚辞》悲感意蕴考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楚辞》悲感意蕴考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楚辞》悲感意蕴考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楚辞》悲感意蕴考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本科毕业论文 ( 20 届) 楚辞悲感意蕴考论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摘 要 楚辞辑录了屈原、宋玉、王褒、淮南小山等人的作品,但以屈原的作品为主。楚辞富含悲感,它 的悲感从三个不同的 层面显示出来,即个人生活层面的悲感、国家社会层面的悲感和生命本体层面的悲感。迁逝之伤、不遇之悲、寿数之哀和思乡之叹组成了个人生活层面的悲感;黍离之悲、民生之哀、时俗之悲和时命之哀构成了国家社会层面的悲感;季节之悲和美人迟暮形成了生命本体层面的悲感。 关键词 楚辞;悲感;悲感分类 On The Analysis Of Chucis Implication

2、 of Sadness Abstract:Chuci contains the works of QuYuan, SongYu, WangBao, HuaiNanXiaoShan and so on, with QuYuans works playing the most important role. Chuci is full of the implication of sadness; its sadness is expressed from three different aspects, the personal life, the country and society as w

3、ell as the human life itself. The sadness in migration and waning, in talents not being recognized, in aging and homesickness make up the sadness of personal life. The sadness in peoples livelihood, custom of the time make up the sadness of the country and society. The sadness in passing seasons and

4、 languishing beauty of old age make up the sadness of human life. Key words:Chuci; sadness; classification of sadness 1 在我国文学史上,楚辞是第一部浪漫主义文学著作,它的出现及大放异彩,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楚辞辑录了屈原、宋玉、王褒、淮南小山等人的作品,但以屈原的作品为主 。它富含悲感,何为“悲”?“悲”字在字典中有两个解释,一是伤心、难过,与“喜”相反,如悲痛、悲欢离合;二是怜悯、同情,如慈悲、悲悯。悲感,即悲痛伤感,如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上思念李夫人不已

5、又不得就视,上愈益相思悲感。”从文字本源上看,说文解字心部云:“悲,痛也。从心,非声。”可见“悲”从本义上就是指人们的痛苦,即哀痛、伤心。段注曰:“悲者,痛之上腾者也。”就是说痛苦上升以后就变成了悲。悲还有哀怜、怜悯、眷念、怅惘、苦等意思。也就是说悲由痛的本义引申为泛指各种不同程度的悲伤、哀怨之情。 白居易云:“余历览古今歌诗多因多因谗冤谴逐,征戍行旅,冻馁病老,存殁别离,情发于中,文形于外:故愤幽怨伤之作,通计今古,十八九焉,世所谓文人多数奇 ,诗人尤命薄,于斯见矣!” 1 我们从用字统计来说,楚辞表达悲感的动词主要有“哀”、“悲”、“愁”、“忧”、“伤”等常见字,其次还有“闵”、“轸”、“

6、慜”、“违”、“惜”、“怵”、“坎”、“恐”、“悼”、“惮”等非常用字,“郁结”、“郁陶”、“郁邑”、“纡轸”、“轸怀”、“愁苦”、“忧心”、“怛伤”、“离愍”、“逢尤”、“永哀”、“太息”、“烦冤” 、“舒忧”、“掩涕”、“抆泪”、“惨恻”、“凄怆”、“愠惀”、“怵惕”等词组也时常出现。统计显示,王逸的楚辞章句正文里“哀”字出现了 51 次,“悲”字 54 次,“愁”字 35 次,“忧”字 33 次。 楚辞的悲感,既有“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远游这样个人生活层面的悲感,也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这样国家社会层面的悲感,还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如此对生命

7、本体感悟的悲感。因而,个人生活层面的悲感、国家社会层面的悲感和生命本体层面的悲感是楚辞悲感的三大主要类型。 一、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 个人生活层面的悲感 “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 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 , 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司马迁这段著名的文字,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发生论。诸如西伯、孔子、屈原等人,他们都在生活中有不同的悲苦遭遇,从而写成了周易、春秋、离骚等传世著作。个人生活的悲苦,其实是最易被文人挖掘的写作宝库,而楚辞个人生活层面的悲感则有迁逝之 伤、不遇之悲、寿数之哀和思乡之

8、叹。 (一)迁逝之伤 迁逝,是迁移、离去、消逝、流失的意思,楚辞中的迁逝之伤,更多的是表现为远离故乡。屈原在离骚中曾有这样的感叹:“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就是说诗人在回头看的时候不由得潸然泪下,哀伤这高丘看不见女神,这是诗人在被迫远离故乡时候的哀怨之词。在离开了故乡,远离了国土之后,诗人又感慨“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九章涉江),就是说可惜这南夷之地无人知我,清晨时分我就要渡过江湘了。他是如此想要在自己的国家为之效命,但却无能为力地迁移 离去。 在楚辞中,尤其是屈原的诗作中,有一部分是诗人自我情感的直接抒发,他愁苦离楚王越来越远,离故土越来越远:“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

9、再得”(九章哀郢)、“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九章哀郢)。他满怀忧伤难以止息,孤独地前往南方:“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九章怀沙),他悲叹此生失去了快乐,余生将要在寂寞孤寂的山2 中居留:“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九章涉江)。 (二)不遇之悲 从古至今,中国文学就与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学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政治为背景,“ 孔、孟、荀、韩之作,无不是政治变化、发展的注解,即使是诗经,从它的创作到在历代的功用也都是为政治服务的。” 2王逸在注释惜誓时候说:“惜者,哀也。”楚辞章句中含“惜”字作为题目的作品就有 4 首,即九章惜诵、九章惜往日、惜誓、九叹惜贤,在正文中也出现了 1

10、4 次,可见“惜”字在非常用字中的出现频率是很高的。具体体现在对君主不识贤臣之哀(以下诗句均出自九章惜往日):“卒沉身而绝名兮,惜壅君之不昭”,“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壅君之不识”,“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 屈原将自己在政治上的不如意和复杂激烈的政治斗争写进了诗歌,使得诗词中充满了不遇之悲。屈原的政见可以归纳为离骚中的一句 “莫足与为美政”,概括来说,就是“美政”。他对君主的最高要求是耿介:“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离骚 ),“他希望这个民族要强盛,当然希望这个民族的首领要好,因此当这个首领干的事不合于这个群的利益时,他也会愤怒地骂他是壅君”。 3对于事君之臣,屈原也有自己的看

11、法,他在离骚、九章等作品中都有写到他写对先贤哲王的追怀,写对“党人”、“众女”、“兰芷”、“荃蕙”的批 判与指责,屈原推崇比干和伍子胥,所以常常以对他们歌颂来讽谕当时楚国的朝政 “ 吴 信谗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后忧”(九章惜往日) 、“思比干之恲恲兮,哀子胥之慎事”(七谏怨世),从而表现自己的政见。但即使是这样的明确的政治态度,也无法让楚王信任他,因而他喊出了“曾歔欷余郁邑兮获,哀朕时之不当”(离骚)的感叹,再加上党人的谗言迫害,“悲仁人之尽节兮,反为小人之所贼”(惜誓),这不遇之悲充斥着屈原的作品。 这悲苦的命运决定了屈原的作品中饱含悲感,即使他有消解忧伤的行动,但从本质上说这悲感已经由浅到深

12、 ,深入到了骨髓,让诗人自己也难以自拔了。 (三)寿数之哀 “人生的存在和发展,首先呈现的是一个生命过程。没有生命,就没有人生。生命过程的标志就是一定的时间,即寿数。” 4楚辞中,关于寿数之哀的描写并不在少数,如:“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九章怀沙)、“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远游)。 那么什么是寿数之哀?简言之,就是哀叹生命已到尽头,其言下之意就是说虽然生命都快走到尽头了,但是原本想做到的事情却始终都没有落实。 论语中曾有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就是说在曾子卧床不起时,孟敬子去探问他。曾子说道:“鸟快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

13、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也是善良的。”到了寿数的尽头,人会反省其一生,这个时刻,是最有感触的时候。楚辞中关于寿数的描写,有哀叹寿数即将到来的无奈,即聊作词赋舒展忧思,只因生命已到终点 “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九章怀沙);有对天地无穷可人生短促的悲泣 “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远游),也有如何延年益寿的方法,即终身快乐没有灾难,就可以延年又益寿 “穷身永乐,年寿延只” (大招);也有苦于孤独、伤神又伤神的悲怨 “独 冤 抑而无极兮,伤精神而寿夭”(七谏怨世); 还有因为看到白天变黑夜,从而感叹生命将逝的悲叹 “白日晼晚其将入兮,哀余寿之弗将”(哀时命)。 这些对于生命苦短的哀叹

14、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想要有所作为但却无法施展才华的无奈之3 感。 (四)思乡之叹 “明代大学问家胡应麟说:纡回断续 ,骚之体也;讽喻哀伤 ,骚之用也;深远优柔,骚之格也;宏肆典丽,骚之词也。(诗薮内编卷一)这是从总体上对离骚所做的评价,讽喻哀伤,确为本诗的主基调”。 5司马迁史 记屈原贾生列传说:“离骚者,犹离忧也。”也因为有了“离”,才会有“思”。 思乡,顾名思义,是思念家乡、想家的意思。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远离家乡的原因不一而足,可思乡之情却总是相似。因为远离家乡、故土,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思乡之情。楚辞中诗人思念家乡的词句有不少:“悲不反余之所居兮,恨离予之故乡” (七谏自悲),是说难过的

15、是我现在还不能反回我的住所啊,怨恨的是我离开了我的故乡。 每到思乡, 就总会忍不住隐隐哀叹:“ 叹曰余思旧邦心依违兮,日暮黄昏嗟幽悲兮”(九叹灵怀),离开了心爱的故乡之后,就会 不停地去想象旧时的故乡的样子,一声声的哀叹想念的家乡,心里放心不下离开的祖国:“声哀哀而怀高丘兮,心愁愁而思旧邦”(九叹逢 纷),从而爆发出离乡非常久远以后的愤恨:“悲故乡而发忿兮,去余邦之弥久”(九叹怨思)。 由于诗人在政治上的不遇,遭奸人的迫害,远离国土,远离家乡,当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诗人的心中惆怅万千,想着那时的故土,那时的祖国,一股悲情油然而生。 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国家社会层面的悲感 清人林云

16、铭尝云:“读楚辞要先晓得屈子位置。以宗国而为世卿,义无可去。缘 被放之后,不能行其志,念念都是忧国忧民”。 6屈原哀怜民生艰苦的悲感在诗中展现无遗。他热爱祖国,关心人民疾苦,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他烦恼无法为国家做更多有用的事,如“悲夷犹而冀进兮,心怛伤之憺憺”(九章抽思)。 关于屈原的生平,他自己在离骚中就有解释:“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可见,屈原是帝王之后,有着高贵的血统。他在年少时就很有才能,史记上说他“博文志强,明于治乱”,他自己也说“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如此,既有显赫的 家室,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屈原在当时是一

17、个极富能力的能够辅佐楚王的人。但这样有才能的人却走上了自溺于汨罗江的道路,其中的悲苦也只有诗人自己能够解读了。楚辞中除了有对自身悲苦命运的哀悼,也有对国破家亡的悲泣,即:黍离之悲、民生之哀、时俗之悲、时命之哀。 (一)黍离之悲 诗人在哀郢中说 : “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鼌吾以行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轸怀”意为悲痛之怀,“长楸”是指高大的梓树,在这里象征了楚国都城郢都,代指楚国。因为诗人知道楚国国主的昏庸无能,他料想到了不久之后城土可能会变成废墟 “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是说我还不知道大厦变成废墟啊,谁不知两座城门会荒芜?这是诗人对朝政荒芜必然导致国破家亡恶果所作的一种

18、明知故问的怨愤之语。 屈原的一生都牵系楚国,他的诗也同他本人一样,与楚国的兴衰紧紧相连。他说“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九章哀郢),是说我哀怜这和平安乐的国土啊,我感伤这淳朴善良的风范。他何以发出这样的感叹?正是因为人民悲苦的生活啊!诗人为“ 平乐”的“州土”与“ 遗风”的淳朴而生悲哀,因为当时的社会局势是这样的:社会处在春秋战国时4 期,战国七雄的形势是北方有秦 、燕、齐、韩、赵、魏六国,南方只有楚国一个大国,照理说楚国很有统一六国的希望,但由于当时的楚国权贵当道,国主却一直徘徊在改革内政或不改革内政,联齐抗秦与不联齐抗秦这样的政治主张之间,吴起变法失败之后,楚国的政治已经变得很黑暗,

19、可以想象在楚国生活的百姓是过着怎么样的水生火热的生活。 九歌少司命中有“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一句,就是说再也没有比生别离更加令人悲伤,没有比新相知更加令人欢欣的了。生死别离的悲感,正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社会的黑暗让人民受苦受难,与亲人的分离、与国家的分离,都可以从诗 人笔下的句子中想象得到。 (二)民生之哀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虽然楚辞中有很多比喻象征的手法,但“写实”这一方面也没有放松,只是在描述的时候多了诗人自己的情感在里面。 “写实”则有三种不同的含义:一是写下真实的;二是据事直书,真实地描绘事物;三是一种文学体裁,也可以是某

20、些作者的写作风格,这类文学形式基本可以在现实中找到生活原型,但又不是生活的照搬。在这里,我认为“写实”是诗人对当时国家环境与人民疾苦的真实描绘。 “哀”有同情怜悯的意思,“哀民生之多艰 ”正是最好的体现,由此屈原爱国爱民之心可见一斑。楚辞中九思遭厄提到:“哀所求兮不耦,攀天阶兮下视。”意思是说哀怜悲苦大众的遭受的不幸,攀登上天阶向下巡视。诗人苦大众之苦,悲大众之悲,希望给予人民美好的生活之情溢于言表。由于当时楚国面临的困难,加上楚王的软弱,使得人民大众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屈原是看够了楚国百姓的无奈,才敢喊出那一声千古绝唱 “哀民生之多艰”啊! (三)时俗之悲 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齐、楚、燕、韩、

21、赵、魏、秦中的一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也是战国七雄中唯一一个南方大国,后来吴起实行变法, 把贵族降为贫民,在政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照理说楚国也有统一其余六国的机会,但是由于楚王的昏庸、政治的腐败、奸人党人的弄权,再到后来,楚国的政治已经每况愈下了,时俗风气也极度败坏。 在诗人的笔下,时俗风气的败坏显得尤为激烈:“遭沈浊而污秽兮 , 独郁结其谁语” (远游 )。因为对时俗的不满与不屑,使得诗人在诗中展现了不愿与时俗同流合污之态:“悲时俗之迫 阨 兮,愿轻举而 远 游”(远游),诗人宁愿远离这个被奸邪之人玷污的时俗而去远游;也因为这风气的糜烂,诗人想要振翅高飞:“伤时俗兮溷乱,将奋翼兮 高 飞”(

22、九怀陶 壅)。就像屈原所说那样“ 举世皆浊我独清 , 众人皆醉我独醒” (渔父 ),楚国的诗人都以一种遗世独立的风格与品质对抗这歪风邪气。 明人黄汝亨评价说 :“屈子以其独醒独清之意 , 沈世之内 , 殷忧君上 , 愤懑混浊。六合之大 , 万类之广 , 耳目之所览睹 , 上极苍苍 , 下极林林 , 摧心裂肠 , 无之非是。” 7 (四)时命之哀 时命之哀,是指诗人倾诉生不逢时的哀怨,楚辞中对时命之哀的展现以哀时命最为典型。哀时命是由汉梁孝王的门客严忌所做。严忌,本姓庄,因为要避讳汉明帝刘庄而改姓严。“王逸楚辞章句 谓此篇为哀屈原之作,细审篇意,王说不确,实为作者自抒其怀。篇中倾诉了他生不逢时,

23、不为世用的苦闷。” 8 5 严忌在哀时命中有这样的苦闷:“ 哀时命之不及古人兮,夫何予生之不遘时。”诗人哀怨自己的命运没有古人那么好,感叹为何自己生不逢时,这是严忌最为直白的真情坦露。除了如此直白的宣泄外,还有稍显委婉含蓄的表述,如: 夜炯炯而不寐兮,怀隐忧而 历 兹。 处卓卓而日 远 兮,志浩荡而伤怀。 怅惝罔以永思兮,心纡轸而 增 伤。 白日晼晚其将入兮,哀余寿之弗将。 欿 愁悴 而委惰兮,老冉冉而逮之。 居处愁以 隠 约兮,志沉抑而不扬立。 举世以为恒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愁修夜而宛转兮,气涫沸其若波。 严忌对时命的哀悼,虽显示出他对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却也正是国家政治衰败,能人无处施

24、展才华的体现,正是国家衰亡、无处立身的写照。 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生命本体层面的悲感 毛诗序中提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是说作者在创作中受到情感的支配,不同的人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感受,正如俗话说的“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 哈姆雷特”一样,对于生命本体的感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人类情感有悲和乐的两极,但不论是悲还是乐,都出自于创作者本身,楚辞对生命本体层面的悲感由季节之悲、美人迟暮组成。季节之悲虽然表面上是自然时间的悲感,其实是对于人类生命的悲感。 “ 春秋 逴逴 而日 高 兮,然惆怅而自悲”(九辩)就是证明。 (一)季节之悲 楚辞中有很多关于季节的词句,如:“ 悲霜雪

25、之俱下兮听潮水之相 击” (九章悲回风)、“ 雁廱廱 而南游兮, 鹍 鸡啁哳而悲鸣”(九辩)、“ 离芳蔼之方壮兮,余萎约而悲愁” (九辩)、“ 窃悲夫蕙 华之曾敷兮,纷旖旎乎都房” (九辩)、“ 春秋 逴逴 而日 高 兮,然惆怅而自悲”(九辩),对季节逝去的感悟,特别是秋逝有极为浑然天成的笔法。 朱熹楚辞集注云:“秋者,一岁之运,盛极而衰,肃杀寒凉,阴气用事,有似叔世危邦,主昏政乱,肾智屏拙,奸凶得志,民贫财匮,不复振起之象,是以忠臣志士,透谗放逐者,感事兴怀,尤切悲叹也。” 9伤春悲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情感模式,从古至今,影响深远。那么何为伤春、悲秋呢?所谓伤春悲秋,也就是指诗人对于春天

26、和秋天的伤感。 秋天,本身就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都说春 生秋收,春天播种,秋天收获,一个是生长的季节,一个是收割的时候,生长总会给人以一份生命感,而收割则给人以一种濒临死亡的危机。在生命要结束的时节,人总是会感到一种莫名的悲感。花花草草,山山石石,都可能会引发诗人对人生的悲叹。“春女思,秋士悲。”(淮南子)杨兴华在楚辞与悲秋文学一文中提到:“怀春与悲秋是文学的两大重要主题,然而,在文学上,人们对秋天的关心却较春天为迟,古人朴素的情趣最早是寄托于春天的。诗经里常见歌咏少女怀春之情的诗句,却少有悲秋之歌,诗经之前的典籍中更是罕见悲秋作品。” 10 伤逝之作,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从楚辞

27、的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6 兮 , 恐美人之迟暮”这类偶然为之的短小篇章之伤逝感慨,到以伤逝为全篇感情基调的九歌湘夫人、湘君、九章抽思、涉江、九章悲回风等,再到宋玉的九辩,伤逝已全然可成一家之风。 楚辞中很多篇章都提到悲秋之情,如“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湘夫人)、“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寃结而内伤”(九章悲回风)、“悲霜雪之俱下兮,听潮水之相击”(九章悲回风)、“悲夫 秋风之动容兮,何回极之浮浮”(九章抽思)等等。日本学者藤野岩友在谈到楚辞对日本近江奈良朝文学的影响时认为“中国的悲秋文学作品数量宏大 , 直接或间接地属于九辩体系,因此来自这些作品的影响,归

28、根到底渊源于楚辞” 11 宋玉的九辩成功抒发了悲秋之极,成为历代文人“悲秋”情感的来源。九辩借悲秋来抒发“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感慨,开篇就从“悲”字开始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 摇 落而变衰。”营造了一个充满悲情意味的环境。秋季,本就有一种“悲凉”的感觉,因为要接近冬天的萧肃,而显得没有 生命的活力,就像在生命要结束的时候,人往往会有一种莫名的悲感来 将与这个节气相结合,从而抒发出极为类似的情感 “ 窃悲夫蕙华之曾敷兮,纷旖旎乎都房”,此时, 不仅仅是人感受到了悲,连大雁都悲伤的哀鸣了 “ 雁廱廱 而南游兮, 鹍 鸡啁哳而悲鸣”,至此,诗人喊出了心底压抑已久的那句 “ 皇天平分四时兮

29、,窃独悲此 澟 秋”,伤逝之情跃然产生。 宋玉的生卒年代晚于屈原,但从宋玉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深受屈原诗的影响,因而王逸章句说:“九辩者,楚大夫宋玉之作也。闵惜其师,忠而放逐,故作九辩 ,以述其志。”自宋玉九辩 之后,文人骚客,甚至帝王将相,都受到悲秋的感召,我国文学史上才有了那么多以“悲秋”为主题的文学诗词作品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 一川烟雨,满船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魏文帝的燕歌行、杜甫的登高等等,都有秋逝赋予的艺术魅力。 (二)美人迟暮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但对“离骚”一词的解释却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是离别的忧愁,有人认为是被离间的痛苦

30、,有人认为是楚国的歌曲名称。” 12王逸楚辞章句说 :“离,别也;骚 ,愁也。”这也从侧面说明 了离骚中暗含的哀愁。 离骚中有不少香草美人的描述,汉代王逸离骚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 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脩美人,以媲於君。”后以“香草美人”比喻忠贞贤良之士。 美人、香草,一般来说是比喻君王或者是自比的意思,美人迟暮之感,出自“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一句。其实,屈原在楚辞离骚中所展现的众多香草、美人意象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具有典型的象征意味,是诗经比兴艺术的继承与再发展,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 美人迟暮,给人的感觉是萧条的、悲凉的、 充满意境之美的。如果说

31、美人是指楚王,那么楚王的迟暮也就意味着楚国的衰亡,象征了国家衰败的过程;如果说美人是指屈原自己,那么屈原的迟暮意味着生命易逝的悲感,或者是政治失意的惆怅。 总而言之,美人的迟暮之情,悲感意味深长。 结语 屈原以诗祖的身份和孤愤的主体出现在历史上后,引发了一场悲感文学潮流,直接汇聚7 为“楚辞”空前绝后的悲感库藏,以至于国外汉学家称之为“中国悲歌的起源”。王逸在九歌解题中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怫郁, 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作九歌之曲”。还在九思解题时说:“自屈原终没之后,忠臣介士、游览学者读

32、离骚、九章之文,莫不怆然,心为悲感。高其节行,妙其丽雅。至刘向、王襃之徒,咸嘉其义,作赋骋辞,以赞其志,则皆列于谱录,世世相传。” 与“悲”相较而言,楚辞中表达肯定性情感的“乐”、“悦”、“说”、“媮”、“娱”等字词出现的几率极小,比如说“乐”字总共出现了 26 次, 遭到批判和放弃的快乐占了 3 起,即“ 党人之偷乐”、“非余心之所乐”、“弃彭咸之 娱 乐兮 ”;属于游魂与神灵的 虚拟快乐占了 15起,即王逸注伤时时所谓的 “言天神众舞皆喜乐,独巳 怀 悲哀也”之类;快乐的反义表述即“无乐”、“不乐”则占了 5 起;只有 3 起真正快乐陈述,那就是“ 民生各有所乐兮”、“ 哀州土之平乐兮”、

33、“虽灭没之自乐”。在我看来,倒是把“悲”写的淋漓尽致了,整部楚辞正显示了悲感意蕴的深邃。 屈原有自觉的心理观念,他对自己界定的悲感心态是“情沉抑而不达兮”,是“心郁邑余侘傺兮”(九章惜诵),是“心冤结而内伤” (九章悲回风),但 最后,达到了“郁结纡轸”、“曾伤爰哀”(九章怀沙)的地步,即愁肠百结,重重悲 伤,恒久哀痛。屈原还有自觉的心理平衡行为,提出“惩违改忿”、“舒忧娱哀”(九章怀沙)的见解,即止住怨愤,消解忧伤。但是,他知道那些心理平衡行为无效,遂唱出“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的悲歌,做出了“宁溘死而流亡兮,不忍此心之常愁” (九章悲回风 )的决定 无法消解的悲感只能以死亡来终止。庄子田

34、子方云“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当悲感充斥了整个生命的时候,也许只有死亡才是解脱。 注释: 1 白居易 .序洛诗序 .全唐文 :卷 675.北京 :中华书局 ,1983.6897 2 姜亮夫 .姜坤武 .屈原与楚辞 .安徽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12 3 姜亮夫 .姜坤武 .屈原与楚辞 .安徽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24 4 宋希仁 .生命的寿数 .思想政治课教学 .1989.( 6) 5 汤漳平 .楚辞 .河南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5.29 6 林云铭 .楚辞灯凡例 .马茂元 .楚辞评论资料选 .武汉 :人民出版社 ,1985.28 7 黄汝亨 .楚辞章句序 .

35、马茂元 .楚辞评论资料选 .武汉 :人民出版社 ,1985.164 8 (战国 )屈原等著 .楚辞 .长沙 :岳麓书社, 2001(1).22 9 朱熹 .楚辞集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119 10 杨兴华 .楚辞与悲秋文学 .衡阳师专学报 .1994.( 1) 11日本 藤野岩友 . 楚辞对近江奈良朝文学的影晌载楚辞研究与争鸣 .北京 :团结出版社 ,233 12 聂石樵 .楚辞新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1 8 参考文献 1汤漳平 .楚辞 .河南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5. (1) 2聂石樵 .楚辞新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1) 3

36、姜亮夫 .姜坤武 .屈原与楚辞 .安徽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9) 4蔡乐 .中古悲情赋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 学报 .2006.(4) 5林云铭 .楚辞灯凡例 .马茂元 .楚辞评论资料选 .武汉 .人民出版社 .1985.(5) 6张纵逸 .屈原与楚辞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57.(5) 7张彦 .楚辞今读 .吉林 :延边大学出版社 .2004.(2) 8(宋)朱熹 郝志达译注 .楚辞今注今译 .河北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0.(1) 9董楚平 俞志慧直解 .楚辞直解 .江苏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5 10瞿明刚 .中国古代悲感文化略论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2

37、010.(2) 11余祖坤 汤黎 .悲怨文学的文人性格原因探析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4.(5) 12宁淑华 .论屈原悲剧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长沙大学学报 .2008.(3) 13徐子方 .悲怨 :中国古代文学之内驱 一个文学史母题的发展历程描述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6.(4) 14邓宇英 .从屈原看中国古代悲剧精神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1.(2) 15李金坤 .楚辞忧患意识原论 兼与诗经忧患意识 比较 .云梦学刊 .2007.( 1) 16夏太生 .屈原 中国文学孤愤之祖 .学术交流 .2006.(8) 17邓宇英 郑周明 .屈原所体现出的中国古代悲剧精神的文化溯源 .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1) 18景戌华 .忧患意识与中国文化传统 .学习与探索 .1990.(5) 19曹大中 .怀沙新解 怀沙即心伤 .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 .1988.(1) 20乔根 .主体意识的迷失与觉醒 离骚与咏怀诗主旨比较 .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